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山位於朝鮮鐵原西北10公裡的藥山洞地區,由一群山嶺組成,主要高地是394.8高地和281.2高地,1952年10月,駐守在白馬山的是韓軍第9師,與志願軍第38軍項裡北山陣地相對峙。
在此之前,白馬山曾被志願軍攻取,為志願軍第42軍駐守,但是在1951年秋季攻勢中,「聯合國軍」從第42軍手中又奪回了白馬山,並構築了堅固的工事、坑道和鋼筋混凝土地堡群,還埋設了地雷、拉起了一道道鐵絲網。
丟失白馬山陣地的42軍又發動了反擊準備奪回白馬山,但是因為白馬山堅固的工事,加之美軍飛機、坦克和後方的強大炮火支援,使第42軍在反擊時吃了大虧。42軍在反擊中傷亡423人的代價,僅殲敵30餘人,無奈撤出戰鬥,而得意的韓軍自此則自詡白馬山是「鋼鐵陣地」。
白馬山陣地對於我方來說並不是很重要,但是對於「聯合國軍」就不一樣了。
白馬山的東面是遼闊的鐵原平原,南面是通往漢城的「聯合國軍」主要軍事補給線,可直達聯合國軍的重要兵站基地鐵原。
白馬山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一旦「聯合國軍」丟失白馬山陣地,東面就無險可守,而南面的補給線將處於志願軍的炮火下,這條補給線就相當於廢了,正因為如此,在1951年秋季攻勢中,「聯合國軍」為此不惜花大力氣奪回白馬山。
也正因為白馬山對於「聯合國軍」的重要性,我軍才準備再來一次白馬山戰役,如能佔領並鞏固白馬山陣地,則會在後續戰略中以及談判中佔據更大優勢。
42軍在白馬山栽了跟頭,為了奪回白馬山,38軍接過了42軍沒有完成的任務。此時38軍軍長梁興初已升任西海岸指揮部副司令員,接替他的是副軍長江擁輝。
此時的38軍已享有「萬歲軍」的威名,不僅名聲在外,而且38軍是實打實的精銳部隊,38軍在第二次戰役中先後擊敗了南韓第7師,又將聯合國軍土耳其旅打得只剩下兩個連,後又重創美第2師,一系列戰鬥下來,屢戰屢勝,彭德懷在嘉獎電文裡高興的加上了一句「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38軍萬歲!」。這就是萬歲軍的由來。
雖然是百戰的精銳之師,但是38軍也沒有輕敵。參戰的38軍第114師的官兵們為此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不僅苦練潛伏戰術,及通訊聯絡、步炮協同等戰鬥組織與戰術動作,還用一個月的時間儲備了大量戰略物資,包括182門火炮,17輛坦克,122挺高射機槍和59門高炮。
看看這些武器裝備,如果用李雲龍的話來講就是:「老子很久沒有打過這麼富裕的仗了。」
對白馬山的戰役定在了1952年10月6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如此充分的準備,而且還是精銳的38軍,奪回白馬山可以說是十拿九穩的事情,38軍的兄弟們也牟足了勁,要為兄弟部隊42軍報一箭之仇。
剩下的就是只等10月6號吹響衝鋒的號角了。
可是就在10月2日,發生了一個插曲,這一天主攻白馬山的第38軍114師340團3營7連的副排級文化教員谷中蛟叛逃了。
你可能會問,一個文化教員怎麼會叛逃呢?有這個疑問很正常,戰爭年代,有點文化的都會被安排在後方,除非萬不得已,否則很少有文化教員上前線。
但是谷中蛟卻是個例外,這次攻佔白馬山戰役前,谷中蛟一連數次請纓出戰,主動要求上前線,那麼如此積極的谷中蛟為何要叛逃?
