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儂:慢公司「逆襲」 堅持核心競爭力

2020-12-21 聯商網linkshop

  同行們都在經歷寒冬,迪卡儂卻迎來最好的時代,這是為什麼?

  3月底,在開業6年之後,位於北京最繁華地段王府井大街的耐克旗艦店悄然關閉。作為耐克在中國直營的第一家旗艦店,它的關閉引得眾多粉絲迷唏噓不已。就在耐克關店的同時,在車程不到10公裡的北京城東南角,迪卡儂大郊亭店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升級改造。

  5月,工程就將完工,屆時,它的銷售面積將達到8000平米,成為迪卡儂在亞洲最大的門店。

  耐克的關店和迪卡儂的擴建,一冷一熱的對比,體現出的是二者市場境遇的冰火兩重天。庫存危機帶來的關店大潮正在席捲整個運動行業,耐克、李寧等眾多國內外公司紛紛中招。然而迪卡儂卻在過去的一年裡刷新了自己開店速度的紀錄,將門店數量從39家一舉提升至56家。

  而且這個紀錄很快就會被打破,按照計劃,迪卡儂年內會在國內再新開25家左右的門店,並在2015年實現150家門店的初期目標。

  「對我們而言,中國市場是不可限量的,機遇到處都在。」迪卡儂亞洲地產總裁邸百航告訴《商業價值》,「在新開店的三四線城市,我們每天都能看到銷售數字上的驚喜。」

  同行們都在經歷寒冬,而在迪卡儂的感受中,市場卻是一片大好,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慢半拍」的迪卡儂

  2010年之前,和其他高歌猛進的運動品牌相比,迪卡儂總是給人「慢半拍」的印象。

  之所以說迪卡儂是一家慢公司,是因為這家公司在20年前就已經以生產商的身份開始在中國市場發展,但是直到2003年才在上海開出了第一家門店。

  此後的9年時間裡,迪卡儂僅僅將自己的店鋪數量提升到了39家,而這段時間,正是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的黃金10年,國內外的知名運動品牌一路高歌猛進地開出了數千家門店,其中李寧、安踏兩家的門店數量更是一度逼近萬家。

  2010年以後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運動品牌們紛紛放慢了腳步,而「慢半拍」的迪卡儂卻在這個時候開始慢慢踩緊油門提速。去年,本土運動市場遭遇到了10年來最大的滑坡,排名靠前的運動品牌合計關掉了數千家店鋪,然而迪卡儂卻逆市新開了16家門店,這簡直就是在向同行們「示威」。

  表面上看,當下的迪卡儂似乎是在開足馬力狂奔,但這其實只是一種錯覺。現實的情況是,幾年前市場上那些「飆車」的運動品牌們紛紛遭遇發動機爆缸,拋錨在了路邊,於是,後面一直不緊不慢行駛的迪卡儂開始上演接連超車的好戲。

  當然,業務模式的不同決定了迪卡儂不會擁有像當年的李寧、安踏們那樣驚人的發展速度,但是對於迪卡儂,眼下的發展速度也遠遠沒有達到自己能力的上限。

  事實上,這家公司一直在有意克制自己擴張的衝動。比如,迪卡儂早在2008年就在武漢光谷設立了辦公室,但直到今年1月,武漢的首家迪卡儂賣場才正式開張。

  這種克制的背後,其實源於這家公司的耐心。作為一家非上市的家族企業,迪卡儂不用來承擔太多短期的業績壓力,這讓他們能夠相對從容地按照自己的步調前進。

  迪卡儂中國的管理層多次對外表示,公司所看重的是長遠的利益,而非眼下的得失。在中國,迪卡儂運作的項目合同基本都是在20年以上,這也是國家規定的最長限度。

  「當我們選擇一個地方開店的時候,我們是做好長期在這裡投資的準備,會跟這個區域一起發展20到30年。」迪卡儂大中華區副總裁易昂說,「而且,我們還跟合作夥伴們有一個君子協定,就是在合同期限到期後還會續籤。」

  當然,著眼未來並不意味著不看重短期的收益。易昂介紹,每家新開的門店在開店4年後,總部會有一些業績指標上的要求,但在這之前,對於迪卡儂中國區來說,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將先把基礎打牢靠,建立知名度、在提供優秀的產品和服務上做文章。

