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反思自己越多,你對自己的誤解可能越深?| 導讀:認識自己的...

2020-12-15 知我心理學

原著作者 / Tasha Eurich

KY作者 / 咯咯

編輯 / KY主創們

今天,我們要給大家講一本美國組織心理學家Tasha Eurich的新書《洞察力(insight)》。我向你保證,這篇文章裡有你從沒想過的,關於如何了解自己的知識和方法。

「了解自己的能力」

指的是什麼?

自我覺察是一個相對複雜的概念,Tasha將它的核心定義為一種清晰地認識自我的意願和能力。這種意願和能力包括了解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別人眼中的我們是怎樣的(p.24)。

Tasha指出,自我覺察是21世紀生存最重要的技能之一。研究表明,對自己有更清晰、準確的認識的人能夠作出更明智的決策(Ridley et al., 1992),建立更高質的、滿意的親密關係(Franzoi,Davis & Young,1985)和職業關係(Fletcher & Bailey,2003),有更好的職業發展(Brown,George-Curran & Smith,2004),並且更加自信(Sutton,Williams& Allinson,2015)。

作者的研究發現,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你需要具備以下7個方面的洞察,她將它們命名為「洞察七柱「(SevenPillars of Insight)(p.25):

1. 對自我價值觀的覺察

明了指引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這套價值觀既能幫我們定義自己想成為的的樣子,也為對自己行為的評估提供標準。

2. 對自我熱情的覺察

明白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是什麼。找到自己的熱愛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但自知的人會不斷尋覓,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接近它。

3. 對自我抱負的覺察

抱負與目標、成就略有不同。定目標不難,但僅有目標並不能通向真正的洞察。與其問自己「我想達成什麼?」更好的問題是,「我想從生活中獲得些什麼?」我們會在目標達成後感到失落,但抱負是持續的,它永遠無法被完全實現,我們可以每天醒來都再次感覺被它激勵。

4. 對自己與環境匹配度的覺察

自知的人了解對自己而言最理想的環境是怎樣的。知道自己在怎樣的環境中最開心,最有動力,能讓我們事半功倍,並在一天結束後覺得沒有虛度。

5. 對自己行為模式的覺察

具有一種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持續性和一致性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模式。比如,如果我某天突然在與同事交流時話中帶刺,那我可能只是太累了。但如果我總對同事冷嘲熱諷,那我可能是具有這樣一種行為模式。

6. 對自我反應的覺察

人們在各種情境下思想,情感和行為上會有不同的反應。比如,我在有壓力時會產生對別人的批判思想,會變得暴躁,會通過運動抒發。那這些就都是我在高壓下的反應。

7. 對自我影響力的覺察

每個人的行為都會有意無意地給他人造成影響。明白自己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力,也是自我覺察的標誌之一。

在許多人看來,自我覺察是一個純粹的向內的過程——我們思考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各種洞察也都是來自於自己的。但Tasha提出,真正的自我覺察不僅需要了解我們自己,還需要知道我們在他人眼中是什麼樣子。因此,她將自我覺察又進一步分成了內部自我覺察(internal self-awareness)與外部自我覺察(external self-awareness)。

顧名思義,內部自我覺察指的是我們內心對自己各方面的了解。內部自我覺察水平高的人通常能夠作出與「我是誰」一致的選擇,這些選擇會讓他們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更高。

而外部自我覺察則是由外向內地了解自己——明白他人是如何看待你的,藉此增加對自我更客觀、全面的認識。外部自我覺察能力強的人能夠從別人的角度看自己,因此他們也更容易與他人建立更加堅實且值得信賴的關係。

我們容易認為內部與外部自我覺察能力是息息相關的——能夠向內了解自己的人也更能看清他人眼中自己的模樣。但事實上,從Tasha的研究結果來看,這兩者之間並無相關關係。

我們的自我覺察能力究竟有多差?

