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人在有閒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

2021-01-18 物道

31年前的今天,梁實秋病逝。31年後,我們仍然記得他說過的那句話:

「人在有閒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

許多人,或逐名追利,或求生存,忙碌在霓虹燈下,拖著疲軀,面無表情地穿梭在城市的車水馬龍中。

圖片|放牧的阿沐 攝

圖片|攝東尚拾影 攝

這樣,總感覺少了點什麼。人,多維度地存在於世界上,忙碌只是我們其中一面。

生活還有江山風月,人間煙火,詩朋酒儕;閒下來感受這些,才能活得更像一個人。

閒,是為了窺見生活本真的面貌。

圖片|來源於網絡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梁實秋是北平人,生於世紀初,那時還是光緒年間。

他成長於中產家庭,習得詩書,進了清華,雖也出國留了學,但他仍是最具有中國性的文人。

今天再看他,會發現,他對於生活中閒適的體悟,像極了詩詞裡: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梁實秋是能窺見生活本真的人,是個真閒人,即便是在那個炮火連天的抗日時期。

▲ 梁實秋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梁實秋被列入了黑名單。那夜,他寫下遺囑,逃往了開往天津的列車。後來輾轉多地,眼見許多親友被害,疾病亂行。

直到他來到重慶,為戰時的後方編寫中小學教科書,生活才稍微安定了點。在那裡,他與友人合買了一棟房子,梁實秋取名「雅舍」。

在亂世烽火裡,一間陋室足以慰人心,更何況陋室亦有雅興。

▲ 1962年,與余光中(左)合影於寓中。

雖然名為雅舍,但連張像樣的床都沒有,只是用四隻竹凳橫放,加上一個棕繃,棕繃容易滋生臭蟲。生活物質匱乏。缺油缺米,梁實秋只有在讀書寫作或者打麻將時,才捨得加幾根燈草燒油。編寫教材的工作也十分繁忙,還時不時有空襲,命也是懸在半空中。

但梁實秋看到的並不全是這些,他看到了江山風月。江山風月本無常主,他當起了主人。

雅舍建在半山腰,地勢高,抬頭可見明月,伸手可摘星辰。前面是稻田遠山,後面是竹林水池。

梁實秋每日事畢,便從書堆裡走出來,忽略敵機呼嘯。站在山頭,看星月皎潔,聽四周犬吠,感微風輕拂。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雅舍前面種著兩棵樹,每當月明風清之時,朋友們就聯翩而至,他們搬出藤椅,泡上清茶,高談闊論,欣賞這山間景致。當月上中天時,地上樹影斑駁,可見幾個閒人,興致勃勃。

梁實秋愛著這裡的風和雨,當細雨濛濛時,他就趴在窗口,看窗外雲霧繚繞,像極了山水畫。但有好幾次,大雨時,屋頂灰泥往往混著雨水傾盆而下,搞得屋裡泥濘難行。但即便這樣,梁實秋卻認為這是不可多得的經驗,還把它寫進了散文中。

圖片|尊魯-攝

真正的閒下來,是留心身邊的景色,帶著一天疲倦的身體,捋捋心情,去看看月是否圓,星光是否璀璨,找到自己能當其主人的那片風月。

圖片|

歸去來兮629-攝

閒則能交益友,天下之樂,莫大於是

雅舍雖陋,有友則旺。一人閒可觀風月,四人閒則可打麻將。對於麻將,他坦言:「上肢運動很多,就好像遊蛙泳,可以鍛鍊身體。」

有一回梁實秋朋友有事想在雅舍留宿一晚,但夜間漫長,雅舍附近清貧,無娛樂可招待貴賓。於是朋友說:「打個通宵麻將如何?」

▲ 胡適與梁實秋品茶 。

當時有一句俚語:「一個中國人,悶得發慌。兩個中國人,就好商量。三個中國人,作不成事。四個中國人,麻將一場。」

於是他們約了其他朋友湊上一桌。點上油燈,熊熊燈火下,這幾個年輕人意氣磅礴。方寸桌子之間,儼然一個戰場,激動處,常常人仰椅翻,燈倒牌亂。直到第二天朝日初起,才意興闌珊。

當時重慶聚集了許多逃難的知識分子,梁實秋風趣幽默,人緣也好,雅舍人氣逐漸變旺。山城娛樂的事情少,閒下來的時候,朋友們常常登上幾十階臺階來到雅舍,一起指點江山,喝酒暢談至深夜,冰心就是其中一位。

