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雷映松 ‖ 姓氏探源:西陵氏嫘祖

2020-12-21 澎湃新聞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姓氏探源:西陵氏嫘祖

雷映松

嫘祖,何許人也?如何從紛雜的典籍中理出頭緒,卻讓人頭痛,頗費腦筋。筆者仍先從有關描述嫘祖(雷祖)的早期文獻入手,結合近人所說,從中窺視一二。

一、早期文獻

「黃帝妻雷祖生昌意。」——《山海經·海內經》

「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大戴禮記·帝系》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之妃曰累祖,好遠遊,死道路,故祀以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崔寔《四民月令》

「黃帝元妃西陵氏曰傫祖,以其始蠶,故又祀之先蠶。」——《路史·後紀五》

筆者按:傳統的認識《山海經》早於《史記》,而《史記·五帝本紀》取材於《大戴禮記·帝系》。關於雷祖的「雷」字寫法變化,詳見後文。

二、雷祖證字

不同時期,不同文獻對雷祖的「雷」字寫法雖不一,解讀卻相同。

作雷祖——《山海經·海內經》

——《史記索隱》作雷,音力追反。

又作嫘祖——《史記》作嫘祖。聲,雷、嫘向也;

——《大戴禮記》作嫘祖。嫘、纍相通,又作纍。雷纍同。按《晉語》注,雷有纍音,非止叶音也。

又作壘祖——《漢書·古今人名表》;

又作絫祖——今本《帝系》及《五帝本紀》;

又作傫祖——《史記正義》及《路史·後紀五》;

又作累祖——《山海經》郭璞注引《世本》及《史記索隱》引皇甫謐;

——據《漢書人表考》,始見《晉語四》注引《帝系》;

——師古曰:「累音力追反。」

韋昭註:……《帝系》曰:『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姊妹之子曰甥。聲,雷、嫘同也。」

《康熙字典》云:雷又音纍。……《晉語》:靑陽。方雷氏之甥也。註:方雷,西陵氏之姓。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子,曰纍祖,實生靑陽。雷纍同。

《漢語大詞典》云:雷祖,傳說中黃帝妻。《山海經·海內經》:「黃帝妻雷祖生昌意。」筆者按,雷祖,又作「嫘祖」「纍祖」「傫祖」。現代《漢語大詞典》將《史記·五帝本紀》中的黃帝妻「嫘祖」二字的使用以官方詞典的形式直接宣告了「雷祖」「纍祖」「嫘」「傫祖」實屬一人。無論「嫘」「累」「壘」「纍」「絫」「傫」等字,都從糸從絲從厽,是紡絲織布之意,而「祖」又作俎(《史集解》),為同音假借。筆者根據所索檢各籍出現的先後順次可以判斷:較早出現的應該是「雷祖」二字,又蓋因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引《大戴禮記》作「嫘祖」之後,由於司馬大人《史記》的炫赫,「嫘祖」二字便取得統治地位,成為通行的書面用語,哪怕仍有「累祖、絫祖、纍祖、傫祖」等字在使用,卻多為陪襯之用,這應該為研究史前文明及姓氏文化者所不滿。著名農史專家,曾任浙江大學、浙江農學院、浙江農業大學農學系教授、圖書館館長等職的遊修齡則明確指出:嫘祖之「嫘」,早期作「雷」。甲骨文只有靁(雷),沒有「累」,更沒有「傫」和「嫘」。遊老在《中國農業通史·原始農業卷》第二章第四節《蠶神和嫘神及馬頭娘》【1】中指出,通過考甲骨卜辭,證明在殷商時期還沒有出現嫘祖等各種不同的稱謂。他認為:「最初見諸於《山海經·海內經》,作「雷祖」……「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嫘祖之「嫘」,沒有固定的寫法,早期作「雷祖」。首先提到嫘神的是《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大戴禮記》也作「嫘祖」。查《說文》沒有收「嫘」字,只有「儡」和「儽」字,不知道早期簡牘本的《史記》和《禮記》是否不作「嫘」而作「雷」或「儽」,後世傳刻中改用統一的嫘?雷、儽、傫、嫘雖可通用,從造字先後和《說文》收字來看,甲骨文只有靁(雷),沒有「累」,更沒有「傫」和「嫘」,以「雷」為最早,儽(傫)次之,嫘最後。嫘出現後,雷祖、傫祖、儽祖雖然仍舊使用,最後是嫘祖取得統一書面語的地位。」

