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 大嘴讀史
劉邦在楚漢爭霸中多次被項羽打得落花流水,但他屢敗屢戰,終於鹹魚翻身,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在滎陽之戰中,劉邦被項羽重重圍困,危急時刻,劉邦部下一個和劉邦長相有幾分相似的小人物挺身而出,主動充當劉邦的替身,吸引項羽軍的注意力,劉邦則金蟬脫殼,逃之夭夭。
這個小人物就是紀信。
《漢書·高帝紀》中是這樣記載的——
五月,將軍紀信曰:「事急矣!臣請誑楚,可以間出。」於是陳平夜出女子東門二千餘人,楚因四面擊之。紀信乃乘王車,黃屋左纛,曰:「食盡,漢王降楚。」楚皆呼萬歲,之城東觀,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樅公守滎陽。羽見紀信,問:「漢王安在?」曰:「已出去矣。」
劉邦用紀信加上兩千多無辜女人的性命換來了逃脫的生機。
紀信的結局很悲慘,被項羽「燒殺」,大烤活人。
其實,紀信在《高帝紀》中還出現過一次,不過班固寫了另一個名字。
那是在鴻門宴的時候。劉邦藉口上廁所,「招樊噲出,置車官屬,獨騎,樊噲、靳強、滕公、紀成步,從間道走軍,使張良留謝羽。」
這裡,「紀信」成了「紀成」,原因可能是紀信,名信,字成。
《漢書·項羽傳》、《史記·高祖本紀》裡都沒有寫到這個細節,但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清楚地寫著「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
可以肯定的是,紀信就是紀成。
如果沒有紀信,劉邦說不定就玩完了,歷史也不一樣了。
那麼,劉邦統一天下之後,又是如何對待紀信的功勞的呢?
我們注意到,紀信的兒子紀信死後,劉邦對紀信既未封侯也沒有加諡號,似乎已將這位大功臣忘得一乾二淨,直到公元前199年才把紀信的兒子紀通於當年九月封為襄平侯,在一百四十三位侯爺中排名第六十六位。
紀通靠著老爹的替死得到了侯爺的爵位,倒也忠心耿耿。當呂家人準備改變江山姓氏的時候,紀通冒著被呂氏兄弟緝拿殺頭的危險,和老爸當年一樣挺身而出,利用自己掌管軍中兵符的便利,手持兵符假傳命令,讓周勃順利進入北軍大營,奪了呂祿的軍權,從而一舉殲滅了圖謀篡權的呂氏集團。
之後,紀通和參與了諸位大臣的緊急磋商,討論研究讓漢文帝登基,可謂是父子兩忠臣,共保一漢室。
至於紀通為什麼過了那麼久才得以封侯,有一種說法,劉邦還算一個知恩圖報的人,雖然他殺了很多開國功臣,但對於這個替他去死的小角色,還是念念不忘的。
在紀信死後不久,劉邦就派人尋找紀信的後代,因為紀信是從沛縣就開始跟隨劉邦鬧革命的,所以尋找範圍就圈定在沛縣周圍的蘇北地區,但一番尋找下來,完全沒有任何有用的信息。
就這麼找了好幾年,才最終確定紀信的家鄉在四川閬中,劉邦把閬中縣專門劃出來一片,單獨設立了安漢縣,還把紀信家所在的鄉改名為漢王鄉。
隋朝的時候,安漢縣改名南充,唐朝的時候,南充又分出了西充,所以,紀信的家鄉在如今的西充縣。
還有一個傳說,劉邦感念紀信的功勞,封他為督城隍,還下令全國各縣城建城隍廟,所以紀信就是「城隍老爺」。
其實,城隍是守護一方城池的神仙,本來是沒有姓名的,在宋代之後,城隍逐漸被人格化,很多殉國而死的忠烈志士被封為本城城隍。
紀信就是鄭州城的城隍老爺。
紀信一個四川人千裡迢迢跑到蘇北鬧革命,最後把自己鬧成了河南人的城隍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