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姜薯

2021-02-17 揭西大溪

   

    姜薯盛產於潮汕的潮陽和揭陽地區,其中,最出名的是潮陽區西臚鎮內八鄉巖前村、棉湖四鄉的大港村和揭西大溪鎮的姜薯。前者已被國家質量總局2016年認定為地理標誌保護區縣。這些主產區,大多位於榕江中上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水質優良,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更年累月的水浪衝刷和泥沙淤積,大自然饋贈的肥沃沙質土壤,滿足了姜薯生長對土壤、氣候的苛刻要求,造就了種植姜薯的悠久歷史與古樸的生產技術。

    姜薯是薯蕷科薯蕷屬的成員之一,薯蕷的小名叫山藥,其家族家大業大,在中國的薯蕷屬植物就大約多達80種。在各地栽培過程中,因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原因,山藥還產生不同形狀的變種,諸如潮汕姜薯、佛掌薯、棒山藥和長山藥。

潮汕姜薯形如其名,一個個長得跟生薑似的,口感又如番薯,故名姜薯。不管外形如何變換,都有山藥的基本特徵:「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常食用對肺、脾、腎虧虛所致的咳嗽痰多、身體虛弱、食欲不振、久洩久痢、小便過多及糖尿病、動脈硬化都有療效。當然,也有其自己的個性: 「皮薄光滑,薯大肉白,粉泥沾連」,是山藥中的上品。

    山藥古時齊魯稱山芋,吳越稱土薯,秦楚稱玉延,隋代以前稱薯蕷。說來有趣,與薯蕷同音的豫、曙兩字恰是唐、宋王朝兩位皇帝的名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這樣解釋:唐朝時,因避唐代宗李豫的名諱,把薯蕷改稱薯藥;宋朝時,又避宋英宗趙曙的名諱,把薯藥改稱山藥。由於李時珍是一代名醫,所以這種說法一直被廣泛引用,幾成金科玉律。其實,薯蕷和山藥的叫法在歷史上是長期並存的,只是具體到某一個時期這兩種名稱使用的頻率不同罷了。在潮汕也有類似的記載,如清雍正《惠來縣誌》在物產類「蔬之屬」中提到「為芋為姜蕷為蘇木為甜蕷為葛蕷」。嘉慶《澄海縣誌》則載:「甘藷,葉如芋,實如拳,有大如瓶盎者,皮紫而肉白,又有皮肉俱紫者,名蘇木藷,比諸藷為佳。」

    我國食用山藥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秦漢之前,就已經把山藥視為像番薯一樣的主食,並把它譽為補虛佳品。晉人羅含著的《湘中記》說到這麼個故事:晉代永和初年,有一漢子到衡山上採藥。迷路糧盡,只好躺在一山崖下休息。忽見一老翁,鶴髮童顏,飄然而至,在石壁上作書。漢子急忙上前求以食物,並請教出山之路。老翁給了他一些外形似芋,甘甜如薯的東西,並指點回家之路。六天之後,果然返回家中,腹中還不覺飢餓,才知山藥功用之奇特。這個故事有點神化,也就成為後來詩人詠山藥常用的「衡山之典」。

    《山海經》中說:「景山北望少澤,其草多蕷藷。「《神農本草經》把山藥列為上品:「山藥色、香、味三絕。」《本草綱目》載:「四月生苗延蔓,紫莖綠葉,葉有三尖,似白牽牛葉而更光潤。五六月開花成穗,淡紅色。結莢成簇,莢凡三稜合成,堅而無仁。其子別結於一旁,狀似雷丸,大小不一,皮色土黃而肉白,煮食甘滑,與其根同。薯蕷入藥,野生者為勝,若供饌,則家種為良。」

    好的野生山藥大多出產在高寒乾旱的山區,山藥姓「山」,無須耕作,自由自在地生長,會越長越茂盛。但目前的山藥田中土壤都被弄得又鬆軟又肥沃,長出來的山藥越來越粗、越來越直、產量也越高。而潮汕姜薯仍然保持著較為原始的種植方式,不求產量,更注重質量。附帶說一下,挖姜薯是個一個技術活,必須在姜薯旁先開挖一道深溝,再取出完整的姜薯。有人把這種採收方法戲稱為「自掘墳墓」。

