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華溪往事之三:牛華的街市

2021-02-26 樹哥小屋
《牛華溪往事》共10篇:一.概況與地名;二.牛華的興起;.牛華的街市;.牛華的古蹟;.牛華的寺廟;.牛華的院子;.橋和碼頭;.牛華的學校;.牛華的美食;十.亞西機器廠,全文約40000多字。


由於篇幅較長,為方便閱讀,分篇發布,本文為第三篇《牛華溪往事之三:牛華的街市》。


清末民初,隨著牛華鹽業的興旺發展,牛華溪常住人口急劇增加,人們的消費需求不斷擴大,極大促進了當地市場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街道兩旁的商鋪明顯增多,街市也日益變得熱鬧起來。直到今天,牛華溪仍然還保留著很多與鹽有關的地名,比如「葛麻灣」,就是過去專門制麻來綑紮輸滷梘竿子的地方;又如「草市壩」,過去鹽場裡的牛每天都要吃掉大量的新鮮草料,所以就有了專門賣草的市場,故有此名;再如「人市口」,是過去鹽坊裡的「包推戶」的人力市場;還有「碳壩市」,是製鹽用的煤炭交易市場;「二碼頭」,是煤進鹽出的裝卸碼頭。所有這些,都與鹽業有關。興隆街(現商業街)是牛華古鎮清末形成的一條商貿街區。街道從公園口至人市口,呈南北走向,長約五百米,寬約三米,路面青石板鋪就。街道兩旁多為商鋪、飯館、酒樓與茶館。隨著人流量的增大,街道逐漸變得擁擠,於是興隆街在1957年往東退後一間半房(約五米),將街道拓寬至約九米,並拆除青石扳,鋪上炭灰壓實作路面,現今鋪設為瀝青油麵路。

牛華古鎮歷史悠久,可追溯千年。清末民初「川鹽濟楚」(清朝時鹽實行引岸制度,不準跨區域自由買賣。太平天國軍興起以後,淮鹽不能運到湖北,清廷飭令川鹽濟楚,給川鹽以廣闊的兩湖市場),為川鹽迅猛發展帶來絕好歷史機遇,牛華鎮經濟由此飛速發展,人口急劇膨脹。外來人員進入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本,一時鎮北、鎮東、鎮南均是井架林立、灶房遍地。湧斯江各個碼頭上,商船一字排開,通往碼頭的路上,車(牛咡車)水馬龍。由於鹽業經濟的大發展,人們掙到了足夠多的錢,所以出手大方、捨得消費,因而帶動了商業和飲食服務業的發展,很快便在牛華形成一條遍布商鋪、茶館、餐館的商業一條街,並取名為「興隆街」,寓意「生意興隆通四海」。

那時的興隆街,寬不過丈餘,一色青石板鋪就。每逢趕場天,街道上店鋪夥計迎來送往的喊堂聲、商販叫賣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趕場的人摩肩擦踵,熙熙攘攘,非常繁華。當外來資本還在爭相掘第一桶金,那些先知先覺發了財的鹽商們,已經開始在興隆街上置地修建豪宅,如林家院子、胡家院子、白家院子等(牛華的院子另文記述)。

興隆街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小吃店多。川主廟外面(現公園口)的劉氏牛肉豆腐腦,騎龍街附近的肖氏雞絲豆腐腦,「正味軒」的抄手,「高麵館」的三鮮面、雜醬面,還有「龔羊咡」的羊肉湯等小吃,都曾名噪一時。所有這一切,構成了興隆街的繁榮景象。民以食為天,經濟的繁榮極大地促進了當地餐飲業的發展,這也是牛華溪地方雖小,卻擁有眾多美食的歷史原因。
解放後的1955年,原有的私營「高麵館」、「正味軒」、「村正和」、「龔羊咡」等一批老字號店全部公私合營成商業集體企業,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逐漸關門歇立,唯有牛華豆腐腦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煥發青春,至今仍顧客盈門,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人。葛麻灣是牛華鎮依花溪溝而建的一條街區,東起曹家山麓,西至花溪溝牛石巴橋咡,東西走向,成型於明末清初,街道寬約一米五,長約一公裡。這裡原是一條古老的青石板街道,昔日的街道十分繁榮。沿街房舍依溪溝而建,故只有半邊街,街上基本是清末民初的木頭結構的瓦屋。住戶大約有上百家,如今相當部分房屋已無人居住。街邊的花溪水發源於曹家山,溪水曲折,葛麻灣街數次反覆跨溪,街上有石橋四座。

