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08:05:52 來源: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
1.18空難的飛機殘骸(資料圖片)
家書
親愛的爸爸:
都說「光陰荏苒,歲月如梭」,明天就是1月18日了,您已經離開我們整整30個年頭,在這30年裡,不知道您在另外的世界裡過得可好。爸爸,我們多麼希望時光能夠撥回到1988年1月18日以前,假如沒有那一天,也許今天您還在我們身邊……30年了,天堂裡的爸爸,我們的生活都如您所願。
事件
在1988年的白市驛「1·18空難」中,44歲的原長壽縣供銷社主任宣慶和不幸遇難,留下4個子女,還有妻子和年邁母親。
17日,4個子女給父親寫了一封信,字裡行間充滿思念。
寫信人
宣見(大姐)、宣銘(二姐)、宣言(三弟)、宣念(四妹)。
宣慶和遇難前在北京出差,第一次登上天安門城樓。1·18空難事故處理組將這張照片交給了家屬。
「您在我們心底澆灌的雨水,我們也柔水般澆灌給子女」
「爸爸,在我們成長的歲月裡,您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憶,以至於後來我們為人妻子、丈夫、母親和父親時,您在我們心底澆灌的雨水,我們也柔水般澆灌給子女。假如時光可以像沙畫一樣抹去重來,也許,今天的您,正在我們身邊享受這份天倫之樂呢。」
——寫給爸爸的信
在宣見的印象中,父親是一個能幹的人,不但把工作打理得有條不紊,也把一家人照顧得很妥帖。
宣見說:「小時候,有一年過冬天,我們四姐弟突發奇想很想吃冰糕。當時別說冰糕很難吃到,大冬天的,更沒地方賣。可是爸爸很上心,一邊讓我們趕緊洗漱睡覺,一邊給大家留下懸念:么兒,明天早上起來就有冰糕吃了,爸爸馬上給你們做。」
「做冰糕?」兒女們顯然不信爸爸的話,哪裡捨得上床。只見爸爸拿出幾個碗,每個碗裡加入一點白開水,從糖罐子裡取出一勺白糖,倒進碗裡用筷子均勻攪散。白開水變成淡淡黃色,爸爸又剪來4根棉繩,分別丟進碗裡,把碗整齊擺放在屋簷旁的石凳子上,對他們說:「睡吧,明天就有吃的了。」
「那一夜真的好漫長啊,我一直想著爸爸給我們做的冰糕,也不知道是數到第幾隻綿羊的時候,終於睡著了。」宣見說,第二天清晨醒來,果然冰糕凍好了,爸爸把冰糕從碗裡輕輕取下來,遞給姐弟四人一人一個。「那份在小朋友中間散發出來的驕傲與自豪,至今都還記得。」
爸爸做的飯,宣見還能記起那特有的味道:小時候,吃火鍋基本上是天方夜譚,一來經濟條件不允許,二來物質生活也不豐富。有一次,姐弟幾個看著縣城為數不多的幾家火鍋館咽口水,回家後大著膽子說:「爸爸,我們想吃火鍋。」
「吃火鍋?」爸爸雖然沒想到孩子們會有這種想法,但記在了心裡。又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放學後背著書包回到家裡,看著爐子上冒著一鍋香噴噴的湯,那是我這輩子第一次看到毛肚,第一次曉得火鍋是如此的饕餮美味。宣見說,原來,為了給姐弟四人弄一頓火鍋,爸爸專門到店裡去偷師學習做火鍋,「只要爸爸在,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幅畫。」
「您寫的簡譜,您的孫子學了樂器以後,重新彈奏了這些曲子。」
「爸爸,您還記得那本你花了很多心血寫的歌本嗎?在上世紀80年代,這是我們家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您寫的簡譜,您的孫子學了樂器以後,重新彈奏了這些曲子。這麼多年了,會彈鋼琴的大姐試圖彈奏它們,每當雙手觸碰鍵條時,那份隱藏在內心的思念就會如同泉水般噴湧而出,無法抑制。」
——寫給爸爸的信