有一回梁實秋生日,邀請了一眾朋友來雅舍,宴後他硬要冰心在生日紀念冊上題字,冰心拗不過,揮筆寫下:「一個人應當象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

▲ 冰心

接著,其他在場男士便嚷了起來:「實秋像花,是說我們都不能做你好朋友咯?」冰心笑道:「別急別急,我還沒寫完。」於是續寫:「雖然是一朵雞冠花,培植尚未成功,實秋仍需努力!」

在清苦的歲月裡,梁實秋真正能閒下來,也正是因為這幫朋友。生活中,沒有什麼比得上跟朋友喝酒聊天來得暢快,讓人忘記煩惱,投入到真正的閒適裡。

圖片|來源於網絡

食一碗煙火,偷半日浮閒

閒居有風月,有詩有酒有朋友只是閒居的淺表,閒最本真的一面是食一碗煙火,偷半日浮閒。

抗戰期間,生活在川中,缺米缺油,就是不缺酒,梁實秋時常能在酒肉間找到一點生活的閒適,慰藉這亂世中僕僕的風塵。

對此,他還打趣道:「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筍煮肉。」

梁實秋與夫人韓菁清

在青島時,梁實秋時常呼朋喚友,聚眾豪飲。八個好友,時不時就到酒樓點些小菜和酒,猜拳行令,三十斤的花雕酒,一次也都能喝完。

他也常常獨酌,酒香濃鬱,加上一斤花生米,讓他恍然間忘記戰爭與亂世,經常是昏昏然睡去,直到東方呈魚肚色。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酒必有肉,梁實秋一生吃過的最好的臘肉就是在抗戰時期吃到的。工作不忙的時候,梁實秋也愛到處去找吃的,有一次他去湘潭訪友,晚宴裡就有臘肉臘魚,吃完不停回味。

架不住好奇,他走進了廚房,只見廚房比大廳還要寬敞,一塵不染。房梁上掛著雞鴨魚肉,下面則是冒煙的樹枝幹柴,溫火微醺,把煙燻到肉裡面去。這次的經歷讓梁實秋大吃一驚,他說到:「自此在各處餐館吃炒臘肉,都不能和這一次的相比。而臘魚之美乃在臘肉之上。」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閒時也時常自己做肉,是一種類似東坡肉的做法,那是用肉置於蒸具中,只加調料,不加水,把鍋蓋蓋緊了,在下面用炭火燜上幾個小時,吃完能緩解一天的疲勞。

他後來回憶道:「天府之國,有酒有肉,戰時得此,無復他求矣。」

柴米油鹽,好酒好肉,是最有煙火氣的事。生活的閒情,是把時間留給家裡的煙火,留給一粥一飯,一飲一啄,而不是忙忙碌碌,快餐快飲。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片|古樾槲-攝

