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網上預約成常態 醫院號源應考慮不會用智慧型手機老人

2020-12-21 中國經濟網

看病網上預約成常態,但一些老年人遭遇不便,市人大代表建議提供有溫度的均等化服務

醫院號源應考慮不會用智慧型手機的老人

疫情期間,為減少患者在醫院內等候時間、防止人員聚集,很多醫院採取分時段全預約就診措施。如今網絡預約看病成為常態,信息化為大多數患者就診帶來便利,但對不大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群體似乎不太友好。老年人如何面對智能生活場景?誰來為他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現場◆◆◆

不會手機預約

老人白跑一趟

「我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不懂怎麼預約啊。」近日,下午2時許,仙霞路上的上海市同仁醫院一樓門診窗口前,69歲的劉興捂著略腫的臉有些沮喪。窗口工作人員同情地看了他一眼,叫了下一位患者。劉興這幾天牙齦腫痛,準備看口腔科。可輪到自己掛號時才得知,當日所有的號已全部預約滿。

打開同仁醫院微信公眾號網絡預約,記者發現,口腔科這兩天全部約滿,最近的排到兩天之後,周六也已全部約滿。

諮詢臺的工作人員得知劉老伯不會用手機進行網絡預約,告訴他可以打醫院總臺電話預約,並幫他約好了下次時間。

當天下午,70多歲的陳阿婆來同仁醫院看消化科。她的運氣要好一些,儘管沒有預約,但排到她時當天還有餘號,工作人員就幫她現場掛了號,避免白跑一趟。陪同陳阿婆來看病的女兒諮詢了服務臺後告訴記者,「我媽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以後她看病,我要幫她在網上預約。」

70歲的崔國強是龍華醫院的老病號,他的腰不太好,平時定期會去醫院做針灸推拿治療,「以前我帶著病歷卡直接到窗口排隊就可以。疫情一來,要網上預約了。」崔老伯的孫子曾教會他用微信,但崔老伯網上預約時沒有綁定自己的醫保卡,跑到醫院才發現預約的是自費號。後來在工作人員幫助下,他取消之前的預約,又綁定醫保卡再預約了一次。一番折騰就是一個多小時,崔老伯想預約的專家也排滿了,只好第二天再來。「我感覺看病比以前麻煩多了。」崔老伯說。他的很多老夥伴深有同感。有一位老夥伴自己預約好了,結果到醫院才發現約的時間有誤。

在瑞金醫院門診大樓一樓大廳,午後時分,前來就醫的患者絡繹不絕。掛號窗口前排隊的患者不算多,有些窗口不時還會空閒下來。記者了解到,該院共有網上預約、手機App預約、微信公眾號預約、現場預約、診間預約、自助預約機預約、電話預約、社區轉診等8種方式,通過任一渠道,患者都可以完成預約掛號。醫院外的告示牌上,也清楚寫明了這些掛號途徑。

自助預約機旁,幾名身著橙色馬甲的志願者來回奔忙。「網上預約了嗎?沒約也不要緊,要掛什麼科?」在他們的幫助下,前來辦理掛號的患者很快操作完畢,其中不乏老年人。志願者們介紹,不管通過哪種渠道掛號,效果都一樣,不存在線上與線下的差別。

警惕◆◆◆

數字鴻溝加大

勿棄弱勢群體

「我父母看病預約就遇到種種不便。」市人大代表劉新宇也深有感觸。他做了一番調研,發現老年人看病預約碰到三種情況。第一種,老人用的手機不是智慧型手機,不能在網上預約;第二種,老人雖然用的是智慧型手機,但大多是子女替換下來的,他們不會使用手機通過網絡程序預約看病,相當一部分老年人還不會使用微信,有的連「隨申碼」操作都不會;第三種,老年人會用智慧型手機,但是怕操作錯誤或被騙,不敢用手機綁定醫保卡或是綁定銀行卡支付看病費用。

「這對於無子女的孤老或者不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來說,情況尤為突出。」劉新宇說,信息化技術應用突飛猛進,年輕人輕而易舉地操作,老年人卻一頭霧水。