    潮汕姜薯的根實香甜可口,軟糯綿長,有「神仙之食」的讚譽。明人王冕的一首《山藥》中說:「山藥依闌出,分披受夏涼。葉連黃獨瘦,蔓引綠蘿長。結實終堪食,開花近得香。烹庖入盤饌,不饋大官羊。」便道出了姜薯的姿態,花雖不豔,葉雖可憐,但卻包含著實實在在的內容。明劉崧曾作《詠山藥》詩:「誰種山中玉?修圓故自勻。野人尋得慣,帶雨晚來新。味益丹田暖,香凝石髓香。商芝亦何事,空負白頭人。」 確切描述了潮汕姜薯色味勝而香清,故也有「山中之玉」的美名。

    「高梧策策傳寒意,疊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漸長飢作祟,一杯山藥進瓊糜。」詩人陸遊手烹甜羹,一種平和,一種生趣盎然紙上。陸遊進一步解釋:「以菘菜、山藥、芋、萊菔雜為之,不施醯醬,山庖珍烹也。」千百年來,這款「陸遊甜羹」注入了文化印跡而得以流傳。「陸遊另一些《甜羹》詩:「山廚薪桂軟炊粳,旋洗香蔬手自烹。從此八珍俱避舍,天蘇陀味屬甜羹。」,「老住湖邊一把芽,時沽村酒具山餚。年來傳得甜羹法,更為吳酸作解嘲。」生活並不因奢侈而幸福,所謂「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真是至理名言。潮汕民間傳統小食「姜薯湯」的食法,傳承著陸遊「甜羹」之遺風,也祖祖輩輩繼承著儒風雅韻:將姜薯削成薄片,放到沸水中略煮片刻而成,湯中的薯片微微捲曲,吃起來清香爽滑,在冬天的早晚來「一杯姜薯進瓊糜」,何等的「淡薄之中滋味長」啊!

      大概是在這遺風之下,形成了潮人吃薑薯的食俗與文化:除夕圍爐,要有甜姜薯。大年初一,親朋登門拜年,為表示主人對來客的敬重,便用姜薯湯來招待。按照民間習俗,這碗姜薯湯是非吃不可的;過去,新娘過門第二天早晨,也要吃一碗家婆或小姑特意為她製作的甜薯湯。姜薯湯,在潮汕人的心目中,象徵著甜蜜、美滿,也象徵著吉祥和幸福,也是潮汕遊子鄉愁的解藥。

    《清稗類鈔》記載:「山藥饅頭者,以山藥十兩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兩,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溼手,捏成饅頭之坯,內包以豆沙或棗泥之餡,乃以水溼清潔之布,平鋪蒸籠,置饅頭於上而蒸之。至饅頭無粘氣時,則已熟透,即可食。」傳至潮人手中,則衍生出用姜薯作皮的粿品,如「姜薯壽桃」「姜薯粿」「姜薯鯉魚」「姜薯五果」等特色鄉土小吃;還衍生成姜薯泥餡料。古人云:「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姜薯為蔬,可燴可燜,可煮可蒸,可煎可蘸,可湯可炒,可葷可素,可甜可鹹,的確是「白受彩,甘受和」。

    把山藥和蜜糖聯繫在一起的倒是宋陳達叟,他在《本心齋疏食譜》中說:「玉延。山藥也,炊熟,片切,漬以生蜜。」糖拌山藥也是慈禧飯桌上的常客。常規做法是,山藥洗淨上籠屜蒸半小時,熟後去皮,蘸白糖吃。慈禧1881年四月初八日晚膳就有「白糖山藥一品」,若為潮人所做定是「糕燒姜薯」。

    宋人林洪《山家清供》記載:山藥與慄各片截,以羊汁加料煮,名「金玉羹」,慄子黃似金,金玉共盤,盤調素雅,平常之中卻又透出一種高貴的氣質。在潮人看來,「糕燒姜薯銀杏」更顯調和與高貴,故常作喜宴壽桌之「尾甜」,有著超然之至味,寓意之深長。