那句「偷得浮生半日閒」中的「偷」字寫盡了閒的奢侈

但正因其難得,才愈顯其珍貴

人活著,從來就不是為了追逐有用之事

清醒時,做做無用之事才能讓身體和心境都閒下來

把詩意安放在風月裡

將性情寄托在摯友處

讓生活籠罩在煙火中

才是真正的閒

世間難得是閒人

願君當一個閒人

做一個最像人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字為物道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梁實秋|人到中年,才芳烈,才馥鬱,才醇美豐厚
    教師節和梁實秋這個教師節,點讚,讀書……無法言說!!這本書入手很久了,太多的瑣事纏繞,沒能靜讀梁實秋!很久以來,都想看看梁實秋到底何許人也,能入先生雜文中!今天再無爽約刊首語的愧疚,再無推普展板的羈絆,教師節讀梁實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梁實秋,在冰心眼中「能說會道,下筆千言,諧而不俗」![咖啡]原來只知道他是「資本家的乏走狗」!不知道他也和沈從文,徐志摩,冰心等一樣,是民國不可多得的散文家,翻譯家,……!
  • 散文丨梁實秋:什麼樣的人,是理想的旅行伴侶
    要捆得緊,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見稜見角,與稀鬆露餡的大包袱要迥異其趣,這已經就不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所能勝任的了。關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開看看,看完之後便很難得再復原。&34;很多人在打完鋪蓋捲兒之後就覺得遊興已盡了。在某些國度裡,旅行是不需要攜帶鋪蓋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隨時洗換的被單,——旅客可以無牽無掛,不必像蝸牛似的頂著安身的傢伙走路。
  • 訪梁實秋故居隨感
    到臺北造訪梁實秋故居,是我近20年來的一個夙願。2019年5月下旬,我與老伴隨旅遊團飛臺灣。6月上旬某日我們在臺北,一清早坐地鐵趕到臺大,在傅斯年墓園默祭後,便尋訪到師大路附近的小巷——雲和街梁實秋故居。梁實秋故居是一幢日式建築,四周圍著一個庭院,院內一株高大的麵包樹。大門兩旁是約2米出頭的大理石立柱,右側立柱上豎掛著一塊金屬層貼面的板牌,上書帶隸書筆意的「梁實秋先生故居」幾個字。
  • 梁實秋:人這一生,為什麼一定要去旅行?
    我們中國人是最怕旅行的一個民族。我記得做小學生的時候,郊外踏青,是一樁心跳的事,多早就籌備,起個大早,排成隊伍,擎著校旗,鼓樂前導,事後下星期還得作一篇《遠足記》,才算功德圓滿。旅行一次是如此的莊嚴!我有一個朋友發明了一種服裝,按著他的頭軀四肢的尺寸做了一件天衣無縫的睡衣,人鑽在睡衣裡面,只留眼前兩個窟窿,和外界完全隔絕——只是那樣子有些像是KKK,夜晚出來曾經幾乎嚇死一個人!原始的交通工具,並不足為旅客之苦。我覺得「滑竿」「架子車」都比飛機有趣。
  • 梁實秋的一段短文,閒適恬淡,讀完令人忘憂
    當夕陽晚照、人到暮年,渴望溫暖和閒適的心情就更加迫切;當內心陽光、充滿愛意,整個大自然都顯得如此親切和溫情。下面介紹梁實秋的一段短文,閒適恬淡,讀完令人忘憂。《閒暇處才是生活》(節選)作者:梁實秋在忙碌與疲憊中,尋找心靈上的閒暇與自處,匆忙中,悠閒那麼可貴。
  • 梁實秋|人這一生,為什麼一定要去旅行?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顯然是上世紀初的情況了,梁實秋先生指出,「我們中國人是最怕旅行的一個民族。」本質上,文章討論的是一種民族的文化心理。作者在文中把困難、苦惱、孤寂和樂趣一一把玩,讓讀者領略其中的滋味,有苦有甜,有感慨有幽默,更有智慧。放到今天來看,這種民族的文化心理,早就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 在臺北訪梁實秋故居偶感
    我初聞梁實秋這個名字,是文革前還在中學讀書的時候。那時從課本中知道梁先生的另一個名號,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這一封號是魯迅先生所賜,梁實秋的文章卻從未見過。因為「走狗」的緣故,梁實秋不僅在北京、青島與重慶北碚的故居,曾長期無人問津,就連他的書也遭禁。
  • 新書嘗鮮|《若無相欠 怎會相見》之梁實秋致韓菁清:願我愛你,像你...
    -零-願我愛你,像你愛我那一年,梁實秋71歲,他在妻子故去半年後應邀抵臺,本是為了校閱那本紀念亡妻的《槐園夢憶》,卻不曾想到,遇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小他30歲的歌星韓菁清。他們一見之下,竟彼此傾心。
  • 梁實秋:旅行
    文 / 梁實秋  我們中國人是最怕旅行的一個民族。我記得做小學生的時候,郊外踏青,是一樁心跳的事,多早就籌備,起個大早,排成隊伍,擎著校旗,鼓樂前導,事後下星期還得作一篇《遠足記》,才算功德圓滿。旅行一次是如此的莊嚴!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內,八十多歲,沒有逛過一次西湖,最後總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沒有再回來——葬在湖邊山上。  古人云,「一生能著幾雨屐?」這是勸人及時行樂,莫怕多費幾雙鞋。