其實谷中蛟表面上是主動請纓,實際上他心裡根本就不想參戰,他認為上級不會批准他上前線,如此一來,他就能既不上前線,又能得到一個積極請纓的美名,給領導一個好印象,可謂兩全其美。
可是虛偽的谷中蛟這次弄巧成拙了,上級竟然批准了他的請求,並將他安排進了突擊隊。
突擊隊是什麼?意味著第一批進攻的敢死隊,傷亡肯定是最大的。谷中蛟這一次傻了,沒想到自己的虛偽請戰最後竟要搭進去自己的性命。
谷中蛟害怕了、膽怯了,最後叛逃了。
谷中蛟的叛逃著實讓38軍軍長江擁輝犯了難,因為作為突擊隊員、又是文化教員的谷中蛟知道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事實也真是如此,谷中蛟叛逃後,向對面的韓9師洩露了第38軍的所有進攻計劃,包括部隊組織及兵力構成、武器裝備和彈藥情況、集結位置、通信聯絡、後勤保障、就連近一個多月的軍事訓練情況,谷中蛟全都告訴了韓軍。
韓9師師長金鐘五得到谷中蛟的口供後,立刻開始了戰鬥部屬,不僅加固了原有工事,還徹夜新增了150個掩體。
而美軍也火速向白馬山馳援,包括美坦克第73營,火速從鐵原方向開來,美軍第五航空隊也從10月3日起,出動大批戰鬥轟炸機向谷中蛟提供的志願軍炮兵陣地位置實施集中轟炸。
上文提到了,在白馬山堅固的工事和美軍炮火支援下,42軍就已經失利過一次了,如今仗還沒打,敵人就已經對我們的兵力和戰術一清二楚,而且美軍飛機還先發制人實施了轟炸,這戰鬥還能如期進行嗎?
面對谷中蛟的叛變,三十八軍軍長江擁輝的心裡也拿不定主意。
圖|三十八軍軍長江擁輝
江擁輝為此請示自己的上級,第三兵團司令王近山,他向王近山請示推遲白馬山戰役,但王近山聽完江擁輝的匯報,直接說:「你拿那麼大一把牛刀,殺只雞還哆嗦?」
聽完王近山的話,江擁輝不在猶豫,決定打!
10月6日晚6點,志願軍突擊隊在潛伏一天後發起了進攻,這場戰役對敵人來說已經沒有了突然性,他們反而還擁有了地理和以逸待勞的優勢。
戰役的過程我就不在此細說了,從10月6日到14日,整整打了八天,異常激烈,而主要的394.8高地更是反覆易手,激烈爭奪。
本身就是仰攻的志願軍戰士們,還要冒著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傷亡也是異常的大,(美空軍出動了上百架次飛機對志願軍進攻部隊、後方補給線、後方炮兵陣地進行飽和轟炸。)
戰至10月14日,38軍佔領了白馬山地區大部分高地 , 但韓九師持續發起反攻,且美軍也集中了強大的火炮和空中力量對第38軍已佔各點進行反覆覆蓋射擊。江擁輝審時度勢,認為打下去代價太大,決定撤軍。
而且10月14日,隨著上甘嶺戰役的打響,中國軍隊的爭奪重點轉向了上甘嶺地區,第38軍於14日夜停止了對394.8高地的爭奪,並撤出了白馬山地區,至此,白馬山戰役結束了。
此役志願軍報告自身傷亡6700餘人,韓軍傷亡14,322人(韓方自己統計傷亡4000人)。
6700餘人的傷亡,這在38軍看來是不可想像的,如此高的傷亡皆因叛徒谷中蛟,一個普通的文化教員,如果不是因為叛逃,根本不會出現在戰史中的無名小卒。
此役因為沒有達成奪回白馬山的戰略目的,成為了38軍在朝鮮的唯一一次敗仗,不久,志願軍38軍撤換到後方擔任預備隊直到1953年回國,此戰遂成為38軍在朝鮮的最後一戰。
戰後,38軍軍長江擁輝承擔了此戰失利的責任,並在集團軍團以上幹部會議上認真的檢討並總結了經驗教訓,但在此戰中,江擁輝也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在計劃洩露的情況下,38軍依然攻取了大部分高地,可見38軍的強悍,也可見江擁輝指揮的機智與冷靜。
此戰結束後,谷中蛟感覺自己功勞甚大,竟然恬不知恥的要求加入韓國國籍,不料卻被直接拒之門外。後來,谷中蛟被遣送至臺灣。在那裡,谷中蛟並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平日幾乎是無人所問,最後孤獨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