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寒假了,快過年了,穿一身大紅滑雪衫的向建也特別喜慶。從「5·12」大地震重災區考到上海的他,這些天又回到上海「跑生意」。在母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松江校區,老師們都問他:「小向,你的雞賣得怎麼樣了?」向建笑著說,「剛籤了一份十幾萬元的大單,國有大集團買的雞,春節送溫暖、發福利……」
這個大學科技園孵化出來的創業者,繼續「孵化」著他老家的土雞蛋。向建放棄老師推薦的企業高薪,畢業回鄉創業,帶著鄉親脫貧,讓從不雜交肉雞的「灰雞」走出大山,一隻雞從原本的幾十元,賣出了200元的好價錢。
「雞」香也怕巷子深
廣元灰雞的蛋
向建的家,在國家級貧困縣區——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處在川、陝、甘三省結合部,「你知道那首詩吧,從秦入蜀的劍門關就在我們那兒。」以此命名的「劍門關土雞」,正是廣元確定的特色產業之一。而作為「子品種」的廣元灰雞,全身皮毛灰黑,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鑑定委員會審定,屬於原產朝天區的優秀地方種。
「咱家的灰雞,可是有機純土雞,一直以來就不帶任何肉雞的雜交資源。」向建自小看著山裡的灰雞長大,很驕傲地對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說,廣元灰雞林下放養,啄草、飲泉、食蟲,人工僅僅補餵稻穀、玉米等原糧,不投放工業飼料和添加劑。令人驚喜的是,其養殖期在300天以上,遠遠超過工廠化養殖最快半月長成的大肉雞。「就像雞裡的運動員一樣,要扎紮實實吃上一年。」
然而,「雞香也怕巷子深」。過去,貧困戶家中散養的廣元灰雞最遠也就賣到成都,而且一隻雞最多也就賣幾十元。儘管向建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的是機械工程專業,但這個山村裡來的工科生總想著家鄉農副產品,「國內不多的純種土雞,這份資源值得好好開發,也幫到周邊村子脫貧致富。」
幾次偶然與上海本地人聊天,向建發現城裡父母為了買到健康的土雞蛋,費很大週摺在跨省農村找親戚幫忙……這種情況下,既不能確保雞蛋的新鮮度,成本還超高,於是想到自己下鄉承包一批土地,做成山地散養雞。
公益創業路不出所料
向建和他的盒裝土雞蛋
這次回上海,除了開拓市場,也是反哺校園。連續一周的每個中午,向建在教工之家設攤,請老師們免費品嘗土雞蛋,也很有自信地擺出其他雞蛋,請各位師長「用嘴投票」。結果,他帶來的4000個雞蛋供不應求,眾人評價:「個頭雖小,一點不腥。」
向建返鄉務農、綠色創業,其實並不出乎老師料想。他所在的機械汽車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東陽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大學裡,向建曾是一名國家資助政策的受益者,在讀期間兩次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同時,他也是一名國家創新創業政策的受益者,入學後不久就參加各類創業講座和輔導,加入學院創客朋輩聯盟組織,也有了結對的創業導師。
這個時期,向建開始籌劃創立自己的社團——綠茵社。本科四年除了學習,環保和支教的公益活動,佔據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作為社長,向建聯合松江七校環保社團設立NGO平臺「同綠聯盟」。作為聯盟會長,他帶領盟校舉辦「2015上海市高校環保展」、「2016上海市高校環保創意大賽」,以及環保部宣教中心主導的「2017清潔節水校園行」。據不完全統計,他利用暑假為山區貧困兒童籌得的教育善款和物資價值超過1萬元。
公益創業路上,個人能力與價值在不斷生長,向建不僅成為上海市「校園綠色大使」,還成了學院的「創業之星」、學校的「成功創業」優秀畢業生,這些是他開拓養雞事業的「起跑器」。如今,他又成了廣元市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聯盟會員。
一家帶頭保底價保利潤
廣元灰雞示範推廣基地
失敗是成功之母,請雞「出山」容易,可保持原汁原味的規模化散養卻難。在父母支持下,向建從自家開始試驗,最初600隻灰雞曾一下子死了300隻。但向建用工科思維,走產學結合之路,請來四川農業大學博導教授及其團隊把脈。從上腳環,到可溯源,基地中的雞隻存活率達90%以上。
向相關部門多次送檢的監測結果表明,雞肉雞蛋中無重金屬、無農藥、無抗生素3種殘留,報告稱:「廣元灰雞比普通肉雞蛋白質含量高18.5%、穀氨酸含量高7%,雞蛋中硒的含量是普通雞蛋的5倍左右……」
在川農大和朝天區委區政府推薦下,向建帶領當地貧困戶一起發展項目,採用「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貧困戶+保險」的模式,力爭讓老百姓風險最小化、利益最大化。他算了一筆帳,專業合作社2019年預計養殖6萬餘只廣元灰雞,其中包括政府出資數十萬元扶持的散養基地1萬隻,以及農戶散養的5萬隻。合作社前期免費提供雞苗,最後以每斤22元的保底價回收,並全程提供技術支持。每隻雞賣到180到220元,可以保證農戶每隻雞產生15元左右利潤。
跑市場之餘,他與學弟學妹分享創業扶貧心路,心裡還裝著家鄉的雞。臨近春節,僅朝天區文安鄉就有6000餘只灰雞待銷,養殖周期已在10個月以上。「它們是村裡農戶一年的主要經濟來源,真希望讓貧困戶安心過一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