海吉亞醫療赴港IPO:頻繁收購帶來3億商譽

2020-12-06 騰訊網

1.8億個精神病、1.1億的糖尿病患者、近1億的B肝病毒攜帶者,每8對夫婦裡還會有一對陷入生育困境……在一些上市公司的公告裡,想要做個健康的中國人似乎不太容易。

近日,一家腫瘤醫療集團海吉亞醫療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海吉亞醫療」)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擬港股上市。在它的招股書中,2018年中國的癌症病發人數約為430萬人,中國是全球癌症病發人數最多的國家。

那麼,公司的經營狀況如何?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其有何影響?

扭虧為盈

據悉,海吉亞醫療控股是一家民營醫療集團,經營或管理10家以腫瘤科為核心的醫院網絡,主營業務包括醫院業務、第三方放療業務、醫院託管業務。根據第三方機構統計的數據,以2018年度腫瘤科相關服務產生的收入計算,海吉亞醫療是國內第二大民營腫瘤醫療集團。

招股說明書顯示,中國是全球癌症病發人數最多的國家,癌症病發人數由2014年的約380萬人增長2018年的約430萬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大,癌症患者還處於增長趨勢,預計2024年將達到500萬人。

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前10個月(下稱「報告期」),海吉亞醫療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96億元、7.66億元、8.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4651萬元、241.8萬元、2715.2萬元。

近三年時間內,公司的收入保持著穩定的增長,且實現了扭虧為盈。

分業務來看,2019年前10個月,公司來自醫院業務及第三方放療業務的收入分別為7.72億元、1.12億元,佔比分別為86.8%、12.6%。其中,醫院業務收入佔比已從2017年的77.2%一路上漲至2019年前10個月的86.8%。

雖然目前醫院業務已成為核心業務,但公司在成立之初卻是圍繞第三方放療業務展開的。2010年,子公司伽瑪星科技推出放療中心服務,即與醫院合作,向醫院提供放療相關諮詢服務、授權使用立體定向放療設備和提供立體定向放療設備的相關維護和技術支持服務。直到2012年,海吉亞醫療才開始自建醫院,首家醫院單縣海吉亞醫院誕生。

雖然醫院業務的收入遠遠高於第三方放療業務,但毛利率卻不如第三方放療業務。2019年前10個月,公司的醫院業務毛利率及第三方放療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25.2%、64%。

對於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對業績的影響,海吉亞醫療也作出了風險提示。公司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的傳染性強,地方行政機關或會對保健服務施加限制,將可能對公司業務經營造成重大不利影響,包括限制旗下醫院提供醫療服務的能力,甚至導致旗下醫院暫時關閉。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影響患者的需求,因為患者可能不願前往醫院,最終對公司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4成收入來自收購

截至招股書披露日,海吉亞醫療擁有自有醫院7家,託管醫院3家。2019年,海吉亞醫療還創辦了2家新醫院,分別是聊城海吉亞醫院、德州海吉亞醫院,但尚未動工建設。

需要指出的是,7家自有醫院中,僅單縣海吉亞醫院、重慶海吉亞醫院和菏澤海吉亞醫院為公司自建醫院,其餘4家醫院均通過外延式併購而來。

早在成立之初,海吉亞醫療就已決定實行外延式併購擴張的策略。2009年,公司通過收購伽馬星科技獲得立體定向放療設備製造能力,伽馬星科技也由此成為海吉亞醫療在國內的經營實體、伽瑪射線設備生產商。

2015年,伽馬星科技收購龍巖市博愛醫院100%的股權,交易對價為7052萬元。同年,伽馬星科技耗資1.15億元收購了蘇州滄浪醫院100%的股權。2016年-2017年,伽馬星科技又先後收購了安丘海吉亞醫院100%股權、成武海吉亞醫院,分別作價1400萬元、2600萬元。

