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江蘇鎮江西津渡古街走一走,一眼看千年

2020-12-12 大相先生

江蘇省的鎮江市有一條千年古街,它的名字叫西津渡古街。

西津渡古街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城西的雲臺山麓,它是目前鎮江市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方,是鎮江歷史文化的「文脈」所在。

到江蘇省鎮江市旅遊的朋友請注意了,來鎮江一定要到西津渡古街走走。因為西津渡古街上隨處可見從六朝至清朝的歷史遺蹟。

你知道「六朝」是從哪年到哪年,包括哪些朝代嗎?這裡,我先給歷史知識學得不算太好的朋友普及一下歷史知識吧。

六朝是指從公元222–589年,是指中國歷史上從三國時期到隋朝時,南方的六個朝代,包括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

哈哈,其實我的歷史學的也不咋地,這些知識是在網絡上搜索的。咱們書歸正傳,繼續講西津渡古街。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1000米,始建於六朝時期。又經過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使整條古街更加豐滿,更加繁華,更加文化。徜徉於西津渡古街上,我們隨處可以看到六朝時期到清朝時期的歷史遺蹟,感受到當時的歷史文化。

西津渡古街東高西低,與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正好相反。古街的道路都是用了一些上了年紀的青石板鋪就的,從街頭鋪到街尾。古街的兩側是用青磚砌成的傳統民居,有是有滄桑之感。

西津渡古街的東面有一個國內唯一僅存的石塔——昭關石塔。昭關石塔建於元朝。它是一個過街的喇嘛塔,由於其外形更像是一個瓶子,所以又叫它瓶塔。塔基的東、西兩側都刻有「昭關」字樣。按照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我們從塔下的拱門經過就是禮佛,是對佛的頂禮膜拜,可以為我們帶來平安與吉祥。

在昭關石塔的旁邊有一個開鑿於宋代的觀音洞。觀音洞外有一座三層的銅鼎,洞口上方的石額上刻有「觀音洞」。觀音洞內供奉著觀音菩薩。這個觀音洞是當地百姓為了祈求幸福和平安而建的。

觀音洞的對面是救生會。救生會是清朝建的水上救生的安全機構。事實上,救生會早在宋朝就已經創設了,此後是代代相承。在鼎盛時期,救生會還發展到了南京、武漢等地,足見救生會其規模之大和影響力之深。

繼續西行。有小山樓和待渡亭等。小山樓建於唐朝。小山樓為貼陡壁而建的兩層建築,樓簷上有餘秋雨先生的題詞「金陵渡」的匾額。站在樓前可俯瞰西津渡古街老宅的層層青瓦。待渡亭是古人候船和小憩避雨的場所。亭內豎立著一塊漢白玉的石碑。石碑上刻著「波浪盈盈,檣楫帆船;和風微煦,楊柳依依;人來人往,扶老攜幼;念難惜別,恭奉勝迎。」傳說,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經在此亭呆過。

再往西行。可以看到西津渡古等兩邊開滿的各色商鋪、茶館、工藝品店、麵館等。

西津渡自三國時期便是渡口碼頭(三國時,稱這裡為「京口」,隋唐時稱這裡為「潤洲」,從北宋至今稱這裡為「鎮江」。),後因江岸逐漸北移,渡口早已不存在了,只把西津渡古街擱在雲臺山的山腰了。

