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窮山溝,開啟新生活|德江縣潮砥鎮營盤村大龍...

2020-12-12 天眼新聞

 

「感謝黨的好政策,給我一個溫暖的家。」我是銅仁大龍經濟開發區龍江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的新市民黃仕珍,住進這麼好的小區,感覺自己就像做了一場夢。  搬遷之前,我家住在德江縣潮砥鎮營盤村小溝組,那裡山高坡陡、土地貧瘠,靠種玉米紅薯等低效農作物餬口。就算收成不錯,但想要變賣成錢,還得沿著陡窄崎嶇的山路背出去。  老家與外界溝通困難的歲月,下雨天出門都要拿把鐵鍬,一邊填土一邊鏟水才能通行。早以前出一趟門,天還沒亮就要起床,走山路步行一個小時到鎮上,坐上大巴車還要1個多小時才能到縣城……

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我家直接從山民搖身變為了市民。按照搬遷脫貧一批的脫貧措施,村攻堅隊和村支兩委結合我家交通條件不便的致貧原因,無安全住房的情況,共同上門宣傳扶貧政策,動員易地扶貧搬遷。  為了讓我們安心,鎮裡面又組織去安置點看房進行實地觀看。來到安置點,一棟棟漂亮的房子、實施齊全的小區,寬廣平直馬路、明亮的路燈、寬闊的廣場,學校、醫院超市等公共服務設施都在小區周邊,生活極為便利,我家便搬了過來。  住房保障,條件優越。但後續的生活問題又擺在了我的面前,再回老家做農活是不可能了,一家的生活開支從何而來?  在老家的時候,兒子張海是寨上的「掌勺」廚師,有自己的手藝。集中安置點點6000多戶居民,消費群體龐大。  搬過來後在小區管委會的引導下,他在小區內租賃了一個門面,開起了小餐館,經營早餐、家常小炒、特色小吃。

