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以後,孕媽媽體內的激素發生變化,造成許多生理功能也因而改變,有些人可能會因為體質關係或衛生習慣,易遭受病菌感染,常是孕媽媽們需要面對的問題。舉例來說,習慣穿緊身衣物或如廁時未清潔乾淨的孕媽媽,會使原腸道細菌有機可趁,經上行感染至陰道內,造成常見的乙型鏈球菌感染。此外,如果家中飼養貓咪等寵物,或是有生食習慣的孕媽媽,可能會引起弓漿蟲或其他寄生蟲方面的感染。這些感染對孕媽媽或胎兒來說,都有可能會是影響健康的殺手。
女性在懷孕期間較常碰到的感染因素大致分為三種,分別是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及原蟲感染。其中雖以細菌類感染的概率較高,但不論是哪種感染,都容易提高胎兒畸形的概率和死亡率,因此不管病源為哪一種,孕媽媽都應該深入了解其預防方式,降低懷孕時可能產生的風險。
細菌感染
>>>>
乙型鏈球菌
乙型鏈球菌是存在於人體腸胃道內的一種正常菌種,由於女性陰道口與肛門口的位置很近,當乙型鏈球菌進入陰道後,便會造成感染。不過,臺灣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王樂明表示,一般孕媽媽如果遭到此菌感染,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致病率也不高,因此有很多孕媽媽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受到乙型鏈球菌感染。不過,這並不代表乙型鏈球菌不具威脅性,女性在懷孕期間若不慎遭到感染,又尚未妥善治療,在生產過程中,胎兒就有5%~10%的概率會受到垂直感染,胎兒經產道產出,若被感染將容易發生敗血症,有些到後期甚至會並發腦膜炎等;如果孕媽媽在生產前又合併泌尿道感染,患絨毛羊膜炎或子宮發炎的概率也會相對提升,容易導致胎兒早產。
>>>>
治療照護
由於胎兒可能會在生產過程中受到乙型鏈球菌感染醫師會在孕媽媽懷孕第35~37周之間,使用棉棒採集孕媽媽的陰道及肛門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但如果太早篩檢,便無法確保在生產前未被感染,這也是為何醫師會選在懷孕35~37周檢測的原因。檢查結果一旦呈現陽性反應,醫護人員就會在待產期間為孕媽媽施打抗生素,並持續治療至少4小時以上,以達到預防效果;同理,如果胎兒出生後感染乙型鏈球菌,醫師也會給予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
>>>>
絨毛羊膜炎
王樂明醫師表示,造成孕媽媽發生絨毛羊膜炎的原因,大多是因為陰道內的異常菌落過度增生,在產前經陰道上行至子宮腔內,對絨毛膜及羊膜的感染,就會導致孕媽媽發生早產或流產情形。患絨毛羊膜炎的孕媽媽,會出現發燒、心悸、白血球上升、陰道分泌物增加且伴隨異味等症狀,壓迫子宮時還會出現觸碰性疼痛,嚴重時胎兒可能會患敗血症或流產,因此被歸類為產科急症之一。
>>>>
治療照護
在懷孕後期患絨毛羊膜炎的孕媽媽,如果病情在尚可控制的範圍內,醫師都會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也會利用細菌培養以確認孕媽媽是否適合抗生素,且為了降低胎兒危險,使用的藥物大多屬於B級或不得已採用C級,孕媽媽不必太擔心。
不過,絨毛羊膜炎並沒有好發的時間點,因此懷孕期間隨時都有可能被感染,孕媽媽如果於懷孕初期遭到陰道菌叢嚴重感染,會讓尚未成形的胎兒,失去羊膜這層天然防護,且很難以抗生素完全治癒,所以流產機率相對較高;若孕媽媽於懷孕第33周之後受到感染,並出現白血球上升、破水等症狀,醫師就會建議進行剖宮產手術,確保胎兒安全,以免引起敗血症。
王樂明醫師特別提醒,到了懷孕後期,子宮大小會因為胎兒周數增長而變大,子宮變大而壓迫到膀胱,常導致漏尿情形;若孕媽媽感覺陰道有水流出,一時之間可能無法分辨漏尿與破水的不同,以致於有些因為破水造成絨毛羊膜炎的孕媽媽,會錯以為只是漏尿而非破水,錯過黃金治療時機。王樂明醫師進一步說明,分辨羊水與尿液的方式在於顏色與質地,尿液偏黃且聞起來有尿味,一般羊水除了無色透明之外,摸起來也會滑滑的,如果孕媽媽還是不太確定,必須到醫院請醫師檢查。
病毒感染
>>>>
水痘&風疹
曾患過水痘及風疹,或是接受過疫苗的孕媽媽,在懷孕期間較不用擔心被這兩種病毒感染;但如果不曾接種疫苗,又在懷孕中患風疹的孕媽媽,病毒就會經由胎盤傳染給胎兒,造成胎兒聽力受損、先天性心臟病、心智發展遲緩等後遺症。若是在懷孕第20周之前遭水痘病毒感染,將有極高概率會導致胎兒發生畸形,例如體重過輕、腦部鈣化、四肢不全等,且腎臟和視網膜分別會有水腫及發炎情形,因此比起細菌感染,病毒對胎兒帶來的影響確實不容忽視。
>>>>
治療照護
若體內沒有抗體,女性在計劃懷孕之前,就應先施打水痘及風疹疹疫苗,並於3個月~6個月後再進行「造人」計劃,以免這兩種疫苗導致胎兒病變。雖然水痘與風疹病毒對孕媽媽通常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影響,但卻有很高的概率會造成胎兒畸形,為預防發生這些後遺症,醫師會建議女性在懷孕前就要先實施身體健康檢查,在懷孕過程中也不要到人多的場合活動,尤其冬季和早春為水痘好發季節,更應避免到人潮擁擠的地方,以免被他人傳染。
原蟲感染
>>>>
弓漿蟲&梨形鞭毛蟲
王樂明醫師指出,弓漿蟲和梨形鞭毛蟲都會藉由未煮熟的生肉或受到汙染的水源,感染到人類及寵物身上,而弓漿蟲目前被研究證實會在貓的體內進行繁殖,因此貓也成為此原蟲的最終宿主。被弓漿蟲感染的孕媽媽,會出現疲倦、淋巴腫大等情形,若在懷孕初期就遭受感染,弓漿蟲會由胎盤傳染給胎兒,導致胎兒流產;如果於懷孕後期發病,胎兒則會出現肝脾腫大、畸形等併發症。梨形鞭毛蟲則好發於陰道內,因此可能造成孕婦在未足月的時候提早發生破水情形,胎兒在早產的情況下,器官發育尚未完全,體重也會相對不足,照顧上花費更多精力。
治療照護
若要做到減少感染機會,通常會建議孕媽媽儘量不要飼養寵物,但其實大多數人對弓漿蟲已產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所以受到感染的概率也不高,孕媽媽如果在懷孕之前已在家中飼養貓咪,也不需要因此就將貓兒送養,只要定期帶寵物施打預防針,並請醫師為您抽血檢驗是否有抗體,平常務必食用煮過的熟食,通常都不會有太大問題;若受到梨形鞭毛蟲感染,醫師會給予抗原蟲的塞劑進行局部治療,避免口服藥物為胎兒帶來後遺症。
來源: 好孕媽媽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孕產中心)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 寶寶知道 帳號,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