「最近5到10年裡,信息化水平突飛猛進,給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帶來極大便利。」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指出,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要注意到,技術越進步,「數字鴻溝」反而可能會越來越大,「這是一個近年來非常典型的問題,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在他看來,醫院掛號信息化給老年人就醫帶來的「不便」,便是「數字鴻溝」的典型表現。他指出,對老年人而言,類似的「不便」如今比比皆是:不會用打車軟體,揚招打不到車;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法掃碼點餐;不會用12306,逢年過節搶不到火車票……「這讓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數字時代的『弱勢群體』感到,自己被『拋棄』了。」

建議◆◆◆

關愛老人生活

體現服務溫度

鄭磊發現,辦事「不見面」成了如今不少機構和企業的服務方向,「其實,究竟要見面還是不見面,應該由被服務的對象來選擇。」同時,在資源配給方面,也不能將「優先權」側重於線上。

他表示,不管是公共服務還是市場服務,在推出時都應注意渠道和方式上的「均等化」,尤其是醫療服務這類主要面向弱勢群體的公共服務,更不能將「完完全全的數位化」作為發展目標,而是要體現服務的溫度:「我們要鼓勵信息化、數位化,但不能僅僅為有手機的人服務,讓人們『被迫數位化』,而是要給線下一個『救濟渠道』,開展『數位化扶貧』——這可不僅是為老人配備一部智慧型手機那麼簡單。」

「尤其是對於不擅長運用現代新技術的老年人來說,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給予更多的關愛和照顧。」在劉新宇看來,老年人看病很不容易,對這個群體的服務要更精細化。他建議,各醫療機構儘快開設老年人看病預約電話,同時在各大醫院掛號處,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住宅小區等出入口貼出公告,廣而告之。「老年人在電話預約時可以說明病情,以方便醫院根據病人病情安排科室和診療的時間,必要時醫療機構可給老年病人安排多科室聯合就診。同時,醫療機構每天應為老年人保留一定量的現場預約掛號的名額。」

目前,有些人還不太了解家庭醫生的真正作用。劉新宇建議,要加強宣傳家庭醫生,讓更多社區村居裡的老人同家庭醫生籤約。當老年人需要去醫療機構進行檢查治療時,可以由家庭醫生根據病人病情進行相關醫院的科室預約。(記者 王海燕 吳頔)