筆者按:許慎《說文》始於漢和帝永元12年(100年),迄至漢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比《史記》晚,卻沒有收錄「嫘」字,也是明證。因此,還原本來面目,嫘祖當為雷祖的同音假借。

嫘祖像(圖片來自網絡)

三、嫘祖證人

陳直在《史記·新證》中認為嫘祖確有其人。《辭源》則云:「嫘祖,古代傳說我國最早養蠶的人,西陵氏女,黃帝元妃……或作累祖、雷祖」。筆者按,陳直將傳說中的嫘祖化為史實。《辭源》則認為是傳說中的人物,這種說法是比較客觀的,因為在運用高科技進行考古研究的今天,史學界都沒辦法確定真偽,陳直他老先生又是如何考證的呢?

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史、巴蜀歷史文化、長江流域古代文明、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的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段渝則從姓源方面闡述,他認為嫘祖是實實在在的人。段渝在《嫘祖文化的內涵》一文指出:嫘祖,又寫作絫祖、累祖。早在先秦青銅器銘文中,就有嬗姓,孫詒讓認為嬗字為嫘祖二字合文(《古籀餘論》)。從字形結構分析,嫘、累由畾得聲,且字為古文祖字,從女表示性別。因此,嬗字讀為嫘、絫、累,其實為嫘祖二字合文之省(省去所以之系)。陳直先生認為:「傳說之黃帝元妃嫘祖事或有徵。」(《史記新證》)在《左傳》裡,我們可以讀到累姓,應劭《風俗通》、鄭樵《通志·氏族略》均以為嫘祖後代。從姓氏學的角度看,「女生曰姓」(《釋文》),「因生以為姓」(《說文》),「姓謂子也」(《釋文》),因此從春秋往上追溯,從《左傳》記載的「累虎」往上推,其始祖為嫘祖,這完全符合中國上古所謂「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通鑑外記》),而「姓千萬年不變」(顧炎武《原姓篇》)的原則。從這個角度來認識,作為黃帝元妃的嫘祖,歷史上確有其人,決非後人憑空捏造,應當說是信而有徵的。【2】《辯證·三》分纍、嫘為二姓。

嫘祖雕塑(圖片來自網絡)

四、雷祖證姓

陳直、段渝認為嫘祖(雷祖)是存在的。但即便存在,段渝論證的是嫘(累)姓而不是雷姓,這與雷姓受姓沒有任何關聯。

清嘉慶年間進士,官戶部主事郝懿行《山海經箋疏》云:「雷,姓也;祖,名也。郝懿行進一步將「雷祖」二字釋義得清楚明白。從這個意義上講,說雷姓源於嫘祖,也不是沒有根據。但雷學淇注《世本》引《山海經》用字很有講究,曰:「蓋雷姓祖名也」。這個「蓋」字在漢詞字典中有多種解釋,在這兒「蓋」為虛詞,釋為「大概」「大約」,表推測之意。因為我們知道現代意義上的姓氏,源於夏、商、周三代之後,甚至在漢時,其姓氏還保留著三代之期的痕跡,所以是不能將「雷祖」二字簡單地理解成現代意義上的「雷姓祖名」。由此不得不佩服雷學淇的高明,一個「蓋」字,為自已的觀點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五、西陵西漢《淮南子》云:黃帝元妃西陵氏始蠶

張守節《史記·正義》云:「西陵,國名也。」其後因之。如《路史·國名紀》《通志·氏族略》《辭源》等諸籍的說法大同小異。林屋公子著《先秦古國志》也提到了西陵,他認為是國名,也叫方雷,但地方不詳。西陵古國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只存在於史書的記載中,且是傳說,正因是傳說,當今有關西陵嫘祖之爭,充斥整個學術界。詳見本著《雷姓相關的古今地名考》。

但雷姓是否同西陵氏有關呢?查閱文獻,今舉證之。

(三國東吳)韋昭《國語注》引《帝系》謂方雷是西陵之姓。

(南宋)羅泌《路史·國名記》說:「西陵,黃帝元妃,嫘姓之國」。

(清)雷學淇認為西陵氏是雷姓。

(清)王梓材在《世本集覽》中認為:炎黃諸國黃帝時有西陵國、方雷即雷國(等五國)。在這裡,西陵國、雷國似乎又各不相干。張澍又曰:西陵氏姓方雷。

然而,當代餘全有的說法剛好相反。他在論文《關於嫘祖故裡研究中的幾個地名問題》則明確地說:方雷氏與西陵氏都是雷姓部落發展而來,都是雷姓部落聯盟的重要成員,因地域不同而稱為方雷氏和西陵氏,但二者相距應該相近。「方」可能是一個雷姓部落居住地的名稱,而「雷」則是整個部落聯盟的總稱。【3】

