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黨的好政策,給我一個溫暖的家。」我是銅仁大龍經濟開發區龍江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的新市民黃仕珍,住進這麼好的小區,感覺自己就像做了一場夢。 搬遷之前,我家住在德江縣潮砥鎮營盤村小溝組,那裡山高坡陡、土地貧瘠,靠種玉米紅薯等低效農作物餬口。就算收成不錯,但想要變賣成錢,還得沿著陡窄崎嶇的山路背出去。 老家與外界溝通困難的歲月,下雨天出門都要拿把鐵鍬,一邊填土一邊鏟水才能通行。早以前出一趟門,天還沒亮就要起床,走山路步行一個小時到鎮上,坐上大巴車還要1個多小時才能到縣城……
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我家直接從山民搖身變為了市民。按照搬遷脫貧一批的脫貧措施,村攻堅隊和村支兩委結合我家交通條件不便的致貧原因,無安全住房的情況,共同上門宣傳扶貧政策,動員易地扶貧搬遷。 為了讓我們安心,鎮裡面又組織去安置點看房進行實地觀看。來到安置點,一棟棟漂亮的房子、實施齊全的小區,寬廣平直馬路、明亮的路燈、寬闊的廣場,學校、醫院超市等公共服務設施都在小區周邊,生活極為便利,我家便搬了過來。 住房保障,條件優越。但後續的生活問題又擺在了我的面前,再回老家做農活是不可能了,一家的生活開支從何而來? 在老家的時候,兒子張海是寨上的「掌勺」廚師,有自己的手藝。集中安置點點6000多戶居民,消費群體龐大。 搬過來後在小區管委會的引導下,他在小區內租賃了一個門面,開起了小餐館,經營早餐、家常小炒、特色小吃。
經過大半年的時間,小餐館發展得紅紅火火,從早到晚客源不斷。為了更好的服務,加之小區人口集中也方便,我們還提供送餐上門。 大龍經濟發達,發展前景、區位條件都很優越。現在我家一月的收入在10000元左右,完全能滿足一家的開支,而且日子越過越寬裕。 沒有易地扶貧搬遷,可能一輩子都住在山溝溝,感謝黨和政府幫我們老百姓搬新家,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黃軍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田勇 編輯 張良勝 編審 田旻佳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