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華溪往事》共10篇:一.概況與地名;二.牛華的興起;三.牛華的街市;四.牛華的古蹟;五.牛華的寺廟;六.牛華的院子;七.橋和碼頭;八.牛華的學校;九.牛華的美食;十.亞西機器廠,全文約40000多字。
由於篇幅較長,為方便閱讀,分篇發布,本文為第三篇《牛華溪往事之三:牛華的街市》。
清末民初,隨著牛華鹽業的興旺發展,牛華溪常住人口急劇增加,人們的消費需求不斷擴大,極大促進了當地市場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街道兩旁的商鋪明顯增多,街市也日益變得熱鬧起來。直到今天,牛華溪仍然還保留著很多與鹽有關的地名,比如「葛麻灣」,就是過去專門制麻來綑紮輸滷梘竿子的地方;又如「草市壩」,過去鹽場裡的牛每天都要吃掉大量的新鮮草料,所以就有了專門賣草的市場,故有此名;再如「人市口」,是過去鹽坊裡的「包推戶」的人力市場;還有「碳壩市」,是製鹽用的煤炭交易市場;「二碼頭」,是煤進鹽出的裝卸碼頭。所有這些,都與鹽業有關。興隆街(現商業街)是牛華古鎮清末形成的一條商貿街區。街道從公園口至人市口,呈南北走向,長約五百米,寬約三米,路面青石板鋪就。街道兩旁多為商鋪、飯館、酒樓與茶館。隨著人流量的增大,街道逐漸變得擁擠,於是興隆街在1957年往東退後一間半房(約五米),將街道拓寬至約九米,並拆除青石扳,鋪上炭灰壓實作路面,現今鋪設為瀝青油麵路。
牛華古鎮歷史悠久,可追溯千年。清末民初「川鹽濟楚」(清朝時鹽實行引岸制度,不準跨區域自由買賣。太平天國軍興起以後,淮鹽不能運到湖北,清廷飭令川鹽濟楚,給川鹽以廣闊的兩湖市場),為川鹽迅猛發展帶來絕好歷史機遇,牛華鎮經濟由此飛速發展,人口急劇膨脹。外來人員進入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本,一時鎮北、鎮東、鎮南均是井架林立、灶房遍地。湧斯江各個碼頭上,商船一字排開,通往碼頭的路上,車(牛咡車)水馬龍。由於鹽業經濟的大發展,人們掙到了足夠多的錢,所以出手大方、捨得消費,因而帶動了商業和飲食服務業的發展,很快便在牛華形成一條遍布商鋪、茶館、餐館的商業一條街,並取名為「興隆街」,寓意「生意興隆通四海」。
那時的興隆街,寬不過丈餘,一色青石板鋪就。每逢趕場天,街道上店鋪夥計迎來送往的喊堂聲、商販叫賣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趕場的人摩肩擦踵,熙熙攘攘,非常繁華。當外來資本還在爭相掘第一桶金,那些先知先覺發了財的鹽商們,已經開始在興隆街上置地修建豪宅,如林家院子、胡家院子、白家院子等(牛華的院子另文記述)。
興隆街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小吃店多。川主廟外面(現公園口)的劉氏牛肉豆腐腦,騎龍街附近的肖氏雞絲豆腐腦,「正味軒」的抄手,「高麵館」的三鮮面、雜醬面,還有「龔羊咡」的羊肉湯等小吃,都曾名噪一時。所有這一切,構成了興隆街的繁榮景象。民以食為天,經濟的繁榮極大地促進了當地餐飲業的發展,這也是牛華溪地方雖小,卻擁有眾多美食的歷史原因。