此外,2011年-2015年,公司還收購了三家開展醫院託管業務的民營非營利性醫院的全部股權,共計耗資6850萬元。

這意味著,海吉亞醫療擁有的10家醫院中,7家是併購而來,佔比高達70%。

目前,這些併購而來的醫院營收增長迅速,且為海吉亞醫療貢獻大量營收。

2019年前10個月,龍巖市博愛醫院、蘇州滄浪醫院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37億元、1.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18%、43.36%,佔當期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15.4%、20.7%。整體來看,同一時間段內,3家自建醫院的收入佔比合計為47.6%,收購來的自有醫院和託管醫院的收入佔比為39.8%。

需要指出的是,頻繁收購已經為公司帶來了3億元的商譽。招股書也指出,如果公司商譽確定出現減值,或會對經營業績及財務狀況造成不利影響。

不過,公司仍將堅持「買買買」,本次IPO募資也將用於合適機遇到來時,在人口龐大、對腫瘤醫療服務需求相對較高的新市場中收購醫院。

4次融資

海吉亞醫療的快速發展當然吸引了海內外知名資本的青睞。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自成立以來共有過4次融資。2015年,公司獲得了華平投資的7500萬美元投資;2016年,公司獲得了博裕資本及中信資本的5億元投資;2017年,公司完成了長嶺資本、華蓋資本、中銀粵財的第三輪融資,投資金額為2.3億元;2019年,長嶺資本追加投資,再加上藥明康德的加入,公司獲得3780萬美元。

截至招股書披露日,華平投資、博裕資本及中信資本對海吉亞醫療的持股比例分別為17.24%、7.75%、5.17%,分別為第三、第四、第五大股東。藥明康德持有公司2.37%的股份。

此外,公司的聯合創始人為宋世鵬與朱義文也大有來頭。當前,朱義文及其女兒朱劍喬合計(一致行動人)持有公司57.71%的股權,為公司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據悉,伽馬星科技就是由宋世鵬創辦的。伽瑪星科技的主營產品——陀螺刀,全稱「陀螺式旋轉鈷60放射外科治療系統」由宋世鵬自主研發而成,宋世鵬本人更是被譽為「中國伽瑪刀之父」 。它採用了類似航天陀螺儀的旋轉原理,將鈷60放射源安裝在兩個垂直方向同步旋轉的陀螺結構上,因此又稱為「陀螺刀」。