來源: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手機預約掛號看病很智能 但是老人不會操作怎麼辦?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為了方便患者,醫院在預約掛號及支付方面也日趨智能化,而這對於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來說,致使看病難上加難。進入醫院門診後,可以現場排隊掛號,但需要時間較長,在支付時,如果不會使用手機支付,也會比較麻煩。 那麼,老人們是否會選擇提前預約掛號呢?在導醫臺,65歲的劉女士正在導醫的引導下,拿出智慧型手機掃描掛號平臺,因為看不清上面的小字,她說回家後讓孩子看著幫忙操作。儘管會用智慧型手機玩微信和拍照,但因為老花眼比較嚴重,平時很少用。
  • 網上預約才能看病?老人不會用怎麼辦?院方回應!附松江七家區級醫療...
    對於一些已經來到醫院,還不知道通知,以及確實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人,也會保障其正常就醫。在就醫過程中,醫生護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也會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為老人們耐心講解使用、演示使用方式,提醒他們下次來一定要提前預約。如果實在不會或者手機無法預約,也可以讓家中子女幫忙。除此以外,對於都不方便的患者,在就診時,醫生也會幫忙診間預約。
  • 預約看病,候診時間縮短至15分鐘
    疫情過後,預約看病模式將成為常態掛號是患者就診的第一個關鍵環節,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無錫市二級以上的醫療機構所有號源全部實行了實名制預約掛號,患者看病需提前預約,現場不再加號。對此,患者能適應嗎?在實施過程中,還有哪些瓶頸和痛點?
  • 現場掛號取消了怎麼看病?醫院要求網上預約,老人被拒之門外
    近日,某醫院按照防疫規定,實行手機預約掛號,現場掛號服務全部取消。這一措施方便了年輕人,卻阻礙了很多老人的求醫之路。從外地專門趕往該醫院就診的李爺爺,圍著醫院的各個諮詢窗口問了好幾遍,都被告知不能現場掛號,就醫請先手機預約。
  • 婆婆不會手機預約 醫院看病掛號排隊半小時:電話預約為何被取消?
    「今年春節我女兒給我買了一個智慧型手機,也下了『滴滴出行』軟體,我用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王玉英稱,「普通的操作還行,但是註冊帳號、綁定銀行卡這些比較複雜的操作,我還是有點懵。」李航是607公交線路的駕駛員,該線路往返於兩江新區鴛鴦站至南岸區盤龍花園站。「我們每天都會遇到這樣的老年乘客,他們中有的人既沒有公交卡,隨身也不帶零錢,有手機但不會用行動支付。」
  • 「我想看病,哪裡能預約?」「網上預約掛號」難倒老年人
    APP買菜、公眾號預約看展、手機支付買東西……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都可以用一部手機來完成。這在年輕人看來非常便捷,但不少老年人對此卻無法適應。近日,讀者程老伯就來信呼籲,希望有關部門為老年患者就醫打開方便之門。原來,新冠疫情以來,絕大部分醫院都採取了「全預約制」,儘管院方提供了多種預約渠道和方式,但程老伯依然掛不到號。
  • 老人不會用「健康碼」、智慧型手機怎麼辦?國家發話了!
    醫療機構、相關企業要完善電話、網絡、現場等多種預約掛號方式,暢通家人、親友、家庭籤約醫生等代老年人預約掛號的渠道。醫療機構應提供一定比例的現場號源,保留掛號、繳費、列印檢驗報告等人工服務窗口,配備導醫、志願者、社會工作者等人員,為老年人提供就醫指導服務。
  • 電動車上牌需網上預約 老年人不會用智慧型手機咋辦
    最近,有不少讀者致電大河報求助說,鄭州的電動車上牌,登記的時候要掃描二維碼在網上預約,而且只有這一種上牌方式。這個政策對老年人來說非常不方便,因為很多老年人不會用智慧型手機。希望記者呼籲一下相關部門,能否多種方式上牌,方便老年人?
  • 鄭州電動車上牌必須網上預約 老年人不會用智慧型手機可咋辦?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悅生 最近,有不少讀者致電大河報求助說,鄭州的電動車上牌,登記的時候要掃描二維碼在網上預約,而且只有這一種上牌方式。
  • 幫老人融入智能時代
    刷臉支付、一鍵掛號、網上購票、雲間辦公……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對於一些老年人,尤其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來說,卻由於不懂網絡、不會用智慧型手機而被迫「邊緣化」,享受不到智能生活的便利不說,還給正常生活帶來煩惱和阻礙。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老年人因使用「健康碼」遇到困難的現象尤為突出,更加凸顯了當下老年人面臨「數字鴻溝」的問題。
