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蝙蝠洞開發六年十萬蝙蝠所剩無幾 中國最大蝙蝠群落末日來臨?
「種類有7種、數量不下10萬隻,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蝙蝠群落!」
——2000年,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樹義,評西峽王裡橋鄉雲華蝙蝠洞。
「山洞裡蝙蝠的數量減少了將近一半,種類也僅剩5種。」
——5年後,張樹義帶著學生,再次來到雲華蝙蝠洞考察時發現。
「長此以往,雲華蝙蝠洞很有絕種的可能。」
——河南省生態自然保護處處長王志華對於蝙蝠洞當前狀況的評價。
「花了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只發現了7隻蝙蝠。」
——5月30日,本報記者探訪雲華蝙蝠洞。
[蝙蝠銳減]
一個小時僅見7隻蝙蝠
5月30日,記者來到河南西峽縣王裡橋鄉雲華蝙蝠洞,當導遊的手電筒照射一隻蝙蝠約半分鐘時,蝙蝠就從石壁上飛了起來,還發出「吱吱」的聲音——如老鼠的叫聲一樣。
導遊說,從生理習性上講,蝙蝠特別怕光,白天躲在陰暗的洞裡睡覺,夜晚出去覓食。
但蝙蝠的這一習性看來沒有得到尊重:每一個來到雲華蝙蝠洞的遊客,只要花30元錢買張門票,導遊就會打開洞裡的電燈,並用手電筒發出的光照著蝙蝠給你講解相關知識。
或許是記者運氣不好,5月30日下午,花了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記者把蝙蝠洞的20多個景點全看完了,並用照相機拍下能看到的蝙蝠後,記者只發現了7隻蝙蝠。
「過去,可不是這樣。我曾經看過這洞裡的蝙蝠,多得把天都遮住了,足足有兩個小時才全部飛進洞。」西峽市民李先生如此描述6年前雲華蝙蝠洞未開發時的盛況。
對於蝙蝠的減少,導遊解釋說,洞深著呢,裡面還有很多蝙蝠。但是剩下的蝙蝠到底有多少呢?
對於雲華蝙蝠洞蝙蝠的數量,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委員、國際一流的蝙蝠研究專家張樹義進行過考查。
張樹義曾四次到雲華蝙蝠洞進行考察,6年前,第一次到這裡考察時,他驚嘆:「種類有7種、數量不下10萬隻蝙蝠,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蝙蝠群落!」
但5年後,張樹義帶著學生第四次前來考察時發現:山洞裡蝙蝠的數量減少了將近一半,種類也僅剩5種。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原因嘆息]
旅遊開發影響蝙蝠生存
據導遊透露,在2000年左右,旅遊開發熱在全國興起。當地政府也把目光盯上了這個神奇的山洞:裡面不但有造型各異的鐘乳石、石柱、石幔等,巖壁還有美麗多變的巖畫,更有大片蝙蝠倒掛的奇觀。
「建一個蝙蝠洞景區,開發旅遊一定可以賺錢!」「有這麼多好東西,搞旅遊開發肯定能吸引來不少人。」在一片議論聲中,當地政府動工開發這一山洞:鋪修路面、打通出洞口,昔日空寂無人的山洞一時喧囂起來。
蝙蝠洞完工後,通過廣告推介,遊客開始光臨這裡。當地市民、曾在蝙蝠洞景區工作過的李先生說:人少時,僅開開燈光,打打手電筒,人多時,開放演武廳景點,成天放音樂,蝙蝠根本無法睡覺。
張樹義獲知蝙蝠洞開發後大吃一驚,於是有了第四次考察蝙蝠洞之行,就是在這次考察中,他發現了蝙蝠洞蝙蝠銳減的現狀。
「蝙蝠群的發現本來就很不容易,好不容易發現了,就應該好好保護。像西峽這麼大規模的蝙蝠群,如果保護得好,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是能帶來經濟效益的啊!怎麼能讓破壞得這麼快?」張樹義說。
張樹義還說:「蝙蝠是對人類有益的小生靈啊,與人的關係大著呢!要知道,它們是森林的保護神!食蟲蝙蝠是消滅林區害蟲的能手,能大大減少林區病蟲害現象的發生。同時也大大減少了殺蟲劑的使用,從而減少了土地和水的汙染以及疾病的傳播……」
張樹義告訴記者:開發蝙蝠洞,肯定對蝙蝠有極大影響。對蝙蝠最好的保護就是不進行旅遊開發,讓蝙蝠保持原始的生存狀態。
但是,在雲華蝙蝠洞,人工開鑿的痕跡隨處可見:原來蝙蝠洞是個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死洞;為方便遊客遊玩,整座蝙蝠洞又另開了一個洞口,而且在新洞口至少有100多米人工鑿出的隧道。