宣銘說:「童年的時光,是在父親的歌聲中長大的,輕快的三弦、靈轉的二胡、悠揚的竹笛,伴隨著一曲曲耳熟能詳的流行樂曲。兒時的夏天總愛停電,停電時,爸爸的琴聲就會響起,周圍鄰居就像聽到集結號一樣,從各自家中穿著拖鞋趕過來。從《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到《三套車》,從《喀秋莎》到《紅莓花兒開》,歌本裡有上百首歌曲,父親幾乎全都彈奏過。後來一段時間,我們不敢聽這些歌。這些歌會讓我們想起父親留給我們的美好時光。」
宣銘介紹,小時候住的老房子後院有一條河溝,每到夏天就要漲水,每次漲水時,全家人的心都懸到嗓子眼,擔心半夜三更醒來,是不是連拖鞋都漂不在了,還要抱著鋪蓋卷往外逃。可是,只要爸爸說一句:「么兒,放心睡覺,今天沒得問題,絕對漲不到屋頭來。」全家人都有安全感了,都放心去睡覺了。
為何爸爸每次說不漲水真的就沒漲水?宣銘說,爺爺是醫生,特別重視家庭教育,更重視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父親是長子,承擔了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父親具有細緻的觀察力和很強的學習能力」。
說到這裡,宣銘的驕傲自豪感湧上心頭。
「您疼愛的子女們,生活、工作都很順利、幸福。」
「親愛的爸爸,無論您離開我們有多久,我們對您的思念都不曾改變。您看,這些泛黃的老照片,不就是您和我們在一起,一刻也不曾分離嗎?您疼愛的子女們,生活、工作都很順利、幸福。您有兩個外孫、一個孫子和一個外孫女,他們健康、快樂、向上。」
——寫給爸爸的信
宣慶和的子孫們,過著快樂的生活。 圖中包括大姐宣見(前排左二)、二姐宣銘(前排右二)、三弟宣言(前排中)、四妹宣念(前排左一)。
宣念是最小的女兒,童年的時光讓她感覺到,雖然她生長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但和如今的女兒相比,幸福感也絲毫不差。「記得那時家裡沒有照相機,為了給四姐弟的成長留個合影,爸爸就去找有相機的朋友借。因為不會拍照,膠捲也比較貴,爸爸還專門買了兩卷膠捲,對我們說:么兒不用怕,我一卷拿來學技術,一卷拿來給你們照相。還沒拍到10張,父親就把怎麼照相搞清楚了。」宣念說。
自那以後,每到假期,油菜花地、河邊,都會出現四姐弟、表姐弟、周圍鄰居孩子們的身影。「泛黃的照片,拍下的都是我們美好的童年回憶,也是我們對父親最長久的念想。」宣念說,爸爸雖然走了,但他對子女的無限關懷,依然在影響著他們。
上世紀70年代初,宣慶和與妻子帶著宣見、宣銘、宣言在公園合影。
1985年,宣慶和與妻子在長壽兒童樂園合影。
宣念說:「爸爸出差前一天,專門給二姐剪了指甲。在我們這樣一個普通人的家裡,父親有著很傳統的觀念,女孩子要注意衛生細節,男孩子要注意大局意識。每個周末回家,父親就會挨個看著我們說:頭髮該剪了,指甲要剪短一點;住校的床單和被套,最多不超過半個月就要洗一次;男孩子要大氣,有大局意識,學會承擔責任……這些聽起來嘮叨的話,好似春風化雨,陪伴著我們度過了這些年。」
四姐弟中,宣言是唯一男孩。父親遇難時,在川維技校讀書的他,還是一個翩翩少年。聽到爸爸遇難的消息,他癱倒在回家的樓梯口。
宣言說:「父親在世時,對婆婆爺爺和外公外婆很孝順。父親離開後,我們四姐弟傳承了父親的孝順,繼續孝敬著老人。我學著像父親一樣,陪婆婆聊天,給婆婆捏腿、捶背……一家人慢慢從父親離開的傷痛中走了出來。」
資料圖片:運送遇難者(陳費加 攝)
資料圖片悲痛的遇難者家屬(陳費加 攝)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王渝鳳 冉文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