錯覺1:優於平均效應

(Better than average effect)

在美國一份針對80餘萬名學生的調研中,95%以上的人在評估自己與他人相處的能力時都認為自己高於平均水平。大部分人在與一般同僚相比時,都會覺得自己更聰明,更好看,更有道德,甚至會活得更久(Taylor & Brown, 1988; Sedikides &Gregg, 2003)。

但,自己「優於平均」往往是一種錯覺。畢竟理論上,僅有49%的人是處於平均之上的。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當被要求評價自己時,我們也常用「中等偏上」這樣的詞彙。

錯覺2:達克效應

(Dunning-Kruger effect)

Dunning和Kruger(1999)通過他們對人們閱讀,駕車,下棋和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中發現,在有關幽默感,語法和邏輯的測試中得分低的人,對自己真實能力的評估更不準確。也就是說,能力越差的人反而自我感覺越良好。

錯覺3:95% vs. 15%

Tasha和她的團隊調查了成千上萬的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發現,雖然95%的人認為自己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但實際只有不到15%展現出了自我覺察的能力。

那麼,為什麼自我覺察這麼難?

在洞察自己的路上,有三種我們可能會遇到的「路障」。Tasha將它們稱為自我覺察的三大盲區(p.52):

1. 認識盲區(knowledge blindness)

DavidDunning教授指出,人們對自己的表現和能力的評估並不準確,容易被一種「自上而下的思維模式」所限制。在一系列的研究中,他們發現我們對於自己能力的認識,並不是基於實際表現或過去的經驗,而是更多來自於一種沒有事實依據的、關於自身能力的信念。比如,研究中相信自己地理很好的志願者認為他們能在地理測驗中表現得十分出色,但結果這些人大都分數平平,並未證實他們的預判。

2. 情緒盲區(emotion blindness)

「你這段時間開心嗎?「——面對這個問題,你會以當下的感受或者直覺給出一個答案,還是認真回顧這段時間發生的事,作出一個較為準確的判斷呢?

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後者。但事實上,Daniel Kahneman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通常會選擇最不費力氣的方式來回答問題。懶惰的大腦在人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悄悄將題目替換成不費腦筋的另一個版本:「你此刻開心嗎?」但被大腦「愚弄」了的參與研究的志願者們卻堅持認為自己是在對這一段時間的幸福感作出評價。可見,我們有時對自己的真實感受也一無所知。

錯誤的自我覺察方法有哪些?

對於內部自我覺察的迷思:

誤解1: 自省(introspection)= 洞察 (insight)(p.85)

不少人以為,不斷地反思、思考自己就會提升對自我的洞察,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然而,雪梨大學的Anthony Grant教授發現,「思考自己」與「了解自己」這兩者間不存在任何相關關係。甚至,參與研究的個別志願者的數據還呈現出了兩者間的負相關關係。

也就是說,你無論花多長時間來反思自己,你的自我覺察可能都不會得到任何實質性的提高。更甚,有時你對自我的思考越多,你對自己的了解就越少。這是因為,自省常常停留在一種依靠邏輯的、理性層面的思考。但許多時候,看清真實的自己是極需依靠情緒和內心感受的。

因此,有問題的並不是自省這個行為本身,而是不正確的自省方式。錯誤的自省不僅使我們的自我洞察不增反減,還給我們造成一種「我很了解自己」的錯覺。

誤解2:自省 = 反芻思考 (rumination)

自省有一個「邪惡的雙胞胎」:反芻思考,即帶著負面的情感去反覆咀嚼已經發生的事,並更多地關注自己無法解決的事情。人們容易混淆的是,自省並不是一味苛責過去的自己和沉浸於過去的錯誤中,而是帶著一種開放,包容和接受的態度,去反思自己。要知道,正確的自省能夠提高我們對自我的洞察,但反芻思考卻只可能讓我們更難看清自己。

誤解3:要提高自我覺察,應該多問「為什麼」(p.92)

「我為什麼會這樣覺得?「、」我為什麼會做那件事?「,」我為什麼會這樣想?「……我們似乎相信,找到自己每個想法、情緒及行為背後的動機,就能進一步了解自己。但其實,當我們強找理由時,我們也是在無意識地搜尋那個最簡單,且聽起來最可信的答案。而一旦我們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一個貌似合理的原因時,我們就會馬上停止思考,不論答案對錯與否。

與「為什麼」問題相對,Tasha認為更有效的是問「是什麼」的問題——我現在感受到的是什麼?我在想什麼?我正在做什麼?比起絞盡腦汁地為自己做的、想的、感受到的找理由,能夠準確辨識並命名我們的想法、情緒和行為更為重要。「是什麼」問題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自己,只有感受到的東西是真實的,為什麼可能只是大腦欺騙你自己的一個答案而已。