葛麻灣是一條古驛道,曾經是牛華最熱鬧的街市。牛華連接外界的交通,除了水路,葛麻灣是唯一的陸路通道。井研、仁壽、王村、馬踏等地的商人、馬幫、挑煤人都從這條古道上經過。從葛麻灣翻越曹家山,經金山寺再通往瀘州、敘府(宜賓)等地。當時,葛麻灣有吃飯的吆店、茶館、歇腳的驛站等,一應俱全。特別是清末民初,曹家山下掘有數十口鹽井及眾多的灶房,除了過往的商賈,還有川流不息運輸煤進鹽出的牛咡車。那段時期,葛麻灣除了一部份原住民,又增加許多外來人口,店鋪房舍由最初的十幾戶急增至幾十戶,房舍一直延伸至曹家山腳處。

薴麻是當地生長的一種草本植物,薴麻莖皮中含纖維質非常多,人們利用莖皮的這一特性,將其闢成細絲做成麻繩,用來纏扎滷水筒、井架、輸送滷水的梘竿子。由於牛華汲滷製鹽的井架、筧杆需要大量的麻製品,葛麻灣沿街居民以剝火麻、錘竹麻、宰麻筋、搓麻繩等家庭式手工勞作營生。在葛麻灣花溪溝上曾經有一座「麻筋橋」,每天都有居民在石橋上錘麻筋、曬麻餅,整個街市都圍繞井房牛車而轉動,是名副其實的「人家半籍鹽為市,風俗全憑井代耕」,葛麻灣也因此名聲大噪。那時,周圍的百姓去牛華溪趕集,逢雨天山路泥濘,走到葛麻灣時總是會先在流花溪裡洗洗腳再繼續趕路,這時溝中的小魚會成群集隊圍上來尋食啄腳,被啄的人站著不動,看著腳下的魚兒樂滋滋的盡情享受,呈現出一幅人魚和諧共處的美好畫面。

       上世紀五十年中期,五通橋、牛華鎮與金山寺的鹽井、灶房實行公私合營,成立了「四川省公私合營五通橋製鹽廠」。隨著時間的推移,葛麻灣裡面的灶房逐漸被拆除,鹽井的鹽滷水通過輸滷管運至五車間熬製鹽,加上往南公路通車,故昔日驛道與煤進鹽出的通道功能漸漸喪失。再後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造成人口大流動,特別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花溪溝久欠疏浚,一場暴雨後,葛麻灣遭遇百年未遇水災,溪水漫到街上,最深處淹有一米多深。儘管後來當地政府年年疏通河道,幾無水災發生,但是陸續仍有很多人舉家外遷,昔日繁華的街道日漸蕭條。

葛麻灣半坡兒公順井舊址

葛麻灣公順井井房舊址

從葛麻灣爬上一個半坡,在一排布滿蜘蛛網的老房子內,可尋找到牛華現今僅存的一處鹽井房「公順井」。雖然井房的天車井架早被撤除,鹽井口被封閉填埋,但透過井房的結構布局,以及殘留的歷史印痕,仍然可以聯想到當年井房的產鹽規模與繁忙盛景。物換星移,人世滄桑,牛華溪的卓筒井鹽業,早已被迅猛發展的真空製鹽取代,曾經以鹽井架為特徵的井架天車、灶房、滷棚、梘杆子等先後退出了製鹽業的舞臺,伴隨時光流逝的井架天車現已毀損。

牛華溪人市口,是牛華溪興隆街、安居街、新發街與牛華溪後山下來四條街匯合的十字路口,處於牛華溪商業一條街與牛華麻辣燙一條街的交匯處。清末民初,這裡是牛華溪鹽業勞動力需求的集散地,同時也是受災饑荒年景窮人家賣兒賣女的傷心地。

清末民初,因牛華溪鹽業經濟大發展,提滷、製鹽產業持續擴張,勞動力需求急劇放大。各灶房、車船運輸等單位除有固定的工人外,亦有大量短工需求,打工的、用工的在此地聚集,每天人頭攢動,想打工的下力者、各灶房和搬運幫會的管事們便來到此地,各取所需,當面商定,立馬成交,其性質類似於今天的勞務市場。