  在今天的市場上,迪卡儂能夠一直按照自己的節奏有條不紊的發展,這種耐心恰恰是本土企業身上最為缺乏的東西。

  高速奔跑時的平衡術

  如何在高速擴張的過程中不出問題,這是一門學問。

  許多公司一旦走上快速擴張的道路就會逐漸失控,而這背後共同的原因在於擴張帶來的虛幻繁榮會讓老闆對公司的認知產生偏差。

  當下許多本土運動品牌受到重創的根源就在於誤以為自身已經具備了挑戰耐克等國際品牌的實力,於是盲目拔高,最終,期盼的華麗轉身沒有發生,反而因為失去了曾經安身立命的優勢而被消費者拋棄。

  而迪卡儂身上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在於它一直十分清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並且將它堅持到底。對於迪卡儂來說,這種競爭力首先集中體現在它的產品性價比上。

  過去3年,整個運動市場的一大特徵就是無論國際還是本土品牌都在不斷漲價。耐克旗艦產品的價格與3年前相比幾乎翻了一番,本土品牌也不甘落後,幾乎每季的訂貨會都會上調產品價格,而且動輒就是10%以上,這一度招來了許多消費者的不滿。

  就在同行們挖空心思希望多賺錢的時候,迪卡儂卻反其道而行之,想辦法幫用戶「省錢」。易昂告訴《商業價值》,過去的兩年時間裡,迪卡儂產品的平均價格下降了5%。

  在這樣一個CPI不斷上漲的時代,迪卡儂的降價舉措多少有點不可思議。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易昂解釋說,這與迪卡儂的擴張是相輔相成的。公司體量增長帶來的是產品數量以及訂貨量的增加,這讓迪卡儂在面對上遊原材料供應商時的議價能力也進一步增強,因此能夠更好地控制成本。「我們希望在產品材料、技術性能同等的條件下,價格能夠比耐克等品牌的產品低至少20%到30%。」

  迪卡儂內部的調研數據顯示,其顧客的月收入平均在8000元以上。這是十分值得玩味的一點,對於這些消費者來說,選擇迪卡儂絕不是因為他們消費不起更高價格的產品,而是他們對產品的選擇十分理性。

  「中國消費者對於產品的理解越來越深,也變得越來越精明,如果一個產品只值500塊,那他一定不會掏1000塊。」回顧過去兩年市場的變化,這一點讓易昂印象深刻。

  明星代言和洗腦式的品牌廣告對國內消費者的魔力正在迅速衰減,在痴迷耐克和阿迪達斯多年之後,一些中國消費者開始回過神來,將注意力重新放到了產品本身上面,而不是品牌公司賦予它們的各種精神和內涵。

  迪卡儂恰恰在此時抓住了這部分「實用主義至上」的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在動蕩的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除了堅守產品性價比的最優,迪卡儂能夠逆勢增長的原因在於始終保持自己的專業定位,不斷挖掘消費者的運動需求。過去兩年間,迪卡儂門店中的產品數量由過去的5000種增加到了現在的8000種。當某個運動門類的產品銷售放緩的時候,立刻會有新的產品接過盈利的重任。

  以滑雪運動為例,易昂透露,兩年前,滑雪裝備市場在中國幾乎是不存在的,但如今相關的產品在迪卡儂店裡的銷售卻火爆異常,剛剛過去的冬天,迪卡儂滑雪產品的銷售額增加了50%,而在北京市場,這一數字更是超過了60%。

  中國的體育用品市場在經歷了黃金10年後,正在邁向一個全新的階段。眼下行業的衰退其實本質上是一次消費需求的升級換代。傳統門類的運動,比如籃球、跑步、健身等產品的需求依舊保持穩定存在,但是市場已經高度飽和,運動人群的興趣點正在發生轉移,滑雪、自行車、垂釣、高爾夫等細分運動開始成為他們的新寵,但傳統的運動品牌們並不能提供這樣的專業產品。於是,擁有近70個門類運動產品的迪卡儂就迎來了自己的機會。

  在一個快速變革的市場,在適應市場需求的同時堅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才是迪卡儂能夠在一個衰退的市場大環境中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來源:商業價值 作者:楊釗)

