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街頭小吃攤
民國時期的名人大家,兼具美食家身份的很多,他們不僅品嘗美食享用美食,更願意用他們的生花之筆,給美食畫下臉譜。尤其是在人文薈萃的古都北京,更是成為名人大家們徜徉美食世界的最佳去處。因此,老北京的美食通過他們的筆觸,至今仍令人如臨其境、如甘如飴。
梁實秋
說到民國時期的名人美食家,首屈一指當屬梁實秋,他寫下了一大批美食作品,給後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美食史料。尤其梁實秋對其出生地老北京的美食有著刻骨銘心的摯愛和記憶,在他的筆下老北京美食大觀活靈活現。今天就來看看梁實秋如何品嘗北京燒鴨的。
北京烤鴨,名聞中外。在老北京時期,曾叫過燒鴨,或燒鴨子。梁實秋在《燒鴨》一文中寫到:「北平苦旱,不是產鴨盛地,唯近在咫尺之通州得運河之便,渠塘交錯,特宜畜鴨。佳種皆純白,野鴨花鴨則非上選。鴨自通州運到北平,仍需施以填肥手續。以高粱及其他飼料揉搓成圓條狀,較一般香腸熱狗為粗,長約四寸許。通州的鴨子師傅抓過一隻鴨來,夾在兩條腿間,使不得動,用手掰開鴨嘴,以粗長的根根的食料蘸著水硬行塞入。鴨子要叫都叫不出聲,只有眨巴眼的份兒。塞進口中之後,用手緊緊的往下捋鴨的脖子,硬把那一根根的東西擠送到鴨的胃裡。填進幾根之後,眼看著再填就要撐破肚皮,這才鬆手,把鴨關進一間不見天日的小棚子裡,幾十百隻鴨關在一起,像沙丁魚,絕無活動餘地,只是儘量給水喝。這樣關了若干天,天天扯出來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鴨。一來鴨子品種好,二來師傅手藝高,所以填鴨為北平所獨有。抗戰時期在後方有一家餐館試行填鴨,三分之一死去,沒死的雖非骨瘦如柴,也並不很肥,這是我親眼看到的。鴨一定要肥,肥才嫰。」
全鴨席
梁實秋接著寫到:「北平燒鴨,除了專門賣鴨的餐館如全聚德之外,是由便宜坊(即醬肘子鋪)發售的。在館子裡亦可吃燒鴨,例如在福全館宴客,就可以叫右邊鄰近的一家便宜坊送了過來。自從宣外的便宜坊關張以後,要以東城的金魚胡同口的寶華春為後起之秀,樓下門市,樓上小樓一角最是吃燒鴨的好地方。在家裡,打一個電話,寶華春就會派一個小利巴,用保溫的鉛鐵桶送來一隻才出爐的燒鴨,油淋淋的,燙手熱的。附帶著他還管代蒸荷葉餅蔥醬之類。他在席旁小桌上當眾片鴨,手藝不錯,講究片得薄,每片有皮有油有肉,隨後一盤瘦肉,最後是鴨頭鴨尖,大功告成。主人高興,賞錢兩吊,小利巴歡天喜地稱謝而去。
北京烤鴨
填鴨費工費料,後來一般餐館幾乎都賣燒鴨,叫做叉燒烤鴨,連燜爐的設備也省了,就地一堆炭火一根鐵叉就能應市。同時用的是未經填肥的普通鴨子,吹凸了鴨皮晾乾一烤,也能烤得焦黃倍兒脆。但是除了皮就是肉沒有黃油,味道當然差得多。有人到北平吃烤鴨,歸來盛道其美,我問他好在哪裡,他說:『有皮,有肉,沒有油。』我告訴他:『你還沒有吃過北平烤鴨。』」
北京烤鴨
梁實秋在文中引用了當時的詩人嚴辰《憶京都詞》十一首第五首——憶京都·填鴨冠寰中:「爛煮登盤肥且美,加之炮烙制尤工。此間亦有呼名鴨,骨瘦如柴空打殺。」嚴辰雖是浙江人,但是他對於北平的填鴨也是深愛之,用詩詞生動地記述了老北京填鴨的神採,不正是對梁實秋筆下燒鴨的呼應嗎,使人們更加神往那時的美味了!
