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編說
讀書對教育者的重要意義怎麼強調都不為過。持續的學習和閱讀中,教育者得以接近世界,了解學生。今天,我們與您分享成都七中實驗學校校長毛道生寫給教師們的閱讀指南,關於閱讀習慣的養成和表達能力的訓練,他提供了哪些實用建議?一起來看。
在「全民閱讀」和「終身學習」成為社會共識的今天,要讓教師們體會到閱讀不僅僅是自身職業所需,也是自己生活所求,以「價值驅動」代替「任務驅動」。讀書,要「肯讀」,才能「啃讀」,我們要審視閱讀價值,明晰路徑選擇。
1
閱讀習慣的養成
朱熹把讀書法概括為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等六條。陶淵明提倡「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會意」讀書法。諸葛亮強調讀書「觀其大略」。蘇軾採用「八面受敵」法讀書。這些說明閱讀需得法,要養成好的讀書習慣。
01.持之以恆
沒有人會否定閱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能持之以恆地堅持閱讀的人卻少之又少,這是為何?
每一位教師都有著「想好」「想學」「想讀」的樸素願望,極少有自甘墮落和混一天算一天的教師,但由於缺乏自律和勤奮,有一部分教師漸漸地掩埋和消解了最初的那份美好願望。
教師作為職業人、家庭人、生活人、社會人,面臨著撫育孩子、贍養老人、休閒娛樂、業餘愛好、社會交往等外在幹擾和誘惑,當定力不足和應對乏術時,進修、觀摩、閱讀、研究和反思等專業發展活動中就漸漸看不到他們的身影,即便是看到,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除了持久而耐心的自律之外,更需要強大而悅納的他律。成都七中歷史組青年教師李睿告訴我:為了鼓勵學生閱讀,每隔一段時間他就在班上匯報自己近期的讀書心得,而這也自然而然地培養了自己的閱讀習慣。
02.泛在學習
以生活為教材、以社會為課堂、以天地為學校的「泛在學習」已深入人心,「未來已來,泛在已在」已成為共識。
現代教師要樹立「泛學習」「泛學校」「泛老師」觀點,即一切能促進我們進步的行為都是學習,一切能學習的場所都是學校,一切值得我們學習的人都是老師。
歐陽修是「三上」(馬上、枕上、廁上)均可讀書,毛澤東選擇在鬧市中讀書以培養自己的專注力,郭沫若在輪船上見無書可讀就背誦字典,這些都說明「肯讀」之人,是不受時間、地點和條件限制的。
在網際網路時代,讀書的形式也在「升級換代」,你可以讀紙質書,還可以網絡讀書,還可以聽書。一本電子書在手,如同隨身攜帶了一座小型圖書館。誠如魯迅先生所說,「時間如同海綿裡的水,只要你去擠總是有的」。你不必抱怨沒有整塊的時間讓你讀書,讀書也可以化整為零,集腋成裘。當然,對於不想讀書的人來說,你給他整天時間,他也未必願意捧起書本來讀。
03.批判閱讀
「我思故我在」,讀書是為了豐富自己,成就自己,而非束縛自己,迷失自己。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教師閱讀要堅持批判性思維和揚棄精神。
例如,我們在閱讀盧梭的《愛彌兒》時,吸收「歸於自然」的自然主義教育觀的同時,也要防止滑向毫不幹預和放棄作為的消極教育。
同時,閱讀不僅僅是汲取「觀點」和「結論」,還要看作者是如何去剖析和論證自己的觀點的,對自己進行邏輯訓練。深度閱讀是改善碎片化思維的良藥,教師閱讀時,要追問:你在拼命吸收知識的時候,是否去體會到知識背後蘊藏的思想價值和思維方式?思想和思維就是你若干年後丟掉書本時還能留下來的東西。
如果你在學習中沒有收穫情感、價值、思想和思維,那就意味著你還停留在「技」的層面,還沒有進入「道」的層面,今後的學習就難以進入到「庖丁解牛」時遊刃有餘、合乎桑林之舞的化境。
「有思想,會思考」,才能走出「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陶行知)的泥淖,走進自覺而自由的境界。
04.讀用結合
墨子把知識獲取途徑分為「親知」「聞知」「說知」三種,孔子強調「學思結合」,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讀書」不如「用書」,這些都說明在學習過程中親身實踐、探究體悟、內省反思、主動建構等非常重要。
陶行知強調「與其說『讀書』不如說『用書』」,還強調「接知如接枝」,這意味著讀書要從經驗出發,要學以致用,學用結合。陶行知非常認可燕子磯國民學校校長丁超,是因為「他能就事實生理想,憑理想正事實。他有事實化的理想,理想化的事實」。
教師在閱讀時,要搭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用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印證理論。例如,閱讀了霍華德·加德納的《智能的結構》,就可以主動用多元智能理論去豐富自己的教育理論,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閱讀了馬克斯·范梅南的《兒童的秘密——秘密、隱私和自我的重新認識》,就要學會尊重兒童和理解兒童,提升與兒童交流溝通的能力;閱讀了珍妮特·沃斯和戈登·德萊頓合著的《學習的革命》,就要用於教學改進和學法指導,提高教學和學習的效益。
當然,閱讀學習不是汲取和模仿,而是改造和創新,作為教師要凝練和沉澱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就正如陶行知當初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改造為「生活即教育」一樣。
2
閱讀表達的修煉
表達僅僅是一個輸出過程嗎?