相關焦點

  • 迪卡儂的核心競爭力:高性價比、以物美價廉為市場導向
    在過去的幾年裡,從中國體育用品行業品牌競爭格局來看,國外品牌佔據高端市場,國內品牌主要以中低端市場為主,整個市場的一大特徵就是漲價,國外品牌憑藉其佔據高端市場的優勢,每年的漲幅動輒就是10%以上,國內品牌在經歷了寒冬期後各謀突破,亦有低價拋售策略,卻未能帶給消費者良好的購物體驗,而此時來自法國的迪卡儂(需求面積:2600-3000平方米)卻以高性價比獲得消費者極高讚譽。
  • 迪卡儂北京打造亞洲最大旗艦店 「慢半拍」的擴張術
    同行們都在經歷寒冬,而在迪卡儂的感受中,市場卻是一片大好,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慢半拍」的迪卡儂   2010年之前,和其他高歌猛進的運動品牌相比,迪卡儂總是給人「慢半拍」的印象。  之所以說迪卡儂是一家慢公司,是因為這家公司在20年前就已經以生產商的身份開始在中國市場發展,但是直到2003年才在上海開出了第一家門店。  此後的9年時間裡,迪卡儂僅僅將自己的店鋪數量提升到了39家,而這段時間,正是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的黃金10年,國內外的知名運動品牌一路高歌猛進地開出了數千家門店,其中李寧、安踏兩家的門店數量更是一度逼近萬家。
  • 迪卡儂:堅持開設直營店 中國50個城市是目標市場
    從每一件滑雪服到戶外野營用的帳篷,從消費者心理分析到體驗營銷,迪卡儂中國華東大區總監馮震宇說:「我們已不僅僅是單純的體育運動品零售商,迪卡儂賣的其實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事實上,已經沒有必要再列舉任何「迪卡儂迷」的故事,每年十幾億進入迪卡儂購物的消費者早已證明了迪卡儂品牌強大的影響力。
  • 永輝等10大超市上市公司核心競爭力曝光
    聯商網消息:核心競爭力是一個企業所特有的、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具有延展性,並且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技術或能力。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更是研究其經營狀況的一項重要參考。《聯商網》梳理了10家超市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整體而言,10家企業基本都擁有區域規模優勢,比如中百集團是湖北省超市龍頭,三江購物是浙江省最大的連鎖企業之一以及省重點流通企業等。
  • 迪卡儂,真是個「奇葩」
    目前,迪卡儂共有20個自有品牌,佔迪卡儂商場所有品牌的90%,其銷售額佔整體營業額比率超過95%。這家去年全球總銷售額達124億歐元(約968億人民幣)的國際大公司,竟然還如此摳門,就問還有誰?迪卡儂很有競爭力的超低價,是它狠起來連自己都「摳」的成果。據經濟參考報2018年報導,如果一款產品的毛利率看起來不錯,管理層就會嘗試著降低價格。
  • 解讀迪卡儂:體育運動品牌王國的商業秘密
    資料圖:迪卡儂在法國裡爾小村莊恩洛斯的第一家門店地址。  低價打開「入門級」市場  迪卡儂華北區總經理Hans曾經說過:「價格無疑是迪卡儂的核心競爭力。」迪卡儂特有的商業模式,是從上遊的設計,到生產,再到下遊的零售,採取了一體化的全產業鏈戰略。在法國,迪卡儂有全球僅次於雷諾的第二大研發中心,擁有自己的生產公司,所有的產品也都是在自己的店內銷售。
  • 中小板公司成長性與核心競爭力綜合排名一覽
    眾所周知,上市公司核心競爭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司業績的好壞和未來的成長性。為了能夠準確把握中小板公司的成長性,我們有必要對截至6月22日,已發布招股書的18家中小企業板塊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進行分析。
  • 迪卡儂為什麼這麼便宜?
    當第一次遇見迪卡儂,猶如開啟了全新世界,然後又不得不感嘆——迪卡儂怎麼可以這麼便宜?!
  • 叮咚,你有一份迪卡儂外賣到了
    「我行我素」的迪卡儂來自法國的迪卡儂,在體育零售界,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不隨大流。從2003年在中國開出第一家店以來,10年間,迪卡儂在國內的店鋪數量僅39家。同類品牌在同一時期的開店數量已達到數千家,李寧、安踏的門店數量在同期更是逼近上萬家。迪卡儂因此,一度被認為錯過了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的黃金10年。但迪卡儂始終保持自己的節奏。
  • 黑蟻研究 | 中國的「宜家」和「迪卡儂」?——自有品牌大型零售...
