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午,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喜訊:武漢市無症狀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觸者「清零」!但欣喜的同時,不能放鬆警惕!
同日,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和建表示,自6月11日新發地發生疫情以來,累計報告本地病例106例,首都疫情形勢十分嚴峻。且多數與新發地市場有關聯。(此前,京城最大的海鮮市場新發地,檢測發現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有新冠病毒!)
專家表示:目前海產品、肉產品並沒有被認定是疫情源頭。但如果產地來自疫情嚴重的國家和地區,在生產環節中造成汙染,又是通過冷鏈運輸,那麼這種汙染是有可能的。
01
外媒曝光挪威三文魚「養殖罪惡」:養殖條件擁擠骯髒
據報導,三文魚肉質鮮嫩,受到無數「吃貨」的喜愛,然而媒體近日曝光了挪威三文魚養殖鏈的「數宗罪惡」,讓喜愛三文魚的消費者頗感驚詫。
德法公共電視臺(ARTE)14日的調查報導稱,為弄清楚2018年全世界養殖三文魚死亡數量達到5000萬條之多的原因,該臺記者深入三文魚故鄉——挪威進行了實地調查。
作為三文魚生產和出口大國,挪威的三文魚年均銷售額達500億歐元。在挪威北部海域,坐落著巨大的海上三文魚「農場」,每個養殖場都養著上萬條魚。調查記者弗洛丁私帶攝像機潛入了養殖場,「我知道會看到魚因為擁擠而喘不過氣,但眼前的景象更為恐怖:大量魚擠在骯髒、充滿它們排洩物的海水裡。許多得病的三文魚身上布滿大如手掌的潰瘍,有的已變成S型畸形魚」。統計表明,養殖三文魚的死亡率高達20%,此外,高密度養殖也讓魚蝨泛濫成災。
除了養殖條件惡劣,人工養殖的三文魚還威脅到了野生三文魚的生存。挪威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斯卡拉表示,目前挪威野生三文魚數量約為53萬條,人工養殖的則有4億條。每年約有18.3萬條養殖三文魚逃離養殖場進入海洋。它們不但與後者爭奪食物,還將魚蝨傳染給後者。
更糟糕的是,兩者交配繁育的後代適應力差,繁殖能力低、這直接「汙染」了野生三文魚的基因。近35年來,野生三文魚的數量銳減50%。
報導還稱,人們喜歡三文魚,主要是看中它的肉質及營養。野生三文魚在海洋裡攝食蝦蟹,這讓它們富含Omega-3脂肪酸,蝦青素則讓三文魚魚肉擁有亮麗的色澤。然而為了讓養殖三文魚迅速長大,人們投放了混合黃豆植物蛋白和化學合成蝦青素的飼料,因此養殖三文魚的質量遠遠不及野生三文魚。
據英國路透社15日報導,由於北京新發地市場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新冠病毒,挪威數家農場已確認,往中國出口三文魚被暫時叫停。
02
冰鮮崛起,冷凍踏步:
國內外三文魚產量和消費
據2019年的一份報告數據顯示,近年來,三文魚產量一直在穩步增長,與2018年的增長相比,2019年和2020年全球三文魚的產量增長預計依然保持在5%-6%之間,挪威和智利通常在夏季產量的幅度最大(夏季是捕魚的最佳時節)。
2019年,挪威三文魚平均養殖成本為EUR 4.01/kg(2018年成本為EUR 4.00/kg),折合成人民幣約30元/kg,對比飼料成本佔40%以上,全球三文魚飼料產量約440萬噸。
儘管中國佔全球三文魚消費體量並不大,但是近年來中國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吸引了以上主產國在中國布局市場,中國市場已經嵌入了全球三文魚大局中。
在2013年以前,挪威曾經是對華三文魚第一大進口國,但2014年,由於挪威出口的三文魚中「被檢測出具傳染性的三文魚貧血症(ISA)病毒以及其他變體」等原因,中國禁止了挪威三文魚的進口,從該年開始挪威失去了中國最主要的三文魚供應國地位。
從中國海關數據來看,2015年中國從法羅群島進口了14,902噸冰鮮三文魚,位列第一,只從挪威進口了3,537噸(只計算海關渠道),位列第六。位列第二至第五的國家分別是智利、英國(蘇格蘭為主)、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到了2017年,中挪兩國恢復三文魚貿易,效果立竿見影:2019年,中國從挪威進口了23525噸三文魚,這數字幾乎已經較2018年的1.3萬噸翻了一番,也使得挪威恢復了三文魚第一大對華輸出國的地位!
2020年2月份,受疫情影響,物流中斷,消費縮減,挪威對中國出口三文魚數量呈斷崖下跌,其價格也也下滑嚴重,但是隨著中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餐飲消費逐漸恢復,兩國三文魚貿易逐漸恢復正常。
據統計,今年4月,挪威累計向中國出口了3141噸三文魚,數量同比增長97%;而今年從1月份到4月份,在中國所進口的所有冰鮮三文魚中,挪威佔了45%的絕對份額。
在中國進口的三文魚中,除了冰鮮三文魚,還有冷凍三文魚(處理工藝不同),2019年中國進口了1.5萬噸左右的冷凍三文魚,主要來自於智利,少量來自於法羅群島和英國。
截止2019年,中國大約進口10萬噸左右三文魚,其中80%冰鮮、20%冷凍,煙燻和其他種類的產品很少,但展現出的潛力是驚人的:2018年中國-北歐海鮮論壇上一位專家表示,到2025年,中國進口三文魚大概率將超過 20萬噸,甚至會達到40萬噸!
