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載磨一劍,首次觀測到恆星繞黑洞的進動

2020-12-21 騰訊網

作者:ESO

翻譯:王佳

聲明:

根據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協議,編譯自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官方網站。

正文譯自:https://www.eso.org/public/news/eso2006/

史瓦西進動的藝術想像圖 (Credit:ESO/L.Calçada)

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 VLT)進行的觀測首次揭示出,一顆圍繞銀河系中心處超大質量黑洞轉動的恆星,正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那樣運動。它的軌道形狀像一朵玫瑰花,而不是牛頓引力理論所預測的橢圓。基於近30年越來越精確的測量,這一期待已久的結果才得以實現,這使得科學家們能夠解開潛藏在我們星系中心的「巨獸」的秘密。

歐洲南方天文臺的VLT觀測到一顆恆星在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跳舞」。這顆恆星的軌道呈玫瑰花狀,而不是橢圓。詳細介紹見下方文章。(Credit:ESO)

Directed by: Herbert Zodet.

Editing: Herbert Zodet.

Web and technical support: Gurvan Bazin and Raquel Yumi Shida.

Written by: Caitlyn Buongiorno, Stephanie Rowlands and BárbaraFerreira.

Music: John Stanford – Deep Space (johnstanfordmusic.com).

Footage and photos: ESO, L. Calçada and Daniele Gasparri (www.astroatacama.com).

Scientific consultants: Paola Amico and Mariya Lyubenova.

S2軌道進動的藝術動畫(Credit:ESO/L.Calçada)

銀河系中心(Credit:ESO/GRAVITY Collaboration)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一個物體圍繞另一個物體運動的軌道不再像牛頓引力預言的那樣是封閉的,而是在運動平面上向前進動。這一著名效應——首次在水星圍繞太陽的軌道中發現——是支持廣義相對論的最早證據。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在圍繞著銀河系中心緻密射電源人馬座A* 轉動的恆星的運行軌道中發現了同樣的效應。這一天文觀測突破給予我們更有力的證據去相信:人馬座A* 一定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400萬倍」,Reinhard Genzel這樣說道。他是位於德國加興的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MPE)的主任,也是做出這一成果的這個30年之久項目的締造者。

距離太陽26 000光年,人馬座A* 及其周圍密集的恆星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實驗室,用來在一個從未被探索過的、極端引力環境中檢驗物理學。其中的一顆恆星——S2,掠向人馬座A* ,最近處距離不超過200億千米(太陽到地球距離的120倍),它是迄今為止在圍繞人馬座A* 的軌道上發現的距離這一超大質量黑洞最近的恆星之一。在其軌道最靠近黑洞的時候,S2以接近光速3%的速度在太空中飛馳,每16年完成一次軌道運行。「在跟蹤這顆恆星的軌道運行超過25年之後,我們敏銳的測量強有力地探測到S2圍繞人馬座A* 的軌道中的史瓦西進動」,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的Stefan Gillessen這樣說。他領導了這一觀測結果(2020年4月16日發表於Astronomy & Astrophysics)的分析工作。

恆星的軌道非常接近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其中一顆名為S2的恆星每16年繞軌道轉動一周,2018年5月,S2非常靠近黑洞。這是驗證引力物理學,特別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完美實驗室。(Credit:ESO/L. Calçada/spaceengine.org)

大多數恆星和行星都有一個非圓軌道,因此在運動的不同階段,它們會不斷靠近或不斷遠離其圍繞著的天體。S2的軌道進動意味著,它離超大質量黑洞最近點的位置會隨著每一輪轉動而改變,這樣下一個軌道就會相對於前一個軌道轉動,形成玫瑰花狀。廣義相對論能夠精確地預測軌道如何變化,而這項研究的最新測量結果與理論完全吻合。這種被稱作「史瓦西進動」的效應,以前從未在圍繞超大質量黑洞運轉的恆星上被觀測到。

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VLT進行的這項研究還有助於科學家更多地了解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的情況。「由於對S2的測量如此好地遵循了廣義相對論,我們可以對人馬座A* 周圍存在多少不可見物質比如分布的暗物質,或可能的小黑洞,給出嚴格限制。這對於理解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大意義」,該項目的法國首席科學家Guy Perrin和Karine Perraut說。

這一結果是S2恆星27年觀測的頂峰,在絕大部分時間裡,使用的是位於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歐洲南方天文臺VLT的一組儀器。標記恆星位置和速度的數據點的數量是這項新研究的徹底性和精確性的證據:研究團隊使用GRAVITY、SINFONI和NACO儀器進行了總計330次測量。由於S2繞超大質量黑洞運轉一周需要數年時間,因此,為了捕獲到其運轉軌道的複雜精微之處,跟蹤這顆恆星長達近30年是至關重要的。

GRAVITY儀器(Credit:ESO/GRAVITY consortium)

SINFONI儀器(Credit:ESO)

