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網上預約成常態,但一些老年人遭遇不便,市人大代表建議提供有溫度的均等化服務
醫院號源應考慮不會用智慧型手機的老人
疫情期間,為減少患者在醫院內等候時間、防止人員聚集,很多醫院採取分時段全預約就診措施。如今網絡預約看病成為常態,信息化為大多數患者就診帶來便利,但對不大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群體似乎不太友好。老年人如何面對智能生活場景?誰來為他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現場◆◆◆
不會手機預約
老人白跑一趟
「我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不懂怎麼預約啊。」近日,下午2時許,仙霞路上的上海市同仁醫院一樓門診窗口前,69歲的劉興捂著略腫的臉有些沮喪。窗口工作人員同情地看了他一眼,叫了下一位患者。劉興這幾天牙齦腫痛,準備看口腔科。可輪到自己掛號時才得知,當日所有的號已全部預約滿。
打開同仁醫院微信公眾號網絡預約,記者發現,口腔科這兩天全部約滿,最近的排到兩天之後,周六也已全部約滿。
諮詢臺的工作人員得知劉老伯不會用手機進行網絡預約,告訴他可以打醫院總臺電話預約,並幫他約好了下次時間。
當天下午,70多歲的陳阿婆來同仁醫院看消化科。她的運氣要好一些,儘管沒有預約,但排到她時當天還有餘號,工作人員就幫她現場掛了號,避免白跑一趟。陪同陳阿婆來看病的女兒諮詢了服務臺後告訴記者,「我媽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以後她看病,我要幫她在網上預約。」
70歲的崔國強是龍華醫院的老病號,他的腰不太好,平時定期會去醫院做針灸推拿治療,「以前我帶著病歷卡直接到窗口排隊就可以。疫情一來,要網上預約了。」崔老伯的孫子曾教會他用微信,但崔老伯網上預約時沒有綁定自己的醫保卡,跑到醫院才發現預約的是自費號。後來在工作人員幫助下,他取消之前的預約,又綁定醫保卡再預約了一次。一番折騰就是一個多小時,崔老伯想預約的專家也排滿了,只好第二天再來。「我感覺看病比以前麻煩多了。」崔老伯說。他的很多老夥伴深有同感。有一位老夥伴自己預約好了,結果到醫院才發現約的時間有誤。
在瑞金醫院門診大樓一樓大廳,午後時分,前來就醫的患者絡繹不絕。掛號窗口前排隊的患者不算多,有些窗口不時還會空閒下來。記者了解到,該院共有網上預約、手機App預約、微信公眾號預約、現場預約、診間預約、自助預約機預約、電話預約、社區轉診等8種方式,通過任一渠道,患者都可以完成預約掛號。醫院外的告示牌上,也清楚寫明了這些掛號途徑。
自助預約機旁,幾名身著橙色馬甲的志願者來回奔忙。「網上預約了嗎?沒約也不要緊,要掛什麼科?」在他們的幫助下,前來辦理掛號的患者很快操作完畢,其中不乏老年人。志願者們介紹,不管通過哪種渠道掛號,效果都一樣,不存在線上與線下的差別。
警惕◆◆◆
數字鴻溝加大
勿棄弱勢群體
「我父母看病預約就遇到種種不便。」市人大代表劉新宇也深有感觸。他做了一番調研,發現老年人看病預約碰到三種情況。第一種,老人用的手機不是智慧型手機,不能在網上預約;第二種,老人雖然用的是智慧型手機,但大多是子女替換下來的,他們不會使用手機通過網絡程序預約看病,相當一部分老年人還不會使用微信,有的連「隨申碼」操作都不會;第三種,老年人會用智慧型手機,但是怕操作錯誤或被騙,不敢用手機綁定醫保卡或是綁定銀行卡支付看病費用。
「這對於無子女的孤老或者不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來說,情況尤為突出。」劉新宇說,信息化技術應用突飛猛進,年輕人輕而易舉地操作,老年人卻一頭霧水。
「最近5到10年裡,信息化水平突飛猛進,給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帶來極大便利。」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指出,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要注意到,技術越進步,「數字鴻溝」反而可能會越來越大,「這是一個近年來非常典型的問題,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在他看來,醫院掛號信息化給老年人就醫帶來的「不便」,便是「數字鴻溝」的典型表現。他指出,對老年人而言,類似的「不便」如今比比皆是:不會用打車軟體,揚招打不到車;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法掃碼點餐;不會用12306,逢年過節搶不到火車票……「這讓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數字時代的『弱勢群體』感到,自己被『拋棄』了。」
建議◆◆◆
關愛老人生活
體現服務溫度
鄭磊發現,辦事「不見面」成了如今不少機構和企業的服務方向,「其實,究竟要見面還是不見面,應該由被服務的對象來選擇。」同時,在資源配給方面,也不能將「優先權」側重於線上。
他表示,不管是公共服務還是市場服務,在推出時都應注意渠道和方式上的「均等化」,尤其是醫療服務這類主要面向弱勢群體的公共服務,更不能將「完完全全的數位化」作為發展目標,而是要體現服務的溫度:「我們要鼓勵信息化、數位化,但不能僅僅為有手機的人服務,讓人們『被迫數位化』,而是要給線下一個『救濟渠道』,開展『數位化扶貧』——這可不僅是為老人配備一部智慧型手機那麼簡單。」
「尤其是對於不擅長運用現代新技術的老年人來說,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給予更多的關愛和照顧。」在劉新宇看來,老年人看病很不容易,對這個群體的服務要更精細化。他建議,各醫療機構儘快開設老年人看病預約電話,同時在各大醫院掛號處,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住宅小區等出入口貼出公告,廣而告之。「老年人在電話預約時可以說明病情,以方便醫院根據病人病情安排科室和診療的時間,必要時醫療機構可給老年病人安排多科室聯合就診。同時,醫療機構每天應為老年人保留一定量的現場預約掛號的名額。」
目前,有些人還不太了解家庭醫生的真正作用。劉新宇建議,要加強宣傳家庭醫生,讓更多社區村居裡的老人同家庭醫生籤約。當老年人需要去醫療機構進行檢查治療時,可以由家庭醫生根據病人病情進行相關醫院的科室預約。(記者 王海燕 吳頔)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