03
三文魚還能吃嗎?
專家:冷鏈運輸汙染是有可能的
過去4天,北京本土確診病例迅速上升至79例。這會是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非常態」嗎?如何有效防控?未來發展趨勢如何?15日晚,白巖松專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聚焦北京疫情。
1.北京這波疫情屬於「常態」疫情還是「非常態」疫情?
吳尊友:這個數據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形勢十分嚴峻,在全國基本阻斷了疫情傳播的情況下,北京突然發現這麼多的確診病例,可見形勢的嚴峻。另一方面,應該看到,這79例確診病例中,六成是醫務人員主動篩查發現的。由此可見,疫情發現十分及時,避免了在更大範圍的擴散。總體看,北京疫情防控依然屬於常態,包括豐臺在內的各區並沒有提高應急響應級別。
2.北京這波疫情中,病毒來自哪裡?有分析稱病毒來自歐洲,是這樣嗎?
吳尊友:我認為最大的可能是病毒從北京以外的地方輸入而來。具體看,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病毒通過被汙染的物品進入北京,另一種可能是已經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將病毒帶入北京。這些患者有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或者是輕症患者,只是自己並沒有意識到。
從對病毒毒株的分析看,研究人員分別在病人體內和新發地市場的物體表面分離出病毒,二者是完全一致的。此外,研究人員將我國發現的新冠病毒毒株和世界各地發現的新冠病毒毒株比較後發現,來自歐洲的可能性比較大。但歐洲流行的主要毒株並不代表一定來自歐洲的國家,像美國流行的也是主要以歐洲毒株為主,所以來自於哪個國家還不確定。
3.新發地市場出現疫情,是市場內部存在傳染源,還是因為農貿市場人員流動頻繁容易傳染?
吳尊友:新發地市場的疫情和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疫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共同的傳播規律仍待研究分析。這類市場的共同特點是,都是陰冷潮溼的地方,這種環境十分適合病毒生存。目前看來,病毒並不是源於北京,而是從北京外部輸入的,這一點已經很明確了。
4.目前北京疫情處於哪個階段?
吳尊友:目前看來,疫情在早期就被及時發現了。首先,幾乎所有的病例都指向一個來源,即新發地市場,沒有造成廣泛的傳播,這說明它還在早期。其次,從病例特徵看,疫情一般有兩個特徵,即家庭聚集性或醫院聚集性。目前北京沒有明顯的家庭聚集特徵,也沒有觀察到患者間的交叉傳播。可以說,北京疫情第一時間被發現,精準定位在新發地市場。
5.如何研判未來疫情走向?什麼時候是這次疫情的關鍵時間?
吳尊友:未來三天北京報告的病例數將決定這波疫情的走向。由於北京在11日出現疫情後,很快就響應了。對於那些已感染的病人,要發病的話,也就是在明、後兩天;如果明、後兩天的確診病例數不出現大幅增長,可以說這次疫情就基本穩定在這樣一個規模了。
6.北京西城區11日報告的確診患者是這波疫情的「零號病人」嗎?
吳尊友:可能還會有更早的病例,這需要流調來確認。把更早的感染者找出來,採取措施防止疫情擴散。
7.北京完成了7萬多人的核酸檢測,只有50多份呈陽性,可否「鬆口氣」?
吳尊友:這說明感染的範圍還比較小。而且這些病人的症狀也是早期,北京響應及時,疫情還是早期。
8.北京居民都需要做核酸檢測嗎?
吳尊友:沒必要對北京全市居民進行大規模的核酸檢測。
9.北京有無必要提高響應級別?
吳尊友:目前疫情是局部的,對於整個北京市來說,沒有必要做響應級別的調整。
10.有城市已將北京全市納入中高風險級別管控,從北京返回當地都需要進行隔離,有必要嗎?
吳尊友:北京的疫情還是非常局限的,只局限在個別的小區,並沒有蔓延到整個北京市,沒有必要把整個北京風險都調到中風險。從北京回到各地,只要沒有去中風險和高風險地區,就沒必要實施隔離。
11.三文魚還能吃嗎?
吳尊友:首先,海產品、肉產品並沒有被認定是疫情源頭。其次,只要這些產品的產地沒有發生疫情,那麼這些地方的這些食品都是安全的。需要提示大家的是,如果產地來自疫情嚴重的國家和地區,在生產環節中造成汙染,又是通過冷鏈運輸,那麼這種汙染是有可能的。對此,我們要加強檢疫。
12.市場上的食品還安全嗎?
吳尊友:對普通老百姓來說,現在市場供應大部分都是來自非疫區的,所以沒有必要過度擔心。此外,在處理這些食品的時候要注意衛生,特別是生食熟食的器皿不能交叉混用,儘可能不要吃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