六、綜述

縱觀各時期的姓氏典籍及專著,自從《山海經》作雷祖,《史記》作嫘祖,《史記索隱》再次明確為雷祖,加之郝懿行箋疏云:雷,姓也;祖,名也,漸次有人將此與雷姓受姓之源掛勾。蓋因傳說中的西陵氏出了一個炫赫的嫘祖,又因嫘、雷音同,於是有人認為嫘祖為雷人受姓之源。姚薇元也認為:將雷氏說成嫘祖之後,太過荒唐。他在其著的《北朝胡姓考》中談到西羌雷氏姓源中指出:惟姓氏諸書,僅謂雷氏為方雷之後,……其說蓋本之《史記五帝本紀》,託為黃帝妃嫘祖之後。然黃帝事不見詩書,太史公已疑其虛誕,且紀文並無嫘祖為方雷女之說,姓書所著,顯不足信。……後世子孫乃附會為黃帝妃嫘祖之裔。姓氏諸書,多本家狀,因以訛傳訛耳。【4】

中國殷商文化研究專家、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朱彥民在《嫘祖與甲骨文「叀示」》一文中認為:「嫘祖」的「祖」字,與後世「媽祖」一樣,「祖」也非男子祖先專稱,「嫘祖」當是指從事紡織業者之始祖的意思。【5】從這個意義上講,將雷氏說成嫘祖之裔,也挺有趣。

總之,雷祖(嫘祖)是中國遠古時期的傳說人物,為西陵氏部落人,黃帝元妃,她發明養蠶陵。雷姓是否源於西陵氏嫘祖還是從西陵氏部落分化出來亦或餘全有所言,都無定論,需要姓氏愛好者深度探索,才能有更好的結果。

【注釋】

【1】遊修齡.中國農業通史·原始社會卷[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2】段渝.嫘祖文化的內涵[J].成都: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01期

【3】餘全有.關於嫘祖故裡研究中的幾個地名問題[J].天中學刊,2012.8(笫27卷第4期)

