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5 12:4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邵倩 劉奕琦
丁酉年的末尾幾天,每家每戶的窗花都褪了色準備換上新的。龍遊縣城幸福路一處居民樓的頂樓裡,剪紙藝人吳芝瑛正安靜地坐在桌前,手中的剪刀在紙上遊走。剪罷,展開便是一對站在指頭迎春的小鳥。把小鳥在白紙上鋪開,再抬頭看,牆面、門窗、桌子上,掛滿了吳芝瑛的作品。
「我的手藝是跟我奶奶學的,我奶奶在村子裡小有名氣,鄰居們過年過節都會來我家拿剪紙回家。」吳芝瑛說,「奶奶沒有刻意教我,只是耳濡目染,我也漸漸成了能給鄰居送剪紙的小能手。」
在吳芝瑛小時候生活的小南海鎮裡,人們結婚或祭祀時,會在彩禮或貢品上放上剪紙。一對雙魚、一串元寶,那時的吳芝瑛都可以得心應手的剪出來了。「我自己結婚時的紅雙喜也是我自己親手剪的呢。」吳芝瑛回憶起從前,笑著對我們說道。
吳芝瑛年輕時是龍遊縣長途汽車站的一位宣傳工作者,單位的黑板報、簡報都是出自她的手。「那時候,黑板報和簡報的排版、寫字、圖畫都是我完成的。」吳芝瑛說。
剪紙、繪畫、板書,生活中的每一件安排都像是冥冥註定。剪紙,靠一把剪刀,但卻不僅只靠一把剪刀。吳芝瑛有一個小木框,裡面放著剪紙創造時需要用到的工具。「我之前有一把手術剪特別好用,後來丟了。」二十餘方的小閣樓中,吳芝瑛不僅剪紙,還練字。一筆一划,還真有古風古韻。
「像這一副《孔雀牡丹》,好多人都問我剪了多長時間,我回答不上來。因為我從構思開始,有興致的時候就沒日沒夜的剪,有時候就一點都不想剪。」吳芝瑛笑著說。朋友們常常跟吳芝瑛開玩笑,問她最近要不要閉關,要閉關就等於又有新的剪紙作品要創作了,朋友們就不會來打擾她了。
「我在這閣樓裡開始剪紙就會忘了時間,我媽會上來喊我回家吃飯。」吳芝瑛也會經常剪紙到半夜而不自知,「我感覺剪紙也有每天都在上班的感覺,很充實。」
2017年8月,吳芝瑛憑藉一幅《母子情》榮獲浙江剪紙藝術大獎賽金獎。作品裡,一位年輕的母親歡欣地抱起年幼的兒子,深情對視,眉眼之間滿是愉悅與和諧。之所以創作這幅作品,是為了紀念兒子剛步入社會。「我對兒子的感情無法用言語描述。」 吳芝瑛說,現在兒子已經長大,母子之情無法再用擁抱與親吻表達,她就把她對兒子的愛剪進作品裡。
9月底,在剪紙藝術裡精耕數十年的吳芝瑛被中國文化與教育誠信品牌重點推薦為「誠信藝術家」和「衢州誠信大使」。這使得吳芝瑛有機會接觸各行各業的傑出藝術家,進入了更為廣闊的藝術天地,用她的話說,就象一條魚,遊進了大海……
「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杜甫詩說,剪紙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給中華民族不可替代的慰藉意義。在吳芝瑛心中,剪紙藝術是中國人的根。「我是以剪代筆,在方寸之間表達自己的意願。」吳芝瑛說,「我現在很忙,很多小時候的事情我想用剪紙把它記錄下來,都沒時間。」
吳芝瑛收徒,也到學校裡教孩子們剪紙。「衢州的鹿鳴小學、實驗小學,龍遊的西門小學,我都去給孩子們上過課。」有孩子在吳芝瑛的小工作室中學了四、五年的剪紙,回到村子裡,已經小有名氣。「學習剪紙,最重要就是心靜的下來。」吳芝瑛說,「只要有人來問我剪紙的問題,我都會認真回答的。」
臨走時,吳芝瑛送給我們一人一張紅紙剪的小狗。她也把剛完成的小鳥送給我們,她說:「這小鳥是獨一無二的,我下次再剪,也剪不出來一模一樣的了。」剪紙藝術就是如此,每一副作品從剪刀下面誕生,都是獨一無二的。
過年了,我把它們貼在窗上,這不就是永遠不會消失的最濃厚的年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