    過去世界範圍內已經誕生了宜家、迪卡儂等多個現象級的自有品牌大型零售業態模式。我們通過針對宜家和迪卡儂的調研發現,其商業模式、產品定位、渠道模型以及供應鏈模式等方面均有共通之處。 在自有品牌大型零售業態中,其核心邏輯是全產業鏈把控。
  • 迪卡儂:賣旅行背包的「宜家」
    看上去,中國成了迪卡儂實現邊際利潤的理想市場。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迪卡儂在中國逆市開店,2008年內接連開了5家新店,2009年又保持了同樣的速度。這家公司投資動作不斷,在江蘇崑山,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的花橋物流基地也已投入使用,甚至為下一步擴張預留了空間—這個物流中心面積超出了需要面積的30%左右。
  • 迪卡儂的卡位:精準價格定位和體驗營銷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健康和運動,但是對於購買戶外用品,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大眾心態,也是很多顧客選擇迪卡儂的心態。  「價格無疑是迪卡儂的核心競爭力。」 迪卡儂華北區總經理Hans告訴《商業價值》記者,迪卡儂特有的商業模式,是從上遊的設計,到生產,再到下遊的零售,採取了一體化的全產業鏈戰略。
  • 記者親訪:迪卡儂是如何使用RFID技術的?
    在全球鞋服領域,迪卡儂是較早引入RFID技術的一家,也是在應用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品牌。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迪卡儂對於RFID的應用方式,RFID世界網記者來到位於深圳南山區的一家迪卡儂線下商場,親身體驗了一番迪卡儂高效的RFID零售服務。
  • 迪卡儂是體育商品界的蘋果or小米?也許是集合體
    今天,我們用手機界的兩家代表企業來解讀一下迪卡儂的銷售模式做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吧,迪卡儂體育用品在戰略上有點「小米手機」的意思,但是在戰術層面上,迪卡儂體育用品頗有點蘋果的味道。總體來說,迪卡儂走的是量,遵循的是薄利多銷的原則,再說的爛俗一點就是「網際網路思維」。說的具體一點,就是性價比高,在保持質量的基礎上想盡辦法把成本控制住。迪卡儂是一家法國的品牌,所以他的產品質量走的是歐盟標準,這一點保證了他的產品雖然便宜,雖然好不到哪去(當然是跟阿迪耐克這樣的品牌相比),但是肯定是不會壞到哪去的。
  • 迪卡儂:深耕市場淡化品牌 營造全渠道零售模式
    「2008年我剛加入迪卡儂的時候,人家打車來我們公司,都跟司機說到隔壁的百安居,因為當時沒人知道迪卡儂是什麼公司,今天,我們的知名度在上海已經很高了,全國市場份額逐年提升,我親眼見證了公司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迪卡儂大中華區總裁張玥如是說。
  • 迪卡儂喊話耐克,再不做外賣就晚了
    一個標誌事件是,在北京商業中心王府井大街,耐克旗艦店宣布關店,而同一時間,迪卡儂在北京郊縣升級了當時在亞洲最大的一家門店。隨後,迪卡儂開啟了中國市場的逆襲之路。從2012年開始,迪卡儂逆市新增16家門店,並保持勻速上升的勢頭。
  • 迪卡儂每2天開一家店 交出了一份靚麗的全球財報
    迪卡儂每2天開一家店的速度增店,交出了一份靚麗的全球財報按照迪卡儂原先規劃,預計到2020年,公司將在中國布局500家門店。這就意味著,此後三年間,每不到5天,我們將看見一家迪卡儂店開業,如此高頻率驚人吧!
  • 迪卡儂為何能成為運動品牌的翹楚?
    迪卡儂則是打造的「運動專業超市」。控制了產業鏈兩端,把產品設計、原材料採購和商場運營抓在自己手裡,中間的製造環節由OEM廠商完成。它和宜家很像,用獨特的設計、壓縮供應鏈成本和自建商場構成品牌競爭力。迪卡儂為什麼能做得如此成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它的「實體戰」。
  • 迪卡儂實體店,為什麼沒被電商打垮?
    而且,便宜得驚人,29元的雙肩包,30多元的速幹T恤……這種便宜又與淘寶、山寨貨不同,迪卡儂的便宜能讓顧客覺得物美價廉,性價比超高,有種買到就賺到的感覺。 2、把性價比做到極致; 一直以來,低價都是迪卡儂的生存戰略,而僅靠低價,迪卡儂是鬥不過山寨和淘寶的。
  • 迪卡儂:成年人的健身「迪士尼」
    作者:晟傑、啟立寒冬時健身房人氣遇冷,但有一家名為「迪卡儂」的法國運動超市,成為了更多人的「健身樂園」:不用辦卡隨意練,還能自得其樂。比如「小區居民將迪卡儂作為健身房」、「迪卡儂是周末帶娃好去處」、「每天都去迪卡儂玩滑板車」,是媒體對迪卡儂的一致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