對於外部自我覺察的迷思:

誤解1:我們能從親近的人那裡得到關於自己準確的反饋(p.134)

恰恰相反,外部自我覺察最大的障礙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往往也是最不願意和我們分享關鍵信息的人。心理學家Sidney Rosen和Abraham Tesser研究發現,人們十分抗拒向他人傳達關於他們的負面信息。願意告訴他人關於他們的正面的觀點或信息的人是願意傳達負面觀點的人的五倍之多。甚至有約1/4的志願者,在被多次請求的情況下也依然不願向他人傳達關於他們的負面觀點。

研究者將這種寧可什麼都不說,或編造「白色謊言」,也不願說出可能讓對方不舒服的話的傾向叫作「媽媽效應」。他們還發現,這種「媽媽效應」在對待關係親密的人時更為突出。

誤解2:比起別人,我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伴侶比你更了解自己。心理學家Timothy Smith在對300對夫婦的一個心臟疾病的研究中發現,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攻擊性,易怒性和好辯性的評價都遠不如伴侶對對自己的評價準確——只有伴侶對他們身上這幾個心臟疾病預測因素的評估,能夠預測出他們患病的概率。

不僅如此,就連和我們並不熟識的人,也常常能給出準確、客觀的評價。在David Funder的研究中,親近的人和普通的熟人分別對同一個人在約70種人格特質上進行打分。結果發現,兩組人的答案高度重合,且都很準確。

到底該如何加深對自己的了解?

Tasha強調,自我覺察是一項可以被習得和提升的技能(p.13)。了解自己的第一步,就是作出一個決定:去質疑自己關於自己的種種預設,去積極考證我們在他人眼中的樣子,去帶著一種積極的思維和接納自我的態度追求真實。簡而言之,就是有變得更勇敢,但也更睿智(braver but wiser)的決心。

提升內部自我覺察的方法:

1. 練習正念(mindfulness),幫你了解當下的自我(p.110)

正念的核心在於「對當下進行覺察」:放棄過度思考,讓自己放鬆,去體會當下,全然接受當下經歷的一切。和我們上文提到的多問「是什麼」,少問「為什麼」類似,正念強調的也是去覺察你現在想的、感受到的、做的是什麼,但不去評判。

哈佛心理學教授Ellen Langer認為,正念的本質是以一種新的方式來看待自己和世界。以旅行為例,當我們到了一個全新陌生的環境,我們會很容易注意到自己身上和這個世界我們不曾發現的事情——風景,聲音,人——與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只會用一種固定視角看待的日常生活相比。

2. 改變敘事方式,幫助你提升對過去自我的了解(p.123)

敘事(narrative),即我們怎樣講述自己過去的故事,在故事中我們關注了什麼,如何解讀細節,影響著我們的人生態度,也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曾經的自己。

Tasha發現,自我覺察能力強的人,在講述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時會採用更複雜的敘事方式——他們更願意從不同的觀點來描述這些事情,其中包括對事件的不同的、多樣的解釋。(KY主創舉手:親測我就是這樣的! )他們在講述一段故事時,往往不會只給出一個層面的「發生了什麼「,他們會進一步繼續講述在更深層的心理層面上發生了什麼,或者從不同人的立場上來說發生了什麼。

同時,他們也更願意探討他們在事件發生時所感受到的複雜的,甚至是相悖的各種情緒。這是因為,自知的人接受並尊重事件的複雜性,他們不強求絕對的真實,或者一個簡單、普適的真理。因為那並不存在。

提升外部自我覺察的方法:

1. 360度反饋(p.146)

為了獲得一個更全面、準確的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我們需要了解我們生活中各方各面的人對我們的看法:伴侶,朋友,親人,同事……為此,你可以在網上做一份匿名的調查問卷。你可以設計一些具體問題,比如:你認為我是一個懶人嗎?回答是從1-10中選取一個度。

比起需要自己輸出內容的開放式問題,人們更願意回答選擇題;比起是或否的二選一,在一個區間內作出選擇也更加容易。而研究也指出,在匿名的情況下,人們更少受到「媽媽效應」的影響。

2. 「對」的反饋(p.149)