清鹹豐至同治年間(1851年至1874年),第一次「川鹽濟楚「迎來牛華溪鹽業的鼎盛時期,各井房靠牛力推動滷車的水牛,因滿負荷生產使用過度,導致牛大量累死病死,後演變成牛瘟盛行,歷時數載,以至出現了「十欄九空」的境況,隨之牛價瘋漲,供牛不及。為了維持生產,大部分井房被迫改人力替代牛力,推動天車下的絞盤提滷製鹽,所以這個時期迅速加大了對人力的需求。有的灶戶便低價僱傭工人,用人力替代牛力推滷,「包推戶」便應運而生。據牛華吳家祠堂前的碑文記載:「鹹豐年間,牛瘟盛行,各灶創辦人車,人由販賣而來。」僱傭人力的交易市場,主要來源地便是人市口。

關於人市口的來歷,民間還有一說。每遇災荒之年,窮人家生計難以為繼,無力撫養孩子,便將家中兒、女帶至人市口出賣,以求一線生機。父母將待售小孩子後領處插一穀草挽成的圈圈,在此地或跪或站,即表示此小兒待售。因此,當地人稱該地為「人市口」。
解放後,人市口勞動力市場自然消失,人市口亦改名為具有新社會色彩的「翻身口」,但至今當地百姓習慣上還是喜歡稱其為「人市口」。如今的人市口,地處牛華商業街與興民街的交接路口,老樂五公路穿行其間,周邊超市、商鋪林立,牛華名食八婆麻辣燙老店就設在路口附近,是牛華古鎮最繁華的街市與夜市。寬窄街子建於清初,從四官堂起,到牛華上菜市止,全長約200米,寬四米。四官堂處立有「寬窄街子」藝術牆一座,外觀白牆青瓦,上有壓牆脊瓦。街上有小青瓦民居四十餘間、青磚拱房兩棟及茶館一間。據《犍為縣誌》載,清末,牛華四官堂至魚市(今牛華上菜市)名為寬裕街,而解放後又叫窄街子,各取寬窄街子之意,故今稱為「寬窄街子」。

寬窄街子起點的四官堂,1945年一場大火從寬裕街燃起,一直燒到相鄰的篾貨市與李子市,至三條街大部焚毀,夷為平地。後重建半邊屋舍,為小青瓦平房。寬裕街在解放後更名為窄街子。為記取火災教訓,警鐘長鳴,在窄街子建有一消防站,備有人力手搖壓水式消防車一輛(有四輪,需人推行),消防槍、帶等消防物質,用紅色木柵門關鎖。

窄街子的另一邊平地,解放後為煤建公司炭園子(貯煤炭場地),煤炭供居民生活用。炭園子於1972年修建兩棟一樓一底磚房結構青磚拱房,作為公家住房,以解牛華鎮居民住房緊張的燃眉之急。樓房長30米,進深7.4米,兩棟房可住32戶人。住房採用傳統的一通堂式(每戶進門一直到底,兩室一廚)。

當時,各地正在宣傳房頂用青磚卷頂結構,可節省大量的房梁、瓦格等木料。故這兩棟樓房除了門窗採用木枓、樓板用混凝土預製板外,全部採用石灰砌小青磚。特別是屋頂,採用中國兩千多年的卷拱技術,當地人詼諧地稱它為牛華溪的「延安窯洞」。建成入住後,二樓的住戶很快就發現,夏天炎熱難受如火爐燒烤,究其原因,是因為圓弧形的層頂,圓弧面的熱能輻射集中到一點後,其熱度可提高若干倍,原理同工廠熱加工所用「熱加工反射爐」的熱反射。所以後來又想辦法在卷拱屋頂上蓋上小青瓦,這才解決了隔熱的問題。