解放後的1955年,原有的私營「高麵館」、「正味軒」、「村正和」、「龔羊咡」等一批老字號店全部公私合營成商業集體企業,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逐漸關門歇立,唯有牛華豆腐腦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煥發青春,至今仍顧客盈門,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人。葛麻灣是牛華鎮依花溪溝而建的一條街區,東起曹家山麓,西至花溪溝牛石巴橋咡,東西走向,成型於明末清初,街道寬約一米五,長約一公裡。這裡原是一條古老的青石板街道,昔日的街道十分繁榮。沿街房舍依溪溝而建,故只有半邊街,街上基本是清末民初的木頭結構的瓦屋。住戶大約有上百家,如今相當部分房屋已無人居住。街邊的花溪水發源於曹家山,溪水曲折,葛麻灣街數次反覆跨溪,街上有石橋四座。
葛麻灣是一條古驛道,曾經是牛華最熱鬧的街市。牛華連接外界的交通,除了水路,葛麻灣是唯一的陸路通道。井研、仁壽、王村、馬踏等地的商人、馬幫、挑煤人都從這條古道上經過。從葛麻灣翻越曹家山,經金山寺再通往瀘州、敘府(宜賓)等地。當時,葛麻灣有吃飯的吆店、茶館、歇腳的驛站等,一應俱全。特別是清末民初,曹家山下掘有數十口鹽井及眾多的灶房,除了過往的商賈,還有川流不息運輸煤進鹽出的牛咡車。那段時期,葛麻灣除了一部份原住民,又增加許多外來人口,店鋪房舍由最初的十幾戶急增至幾十戶,房舍一直延伸至曹家山腳處。
薴麻是當地生長的一種草本植物,薴麻莖皮中含纖維質非常多,人們利用莖皮的這一特性,將其闢成細絲做成麻繩,用來纏扎滷水筒、井架、輸送滷水的梘竿子。由於牛華汲滷製鹽的井架、筧杆需要大量的麻製品,葛麻灣沿街居民以剝火麻、錘竹麻、宰麻筋、搓麻繩等家庭式手工勞作營生。在葛麻灣花溪溝上曾經有一座「麻筋橋」,每天都有居民在石橋上錘麻筋、曬麻餅,整個街市都圍繞井房牛車而轉動,是名副其實的「人家半籍鹽為市,風俗全憑井代耕」,葛麻灣也因此名聲大噪。那時,周圍的百姓去牛華溪趕集,逢雨天山路泥濘,走到葛麻灣時總是會先在流花溪裡洗洗腳再繼續趕路,這時溝中的小魚會成群集隊圍上來尋食啄腳,被啄的人站著不動,看著腳下的魚兒樂滋滋的盡情享受,呈現出一幅人魚和諧共處的美好畫面。
上世紀五十年中期,五通橋、牛華鎮與金山寺的鹽井、灶房實行公私合營,成立了「四川省公私合營五通橋製鹽廠」。隨著時間的推移,葛麻灣裡面的灶房逐漸被拆除,鹽井的鹽滷水通過輸滷管運至五車間熬製鹽,加上往南公路通車,故昔日驛道與煤進鹽出的通道功能漸漸喪失。再後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造成人口大流動,特別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花溪溝久欠疏浚,一場暴雨後,葛麻灣遭遇百年未遇水災,溪水漫到街上,最深處淹有一米多深。儘管後來當地政府年年疏通河道,幾無水災發生,但是陸續仍有很多人舉家外遷,昔日繁華的街道日漸蕭條。
葛麻灣半坡兒公順井舊址
葛麻灣公順井井房舊址
從葛麻灣爬上一個半坡,在一排布滿蜘蛛網的老房子內,可尋找到牛華現今僅存的一處鹽井房「公順井」。雖然井房的天車井架早被撤除,鹽井口被封閉填埋,但透過井房的結構布局,以及殘留的歷史印痕,仍然可以聯想到當年井房的產鹽規模與繁忙盛景。物換星移,人世滄桑,牛華溪的卓筒井鹽業,早已被迅猛發展的真空製鹽取代,曾經以鹽井架為特徵的井架天車、灶房、滷棚、梘杆子等先後退出了製鹽業的舞臺,伴隨時光流逝的井架天車現已毀損。