難怪有人說:「到時江蘇鎮江的西津渡古街走一走,一眼看千年!」

相關焦點

  •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古老的街巷,一眼看千年的古城牆,鎮江西津渡
    我很早就聽說過西津渡了,這次有機會去鎮江,一定要去西津渡看看。西津渡渡口應該最早是建於三國時期,但是古街道兩邊的建築大多數是元明清時期的風格,街道沿山勢起伏,中為石板路,倘洋其間,讓人感慨萬千。西津渡古色古香的街巷,舊舊的石板路,窄窄的小巷子,一眼看千年的古城牆,很多的老字號,牌匾很懷舊,還有很多的老房子,
  • 鎮江西津渡——一條古街,「一眼千年」
    西津街位於江蘇鎮江博物館旁,如果不是刻意前來,很可能就錯過它了。這條始創於六朝時期的古街,走過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歷經千年的興衰交替,終於形成如今的規模。西津渡,在三國時期被稱為「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作「西津渡」。在歷史上,西津渡是我國著名古渡之一,具有重要軍港、客運渡口、義渡碼頭,水上救生和驛道咽喉等功能。
  • 尋味江南,遇見千年鎮江西津渡
    90後旅行,只為遇見:尋味江南,遇見千年鎮江西津渡鎮江西津渡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是依附於破山佔到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關於西津渡最有名又最有爭議的一首詩來自唐代詩人張祜(hù)寫過一首《題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 位於江蘇的西津渡古街,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像自然歷史博物館!
    西津渡古街位於江蘇省鎮江市雲臺山北麓,東西走向。西津渡位於鎮江博物館隔壁,與鎮江博物館隔著一堵牆。沿著斜坡走,中間隔著幾十個臺階。坡頂有一個雕花磚門,上面寫著「西津渡街」。通過這個大門,可以看出有一條幾千年前的西津古道。
  • 吃在鎮江城,遊在西津渡
    一條古街,走了千年。一座石塔,讓人駐足凝望。一個待渡亭,留下無數名人佳話。安靜中透著文藝的寶藏古城鎮江,怎不讓人流連忘返!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當年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船到瓜洲時,見景抒情,寫下的著名的詩篇《泊船瓜洲》。「西津古渡」原為古渡口。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著名詩人張祜,為金陵渡題詠: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李白、孟浩然等都曾在此候船待渡。
  • 遊鎮江西津渡:不來西津渡不算到鎮江
    西津渡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這裡曾是鎮江最繁華的市井,也曾是最繁忙的渡口,現在成了一條歷史文化古街。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的遺蹟,磚木結構,飛簷雕花的窗欄,古香古色,漫步古街,可以購買鎮江土特產,品賞鎮江美食,也可到會所去喝茶泡吧。
  • 西津古渡:鎮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一眼便是千年
    這次給大家介紹的是江蘇鎮江的西津古渡。西津古渡,位於江蘇省鎮江市西邊的雲臺山麓,是國家的4A級景區。這是一條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街,但全長僅五百公尺。這裡有自唐宋以來的青石街道、晚清時期的樓閣、沿坡而建的幾道石門、西邊的小碼頭街仍然保留著唐宋的風韻。漫步在這條古老的街道上,可以領略古街當年繁榮的風貌。
  • 鎮江繁華千年的古鎮,江南第一渡,一眼看千年,景美人少還免費
    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清廷與帝國主義列強籤訂《天津條約》,鎮江因此於1861年4月正式開埠,外國殖民勢力主要也是從西津渡開始向鎮江腹地滲透。因此,這裡匯聚了古代瓜洲和近代鎮江的歷史風貌,獨特的昭關石塔、坡道石板上的板車車轍,都在默默講述著這座因渡而興的城。
  • 渡過,才知西津——千年古渡情 鎮江西津渡
    西津渡,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被譽為「中國古渡博物館」。 從三國時期開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
  • 一片浮玉江中駐,看千年西津古渡——遊鎮江焦山、西津渡
    西津渡古街下午3:40來到 鎮江 西津渡西津渡古街是 鎮江 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西津渡原先緊臨長江,人們曾在此候船或登岸,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北移,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離。
  • 春風十裡,我在西津渡等你
    Warren Swire 1906年——1907年在江蘇鎮江拍攝的老照片大清末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被迫開放了長江流域的五座通商口岸,其中的一處,位於京杭大運河和長江交匯處。這裡,自古以來就是鎮江最繁華的市井,招呼著南來北往的商賈官宦、過客遊子;這裡,也曾是最繁忙的渡口,維繫著數代王朝經濟血脈的通和。這裡,就是千年古渡西津渡。