經過大半年的時間,小餐館發展得紅紅火火,從早到晚客源不斷。為了更好的服務,加之小區人口集中也方便,我們還提供送餐上門。  大龍經濟發達,發展前景、區位條件都很優越。現在我家一月的收入在10000元左右,完全能滿足一家的開支,而且日子越過越寬裕。  沒有易地扶貧搬遷,可能一輩子都住在山溝溝,感謝黨和政府幫我們老百姓搬新家,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黃軍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田勇  編輯 張良勝  編審 田旻佳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從白衣護士到攻堅勇士|德江縣潮砥鎮石板社區駐村...
    我是德江縣潮砥鎮石板社區駐村幹部吳宇珊。2018年1月在德江縣潮砥鎮衛生院參加工作,成了一名護士。2019年3月7日,我懷著興奮又期待的心情,背著行囊「駐」進了村裡(石板社區),從一名衛生院護士轉變成石板社區脫貧攻堅隊隊員。
  • 怒江州瀘水市11000餘人搬出窮山溝奔向新生活
    這次節目的主要內容有:住滇全國政協委員何慶在政協全體會議上發言;雲南持續推進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項目開工率達77%;怒江州瀘水市11000餘人搬出窮山溝奔向新生活;水利部日前會商預計,今年洪澇乾旱災害可能偏重;日本舉行「3.11」大地震8周年紀念儀式;內容標題1 住滇全國政協委員何慶在政協全體會議上發言
  • 山南市加查縣共康村: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搬出過去「窮窩窩」幼兒園、衛生院、藏式民居、商業中心、垃圾中轉站……共康村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共康村於2016年9月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約2.1億元,房屋佔地面積708畝,總建築面積36342.8平方米。
  • 「我的脫貧故事」我們一家過上了城市人的生活|德江縣穩坪鎮鐵坑...
    我叫張月進,銅仁市德江縣穩坪鎮鐵坑社區老木丫組居民。現得益於國家跨區域易地扶搬遷政策,我們一家搬遷到銅仁市大龍開發區龍江新區居住,開啟了全新的「城市」生活。通過對我家庭實際情況再核實,上報社區和鎮裡研判,確定我與老伴為張林的共同生活人員,決定將我們雙老一併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大龍龍江新區安置房,張月進一家就住於此。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窮山溝 過上新生活丨湄潭縣石蓮鎮九壩居搬遷...
    我的夢想一直很簡單直接,就是希望能夠早日擺脫貧困。可喜的是,隨著國家脫貧攻堅戰役的打響,我的夢想很快就成為現實。2016年,經申請、公示、核實、評議再公示的流程,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內心來說,我並不以此為榮,更不想爭當貧困戶。
  • 河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搬出窮山窩 開啟新生活
    搬,搬出窮山窩。  全省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河南將搬遷安置同發展產業、安排就業緊密結合,著力解決「要搬誰」「搬哪去」「咋脫貧」等突出難點,讓搬遷群眾能住下、可就業、可發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條落實國家政策、結合河南實際、實現群眾滿意的易地扶貧搬遷新路子。
  • 「我的扶貧故事」鄉親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德江縣平原鎮南坪村...
    我是德江縣平原鎮中心衛生院職工牟長舉,也是平原鎮南坪村的一名普通幫扶幹部。在幫扶工作中,我通過因戶施策選準幫扶措施,從2017年至2019年我幫扶的貧困戶先後順利脫貧。編竹欄美環境由於我是在貧困的家庭長大的地地道道農村人,又在我偏遠的故鄉基層工作,入戶走訪的時間較多,每當看到父老鄉們吃洋芋飯,走泥巴路、照煤油燈、住危房的畫面,心中就有無比愧疚。從那時起,我覺得要改變父老鄉親們的生活,就得找準方子、才能拔除窮根子。
  • 「脫貧攻堅·村村道」威寧草原村:搬出大山幸福來
    產業發展基礎薄弱,脫貧攻堅難度巨大,草原的水土已經難以養活草原人,如何改變草原村的窮貌,是困擾著該村幹部群眾的問題。正當這個全村久久探索依舊無法找到脫貧出路的時候,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出臺實施,草原村,看到了脫貧的希望。在草原村,沒有學校,孩子們要上學讀書,需要到海拉鎮上的紅輝小學,路途兩個多小時,到最近的岔河鎮結嘎小學也要一個半小時。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去,奔向新生活丨望謨縣新屯街道納包村村民...
    我叫王仕平,是新屯街道納包村裡臘組的貧困戶。家庭生活的窘迫,讓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自家的脫貧問題。我家有5口人,一直居住在山清水秀的納包村裡臘組。近幾年由於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寨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都已解決和完善,但我家裡的經濟發展速度還是比較緩慢。田土較少,且部分林地已實施退耕還林,發展農業產業脫貧難度大,僅靠家裡的一畝三分地,是沒有出路的。
  • 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搬出窮山窩 迎來新生活
    本報全媒體記者 韓沁言 於強富 劉毅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位於帕米爾高原,是集少、邊、窮於一體的深度貧困縣。當脫貧攻堅戰役「挺上」帕米爾高原,易地扶貧搬遷為帕米爾高原上的貧困農牧民帶來希望。由此,來自4個鄉的建檔立卡貧困戶358戶1448人,搬遷到了塔提庫力易地扶貧安置點。3年過去,當年的「戈壁灘」變成了今天的「金沙灘」。
  • 搬出大山天地寬
    山歌唱給黨,讚揚新生活  烏蒙之巔,金沙江畔,雲南省會澤縣脫貧攻堅戰正酣。李粉英動情地說,山歌唱給黨,讚揚新生活。  連日來,會澤縣寶雲街道6個村159戶636名群眾搬出夭山,成為會澤縣新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二期安置小區的首批入住群眾,開啟了新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大山後,我過上好日子|西秀區彩虹社區新居民...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大山後,我過上好日子|西秀區彩虹社區新居民李遠鴻 2020-11-30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故事」田滿妹:身殘志不殘 擁抱新生活
    扶貧扶志:政策來了,好日子有盼頭了2014年,田滿妹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幹部上戶給她宣講一系列脫貧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土坯房改造工程,幫助她改善住房條件。可是,面對這些利好政策,田滿妹一開始充滿了懷疑甚至是不相信,她覺得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去改變目前的境況。
  • 「我的扶貧故事」戰貧路上,需要我們做的還有很多|銅仁市德江縣桶...
    安亞(前排左)組織村民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我是德江縣桶井鄉綜治中心專職副主任安亞,2017年7月,有幸被組織選派到桶井鄉沿江村任攻堅隊長,成為一名脫貧攻堅戰士。為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我們以開展垃圾、汙水、廁所專項整治「三大革命」集中行動為抓手,啟動實施清垃圾、清雜物,拆危房、拆違建,改風貌、改環境,搬德江、搬大龍的「清拆改搬」工程,房屋居住得到了保障,村居環境顯著改善。戰貧,更需發展產業如何讓貧瘠的土地產生經濟效益,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採訪了幾位易地扶貧搬遷戶,聽聽他們的故事。「上學再不用翻山渡河了」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岑旁村曾被當地人稱為「送飯村」。
  • 「決勝2020」最大規模的「脫貧遷徙」,讓188萬人走出大山
    銅仁市地處黔湘渝三省市結合部,是貴州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武陵山片區脫貧攻堅的決戰區。曾經,銅仁全市下轄10個區縣均為貧困縣,有1個深度貧困縣(沿河自治縣)、2個極貧鄉(石阡縣國榮鄉、德江縣桶井鄉)。
  •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平壩區樂平鎮大屯村駐村第一書記吳昊...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在扶貧工作中,不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等工作上施展「繡花工」,還是幫扶幹部、人民群眾群策群力,主動擔當作為。都不斷湧現出很多勵志的故事,每一個為脫貧攻堅而努力的人,都是這個時代的參與者、見證者、經歷者。都為脫貧攻堅事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 搬出大石山 融入新生活
    簡單準備之後,她和鄉親們一起給遊客獻上阿妹戚託舞、篝火舞等表演,「這都是家鄉舞蹈,搬出大山非但沒丟,還派上用場咧!」截至2019年底,貴州省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全面完成。為讓搬遷群眾搬得出、住得好、有事做,貴州眼下正通過層層督戰、成立專班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文章。
  • 「多彩貴州網」「銅仁|新市民·追夢橋」玉屏:搬遷戶自強不息走出...
    近年來,玉屏聚焦「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目標,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逐步探索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初冬時節,走進玉屏侗族自治縣平溪街道康華社區舞陽新區安置點,映入眼帘的是一棟棟嶄新的樓宇、整潔的路面、完善的設施,居民的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的新生活丨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楊湧富
    我叫楊湧富,地道的晴隆縣三寶鄉人,同時也是阿妹戚託小鎮的新主人,一個因搬遷過上幸福新生活的新市民。今年30歲的我,曾因三寶鄉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在外務工8年之久。我的老家三寶鄉,在山坳深處,地勢偏僻,只有一條狹窄崎嶇的道路與外界連接,外面的產業進不來,生產生活只能靠傳統種植,典型的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我一直渴望能走出大山,但貧窮又讓我不敢大膽地走出去。在我以為要一直以外出務工為生之時,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新希望和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