卷拱屋頂儘管可以節省大量的木材,但炎熱問題比較嚴重,所以只是上世紀七十年修過一批青磚拱房,以後就徹底停止修建此類房了,因此牛華青磚拱房只是現存少量的樓房之一。由於青磚拱房留下那個時代的印記,故現存的青磚拱房,對於那個時期的房屋建造技術,是十分難得的實物研究材料。兩棟樓房始建初為出租公房,後全部售予現住戶。
牛華公園位於牛華中學山麓,建於清代中期,佔地面積二十餘畝,背靠青山,坐東朝西。公園四周有繞場的車道,寬6至8米,公園中央為貼滿地磚的休閒廣場,四角有成片綠化地帶。公園東端有新建的「雲錦華庭」樓盤三幢,北側為牛華幼兒園,南側為居民樓房。

民國時期,牛華公園四周原為牛華鹽商聚會、辦公的場所,以及鹽煤交易的商務要地,劍霜堂、鹽場醫院、鹽商辦事處、運商辦事處、稅警隊等與鹽煤相關的機構均設在公園內。解放後,靠東端有個100多平方米的主席臺,供聚會、集會使用,兩側有耳房,2010年以後被撤除。

牛華公園出口處的黃葛樹,據傳為清代雍正初年修建牛華川主廟時所栽植,主幹直徑約2.3米,樹高約16米,樹冠遮陰面積達150平方米。黃葛古樹虯根抓地,枝繁葉茂,樹齡在300歲以上。歷經三百年的風雨雷霆後,黃葛樹依舊雄姿挺拔,生命力旺盛。

據五通橋園林管理處統計,五通橋百歲以上的黃葛樹共有1400棵,但300歲以上的黃葛樹不到10棵,十分珍貴。三百年來,茂密寬闊的樹冠一直都在默默地注視著公園裡所發生的一切。

       牛華公園南側的兩棵銀杏樹,約有300年之久,據傳為清代乾隆時期重建川主廟時所栽,主幹直徑1米,樹高約26米,兩樹相距6米,粗細相當,枝葉繁茂。

       銀杏樹為落葉喬木,生長緩慢,是地球上植物類的活化石,300年以上的銀杏非常少見,實屬珍稀名貴的古樹名木。難得的是,這兩棵百年銀杏樹,老樹童顏,新枝勃發,仿佛在向人們講述牛華溪鹽業興衰的故事。

牛華電影院建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1972年),坐東朝西,總長約44米(其中大廳長40米,門樓4米),寬22米,門樓高15米,大廳高11米,座位600餘人,系磚木結構建築,大廳為坡底小青瓦房,門口大樓為抹灰方晶石飾面。

七十年代牛華鎮有常住人口3萬多人,但卻沒有一個正規的電影院,要看電影只有牛華勝利街小學與牛華公園這兩個地方看壩壩電影,並且電影放映時間無定期,這與牛華鎮人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極不相稱。因此,七十年代籌建牛華電影院,資金來源主要為區上相關部門撥款,鎮上所有企事業單位出一部分勞動力,以抵籌資,各單位勞動只做基礎開挖土方與平整場地。

電影院落成後,除了面向社會公開售票外,經常也有一些廠礦、企事業單位工會作為福利組織集體觀影。在當時那個文化生活極其貧乏的年代,看電影成為一種時尚,很多戀愛中的年輕人常常把看電影作為約會的重要內容,每次騎著自行車帶著女友去看電影都會讓我興奮不已。一張小小的電影票,也許就是促成一對美滿婚姻的入門票。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生活漸漸發生了改變,越來越多的百姓家裡有了電視機,交誼舞開始流行,鎮上卡拉Ok逐漸興起,直至紅極一時。文化娛樂生活的多元化,讓牛華電影院的觀眾人數每況愈下。九十年代末,長期虧損的牛華電影院正式宣告關閉。無奈之下,以非常便利的價格出租,或錄像放映,或辦舞廳,或作歌廳,或堆放貨物,處於歇業狀態,延至今日。

 