不過,《國際金融報》記者搜索海吉亞醫療的招股說明書發現,宋世鵬當前不在海吉亞醫療擔任任何職務,並且也沒有相關的個人介紹。

相關焦點

  • 63億市值的數知科技一夜蒸發60億商譽:昔日收購的實控人資產 對賭...
    這也意味著,此次商譽減持金額幾乎與上市公司自身市值相等。  導致此次商譽巨額減值的導火索,是2016年發起的一次資產收購。  時代周報記者查詢歷年公告了解到,2016年數知科技曾作價63億元收購了上市公司實控人張志勇控制的寧波諾信睿聚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寧波諾信)  而作價63億的被收購資產在完成業績對賭期後,業績在今年突然「大變臉」。
  • 碧桂園服務:商譽兩年增加12億
    除嘉凱城主要服務於商業物業外,碧桂園服務上市以來所收購的其他物業公司主營業務為傳統物業服務,而此次的收購對象主要面向增值服務領域。  4月13日,碧桂園服務旗下全資子公司收購文津國際全部股權和債權,代價0.84億元。文津國際的主營業務範疇為財產保險、人身保險及再保險經紀業務,這一收購的主要目的也是完善社區增值服務業務。  2018年6月,碧桂園服務在港交所上市。
  • 數知科技一夜蒸發60億商譽:收購資產對賭期滿業績「大變臉」
    這也意味著,此次商譽減持金額幾乎與上市公司自身市值相等。導致此次商譽巨額減值的導火索,是2016年發起的一次資產收購。時代周報記者查詢歷年公告了解到,2016年數知科技曾作價63億元收購了上市公司實控人張志勇控制的寧波諾信睿聚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寧波諾信)而作價63億的被收購資產在完成業績對賭期後,業績在今年突然「大變臉」。
  • 數百億商譽無礙美的集團收購步伐 擬砸7.43億控股合康新能
    3月25日下午,合康新能(300048,股吧)公告稱,控股股東上海上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豐集團)、股東劉錦成籌劃轉讓2.09億股上市公司股份給美的暖通。
  • 姚記撲克變局:姚記科技3.1億續押手遊,超10億商譽如何化解?丨公司匯
    在此背景下,姚記科技繼續加大併購版圖,押寶遊戲產業——8月26日,姚記科技公告稱,擬以3.10億元收購控股子公司大魚競技(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大魚競技)49%股權。令人關注的還有,隨著姚記科技頻繁高溢價收購的推進,截止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商譽已積累至10.27億元高位,佔同期淨資產51.68%。未來,超過淨資產一半的巨額商譽減值風險不容小覷。
  • 3個月市值蒸發近100億後 老百姓擬收購赤峰連鎖藥房龍頭 當前商譽...
    原標題:3個月市值蒸發近100億後,老百姓擬收購赤峰連鎖藥房龍頭,當前商譽已超26億 摘要 【3個月市值蒸發近100億後 老百姓擬收購赤峰連鎖藥房龍頭!
  • 天神娛樂上演連環高估值收購 商譽存減值隱憂
    大連天神娛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神娛樂」)正在高估值收購的道路上狂飆突進。  近日,天神娛樂公布了修訂後的收購方案,以總對價44.12億元的大手筆,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了遊戲公司幻想悅遊93.54%的股權以及影視公司合潤傳媒96.36%的股權。在此次收購標的中,幻想悅遊的估值在半年內上漲了15億元。
  • 傳3億美元赴港IPO,映客的最後一搏?
    據外媒報導,映客正籌劃今年赴香港IPO,計劃募資3億美元。雖然映客方面的回應是不予置評,但這個新聞的真實程度大家心裡都明白,繼借殼宣亞國際被否之後,短短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映客再次接觸資本市場,急迫之心由此可見。
  • 美康生物拆雷,7.64億商譽減值風險兵臨城下|公司匯
    來源:投資時報美康生物將2016年8月籤訂的併購杭州倚天100%股權價格,由9.02億元變更為7.24億元,這一不太常見的操作引發交易所問詢,也讓美康生物帳面高達7.64億元商譽是否存在大額減值風險成為關注焦點《投資時報》研究員 李浥塵頻繁高溢價收購的麻煩
  • 百威亞太(01876)重啟IPO,香港啤酒股「狼煙」再起
    因為今年7月百威亞太宣布暫停赴港上市計劃後,華潤啤酒(00291)和青島啤酒(00168)股價一改此前低沉的走勢,分別在8月上漲超過20%和近15%。這邊廂已經上市的啤酒股漲勢正好,那邊廂世界啤酒「一哥」的小兄弟要赴港上市。所以,百威亞太上市後,港股啤酒江湖會是驚濤駭浪還是水波蕩漾,還真不好說。這裡不妨重新認識一下百威,為日後的投資選擇做個參考。