雖然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和意見是提高外部自我覺察最重要的一部分,但並不是所有外界反饋都具有同等的價值——我們需要尋求「對」的反饋。在選擇對象時,我們要避免兩種人:無愛的批評者(unloving critics)和無批評的愛人(uncritical lovers)。

不難理解,前者就是那種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會指責、批評我們的人。例如善妒的同事,或懷恨在心的前任。後者則是無論我們做什麼,都不會批評我們的人。比如堅信「我的兒子/女兒完美無缺」的媽媽,或習慣性討好的「老好人」。因為這兩類人的反饋帶有過於濃重的主觀色彩,所以對我們提高外部自我覺察沒有幫助。

3. 「晚餐桌上的真相」

這是一個需要充足的勇氣的方法,但同時也是一個有望給你的外部自我覺察帶來質的提升,並改變你最重要的人際關係的方法。

顧名思義,你需要邀請一個密友以及一個家庭成員或人生導師共進晚餐。用餐時,你要請他們說出一個你讓他們最為惱火的地方。可以是你做過的某件事,你的某個特質,等等。當然,在那之前,他們需要知道你這樣做的原因,以及他們有暢所欲言的權利。此外,你不能做出任何帶有攻擊性的回應,而是真誠地傾聽。

你需要知道,「真相」往往比我們想像中還要難以接受。但你付出了多少勇氣,就有機會收穫同等的成長。該方法的提出者Josh Misner教授表示,「和一個人一同剝開麵包是件有魔力的事情。一起吃飯是親密的行為,其中蘊含了對對方的信任。因此,這樣的對話適合在桌席間展開,晚飯為最佳。」

認識自己是一件漫長的、足以持續終生的事情。這個過程既是一場探索,又是一種學習。Tasha在書中強調,即便是最為自知的人,對自己的覺察也不可能到達100%——因為「自己」不存在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我們在變化,也在成長。

但好在,人生很長。在了解自己的旅途中,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以上。

References:

Brown, C.,George-Curran, R., & Smith, M. L. (2003). The role of emotionalintelligence in the career commitment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1(4), 379-392.

Eurich, T. (2017).Insight: Why we are not as self-aware aswe think, and how seeing ourselves clearly helps us succeed at work and in life.New York: Crown Business.

Fletcher, C., &Bailey, C. (2003). Assessing self-awareness: Some issues and methods.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18(5), 395-404.

Franzoi, S. L.,Davis, M. H., & Young, R. D. (1985). The effects of privateself-consciousness and perspective taking on satisfaction in closerelationships.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8(6),1584.

Funder, D. C.(1995). On the accuracy of personality judgment: a realistic approach.Psychological review,102(4), 652.

Holt-Lunstad, J.,Smith, T. B., & Layton, J. B. (2010).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rtalityrisk: a meta-analytic review.PLoSMed,7(7), e1000316.

Kruger, J., &Dunning, D. (1999). 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77(6),1121.

Pennebaker, J. W.(1993). Putting stress into words: Health, linguistic, and therapeuticimplications.Behaviourresearch and therapy,31(6),539-548.

Ridley, D. S.,Schutz, P. A., Glanz, R. S., & Weinstein, C. E. (1992). Self-regulatedlearning: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goal-setting.The journal ofexperimental education,60(4),293-306.

Sedikides, C., &Gregg, A. P. (2008). Self-enhancement: Food for thought.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Science,3(2),102-116.

Sutton, A.,Williams, H. M., & Allinson, C. W. (2015). A longitudinal, mixed methodevaluation of self-awareness training in the workplace.European Journal of Training andDevelopment,39(7),610-627.

Taylor, S. E., &Brown, J. D. (1988). Illusion and well-being: a social psychologicalperspective on mental health.Psychologicalbulletin,103(2), 193.

Tesser, A., &Rosen, S. (1975). The reluctance to transmit bad news.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8,193-232.