NACO 儀器(Credit:ESO)

這項研究是由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的Frank Eisenhauer領導,法國、葡萄牙、德國和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科學家參與合作的國際團隊來實施完成的。研究團隊成立了 GRAVITY 合作組,得名於他們為VLT幹涉儀而開發的儀器,該儀器將所有4個8米VLT望遠鏡的光合併成一個超級望遠鏡(解析度相當於直徑130米的望遠鏡)。研究團隊在2018年報告了廣義相對論預測的另一效應:當S2靠近人馬座A* 通過時,他們接收到的來自S2的光,波長被拉得更長了。「我們之前的研究結果表明,S2恆星發出的光感受到了廣義相對論。現在我們證明了,這顆恆星本身感受到了廣義相對論效應」,葡萄牙天體物理與引力中心研究員、GRAVITY 合作組主要科學家之一Paulo Garcia說。

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即將建成的「極大望遠鏡」(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ELT),研究團隊相信,他們將能夠看到在離黑洞更近的軌道上運行的、更微弱的恆星。「如果幸運,我們可能會捕捉到足夠接近黑洞的恆星,它們能感受到黑洞的旋轉——自旋」,該項目的另一位首席科學家、科隆大學的 Andreas Eckart說。這意味著天文學家將能夠測量出兩個量:自旋和質量,是它們刻畫了人馬座A* ,並定義了其周圍的空間和時間。「這將再次把相對論檢驗帶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層面」, Andreas Eckart說。

想進一步了解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天文學的讀者,

請關注「墨子沙龍」正在進行的系列直播~~

想要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同討論科普問題,獲得墨子沙龍小秘書貼心服務,及時獲取各類科普活動通知嗎?掃碼加墨子沙龍小秘書,拉你入墨子沙龍超大群。

墨子沙龍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主辦、上海市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及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協辦的公益性大型科普論壇。沙龍的科普對象為對科學有濃厚興趣、熱愛科普的普通民眾,力圖打造具有中學生學力便可以了解當下全球最尖端科學資訊的科普講壇。

