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時代數據君 時代數據
近年來,上市公司「蹭熱點」、投資者「炒更名」的現象屢見不鮮,其中最具代表性當屬「匹凸匹」(現ST巖石,600696)。為遏制這一亂象,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別發布了《上市公司變更證券簡稱業務指引》、《變更公司名稱備忘錄》,旨在細化更名條件規範上市公司變更證券簡稱,同時制定了多項監管措施。
在監管層的不斷努力下,上市公司更名總體趨於規範,絕大多數上市公司在更名時都能做到「師出有名」,而不是僅僅為了「蹭熱點」。
據時代數據統計,除去「戴帽」 「摘帽」這類被動更名的上市公司外,2020年已有89家公司主動進行了證券簡稱的變更,另有12家公司發布公告稱將要更名。
接下來,時代數據將通過這些公司的所屬行業、更名原因等多角度進行分析,嘗試找出這101家上市公司更名的內在邏輯。
一線城市公司更名頻率較高據時代數據統計,更改證券簡稱的這101家上市公司,分別來自20個省份、52座城市。其中,位於廣東的公司最多,達到21家,其中深圳有9家、廣州有3家;北京、上海緊隨其後,公司數量分別達到10家、8家。
不難看出,在一線城市,上市公司更名的發生頻率相對較高,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線城市所具有的經濟實力與市場活力,仍在全國前列。
超四成公司因主業變更而更名時代數據通過梳理2020年上市公司有關「證券簡稱變更」的公告後發現,因「主營業務變更」而更名的公司數量偏多,達43家,佔比超四成;為「突出主營業務或發展戰略」而更名的公司有31家;因公司易主而發生更名的有15家。
43家公司「主營業務變更」的類型也有所不同。時代數據進一步梳理發現,「一般類型變更」的公司數量較多,達21家,這類公司變更證券簡稱並不涉及重大資產重組、購買、出售、置換等,多為順應時代發展與市場變化,從而開闢新主業或砍掉不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主業。
此外,公司因重大資產重組導致主營業務變更的情況也並不少見,共有19家公司因此而改名;有2家公司因重大資產置換導致主營業務出現變化;1家公司因重大資產出售導致主營業務變更。
上市公司更名,除主業變更、突出主業、公司易主外,也有著其他的原因。
如麗江股份(002033,原「麗江旅遊」)更名便是因為「原證券簡稱易與麗江地區旅遊行業及市場相混淆」;雪天鹽業(600929,原「湖南鹽業」)在公告中提到「原有地域色彩明顯的名稱及證券簡稱不利於公司拓展全國、國際業務」;華設集團(603018,原「中設集團」)公告稱「目前國內企業的公司名稱、簡稱或證券簡稱中含有『中設』字樣的較多,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市場混淆」。
18家公司所在行業發生變化超四成上市公司的更名,源於其主營業務的變化。而在這之中,就有公司因主營業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導致其所在行業也隨之變更。
時代數據通過梳理這101家上市公司更名前、後的行業分布發現:更名前,這101家公司分別來自28個行業,而在更名後,行業數量增加至30個;更名前後,共有16個行業的公司數量發生了變化、涉及18家公司。
從頻繁的行業變化趨勢中,不難看出,儘管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但是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並未就此止步,而是在率先控制住疫情的情況下,迸發出了更大的活力。
部分公司新名稱含熱點詞彙2020年年初以來,多個板塊的行情出現了火熱的跡象,包括高新科技、生物醫藥、人工智慧、鋰電池、半導體晶片、免稅等。而部分上市公司在更名時,新名稱中出現了與之相關的詞彙。
據時代數據統計,有13家公司的新證券簡稱中出現與「科技」相關的詞彙,除通產麗星(002243)尚未完成更名外,其中5家公司的股價於更名首日上漲,7家公司出現下跌,漢馬科技(600375)更是收穫跌停。
人工智慧行業行情火熱,然而證券簡稱中出現「智能」關鍵詞的兩家公司表現卻有些不盡人意,更名首日股價均出現下跌。
受「晶片」事件影響,電子元件及半導體行業在今年也是備受關注,與「電子」相關的2家公司中,更名首日的股價表現為一漲、一跌。
新能源汽車同為今年熱點板塊之一,與之相關的鋰電池公司也是受益良多,與「鋰電池」相關的3家公司中,更名首日股價均有上漲。其中,蔚藍鋰芯(002245)同屬「晶片」+「鋰電池」概念,更是收穫了漲停板。
受疫情影響,醫藥板塊今年漲勢明顯,有8家公司在新證券簡稱中出現「醫藥」類關鍵詞,除延安必康(002411)未完成更名外,其餘7家公司的股價,在更名生效首日均收穫了不同程度的漲幅。
此外,帶有「免稅」概念的中國中免(601888)顯然也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更名生效當日便收穫漲停。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公司因改名而在二級市場上引發的異動,往往會迅速引起一線監管部門的注意。和佳醫療(300273)在更名後不久便收到了來自深交所的關注函,關注函指出公司股票價格自3月24日以來連續上漲,截至4月7日收盤累計漲幅為66.99%。
同樣引起關注的,還有鋰電池概念股堅瑞沃能(300116,現「保力新」)。8月19日,堅瑞沃能發布公告稱,擬變更公司名稱與證券簡稱,公告後的4個交易日內,其股價一路上漲,從1.85元/股上漲至3.01元/股,累計上漲達 62.70%。此番股價異動也迅速引來了監管層的問詢,8月25日,堅瑞沃能收到來自深交所的關注函,要求公司說明是否存在利用變更名稱及簡稱炒作公司股價的情形。
9家公司股價已翻倍上市公司主動更名,多會對其股價產生直接影響。據時代數據統計,在2020年更名的101家公司中,全年上漲的有58家,佔比57.4%。其中,股價上漲50%及以上的公司有8家,股價上漲100%及以上的公司有9家。
在9家漲幅超過100%的公司中,漲幅最大的是海南發展(002163),年初至今股價已上漲286.58%;其次是泉陽泉(600189),股價較年初上漲277.12%;其後,蔚藍鋰芯(002245)以218.74%排在第三。
從今年上市公司的更名情況中,不難看出:隨著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近年來公司的更名行為逐步規範,絕大多數的公司在更名時,更加注重展示其行業屬性或對未來發展戰略的思考;同時投資者們的表現也更為理性,不會盲目追逐熱點。
但也要注意到,仍有少部分公司或存在「蹭熱點」的行為。這種行為或許能在短時間內拉高股價,可在熱點消退後,這類公司的業績又能否支撐起相應的股價?相信時間會給出答案。
作者 | 劉仲陽
編輯 | 張照
設計 | 蔡展
合作、交流請關注微信公號時代數據
— 延伸閱讀
—
商業
生活
數據FUN
原標題:《2020年資本市場不易,101家上市公司改名,超四成為主業變更》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