牛華溪人市口,是牛華溪興隆街、安居街、新發街與牛華溪後山下來四條街匯合的十字路口,處於牛華溪商業一條街與牛華麻辣燙一條街的交匯處。清末民初,這裡是牛華溪鹽業勞動力需求的集散地,同時也是受災饑荒年景窮人家賣兒賣女的傷心地。
清末民初,因牛華溪鹽業經濟大發展,提滷、製鹽產業持續擴張,勞動力需求急劇放大。各灶房、車船運輸等單位除有固定的工人外,亦有大量短工需求,打工的、用工的在此地聚集,每天人頭攢動,想打工的下力者、各灶房和搬運幫會的管事們便來到此地,各取所需,當面商定,立馬成交,其性質類似於今天的勞務市場。
清鹹豐至同治年間(1851年至1874年),第一次「川鹽濟楚「迎來牛華溪鹽業的鼎盛時期,各井房靠牛力推動滷車的水牛,因滿負荷生產使用過度,導致牛大量累死病死,後演變成牛瘟盛行,歷時數載,以至出現了「十欄九空」的境況,隨之牛價瘋漲,供牛不及。為了維持生產,大部分井房被迫改人力替代牛力,推動天車下的絞盤提滷製鹽,所以這個時期迅速加大了對人力的需求。有的灶戶便低價僱傭工人,用人力替代牛力推滷,「包推戶」便應運而生。據牛華吳家祠堂前的碑文記載:「鹹豐年間,牛瘟盛行,各灶創辦人車,人由販賣而來。」僱傭人力的交易市場,主要來源地便是人市口。
關於人市口的來歷,民間還有一說。每遇災荒之年,窮人家生計難以為繼,無力撫養孩子,便將家中兒、女帶至人市口出賣,以求一線生機。父母將待售小孩子後領處插一穀草挽成的圈圈,在此地或跪或站,即表示此小兒待售。因此,當地人稱該地為「人市口」。
解放後,人市口勞動力市場自然消失,人市口亦改名為具有新社會色彩的「翻身口」,但至今當地百姓習慣上還是喜歡稱其為「人市口」。如今的人市口,地處牛華商業街與興民街的交接路口,老樂五公路穿行其間,周邊超市、商鋪林立,牛華名食八婆麻辣燙老店就設在路口附近,是牛華古鎮最繁華的街市與夜市。寬窄街子建於清初,從四官堂起,到牛華上菜市止,全長約200米,寬四米。四官堂處立有「寬窄街子」藝術牆一座,外觀白牆青瓦,上有壓牆脊瓦。街上有小青瓦民居四十餘間、青磚拱房兩棟及茶館一間。據《犍為縣誌》載,清末,牛華四官堂至魚市(今牛華上菜市)名為寬裕街,而解放後又叫窄街子,各取寬窄街子之意,故今稱為「寬窄街子」。
寬窄街子起點的四官堂,1945年一場大火從寬裕街燃起,一直燒到相鄰的篾貨市與李子市,至三條街大部焚毀,夷為平地。後重建半邊屋舍,為小青瓦平房。寬裕街在解放後更名為窄街子。為記取火災教訓,警鐘長鳴,在窄街子建有一消防站,備有人力手搖壓水式消防車一輛(有四輪,需人推行),消防槍、帶等消防物質,用紅色木柵門關鎖。
窄街子的另一邊平地,解放後為煤建公司炭園子(貯煤炭場地),煤炭供居民生活用。炭園子於1972年修建兩棟一樓一底磚房結構青磚拱房,作為公家住房,以解牛華鎮居民住房緊張的燃眉之急。樓房長30米,進深7.4米,兩棟房可住32戶人。住房採用傳統的一通堂式(每戶進門一直到底,兩室一廚)。
當時,各地正在宣傳房頂用青磚卷頂結構,可節省大量的房梁、瓦格等木料。故這兩棟樓房除了門窗採用木枓、樓板用混凝土預製板外,全部採用石灰砌小青磚。特別是屋頂,採用中國兩千多年的卷拱技術,當地人詼諧地稱它為牛華溪的「延安窯洞」。建成入住後,二樓的住戶很快就發現,夏天炎熱難受如火爐燒烤,究其原因,是因為圓弧形的層頂,圓弧面的熱能輻射集中到一點後,其熱度可提高若干倍,原理同工廠熱加工所用「熱加工反射爐」的熱反射。所以後來又想辦法在卷拱屋頂上蓋上小青瓦,這才解決了隔熱的問題。