  • 西津渡,鎮江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古渡口,馬可·波羅曾在此登岸
    西津渡,第一次讀到這個名字,以為在日本,其實是一個聽起來很像日本地名的古渡口和老碼頭。位於江蘇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唐代鎮江名金陵,故稱金陵渡,到了宋代才更名為西津渡。
  • 鎮江西津渡,千餘年歷史的古街,擁有唯一一座年代久遠的過街石塔
    提起鎮江,最先想到的一般就是鎮江的醋,沒錯,鎮江的醋確實出名,其實除了醋之外,鎮江這個地方也一樣聞名,一樣可以代表鎮江,這裡就是西津渡,以至於很多人去過鎮江的人回來後感慨:不愧是一個美到讓人吃醋的地方,全長1000多米的西津渡古鎮橫貫於此,據說這個古鎮始建於六朝時代,之後隨著幾個王朝的相繼建立
  • 印象西津渡
    非常喜歡江蘇鎮江西津渡的古樸,身處其中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經歷了千年時光的洗禮,斑駁的外牆下訴說著無盡的歷史。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這裡也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
  • 鎮江西津渡,遙看瓜洲一水間
    那一年,他乘船路過這裡,歸心似箭,留下一首詩,「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他就是王安石,雖然回不去那個年代,卻可以在現代感受一下當年的氣息,既然來到鎮江,西津渡不可不去,而這裡,就是詩中提到的「京口」,長江對岸的瓜州古渡(屬揚州),卻已荒廢已久,再無人煙。這是西津渡古街附近的西津音樂廳,歐式建築風格很有特色,乍一看還以為是古建築。
  • 鎮江,一眼望千年之西津渡
    下午到鎮江後,收拾好行李出門的時候天色已經不那麼亮了,一個人坐了幾站公交車,特意提前下車,然後穿過鎮江的老街,往西津渡去。如果說之前去過的泉州留有的印象是紅色的,那麼鎮江則是灰色的。江南的古城多是屋瓦,蘇州、徽州是烏瓦白牆,而鎮江則是烏瓦灰牆。
  • 鎮江西津渡\許揚
    圖:元代建造的昭關石塔(網絡圖片)  深秋之際,筆者前往鎮江這座長江南岸之古城參觀遊覽,其中對西津渡景區印象頗深。  「不來西津渡,不算到鎮江」。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雲臺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街長雖不到千米,但存有自唐宋以來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時期的樓閣,皆別具風情,西側小碼頭街仍保持?唐宋風韻,漫步其間,大有穿越時空之感。  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六朝時期(西元三世紀初到六世紀末),西津渡過江航線就已固定。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
  • 鎮江西津渡,被你忽視的江南風光,她的美不容忽視
    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整的地區,有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這裡有12個文物保護機構,其中國家級文物西津渡保護機構3個,省級文物保護機構38個。西津渡、三國時被稱為「蒜山渡」,唐代被稱為「金陵渡」,宋代以後被稱為「西津渡」,這裡原來緊挨著長江,滔滔的河水從腳下流下來,清代以後,由於河灘堆積,江岸逐漸向北移動,渡口在玉山山腳下的超岸寺旁邊,那一年的西津古渡現在距離長江岸300米以上,曾有孫三軍在這裡駐守,曾有孫三軍在這裡駐守,宋熙寧元年(1068)春天,王安石赴京,從西津渡舟北去,到舟次瓜州時,即興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
  • 張曉惠〡西津渡佇足
    眼前這依原地貌、水勢而挖掘的地基,標上年代並用承重的透明玻璃精心覆上,讓後來人通過這「一眼看千年」遺蹟來知曉歷史的創意獨具匠心,令人為之慨嘆。文化、歷史不僅通過文字進行傳播和記錄,還需要地上的和地下的遺存來提供證據。想想當下許多大革命式的拆除是否是城市改造的最好方式?先人給今人留下這個渡口古街 「一眼看千年」,後人能再看到今人留下的什麼哪怕是「一眼看百年」嗎?可能就是「千眼看一年」吧!
  • 鎮江市資訊|春風又綠江兩岸,遊鎮江西津渡古街
    春風又綠江南岸,遊鎮江西津渡古街這裡是鎮江西津古渡,位於城西雲臺山麓,是依附於破山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西津古渡依山臨江,風景俊秀。鎮江西津渡,自古就是漕運重鎮,軍機要地。很多文人墨客,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蘇軾,陸遊,馬可波羅等都曾在此地侯船或登陸,並留下了許多後人傳誦的詩篇。宋代詩人王安石,從西津渡揚舟北上,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兩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穩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