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巴西總共在三個地方建立過首都,第一個是薩爾瓦多,第二個是裡約熱內盧,第三個是巴西利亞。不過說起巴西首都,可能還有很多人都還以為是裡約熱內盧。其實在1960年的時候,巴西就已經把首都從裡約熱內盧這座城市遷往巴西中部的新城巴西利亞了。那麼巴西遷都到底是好是壞呢?
按照巴西當年遷都的目的來說,巴西利亞算是成功的,畢竟這座從一片荒野上建立起來的新城,如今已經成為巴西第三大城市。不過,從巴西利亞這座城市本身的建設而言又算是「失敗」的典型,由於當初的規劃太過於理想化、完美化。如今出現了很多讓規劃者都意想不到的後果,那就是整個巴西利亞呈現出非常明顯的破碎化與空心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看不中用」!為什麼這樣說呢?不妨聽我慢慢道來。
在20世紀初,由於原首都裡約熱內盧由於過度城市化,人口瘋狂膨脹,從而產生了一系列很嚴重的城市環境問題,已經不利於城市的持續發展。而內陸地區與經濟發達人口密度極高的東南沿海地帶形成鮮明對比,所以為緩解城市人口壓力,促進巴西的全面發展,才想到要建一座內陸新城來做首都。
然而建設新城,肯定就要避免將來再出現像裡約熱內盧那樣的「城市病」,於是在當時法國人柯布西耶思想的指導下,以「功能主義」為旗幟,規劃出了一個看起來非常完美的城市藍圖,把整個城市按照功能嚴格的割分為行政區、文化區、居住區等等區域,日常生活規劃得更是異常細緻,比如,餐飲區就是餐飲區、購物區就是購物區、倉庫區就是倉庫區、汽車修理區就是汽車修理區、娛樂區就是娛樂區等,雖然功能細分能給市容加分,看起來也很舒服,但同時也給市民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比如,就餐時間到了,就出現扎堆的居民開車到餐飲區,從而導致交通壓力劇增,造成嚴重的擁堵。再比如,車出現問題需要修理了,而自己剛好又不是在修車區或附近,又必須把車弄到汽車修理區才有汽車維修店,這樣非常不方便。還有商場必須建在規定的地方經營,這也給居民購物帶來很大的不便。所以這個城市的意義,何在?還像是給人住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