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當代社會,但凡有經濟實力的家庭都會將孩子送出國留學,可中國留學生們在出國之前的心理,都存在著焦慮,可能會質疑自己的能力。
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一個未知且陌生的環境,會給人造成無形的壓力。
讓他們去國外鍍一層「金」,再回到國內工作,前途可比在國內上大學要好得多,不得不說,目前職場確實對海歸的人另眼相看。
但海歸的能力真比國內上大學的人更強嗎?其實這個問題,早在一位國外教授口中有了答案:「在我的眼中,中國留學生比很多人想像的要糟糕很多。」
這種言論對真正有實力的海歸來說,可能會覺得受到了侮辱和蔑視,但經過許多真實的例子也證明了這位國外教授說的話。
現在,很多海歸畢業後很難在國外生存下去,因為他們的能力不一定比國內大學的人強,更有甚者,連普通大學畢業生都不。
追根究底都是中式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在我國教育體制下出來的學生,大都存在以下問題:
沒有靈活的思辨能力
應試教育是我國教育制度中最明顯,也是考驗學生學習成績最常見方式。如果門門功課都能拿到滿分,那麼老師、家長就會將這個學生當作天才。
相反,如果學生考試總是排名倒數,那麼便會直接被認定為差生,拖班級的後腿。
在應試教育中,學生為了應對這種考試,必須背誦大量知識去吸收課本的內容,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理解知識,一旦考試結束,取得了滿意的成績,過後不久便會因為時間推移而遺忘。
所以,中國學生經常會複習,主要的複習對象就是被自己遺忘的課本知識以及課外輔導資料。
因為對課本和資料的依賴,所以中國學生對資料的信任度非常高,不會去質疑這些知識點,認為只有將這些東西背誦得一絲不差,在應試考試中足以應對所有題型,便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可等到高中畢業、進入大學後就會發現,自己寒窗苦讀了十幾年,卻無法在工作中學以致用。
花費了大量時間去背誦知識,到頭來對自己的工作甚至生活都沒有實際幫助,沒有價值的優異應試成績,本身就是一種浪費。
所以,在眾多成績優異的學生中,很多在未來的社會實踐中並沒有獲得太大的成就,甚至可能還不如曾經的一個「差生」,這就是沒有靈活的思辨能力造成的反效果。
社會實踐能力低、表達能力差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中國留學生去國外後,在完全開放式教育下的最明顯弊端。
那位國外教授曾在一個節目中公開說過:「大部分中國留學生都很排斥參加社會活動,也不願意主動在公開場合談論自己的觀點,更是不會主動參與和表達的社交活動。」
究其原因,是在中國應試教育下造成的所謂「死背書,不實踐」的結果。
就像很多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後連基本的複印機、印表機都不會用,但又不願意請教別人,因為拉不下面子,也沒有主動實踐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嚴格地說,教育也不可能是形式主義的,它要麼是等於「白做」,要麼反而變成「反面教材」。
因此學生學習、讀書,並不是為了給老師和家長一個完美的成績單,而是要真正了解和實踐。
教授說:「很多中國留學生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可能在許多留學生心中,留學並不是自己真正期盼和喜歡的,而是被家長安排好的路,甚至將留學當成了一次人生旅行,只是去欣賞不一樣的風景。
留學、海歸是一張披在他們身上的好看皮囊,他們可能沒有錯,或者說有可憐之處,因為中式教育下讓學生失去了自我做主的能力,只能跟著應試教育忘我地拼命學習,完成老師和家長給予的厚望和要求。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參考資料:Penelope Lockwood. 2006. 「『Someone Like Me Can Be Successful』: Do College Students Need Same-Gender Role Model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0(1): 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