相關焦點

  • 監獄裡,你是如何認識自己的?
    在人生這條路上,能阻止你墜落至谷底的,只有你自己。尋找你自己的隱秘沒有遇到心理諮詢師,可能人們始終不能知曉自己內心的秘密。陳某漫不經心地在沙盤上擺了一圈模型,一向不愛與人交往的他,面對不相熟的諮詢師並不想浪費精力。23歲、身強力壯、性格冷漠,諮詢民警劉一鳴上下打量著陳某,定睛琢磨著他的沙盤,心裡有了想法。
  • 我們慢慢地認識自己
    有些話,是早說的好;有些話,是不說的好。人生總有無法不說謊的時候,也有無法不沉默的時候。有些話不想說,就像有些秘密和心事只想埋藏在心底,自己一個人知道。藏起來又不會被蟲蛀,有什麼好怕的呢?說了出口,卻像出籠的鳥兒,追不回來了。2、總會有人拼命對你好,然後ta的存在變成你的習慣時,一瞬間抽離從此冷淡。
  • 認識你自己,從認識大腦開始!
    「認識你自己!」這是兩千多年前希臘古城德爾斐的阿波羅神殿上刻著的一句名言。兩千多年來,人類在探索外在物質世界上,已經有了不少收穫,甚至有點兒忘乎所以了,以致於忽略了對內在的探索。人類要認識自己,要從「身、心、腦」三個方面進行。當然,表層的認識,已經有不少了,大腦有些什麼功能、內心狀態怎樣調整、身體健康怎樣獲得,我們對這些都有了很多的了解。
  • 【圓明說道1788期】認識自己的無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然而這位哲學家卻冷冰冰地回應說: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 他向人們解釋說:如果說他的智慧有什麼與眾不同的話,那就是他知道自己的無知,而其他人雖然也與他一樣的無知,但卻不知道自己的無知。我們把蘇格拉底式的智慧稱為「自知無知」的智慧。
  • 人為什麼要經常反思自己?
    在做某件事的時候,你發現別人針對這件事情,指出你的一些不足和缺點時,而你的回應只是藉口,表示自己這樣做沒錯?沒有想過這樣做對不對?是不是欠缺考慮?而是下意識的認為,我這樣做是有我的理由的,也不管在理由這么正確,總之就是要找一個理由,不肯承認你可能錯了,甚至連想都不想。
  • 為什麼我們越長大,反而越沒什麼朋友了?別讓自己越長大越孤單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一直在聽一首「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的歌。 「都說這輩子最怕在某個年紀,突然聽懂一首歌:聽不懂是幸運,聽懂了是人生。」 那時候只是覺得旋律朗朗上口,歌詞中蘊含的深意未曾理解。
  • 你認識你自己嗎?
    紅燭的影子,纖細如光,用最樸素的語言為你講述情感故事。點擊follow me,把你和我的樂府寫在一起。01你認識你自己嗎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要求做「自我介紹」並把自己完全賣給別人,這樣別人才能理解和了解自己。
  • 女朋友不信任我很累怎麼辦-反思自己
    而如果女朋友不信任你的話,那你每一次的行動都會被她懷疑,每一次都需要給她證明你沒說謊,搞得兩個人都很累。那如果女朋友不信任我很累怎麼辦呢?如何與女朋友重建信任呢?一、承認錯誤女朋友不信任你,可能是你之前哪件事情做得不對,這個時候就要勇於給女朋友承認錯誤,承認是自己在騙她,是自己葬送了信任感,是自己讓她沒有安全感。
  • 蘇格拉底如是說,認識你自己
    「人,你要認識你自己。」作為希臘德爾菲神廟阿波羅神殿門前上刻著的三句銘文之一,「認識你自己」還和「凡事勿過度」、「承諾帶來痛苦」一起被奉為「德爾斐神諭」。泰勒斯回答到:「認識你自己。」就連大哲學家、思想家蘇格拉底都曾把這句話作為他人生的座右銘。 那思考一下「認識你自己」這句話,到底是要我們如何去認識自己?
  • 反思自己課堂中的評價語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自己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有了些許變化,但是做得還很不到位,存在很大的誤區,值得自己反思。反思:評價語缺乏針對性、準確性,學生不清楚自己「棒」在哪裡。朗讀課文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標點的停頓、語速的快慢、預期的把握、情感的體現、語音的標準、字音的正確、語言的連貫等。因此評價學生的朗讀時,從這幾個方面給予肯定或引導,學生才能明白朗讀時應該注意什麼,朗讀水平才能提高。這樣的評價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 通過人工智慧「認識你自己」
    從蘇格拉底通過德爾菲神諭告訴我們「認識你自己」開始,西方哲學發展的兩千多年裡,幾乎從未停止過對於人、對於生命本身的追問。當下,人工智慧為進一步思考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契機,也使得日新月異的科學發展迫切需要接受人文價值的檢視。