卷拱屋頂儘管可以節省大量的木材,但炎熱問題比較嚴重,所以只是上世紀七十年修過一批青磚拱房,以後就徹底停止修建此類房了,因此牛華青磚拱房只是現存少量的樓房之一。由於青磚拱房留下那個時代的印記,故現存的青磚拱房,對於那個時期的房屋建造技術,是十分難得的實物研究材料。兩棟樓房始建初為出租公房,後全部售予現住戶。
牛華公園位於牛華中學山麓,建於清代中期,佔地面積二十餘畝,背靠青山,坐東朝西。公園四周有繞場的車道,寬6至8米,公園中央為貼滿地磚的休閒廣場,四角有成片綠化地帶。公園東端有新建的「雲錦華庭」樓盤三幢,北側為牛華幼兒園,南側為居民樓房。
民國時期,牛華公園四周原為牛華鹽商聚會、辦公的場所,以及鹽煤交易的商務要地,劍霜堂、鹽場醫院、鹽商辦事處、運商辦事處、稅警隊等與鹽煤相關的機構均設在公園內。解放後,靠東端有個100多平方米的主席臺,供聚會、集會使用,兩側有耳房,2010年以後被撤除。
牛華公園出口處的黃葛樹,據傳為清代雍正初年修建牛華川主廟時所栽植,主幹直徑約2.3米,樹高約16米,樹冠遮陰面積達150平方米。黃葛古樹虯根抓地,枝繁葉茂,樹齡在300歲以上。歷經三百年的風雨雷霆後,黃葛樹依舊雄姿挺拔,生命力旺盛。
據五通橋園林管理處統計,五通橋百歲以上的黃葛樹共有1400棵,但300歲以上的黃葛樹不到10棵,十分珍貴。三百年來,茂密寬闊的樹冠一直都在默默地注視著公園裡所發生的一切。
牛華公園南側的兩棵銀杏樹,約有300年之久,據傳為清代乾隆時期重建川主廟時所栽,主幹直徑1米,樹高約26米,兩樹相距6米,粗細相當,枝葉繁茂。
銀杏樹為落葉喬木,生長緩慢,是地球上植物類的活化石,300年以上的銀杏非常少見,實屬珍稀名貴的古樹名木。難得的是,這兩棵百年銀杏樹,老樹童顏,新枝勃發,仿佛在向人們講述牛華溪鹽業興衰的故事。
牛華電影院建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1972年),坐東朝西,總長約44米(其中大廳長40米,門樓4米),寬22米,門樓高15米,大廳高11米,座位600餘人,系磚木結構建築,大廳為坡底小青瓦房,門口大樓為抹灰方晶石飾面。
七十年代牛華鎮有常住人口3萬多人,但卻沒有一個正規的電影院,要看電影只有牛華勝利街小學與牛華公園這兩個地方看壩壩電影,並且電影放映時間無定期,這與牛華鎮人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極不相稱。因此,七十年代籌建牛華電影院,資金來源主要為區上相關部門撥款,鎮上所有企事業單位出一部分勞動力,以抵籌資,各單位勞動只做基礎開挖土方與平整場地。
電影院落成後,除了面向社會公開售票外,經常也有一些廠礦、企事業單位工會作為福利組織集體觀影。在當時那個文化生活極其貧乏的年代,看電影成為一種時尚,很多戀愛中的年輕人常常把看電影作為約會的重要內容,每次騎著自行車帶著女友去看電影都會讓我興奮不已。一張小小的電影票,也許就是促成一對美滿婚姻的入門票。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生活漸漸發生了改變,越來越多的百姓家裡有了電視機,交誼舞開始流行,鎮上卡拉Ok逐漸興起,直至紅極一時。文化娛樂生活的多元化,讓牛華電影院的觀眾人數每況愈下。九十年代末,長期虧損的牛華電影院正式宣告關閉。無奈之下,以非常便利的價格出租,或錄像放映,或辦舞廳,或作歌廳,或堆放貨物,處於歇業狀態,延至今日。
請看下集《牛華溪往事之四:牛華的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