「輸出即輸入」,輸出的最大價值不在於炫耀於別人,而是輸入給自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閱讀中的輸出與輸入起相互激蕩的推動作用。輸出,不但有凝練和沉澱自己教育思想的作用,還會倒逼自己不斷積累經驗和汲取營養。
在「輸出即輸入」思想指導下,我形成了閱讀「三部曲」的習慣。第一步:勾畫與批註;第二步:反芻與感悟;第三步:分享與交流。
01.堅持即時批註
靈感如同火花會一閃即過,如若不及時記載,就消失湮滅。批註,就是保留靈感火花,內化閱讀所感,創新認知體系。所以,及時批註,不是為了表明你「閱讀過」,更重要的是你「思索過」和「對話過」。
批註式閱讀即研究型閱讀,體現了讀者閱讀時的主動性和主體性。批註式閱讀的形式很多,包括勾畫重點、褒貶點評、遷移聯想、留存疑問、指導實踐、整理思維、補缺補漏、仿寫佳句等。
我曾在閱讀一篇題為《清華自主招生複試體測優秀者獲5分降分》的報導時,批註了這樣一段感言:「把體育置於學校教育的什麼地位,可以看出這所學校的品位。不重視體育的學校,絕不是一所有品位的學校。不重視體育的老師,絕不是一位有人味的老師。」現在看來,當時的批註依然是有價值的。
02.整理讀書筆記
說到讀書筆記,或者說讀後感,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對學生的要求,把讀後感視為檢查督促學生閱讀的手段,對老師就不必了。其實,這是一種對讀書筆記或者讀後感功能的誤解。
讀書筆記,不但是文獻整理和記載,便於今後撰寫教育論文的文獻檢索和引用,更重要的是一個「反芻」和「印刻」的過程,讓你對閱讀的書籍和文章理解、記憶得更深。
我在閱讀方明先生主編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時,形成了近4.8萬字的讀書筆記。我堅持每書必記、每篇必記,每年寫讀書筆記約5萬~10萬字,均放在自己的博客上,一則方便自己查閱和保存,二則供教育同仁分享和借鑑。
03.撰寫教育論文
關於教育寫作,很多老師存在諸多認識誤區。有老師說:「寫了沒有用!」那是思想問題,意義是你賦予的!有老師說:「沒有時間寫!」那是態度問題,時間是擠出來的!有老師說:「不知寫什麼!」那是技巧問題,課題是想出來的!有老師說:「真的不會寫!」那是心理問題,能力是練出來的!
教育寫作,是一件「成己」又「成人」的大好事。將閱讀時的所思所感,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和教育觀察,圍繞一個主題寫成教育論文,既幫助自己把緘默知識轉化為明言知識並形成理論體系,又幫助教育界同仁融會貫通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
教育,離不開教師閱讀。懇請天下所有的教師「為中國未來而讀」,垂範學子做閱讀推廣人;「為美好生活而讀」,身體力行做終身閱讀者。
文章來源 | 本文節選自《教師閱讀的價值審視與路徑》一文,有修改
文章作者 | 毛道生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校長
微信編輯 | 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