  • 預約掛號 讓看病不用排長隊
    此前,同仁醫院掛180個號大約用3小時,平均1分鐘掛1個號,實行「流動掛號法」後,掛80個號只用20分鐘,平均1分鐘掛4個號。病人可以提前一周通過計算機管理系統,預約自己想看的科室和大夫,預約號註明醫生姓名、職稱、專長、就診日期等。(1993年5月21日《北京日報》6版,《同仁醫院實現計算機掛號》)當年5月28日,一位看白內障的老人正為當天的號已掛完而嘆氣,忽然看到電腦預約掛號,馬上高興地掛了周五的預約號。他說:「這下就放心了,醫院讓星期五9點半到,不著急了。」
  • 我省將全部實現網上預約掛號 專家號源100%開放 百姓看病更省事兒
    7月30日,省政府發布《關於發展「網際網路+醫療」促進「看病不求人」的實施意見》的政策解讀。《實施意見》從五個方面提出了35項任務措施。「名醫基層工作室」,方便患者就近找專家看病。多渠道全部實現網上預約掛號專家號源開放比例100%,預約時段精確到1小時以內在優化門診服務方面,針對「掛號難」等問題,提出優化13項門診就醫流程模式:針對「掛號難」問題
  • 華山醫院皮膚科試點"普通門診全預約制" 有爽約號源可現場掛號
    目前門診自助機從中午12點開始放號,人工窗口從下午1點開始放號,患者就醫時遇到上午的號滿員之後,則需至少等到12點才能掛到下午的號。為了緩解病人「到得太早」的問題,華山醫院本周內將在自助機上上線當日下午的號源預約服務。  記者從華山醫院門診部了解到,普通門診全預約制試行首日共投放號源3750個,有70多個號沒用完,其中有1040人是通過預約途徑掛號的。
  • 華山醫院皮膚科普通門診試行全預約制:老人排隊久了,將調整
    志願者尚阿姨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現場也向患者發放紙質傳單,上面標註了多種網上預約掛號方式,「預約掛號是今後的一種趨勢,目的還是為了讓大家有秩序地來看病。」窗口張貼告示:當天上午掛號的患者必須當天上午就診,當天下午作廢。
  • 那位不會用手機的老人,徒步走了近1000公裡
    據劉先生介紹,他在網上看到新聞後發給了朋友,巧合的是,那個朋友真是大爺的鄰居。朋友隨即聯繫村裡,和老人老家的親友一同趕往了浙江。劉先生稱,去找老人的時候,老人因尋親未果已被接到浙江當地派出所內。這位老人,不過就是想去探親而已,但剛好身處疫情,不會用手機,竟步行了上千公裡。
  • 在智能化面前,杭州老人難嗎?小時新聞今天去了醫院、銀行、火車站...
    和年輕人玩手機網絡越來越溜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也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他們在打車、看病、去銀行、出門等日常生活中,遇上了一道道「數字鴻溝」。我們追求的智能化,不應該是去老人化。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這意味著國家開始出手(詳情戳這裡)。在杭州,老人們要去看病、打車、取錢、出行,難嗎?
  • @家長,寶寶到兒童醫院看病,收好這份「非急診全預約」掛號攻略
    「看病難」成為近年來人們普遍反映的問題。在醫院就醫掛號時間長,等待時間長,繳費時間長,但真正到診室找醫生看病的時間短,患者、醫生都不滿意,獲得感和幸福感低。「一個患兒看病,至少兩個家長排隊,而且都集中在早上,大廳等待的患兒太多,十分擁擠。」
  • 去大醫院看病不一定現場掛號 教你線上預約專家號
    讓楊女士心裡不爽的是,8時30分掛的號,可排隊候診老輪不到,「我們等呀等,老是看到電話、網絡預約掛號的人先進去看醫生,一直輪不到我們。」楊女士說,上午幾乎都是預約的人先看病,他們一直等到了11時30分,等了3個小時才輪到,讓她受不了的是,醫生看病僅用了10分鐘。  楊女士覺得,醫院優先讓電話預約病人就診,這樣對現場掛號的人來說很不公平。
  • 掃墓都得網上預約!剛剛,市民政局回應了|下午茶
    「為什麼不能照顧下我們這些沒有智慧型手機的老人,提供電話預約呢?」在松鶴墓園官方網站,記者找到了《2020年冬至祭掃須知》,其中明確只能通過公眾號預約。但記者留意到,松鶴墓園還提供了24小時的熱線,熱線能否為老人代為預約?記者撥打熱線詢問,工作人員一口回絕。糾纏了半天,對方提供的解決方案仍然是請家屬幫忙,並將二維碼列印出來,讓老人帶著入園。
  • 7位老人北京門診掛號記:自助機只能掃碼 老人問啥是微信支付寶?
    但對很多不會操作智慧型手機,尤其接打電話都有困難的老年人來說,醫院掛號門檻的陡然提升,導致他們獨自就醫變得格外困難。近日,記者深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廣安門醫院、西苑醫院、宣武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等多家北京市二級以上醫院,追訪因預約掛號造成老年人看病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