轉自老饕潮食文化與飲食雜思



相關焦點

  • 姜薯,潮汕的民俗食物
    姜薯以潮陽河溪上坑所產最出名。有一首叫《美娘》的潮汕民謠這樣唱:美娘想食烏豆乾又要想食海底鰻想食葡萄姜薯湯想食青梅槌白糖白果姜薯片甜湯民謠提到的姜薯湯,在港澳等地稱為潮式糖水姜薯,可以說是潮汕地區一種很鄉土很民俗的食物了。
  • 潮汕特色姜薯糖水怎麼做?
    姜薯,廣東粵東潮汕地區的一種薯類,也有地區俗稱小淮山。煮出來的湯粘稠,入口滑,味甘香,因而受到老少喜愛。其主要盛產於潮汕的潮陽和惠來地區,其中,最出名的是潮陽區西臚鎮內八鄉巖前村的姜薯。巖前村含砂土較多,姜薯皮薄光滑,薯大肉白,粉泥沾連,品上質優。
  • 潮汕人春節必吃的一道甜品——姜薯
    有一首潮汕民謠是這樣唱的:「美娘想食烏豆乾,又要想食海底鰻,想食葡萄姜薯湯,想食青梅搥白糖。」姜薯湯可以說是潮汕一種很鄉土、很民俗的食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講講潮陽區的這種名產。胡德利是汕頭市區一位專門經營優質農產品的批發商,最近,他剛忙完蓮子和芡實的批發生意,又開始忙碌起姜薯的收購了。胡德利最青睞的是潮陽區西臚鎮、河溪鎮一帶出產的姜薯。
  • 秋冬不可辜負的美食—潮汕風味讓你垂涎欲滴
    說起秋冬美食,那可是數不勝數,但要說那個地方的美食最經典,當屬潮汕了。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潮汕秋冬不可辜負的美食有哪些吧,我能想到的有姜薯糖水,鼠粬粿,潮汕戈飯,反沙芋頭,豬腳圈,潮汕鴨母捻,等等,光聽聽就讓人垂涎欲滴了吧!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潮汕獨有的糖水:姜薯糖水。
  • 沒什麼鄉愁,是一碗潮汕甜湯解決不了的
    那就是潮汕的「甜湯」。   小時候常跟著外婆去街上喝甜湯,清心丸、海石花、綠豆爽、「鴨母捻」……這些你聽起來或許會有點陌生的名字,卻承載著我滿滿的快樂回憶。在廣州工作多年,時不時也會去家鄉人開的甜湯店解解饞,那一碗碗手工打造的「古早味」,溫暖的不僅是我的味蕾,更是內心深處那份對家的記憶。寫到這裡不禁讓我想起一句廣告詞,「沒什麼鄉愁是一碗甜湯解決不了的,有的話就再喝兩碗!」
  • 潮汕特有的一種薯類,看似生薑,削皮後卻像淮山,煮甜湯最受歡迎
    潮汕特有的一種薯類,看似生薑,削皮後卻像淮山,煮甜湯最受歡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而在潮汕有一種薯類就很特別了,估計很多人都沒有吃過,它長得像生薑,形態各異的,但是煮熟之後卻有淮山的口感,你們知道這是什麼薯類嗎?
  • 潮汕冬節的味道!
    但潮汕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藉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在潮汕地區,冬至前一天,吃過晚飯後,家中的主婦就開始張羅著把一隻大箶(淺沿的筐籮)擺在桌上或地上,準備「SO」圓。
  • 盤點潮汕各地的冬至過節的美味小吃
    潮汕有「冬節小過年」之俗語,潮汕人過冬節要吃「冬節丸」,老人擔食了「冬節丸」家一歲,意思也就是說過了冬節很快就要過年了,冬節在潮汕地方也就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節日
  • 軟糯香甜的芋圓姜薯甜湯
    芋圓姜薯甜湯,這是一道充滿香氣,非常甜美的湯品,小孩子非常喜愛吃。芋圓的種類有很多,由香芋、紅薯、紫薯、木薯粉等材料製作而成,具有多個品種和做法。它的功效也很大,具有益胃、寬腸、通便、解毒、補中益肝腎、消腫止痛、益胃健脾、散結、調節中氣、化痰、添精益髓的作用。