[矛盾難調]
景區開發VS生態保護
與導遊說雲華蝙蝠洞開發是政府行為不同,王裡橋鄉村民認為,景區的開發者是現任景區總經理餘惠琴,鄉政府當時只是協助餘惠琴開發的。記者在西峽縣工商局查詢到,2002年辦的營業執照上,法人代表是餘惠琴。
對此說法,餘惠琴並不認同,她說:「當初是鄉政府開發的蝙蝠洞,我自己是很注重保護蝙蝠的。為此和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張樹義博士籤了個合作協議,協議約定,蝙蝠洞景區為張樹義考察提供方便;張樹義的研究結果,蝙蝠洞可以與其共享。」
「一個對蝙蝠有愛心、想把蝙蝠洞經營和蝙蝠保護結合在一起的人。」這是張樹義對餘惠琴的評價。
「為保護蝙蝠,我做了很多工作,花了20多萬,裝了很多電腦聲控燈,來保護蝙蝠。這種燈是人走燈滅,還建了觀蝠臺。」雲華蝙蝠洞景區總經理餘惠琴告訴記者。
雲華蝙蝠洞的電子聲控燈是2003年元月安裝的,由桂林的一家電器研究所安裝,據說是見光不見燈。人走後,大約1分鐘,燈就滅了。但連導遊小姐也說再弱的燈光也是燈,而且即使是一個遊人進洞,導遊也要用手電筒去照射那些白天睡覺的蝙蝠,以便讓人看得清楚。
在張樹義建議下,雲華蝙蝠洞不僅用上了電子聲控燈,還在洞外設置了觀蝠臺,但看起來觀蝠臺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在看完雲華蝙蝠洞後,記者主動問起有沒有觀蝠臺,導遊小姐才指著離洞口約100米處的一個亭子,說那就是觀蝠臺。
導遊還說:「如果看不清楚,就站在比亭子高的一塊巨石上。每晚8點以後,天完全黑下來了,大量的蝙蝠會出洞覓食。早晨4點多鐘,大量的蝙蝠會回來睡覺,這兩個時辰看,效果最好。」但記者注意到,晚上8點前景區就要關門。
6月6日,在聽了記者對蝙蝠洞現狀的描述後,張樹義也很著急,他說,你趕快和餘惠琴講,讓她改進。
餘惠琴承認:「景區開發與保護是一對矛盾,雖然她一再要求,不許遊客在洞裡拍照,但有時導遊也沒有阻止遊客拍照。」
[防患未然]
政府應把好環保測評關
河南省生態自然保護處處長王志華告訴記者:蝙蝠作為一種我省三級保護動物,是應當受到保護的。蝙蝠白天睡覺,晚上捕食,捕食不靠眼睛,而是靠超聲波,喜歡潮溼、安靜、隱蔽的環境。
王志華分析說,西峽縣將雲華蝙蝠洞交給個人開發經營旅遊業,必然會破壞蝙蝠的保護;開發後,景區為增加收入,必然會想盡辦法吸引更多的遊客,而遊客必然在白天來轉,況且在幽靜深邃的山洞中行走需要亮光,而白天正是蝙蝠的休息時間,需要黑暗,人群的吵鬧聲以及光線的刺激,無疑會對蝙蝠的生理造成影響。
「蝙蝠白天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晚上卻要外出覓食,長此以往,雲華蝙蝠洞很有絕種的可能。」王志華憂心忡忡地表示。
景區開發需要進行環保測評,那麼雲華蝙蝠洞有沒有測評呢?
南陽市環保局報告顯示:雲華蝙蝠洞景區未進行環保測評。西峽縣環保局盛副局長說:2005年,省環保局已要求蝙蝠洞景區辦環保測評,他們也多次告知,但該景區一直未辦。
對此,餘惠琴解釋說,環評未辦是因為環保局要幾萬塊錢。
王志華則認為,現在很多景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都在開發,但不少沒有按照要求作出環保測評,而是犧牲環境,在景區內建停車場地、房屋索道等,以爭取遊客。
王志華舉例說,新鄉八裡溝景區,好好的天然環境,安裝了電梯、索道等,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還有開封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在黃河邊上建了兩座浮橋,破壞了溼地保護,常年汽車通行,使得很多鳥類被迫遷徙。
王志華告訴記者:蝙蝠是省三級保護動物,作為生物鏈中的一環,它的生態環境應該得到人類的尊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建設項目環保條例,蝙蝠洞景區必須做環保測評。
王志華認為:工業汙染出現了嚴重後果才開始制止,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他不希望看到旅遊產業走上這條路。
■本報記者奚春山王紅偉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