關於「墨子沙龍」

相關焦點

  • S2恆星軌道進動完全吻合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再度勝出
    在銀河系的中心,有數百顆恆星都圍繞著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 運行。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關注恆星的運動,這是測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最好的場所之一,在這其中,最接近黑洞的S2恆星最特別,其軌道周期約16年。
  • 科學家首次發現兩個黑洞爭食一顆恆星景象,發生在26億光年外
    在遙遠的宇宙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黑洞一起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被認為是人類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爭食」一顆恆星的奇觀。相關研究論文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該研究小組通過分析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和上海天文臺等的衛星觀測數據,在一個距離我們約26億光年的星系中發現了雙黑洞吞噬恆星的證據。
  • 最靠近人馬座A的恆星完美詮釋史瓦西進動
    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是比鄰星,它距離我們有4.22光年。假如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中心,那我們的生活環境可能就沒有這麼美好了。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名叫人馬座A*,它的質量是太陽的400萬倍,在它強大的引力作用下,周圍聚攏了許多恆星,恆星與恆星之間的距離很近,相互影響。
  • 中國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中國日報11月29日電(記者 朱立新)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教授舒新文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相繞轉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天文現象
    新華社合肥11月29日電(記者周暢)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 好奇恆星與黑洞的最近距離?一起來剖析最新觀測成果,探求極限!
    銀河系的中心是一個質量超大的黑洞,它就是馬座A * (Sagittarius A*)。它的重量是太陽質量的400萬倍,卻被壓縮在僅4,400萬公裡(2,700萬英裡)寬的區域中。通過幾十年的觀測,科學家們發現在這個充滿神秘感的天體附近,竟然有幾顆恆星圍繞著它旋轉。近日,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新恆星,它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距離黑洞最近的恆星。
  • 安徽師大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中新網合肥11月28日電 (吳蘭 王夢曉 楊穆龍)記者28日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與合作者近日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據介紹,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主要合作者包括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州大學、上海天文臺、中山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
  • 科學家觀測到蛇夫座黑洞大噴發,這是銀河系在打噴嚏?
    人類自通過望遠鏡觀測宇宙以來,看到了許多此前從未見過的廣闊世界,也看到了在銀河系中有數千億顆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然而人類觀測到的宇宙依然非常有限,宇宙中許多事件依然還只是理論中存在,直到去年科學家首次拍攝到了黑洞的照片,首次證明了這個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真實存在,近日天文學家觀測到距離地球3.9億光年的銀河系中心的蛇夫座發生了一起罕見的宇宙事件——黑洞大爆炸
  • 一顆恆星被黑洞撕成「義大利麵條」
    宇宙中一個黑洞享用了一頓豐盛的「義大利麵條」。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2日消息,天文學家通過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望遠鏡觀測到,在2.15億光年外的波江座螺旋星系中,一顆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撕裂併吞噬。這是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看到的距離最近的恆星「臨終」燃燒過程。
  • 2020 年十大黑洞發現: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黑洞發現
    這類併合中,一個黑洞與另一個碰撞,接著碰撞後的殘餘物繼續與第三個黑洞併合。望遠鏡觀測到黑洞將恆星 「義大利麵條化」誰都不希望太靠近一個黑洞(結局請參考 「義大利麵條化」)。幸運的是,5 月份觀測到的宇宙吃豆人和另外兩顆繞其運行的伴星互相之間正保持著安全的天文距離。
  • 迄今最近距離圍觀一顆恆星被黑洞撕成「義大利麵條」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2日消息,天文學家通過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望遠鏡觀測到,在2.15億光年外的波江座螺旋星系中,一顆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撕裂併吞噬。這是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看到的距離最近的恆星「臨終」燃燒過程。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12日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黑洞照片首次問世,沒想到真身竟然是個「甜甜圈」?
    請點擊輸入圖片人類首次直接拍攝到的黑WHAT?黑洞莫非就是宇宙最大「甜甜圈」?質量範圍從5倍到20倍太陽質量,幾乎遍布星系的各個角落。2. 中等質量黑洞:質量介於恆星級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之間,2015年9月14日,引力波探測首次發現此類型黑洞,形成理論和分布仍然是個謎團。3. 超大質量黑洞:坐落在星系中心,質量範圍是十萬到十億倍太陽質量,科學家認為每個星系中心都有。
  • 26億光年外的潮汐破壞事件:兩顆黑洞吞噬掉一顆恆星
    基於人類現在的認知,黑洞可以說是宇宙中最強大最恐怖的吞噬怪獸,其巨大的引力能吞噬包括光線在內的一切靠近它的物質。而就在最近,來自我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一個距離我們地球26億光年的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 安徽師範大學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 當恆星被黑洞吞噬時,潮汐力會將其撕碎,產生明亮的輻射耀斑!
    當一顆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捕獲吞噬時,潮汐力會將其撕碎,當恆星的物質落入黑洞時,會產生明亮的輻射耀斑。天文學家研究這些「潮汐擾動事件」(TDEs)發出的光,以尋找潛伏在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進食行為的線索。
  • LIGO-Virgo發現所謂「不可能」黑洞,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
    依據幾十年的觀測,天文學家推斷每個星系(包括橢圓星系、盤狀的漩渦星系以及矮星系)中心都存在著這類黑洞,比如我們銀河系中心存在約41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只是超大質量黑洞中的小字號;而首次擁有「靚照」的M87星系中心的黑洞約有65億倍太陽質量,算超大質量黑洞中的大塊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直接關係到星系形成和宇宙演化,而它們的誕生和演化則是個開放性的重要前沿問題。
  • 黑洞內有通往高維異世界之門,當2個黑洞合併時,這扇門就會打開
    黑洞是大質量不可見天體,被人類觀測到,是因為周圍圍繞著炙熱的吸積盤物質以及背後扭曲的星光作為背景。除此以外,用引力波幹涉儀可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的過程。2016年2月11號,美國雷射引力波幹涉天文臺首次探測到一起黑洞合併事件,29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和36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合併,產生了61個太陽質量的大黑洞,虧損的4個太陽的質量以引力波的形式輻射到整個宇宙空間,經過了13億光年的旅程,最後到達了地球。》那麼問題來了,兩個黑洞合併,到底是A黑洞掉到B黑洞裡,還是B黑洞掉到A黑洞裡?
  • 全宇宙「最近黑洞」被發現!我們在哪兒能「看見」它?
    這是也到目前為止發現的離我們最近的黑洞。在北京能「看見」它嗎?離地球這麼近,會不會把我們吸進去?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介紹,這個黑洞是歐洲南方天文臺在觀測一個編號為HR6819的雙星系統時發現的。這個雙星系統位於南半天球的望遠鏡座,離孔雀座和天壇座都比較近,亮度為5.4等。
  • 科學家首次拍到類太陽系恆星系統照片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超大望遠鏡(VLT)首次拍到了兩顆地外行星繞其太陽運行的照片。 科學家至今已經發現了幾千顆地外行星,但公布的都是藝術假想圖,因為拍攝到它們的照片太難了。最近,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超大望遠鏡(VLT)終於拍到了兩顆地外行星的照片。
  • 可觀測宇宙之外是什麼樣的?與黑洞是否有聯繫?
    然而,隨著哈勃在觀測到了宇宙天體紅移現象之後,這種靜態的宇宙觀逐漸被打破。從哈勃的觀測結果來看,距離地球比較遙遠的河外星系,我們接收到的光線,在光譜表達上都有著向紅端移動的現象,而且距離地球越遠的星系,這種紅移的現象越明顯,根據光譜都卜勒效應,哈勃提出了河外星系正在不斷遠離地球這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