  • 梁實秋:時間即生命
    每日一圖【上帝的調色板】夕陽把綠色的烏拉蓋草原染成了金黃色,青青旅行隊員拍攝《時間即生命》是現代作家梁實秋所寫的一篇散文。作者:梁實秋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錶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
  • 梁實秋:男人懶起來到底有多可怕
    有的男人是在結婚後才開使刷牙。「捫蝨而談」的是男人。還有更甚於此者,曾有人當眾搔背,結果是從袖口裡面摔出一隻老鼠!除了不可挽救的髒相之外,男人的髒大概是由於懶。男人懶起來,像呆鳥對了!男人懶。他可以懶洋洋坐在旋椅上,五官四肢,連同他的腦筋(假如有),一概停止活動,像呆鳥一般;「不聞夫博弈者乎……」那段話是專對男人說的。他若是上街買東西,很少時候能令他的妻子滿意;他總是不肯多問幾家,怕跑腿,怕費話,怕講價錢。什麼事他都嫌麻煩,除了指使別人替他做的事之外,他像殘廢人一樣,對於什麼事都願坐享其成,而名之曰「室家之樂」。他提前養老,至少提前三二十年。
  • 梁實秋忘不掉的杭州味道
    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不可。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他最像一朵花。」這是冰心曾對他的評價。一間古樸素淨的雅舍,幽幽茶香縈繞,小憩也好酣睡也罷,這裡都是絕佳仙境。 他是梁實秋,浙江杭縣人,是個典型的「吃貨」,寫散文寫學術,更愛寫美食。
  • 賢妻程季淑:梁實秋的成功有她一半功勞,金婚前兩年卻被梯子砸死
    都說男主外,女主內,梁實秋卻誇獎妻子說:「我們家無論內外,都是妻子一手操持,」當時正逢亂世,工作和生活都不穩定,小家庭用錢也是捉襟見肘,這時候最能看出當家人的能力,程季淑卻反著來,她告訴丈夫說:「到了衣食無缺的地步之後,便不應該是『量入為出』,應該是『量入為儲』,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將有不時之需,」梁實秋聽了之後,心悅誠服。
  • 晚年梁實秋託人傳話冰心:我沒有變,冰心看了淚如雨下
    1923年,赴美留學的梁實秋和冰心,同坐一條前往大洋彼岸的輪船,之前,二人相互只聞其名不見其人。梁實秋聽說冰心也在船上,頗為尷尬,因為之前他曾發表文章批評冰心說,"我從《繁星》與《春水》裡認識的冰心女士是一位冰冷到零度以下的女作家",並說《繁星》、《春水》此類詩作"終歸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 梁實秋:真正令人流連不忍離去的地方應推青島
    ——《憶青島》梁實秋與青島的情緣1930 赴青任教1930年春,楊振聲出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邀請梁實秋出任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任圖書館館長,梁實秋由此來青。© | 公眾號 青島啤酒博物館「青島的海鮮也很齊備,像蚶
  • 有錢有閒 可自助出遊大溪地島
    泉州暫無發往法屬玻里尼西亞的旅行團有錢有閒
  • 青島、臺北訪梁實秋先生故居,雅舍氣韻猶在,與莎翁情緣讓人觸動
    山東古為青州,有著悠久的歷史,青島有東方瑞士的美譽,是幸福感很強的一座海港城市,也是一個極佳的旅遊勝地,梁實秋先生曾在這裡留下蹤跡,對於先生我還是很有些情感的,先生是一代文學大師,一個強調自由的人,文學的自由是很關鍵的,創作也需要更加自由的思想和空間,文學的自由應該是每一個創作者都希望看到的環境
  • 冰心和梁實秋相互悼念:終於知道對方還活著
    寒暄一陣之後,梁實秋問:「您到美國修習什麼?」冰心回答:「文學。」然後反問:「您修習什麼?」梁答:「文學批評。」話就談不下去了。——初識冰心的梁實秋「覺得她不是一個令人容易親近的人,冷冷的好像要拒人於千裡之外。」
  • 風雨雅舍:梁實秋的重慶舊居
    一個細雨霏霏的秋日,與妻女來到重慶北碚,尋覓梁實秋的足跡。綠樹叢中的梁實秋舊居就在西南大學北門附近,乘車經過時,妻一眼瞥見,急忙告訴我們:「瞧,雅舍!」 雅舍是梁實秋抗戰時期在北碚的寓所,大名鼎鼎的《雅舍小品》即發軔於此,這座蜀中鄉下茅廬和它所在的北碚曾無數次出現在梁實秋的文字裡,以至於來到這裡,總讓人有似曾相識之感。
  • 讓梁實秋來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北平燒鴨」?
    填進幾根之後,眼看著再填就要撐破肚皮,這才鬆手,把鴨關進一間不見天日的小棚子裡,幾十百隻鴨關在一起,像沙丁魚,絕無活動餘地,只是儘量給水喝。這樣關了若干天,天天扯出來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鴨。一來鴨子品種好,二來師傅手藝高,所以填鴨為北平所獨有。抗戰時期在後方有一家餐館試行填鴨,三分之一死去,沒死的雖非骨瘦如柴,也並不很肥,這是我親眼看到的。鴨一定要肥,肥才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