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身消磨
不為相思稠
但求韶華後
濃情仍如舊
你大概不會想到的,開頭的詩出自一碗豆漿。在桃園眷村,不僅豆漿會寫詩,油條、大餅也會,關鍵看你有沒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6元一根的油條、12元一碗豆漿、25元一個燒餅……早點如此貴,桃園眷村卻能刷爆朋友圈,成為餐飲界的網紅,而且分店越開越多,開一家火一家……
桃園眷村受到如此熱捧,外界的評論,不外乎「美味」和「逼格」這兩個關鍵詞。但是,當消費者甘願為豆漿、油條支付好幾倍溢價時,吃和逼格本身可能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訴求了。
桃園眷村,「眷」的是逝去的美好情懷!
眷村,是指早年因為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從大陸遷至臺灣的軍人及其眷屬所建的房舍。特殊的形成原因,也造就了眷村文化對故往情感的集結、守護與傳承。而臺灣一共有900多個眷村,其中桃園縣最多,顧名思義,「桃園眷村」就是臺灣生活文化的一種映射。
桃園眷村源於一個地名,卻遠不止一方地域風味的象徵。「眷村」的「眷」不單是臺灣眷村的眷,更有「眷戀」的意思。想要表達的是一種謂之「眷」的情節——眷戀過去的、眷念遠去的、眷愛逝去的。
桃園眷村把以前逝去的美好、口味、人和物放到「眷」的概念裡,把這些有記憶的小吃重新包裝,傳遞給大家一種情懷。
桃園眷村另闢蹊徑,將油條、包子、豆漿等等傳統早餐以追溯「老味道」「舊情懷」為主題改頭換面,賦予新的腔調。精工細作的帶有臺灣風味的傳統早餐+精心設計的帶有復古情懷的文藝店面環境,這些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就餐體驗帶給顧客強烈的顛覆感與心理衝擊,大量顧客帶著獵奇的心理來,也真就感受到了全新的體驗,於是好感油然而生。
讓餐廳的每一樣東西,每一角落都能自成一道風景,擁有小趣味,餐廳就有了自帶話題的網紅屬性,這樣的餐廳才適合互聯時代,你根本不用為顧客沒有獵奇心理或者他們自發的傳播能力擔心。
角落裡的枯樹枝,盆栽,古玩鬧鐘,以及牆上那些那兩句甚是顯眼的「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似乎在告訴你:在這兒,絕不光是吃那麼簡單。不但有人與人之間的相遇,還有,人與食、人與物、人與時光之間的相遇。
菜品是臺灣,雖然銷售豆漿、油條、燒餅、飯糰,和上海人印象中的早餐四大金剛品種一致,又略有不同——據說是老闆從臺灣引進的改良品種。如果你去吃過臺灣的阜杭豆漿,就會明白其中的區別:比如燒餅更像是中西結合,裡面夾的是培根雞蛋。
很顯然,桃園眷村分到了裝修帶來的紅利,它吸引了那些對「找個地方坐坐」有需求的人群——因為如此,桃園眷村的競爭對手並不是其他小吃店,而成了咖啡館之類的地方。和後者相比,它顯然還有個優勢:開得晚,以及有更適合中國人的食物。
桃園眷村的形象設計是「一店一主題」和「一步一景」,在店內各個角落設置符合品牌理念的設計內容,吸引消費者拍照傳播。
從成立至今,桃園眷村在宣傳方面獨闢蹊徑,不效仿其他品牌在媒體斥巨資推廣的做法,而是將店鋪做成媒體,以消費者作為載體。在網絡普及、社交營銷屢見奇效的今天,這樣的模式,助推桃園眷村在朋友圈爆紅。
醇香的黃豆香,飄散著兒時的眷戀和回憶,情懷在不知不覺間已觸到心裡。喝完豆漿,胃暖暖的,碗底還來最後溫情的一擊,連碗底都不放過的情懷心機。「我願意為你,磨盡我一生」瞬間眼淚湧上眼角,讓人笑中含淚。
長大後,很長的時光,都是自己一個人拿著早餐趕著上班,隨意對付,很久沒有坐下來,慢慢的享用一餐。和你一起吃早飯的人才是一輩子,驀然回首,原來你一直都在。
在桃園眷村,時間在舌尖,時間靜止,溫情留住,美食帶著眷戀,從椅子、一碗一筷、小黑板、工作服、牆上的字跡,一點點地滲透到心裡,跟豆漿一樣滾燙。你只會想著,下次還來,再重溫一次。
與傳統早餐店不同的是,桃園眷村門店的營業時間是早上7點到凌晨2點半,在每個城市都會有一間店鋪作為24小時全時段運營的試點,打破了早點不做夜宵的傳統思維。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全時段的經營,除了能提升餐廳空間和時間的利用之餘,也能分時段滿足不同類別消費者的用餐需求,尤其是有夜宵習慣的時尚潮人、年輕人、白領。
看似風光的精英們實則都是「加班狗」,通常加班到深夜需要果腹的時候,這樣一個小清新又契合身份的餐廳的出現,無疑是精英們最好的歸處。
有人願意為它排隊兩個小時,只為和心愛的人分享一杯眷村的豆漿;也有人願意花大量時間,在這裡尋找地道的臺灣文化;更有人表示,這個連豆漿碗都會寫詩的餐館,將會像「誠品書店」徹底改變人們對書店的理解一樣,完全改變中餐的體驗。
本文轉自「一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