請看下集《牛華溪往事之:牛華的古蹟》



相關焦點

  • 牛華溪往事之二:牛華的興起
    概況與地名;二.牛華的興起;三.牛華的街市;四.牛華的古蹟;五.牛華的寺廟;由於篇幅較長,為方便閱讀,分篇發布,本文為第二篇《牛華溪往事之二:牛華的興起》。民國時期,牛華溪已是全樂最富之地,特別是抗戰的艱苦歲月,雖然地處西南一隅,卻是抗戰的大後方。
  • 牛華溪往事之四:牛華的古蹟
    《牛華溪往事》共10篇:一.概況與地名;二.牛華的興起;三.牛華的街市;四.牛華的古蹟;五.牛華的寺廟;六.牛華的院子;七.橋和碼頭;
  • 牛華溪往事之九:牛華的美食
    《牛華溪往事》共10篇:一.概況與地名;二.牛華的興起;三.牛的街市;四.牛華的古蹟;五.牛華的寺廟;六.牛華的院子;七.
  • 牛華溪往事之八:牛華的學校
    《牛華溪往事》共10篇:一.概況與地名;二.牛華的興起;三.牛華的街市;四.牛華的古蹟;五.牛華的寺廟
  • 《天天向上》美食季首播 牛華八婆麻辣燙獲評中國夜宵前三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串串的嚮往……」最終,代表著成都宵夜的牛華八婆麻辣燙在這一季《天天向上》夜宵排行裡脫穎而出,被李斯丹妮、周九良、孟鶴堂等明星選為了本場夜宵第一名。說起美食之都成都的美味,串串、火鍋和川菜成為外地人到成都必吃的三樣招牌美食。在剛剛結束的2020年大眾點評必吃榜評選中,一共有58家餐廳「萬裡挑一」成為2020成都必吃餐廳。這其中牛華八婆麻辣燙不僅成功上榜,而且也代表成消費者,同樣還包括目前娛樂圈的當紅流量明星。7月26日,新一集的《天天向上》播都味道成為2020串串全國必吃餐廳。
  • 麻辣燙「星」品牌:牛華老阿婆第100家合作門店正式籤約
    原標題:麻辣燙「星」品牌:牛華老阿婆第100家合作門店正式籤約第100家!牛華老阿婆麻辣燙崇陽合伙人正式籤約又一黑馬!牛華老阿婆麻辣燙品牌7個月突破100家麻辣燙「星」品牌:牛華老阿婆第100家合作門店落戶崇陽再創新高!
  • 牛華老阿婆麻辣燙:真傳長孫接力,重現阿婆手藝
    牛華老阿婆麻辣燙,是一碗難忘的傳統美食,是一個承襲了三代的經典品牌。牛華老阿婆麻辣燙,也因為當地食客久吃不厭和外來食客「一見鍾情」而遠近聞名,成為金字招牌!緣定今生:長孫難忘阿婆情,接力真傳揚美名從小跟著阿婆的長孫賀建國先生,偶然間得知了阿婆曾為自己做出的犧牲,既心懷感恩與愧疚,同時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 牛華八婆麻辣燙周年狂歡 讓人一吃難忘的樂山舌尖味道
    2019年,牛華八婆麻辣燙迎來三十一周年,這也是牛華八婆麻辣燙來到成都的第二年。憑藉讓無數人稱讚的資格樂山味,乘著成都美食之都的東風,讓牛華八婆從一家樂山美食小店發展成為了全國聞名的樂山麻辣燙。據統計,周年慶當天,牛華八婆春熙店單店一共接客415桌,全天接待了926位顧客,賣出10萬多串麻辣燙。其中,牛華八婆麻辣燙最受歡迎的單品「特色樂山油炸串串」,就賣出了15000串。牛華八婆之所以這麼受歡迎,就在於八婆家秘制香鍋鍋底配搭五色蘸碟的吃法。鍋底甄選食材匠心熬製,濃鬱醇香還原樂山風味經典。
  • 牛華八婆串串香——四川成都美食排行榜必吃系列
    牛華八婆用最好的料牛華八婆香鍋串串甄選優質辣椒,底料足麻辣香醇,燙煮新鮮食材豐富味感飄香味蕾;油炸串串甄選二十多種優質佐味香料,冷油下鍋鮮香爆炒提煉精華製成秘制滷油,將新鮮食材下鍋油炸,金黃酥脆肉質幹而不柴,
  • 牛華老阿婆麻辣燙全球布局穩步推進中
    2019年10月9日,在牛華老阿婆麻辣燙品牌成都總部,來自加拿大的胡總正式籤約,成為該品牌第96位全球合伙人,標誌著牛華老阿婆麻辣燙品牌在成為國際化餐飲品牌中又邁進了一大步!
  • 牛華八婆串串香榮登央視美食《家鄉至味》