  • 冬至,嫁到潮汕的重慶辣妹子如此搓湯圓
    但潮汕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藉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冬大如年,重慶辣妹子如此搓潮汕湯圓在潮汕地區,冬至前一天,吃過晚飯後,家中的主婦就開始張羅著把一隻大箶(淺沿的筐籮)擺在桌上或地上,準備「SO」圓。冬節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為好,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徵著歲暮之際一家子圓圓滿滿。
  • 「潮汕」國字號特產,你知道嗎?
    潮汕是著名的僑鄉,是廣東省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據了解,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一直被譽為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而潮汕作為美食之鄉也擁有17個以上,先給大家介紹其中的十種,剩下的在下一期哦~~一起來看看吧!
  • 潮汕,不只有牛肉丸 | 揭陽站
    >> 點擊上方 蛋皮酥 可以關注我們哦 <<潮汕說了三年的潮汕之旅,直到2019年的1月終於啟程了。啟程的原因也十分簡單,想去旅遊卻囊中羞澀。潮汕的物價並不會太高,4天3夜準備1-2k足以吃撐自己。此次前往,全程美食在線遊,真的吃了很多!
  • 在深圳如何吃掉潮汕,1.0版地圖來了
    選料區堆的都是潮汕人愛吃的,老闆每天新鮮進貨,甚至從潮汕運來正宗的牛肉丸、肉餅肉卷、蛋餃……想吃啥直接放在老闆給的小鐵碗裡,店裡是按稱重算價錢的~DIY自助潮汕湯粉,成年人才做選擇,我們後生仔肯定啥料都要加,只要有錢又有胃,想吃多少堆多少,超大SIZE一碗湯粉,吃撐只要十幾二十塊!
  • 識食為「潮汕」人,過年回潮汕咱也這麼吃!
    潮汕美食遠近馳名,遊客到潮汕遊玩,多慕名於美食。了解最地道最系統的潮汕美食推薦,春節潮汕遊,未出發,先興奮。
  • 識食為「潮」人,過年回潮汕咱也這麼吃!
    牛肉丸其他的還朥餅、花生豆板、姜薯酥、花生豆貢、蘭花根、明糖等,列舉不盡。這些大部分買得到,也帶得出,不多做介紹。主要還是講幾樣更地道的甜食。糖蔥薄餅糖蔥薄餅是一種潮汕的小食。糖蔥是什麼?蔥包糖衣?當然不是,糖蔥是長條狀,中間有許多通孔,像是多個蔥孔並排粘在一起,顏色雪白,樣子看起來像蔥而得名。
  • 潮汕美食在濠江丨看完這篇文章,恨不得馬上買張機票飛來吃吃吃!
    本文從潮汕飲食的特點入手,挖掘潮汕飲食文化的精神內涵,並以濠江地區為例展示潮汕的特色美食。相信看完這篇文章,你一定恨不得馬上買張機票飛去濠江——吃吃吃!製作精巧潮汕地區自古人多地少,所謂潮汕農民「種田如繡花」就是此地精耕細作種植技術的生動寫照。這也帶動了潮汕飲食烹飪製作技術的發展,人們經過長期的烹飪實踐,形成了幾十種烹調方法,且極其講求刀功,使潮汕飲食製作精巧,色、香、味、形、名俱佳。
  • 1月28日晚,裕通【潮汕美食薈】,潮陽圈將直播
    潮汕美食薈】走遍潮汕各地,尋覓最新鮮的經典食材只為讓您感受最地道的潮汕特色美食潮汕菜,以烹製海鮮見長,選料考究、製作精細新鮮美味、清而不淡、鮮而不腥烹調方式多樣,形成了潮汕菜的風味特色飲譽海內外潮汕人吃蟹,又是一絕。美食家蔡瀾曾經說過凍蟹是最具代表性的潮汕菜之一, 也是潮汕「打冷」的代表。蟹身中的海水帶有鹽分,蟹肉富含鮮味胺基酸,冷凍過後,水分抽離,肉質更為緊實,吃起來鮮甜清爽,蟹黃凝脂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