  • 收購9家公司商譽暴雷近10億!聯建光電2019年預虧12.8億 是否利用...
    根據公司初步的減值測試情況,預計將對各併購子公司資產組所涉及的商譽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約9.93億元:其中對收購深圳市精準分眾傳媒有限公司資產組形成的商譽計提的減值準備約為0.45億元;對收購西安綠一傳媒有限公司資產組形成的商譽計提的減值準備約為0.51億元;對收購上海成光廣告有限公司資產組形成的商譽計提的減值準備約為
  • 思維列控「三高」收購藍信科技 商譽或「埋雷」數十億元
    收購標的估值仨月瘋漲12億1月,藍信科技衝擊IPO,由於「應收帳款及其歷史存在股權代持,股東借款等問題」慘遭證監會否決。3月21日,思維列控發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進展公告稱,與相關交易各方籤訂《股權購買協議》,擬以現金的方式對藍信科技49%股權進行收購。4月27日,思維列控在公告中稱,以8.82億元的自有資金完成了對藍信科技49%股權的收購,一舉成為藍信科技的第一大股東。
  • 物美科技淨利24億或赴港IPO旗下內地商場近1500家
    一則中國零售集團物美科技計劃明年在香港IPO的報導引起市場關注,報導稱,其擬集資10億至20億美元(約78億至156億港元)。上個月,物美集團剛完成了收購麥德龍80%股權的交易。2019年,張文中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的身家達27億美元。如果此次物美成功上市,張文中的身家有望進一步抬高。2003年,物美子公司北京物美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物美商業」)在香港創業板掛牌上市,成為首家在港上市的內地民營零售企業。此次上市是物美集團在北京地區以綜超、便超的店鋪為主的部分資產。
  • 重慶(中美)海吉亞醫院:二期項目正式開工,打造一流「三甲現代化...
    7月10日上午9:16,重慶(中美)海吉亞醫院二期工程現場,一場開工典禮正在火熱進行,標誌著重慶(中美)海吉亞醫院二期項目正式開工,將打造重慶市以腫瘤防治為特色的三甲標準綜合醫院,為重慶市民的健康保駕護航。
  • 眾信旅遊經營現金流降137%收購16家公司商譽增至8億
    同時,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眾信旅遊商譽由上市初期的287.42萬增長至8.14億元。需要注意的是,受境外個別目的地特殊事件影響,公司第三季度營收淨利分別下滑13.4%、18.25%。不僅如此,由於預付款增長較快,導致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1.22億,同比減少137.03%。
  • A股|愛爾眼科收購30家醫院遭深交所26問 大步擴張或面臨商譽問題
    來源:挖貝新三板文 | 挖貝網 邢荇挖貝網 1月16日消息,愛爾眼科(300015)18.7億元收購30家醫院股權遭深交所26問。布局三四線城市大幅度擴張的背後,愛爾科技或將面臨商譽問題。加大併購步伐 愛爾眼科或面臨商譽考驗公司披露的報告顯示,除去增資以外,愛爾眼科2019年收購了14家眼科醫院,其中11家是通過產業基金體外培育的醫院,3家是其他公司的醫院,而愛爾眼科自行投資設立的醫院或醫療科技公司也有5家。
  • 優然牧業赴港IPO,是「奶源大戰」再升級的前兆?
    若優然牧業能夠成功赴港上市,伊利所掌控的3家規模化牧場企業將全部完成上市流程。可以想見的是,頭部乳企之間的奶源爭奪戰也會變得愈加激烈。港股市場作為全球最開放的資本市場之一,匯聚全球資本資源的同時也匯聚了最嚴苛專業的投資者群體,被稱作企業價值試金石,優然牧業選擇港股市場的底氣何在?
  • 物管企業IPO迎高峰,行業收併購頻繁
    證券時報記者 張達繼金科服務和融創服務正式上市後,近期又有4家房企旗下物業企業赴港上市有最新進展。業內人士預計,2020 年內港股物管板塊的上市企業有望超過30家,行業迎來IPO高峰,同時,收併購及整合在未來幾年仍是行業重大趨勢。
  • 又有公司爆雷 商譽減值不低於56億 上市10年盈利...
    根據公告,數知科技子公司寧波諾信因收購BBHI商譽餘額為56.28億元,公司因收購日月同行形成商譽餘額3.32億元,公司因收購金之路商譽餘額為8503.84萬元,公司因收購鼎元信廣商譽餘額為5560.08萬元。
  • 又有公司爆雷,商譽減值不低於56億,上市10年盈利...
    12月23日晚,數知科技發布公告稱,由於四家收購的公司經營狀況持續惡化,將出現商譽減值,對公司的經營管理產生不利影響,預計減值金額約為56億至61億元。而公司最新總市值為63.51億元。「這是市值一夜歸零啊!」一位股民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