    國慶中秋大假剛過,成都牛華八婆串串香又上了央視頭條! CCTV-10大型美食紀錄片《家鄉至味》成都篇開播,《家鄉至味》是央視科教頻道繼《舌尖上的中國》之後推出的一檔「記錄童年味覺,解鎖心頭鄉愁」的美食紀錄片。
  • 走進牛華老阿婆,帶你吃遍樂山名小吃!
    牛華老阿婆麻辣燙 將文化融入就餐環境。 通過牆面主題插畫、木質結構、復古裝飾等元素, 還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街景, 以店中店的裝修布局直觀的呈現各種產品, 分別包含了牛華鎮火鍋冒菜、樂山缽缽雞、葉兒耙、牛華牛佛蒸格等。
  • 牛華老阿婆 洪七公吃串串品牌三喜臨門
    因為在這天:牛華老阿婆新疆分公司授牌暨首店盛大開業儀式圓滿完成、洪七公吃串串拉薩總代首店隆重亮相、由牛華老阿婆洪七公吃串串共同贊助的壹佔高城半程馬拉松競技賽圓滿落幕!戰歌起!牛華老阿婆新疆分公司授牌暨首店盛大開業儀式"在新疆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是品牌總部一直沒放棄我們。在我們還沒開業沒推廣招商的時候,就已經在總部的扶持下籤下了首家加盟店—阿克蘇溫宿。
  • 牛華老阿婆麻辣燙品牌:不做節日營銷只做老人公益!
    2020年10月25日,在位於成都市新鴻社區的牛華老阿婆麻辣燙總店,一場暖心的重陽節公益活動圓滿落幕,並受到了社會高度關注和好評。據悉,本次專題活動是由牛華老阿婆麻辣燙品牌總部—成都賀氏餐飲集團全權主辦,新鴻社區及街道辦、閔天浩文化工作室協辦。
  • 牛華老阿婆麻辣燙1年前就有了
    有餐飲外賣巨頭之稱的美團給外賣小哥裝備了「兔子耳朵」,爆紅網絡;有彩妝界國貨之光稱號的花西子將廣告寫成一首單曲,霸屏各大話題榜……不過客觀公正地講,把廣告寫成一首單曲的,花西子並不是頭一個。因為早在一年前,四川一家餐飲品牌——牛華老阿婆麻辣燙,就已經寫了一首廣告主題曲——《麻麻辣辣燙燙燙燙燙》,從成都開唱,並在1年的時間內唱響了神州大地,甚至唱到了國外。
  • 【古城記憶】麗江古城童年記憶之街市
    麗江古城童年記憶之街市□牛相奎溫馨提示
  • 香江漫話:透著人情味的香港街市
    中新社香港10月28日電 題:透著人情味的香港街市  作者 盧哲  逛街市,香港人的鐘愛。  周潤發至今常逛九龍街市,有時候巧遇杜琪峯還一起喝杯茶。街市也是著名美食家蔡瀾鍾愛之地,買鶏肉一定要去周華記,買牛肉一定要去李輝記,這些都是九龍街市最普通的攤檔。
  • 難忘的澳門街市
    澳門非常小,包括凼仔和路環島在內也就只有28平方公裡,但澳門街市的建築風格卻別具一格。     「古」是澳門街市的一大特點,走在澳門的大街小巷, 舉目所望,映入眼帘的總會有十幾座古色古香的、頗具文物價值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既有中國風格,也有西洋風格,但比較而言,則以中國風格的「古」最有特色。
  • 香港的街市
    既不是雖聞食堂好吃到哭卻閒人免進的中銀大廈,也不是周日菲傭擁聚充斥著咖喱味兒的滙豐銀行。吃貨眼裡的港味,是渣華道街市上風沙雞香的東寶小廚,是角落裡翻滾著辣氣的竹園雞煲。|類型香港的街市大致有三種,第一種不構成建築物,只是佔用一條人行/車行道於兩旁布攤,最有名的應該是春秧街。在這裡,在香港找不到的海帶,花椒,大料,甚至餃子皮,都應有盡有。
  • 《天上的街市》導學案
    代表作詩歌集《女神》、《星空》;歷史劇《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從1926年參加北伐,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女神》、《星空》同時期的作品,充分體現了「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熱情歌頌了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