【4】姚薇元.北朝胡姓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2:321~322

【5】朱彥民.嫘祖與甲骨文「叀示」[N].華西都市報,2017-03-06 16:59:31.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雷映松(四川省渠縣地方志辦公室)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雷映松 ‖ 姓氏探源:西陵氏嫘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紅色記憶】雷映松 ‖ 渠縣蘇區部分戰鬥簡記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1933年10月,渠縣蘇維埃建立後,遭到地主階級的仇視,各地民團(地主武裝)破壞蘇維埃政權,暗殺蘇維埃幹部。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作者:雷映松(渠縣地方志辦公室)配圖:方志四川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溫馨提示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39):深藏不露...
    原創 王懷林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深藏不露雅礱江稀世之美雅礱江流域地跨四川、青海、雲南3省的29個縣市,是以藏、漢、彝為主的多民族地區,她不僅是自然資源開發的富礦,也是一個罕為人知的文化寶庫。雅礱江風景(圖片來自網絡)其實,雅礱江在歷史上就非默默無聞之地,她曾經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作出過重要貢獻。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後強 ‖ 顓頊和嫦娥在四川的傳說研究
    「資陽人」的發掘說明,在此之前,古人早在四川盆地活動,順著安寧河谷慢慢向南方擴散,直至東南亞、南亞。今天在安寧河谷發現的巨大石墓就是證據。五帝之首的黃帝,主要在四川盆地活動。四川學者向胤道根據若干歷史資料和四川發掘的物證及現場考證發現,黃帝誕生在四川,不僅確認嫘祖故鄉西陵氏朝雲之國在古蜀川西川北一帶,更重要的是印證黃帝出生地在岷山汶川布瓦村附近一帶。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張蕊 ‖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張蕊 ‖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2020-11-25 0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2020-09-12 0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綿陽富樂山藏著的三國秘密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綿陽富樂山藏著的三國秘密 2020-09-22 0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三星堆金杖欣賞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三星堆金杖欣賞 2020-10-1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漫話漢闕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二、闕的歷史闕的歷史十分悠久。它最早在什麼時候出現,尚無定論,但至遲不晚於春秋。「闕,門觀也」。一說,最初的闕大約是宮室外的一種防禦建築,高高的臺基上有樓屋,守衛者可以站在上面燎望四方,故稱之為「觀」。因一般分立大門兩旁,中間開圈為道,所以又稱為「闕」。
  • 姓氏文化探源——歐姓
    姓氏文化探源歐姓傳承姓氏文化,弘揚中華精神。下面是歷史上歐陽、歐氏與越國之淵源關係的記載:唐太宗敕定《歐陽氏譜序》:「歐陽氏者,越王之胤(裔),姚(搖)王之始也。越王無疆之子,封於烏程歐餘山之陽,為歐陽亭侯,因以為氏。」《路史》「歐條」上記載說:「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餘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周東書 ‖ 消失的「川碼字」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周東書 ‖ 消失的「川碼字」 2020-12-22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仁壽縣福隆橋與富隆橋的傳說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仁壽縣福隆橋與富隆橋的傳說 2020-07-2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劉元兵 ‖ 雲合鎮的由來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筆者通過查閱縣誌檔案,走訪雲合鎮文化名人,探望耄耋之年的長者,得知了雲合的由來。 雲合鎮地處成都之東,與樂至相鄰、與簡陽接壤,是川中進入成都的要衝。悠悠的資水河從中江縣一路悠然流入雲合鎮,到此,河床變得寬闊,河水悠悠,碧波蕩漾,一路經簡陽匯入沱江。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成都武侯祠——清代重修奠定格局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成都武侯祠——清代重修奠定格局 2020-08-06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清朝以前,成都的第一個驛站是錦官驛嗎?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清朝以前,成都的第一個驛站是錦官驛嗎?,作者成都方志 成都方志修志問道,直筆著史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古代驛站圖據《合江縣誌》等地方志資料和相關文獻記載,唐朝楊貴妃吃的鮮荔枝來自四川的巴蜀一說,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從合江縣摘下鮮荔枝,經由瀘州、隆昌、資中、簡陽,直抵成都,再由成都向北,經德陽、綿陽、廣元,直達長安,博得妃子嫣然一笑。這個時候的成都第一驛站在哪裡?現在還沒有找到史料上的證據,但應該肯定,這個時候的成都有驛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眉山人陳希亮蘇軾主政陝西...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眉山人陳希亮蘇軾主政陝西鳳翔③:「東湖」比西湖早20年(上) 2020-09-11 0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姓氏文化探源——喬姓
    姓氏文化探源   喬姓 而且喬還是一種姓氏。   歷史再輝煌也終究只是歷史,如今喬家的後人都已移居海內外各地,只留下富麗堂皇的喬家大院,向世人默默地展示著家族往日的輝煌,所謂是「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今日的我們透過那厚重古樸的建築,精心裝飾過的一磚一石和一草一木,依舊能感受到喬家六代人兩百年間的發展興亡,感受到晉商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的那濃墨重彩的一筆。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楊君偉 ‖ 萬源:一座英雄的豐碑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目前在萬源境內足有380多副紅軍標語石刻,成為了萬源厚重的文化遺產。萬源的紅色文化其實遠遠不止一場萬源保衛戰,這裡曾經誕生了四川最早的一支武裝革命力量——四川紅軍第一路遊擊隊。 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川北地區,萬源有著它獨特的文化特色。萬源是一個舞蹈的樂園,這裡有眾多的民俗舞蹈。如傳承了2000多年的集文學、戲劇、雕刻、刺繡、木工等多項技藝於一身的彩亭會。一方不到三四平米的木臺上方,孩童們層層疊疊站立在一桿鐵桿上,演繹著不同的劇情故事,直讓人嘆為觀止。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湯毓良 ‖ 三倒拐巷與綿州宋城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湯毓良 ‖ 三倒拐巷與綿州宋城 2020-08-10 0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2020-12-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羅瑾 ‖ 嫦娥奔月的地方——《迪山日記...
    原創 羅 瑾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樓高22米,重簷歇山式大屋頂中式建築,紅牆綠瓦、雕梁畫棟,石刻鬥拱,楹聯詩詞,具有較高文化藝術價值。從漢朝郎中(官職)司馬遷、明代才子楊學述、清代寧遠知府查禮和四川學政何紹基,到現代西昌詩人和書法家的墨跡都有展示。「圓月當新霽,高樓見最明。素波流粉壁,丹桂拂飛甍(音méng,屋脊)」,登斯樓也,豈不是休閒賞月、懷古頌今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