  • 一定要認識自己,認清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
    人生在世,不如意乃十之八九,好多人總是把這些不如意歸咎於命運的不公平,埋怨自己的命不好,可是從未思考過這一切的根源,自己該如何改變現狀。一定要認識自己,認清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他趕緊在黑夜裡又仔細地找了一遍,繼而摸到了自己的光頭,緊張感一下子被驚喜替代了。解差長舒一口氣說:「幸好和尚還在」,隨之又非常迷惑地問了句:「那我在哪裡?」和尚只不過把解差的頭髮剃光了,解差就誤以為自己即是和尚,鬧出「我在哪裡的笑話」。
  • 洛加蘭教你正確認識自己的五官
    在化妝這件事上,很多女生都會有一個誤區,覺得自己化了妝反而不好看,要麼老氣,要麼髒兮兮,還不如素顏。其實不論是哪個級別的美女,只要正確認識了自己的五官,用對化妝方法,化妝一定都會比自己的素顏好看。最重要的是找對化妝技巧,才能讓妝容自然又漂亮。
  • 人活著,不要只對別人好,還要學會取悅自己
    生活裡有快樂就有煩惱,開心是一天,煩惱是一天,為什麼不能讓自己開心點呢。年輕時總覺得真心換真心,你對別人好,別人就對你好。後來才發現,不是所有的好心都有好報,只要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只要做觸及原則底線事情,讓自己過得開心才是最最重要的。
  • 學生感覺學習變得逐漸艱難,就該反思自己了,好方法才有好成績
    甚至有的學生也曾感慨,自己的學習越來越艱難了,面對這樣的情況,筆者只想說,這個時候該反思一下自己了。 反思自己為什麼不如別人 當學生在學習上覺得自己越學越艱難的時候,在學習成績上肯定也是就會和別人相差很多了
  • 「陳情男團」對自己顏值誤解多深?得過且過、歪瓜裂棗、善始善終
    「陳情男團」對自己顏值誤解多深?劇中肖戰飾演的是「魏無羨」,男主角之一,對於自己的顏值,在多次採訪中都被問及關於顏值的問題,然而在大家心目中那個陽光愛笑的男孩,一直都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一般好看,這誤解會不會有點深啊,如今這部劇已經完結了,想看肖戰的大家,期待他的《餘生請多指教》、《鬥羅大陸》等等新劇吧。
  • 「你就學吧,早晚把自己學神經了」| 被誤解的心理學
    如果一個人自我能夠充分掩蓋自己有病的板塊,那麼他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正常心理狀態」。當然,前提是不要拉櫃門。如果你的生活中遇到了重大事件,比如你突然發現自己被綠,那麼柜子裡的東西就會噴出來,然後你就生不如死,你的本我說:「我要殺了這對狗男女!」你的超我說:「一定是我做得不夠好!」然後你痛哭你喝酒你跟室友撒潑打滾。
  • 認識你自己——開啟智慧人生
    刻在德爾菲阿波羅神廟上的三句箴言中——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即認識你自己!根據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記載,有人問泰勒斯「何事最難為?」他應道:「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也這樣說:「我除了知道自己無知這個事實之外一無所知。」《道德經》的第三十三章開篇就說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成為最好的自己,學會理解自己於他人!
    為什麼說自卑的人,往往思考越多,但是越自卑呢?有沒有過這樣的一個場景?就是越想越生氣,但是就不知到該怎麼辦?還有的時候,越想越覺得自己沒有用呢?可能你沒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在現實的生活裡,很會有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最後導致自己的生活非常壓抑,無法釋放壓力,走向了抑鬱的可能性。
  • 《天道》:退股為什麼瞞著丁元英,葉馮劉高估了自己在公司的價值
    她始終還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看待事物的本質的真相。只要你是站場的,你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觀點都是與你有利的,是你能接受的。跳出這個場之外,便是你不能接受不能承受的觀點了。真理真相是什麼?#天道#人,看不清事實真相,便會誤解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