金雲臻,出身北京的滿族貴胄,對燕京的種種知之甚詳。由於他舊學功底深厚,工詩文,尚美食,京城食事在其筆下,色香味俱全。他撰有著作《餖飣瑣憶》。學者文物鑑定家王世襄曾給予高度評價:「記數十年前故都大眾食品逾二百種,味形之外,並及吆喝叫賣,繪色繪聲,引人入勝,使久居北京者有舊夢重溫之感」。
老北京奶酪
北京的奶製品,最出名又最普遍的是「酪」,酪是純牛奶加工而成的。酪與酥有區別。酥是奶油,漢代就有的。李時珍《本草綱目·獸部》釋酥稱:「酥乃酪作,乃酪之浮面所成。」
金雲臻的文章寫到:「北京的酪,作為一種清涼飲料,一般都在春節後天氣溫和時開始製售。串街走巷的小販,立春後,也有挑擔子賣酪的,一邊是圓木桶,木蓋下襯一塊潔淨的藍布罩在桶上,揭開桶蓋和藍布,桶裡用板分層架放一碗一碗的白如凝脂的奶酪。每到春天晚飯後,胡同裡就傳來簡而和諧的吆喝聲:『酪喂!喝酪啊!』五六十年前每碗也不過十幾個銅板,合三四分錢。可是味道較淡薄,比不上店裡的純正。」
北京專售奶酪的店稱奶茶鋪,從清代就有,辛亥革命後還存在了二十多年。在我一生所吃過的食品中,還沒有一種在香、腴、雋、爽上能夠比得上酪的。它定型在碗中,表面潔白如雪,平滑如鏡,形質又像豆腐花。入口酥溶,奶香四溢,可以算得上冷食中之逸品,有一種高潔絕俗之感。這絕非我個人阿私所好,凡是吃過酪的人都有此同感。酪的定型,據說雖也借重於少量澱粉,但主要靠冰凍冷藏。上市以春為主,夏季怕餿腐不大做,冬季三九嚴寒也不大適宜。挑擔子的質量稍差,奶質薄,多加澱粉,滋味就遜色了。最好的酪以把碗倒轉不流出來。」
金雲臻接著寫到:「奶酪之外,則屬奶卷、奶餑餑最稱上品。奶卷是取純奶油,蒸發水分,用器皿定型,做成奶皮,用以包上甜陷,就成了奶卷或奶餑餑了。奶卷皮,有兩種類型:一種叫盆皮。是用光滑的瓷盆定型,表面平滑光潔,瑩激如玉;另一種叫文旦皮。是用粗糙的陶盆定型,因水分蒸發大,脂肪高,盆底糙,表面出現斑點,而且略呈淡黃,不是純白,好像文旦表皮一樣,故稱文旦皮。外觀不美,但奶味更濃鬱。一般奶品都用盆皮,文旦皮要定製,因為工、料都費,價亦略昂。奶卷、奶餑餑,只有兩種餡子,一種芝麻白糖、一種山楂蜜糕。由於奶質細膩,使這兩種陷子入口,也微感粗糙,但味道還是相得益彰的。奶卷的製法是用奶皮鋪開,將兩種餡子各分一面,捲成雙如意形,紅白相間,非常美觀。分大小兩種,小的長可二寸(市尺,以下文中全部用舊度量),每隻五分錢。大的要定製,長約一尺二寸,售價一元以上,相當於十二個燒餅的價錢。奶餑餑餡子相同,如一隻普通月餅大小,表面印花,約當兩隻奶卷的價錢。這種奶製品,質純味美,遠非現在西式點心的奶類製品所能望其項背。」
金雲臻行雲流水般的文字,早已把人們引入了他的美食世界而忘返了。
張恨水
曾經久居老北京的作家張恨水,在成就他的事業同時,也是嘗了不少老北京的美味佳餚,對此他印象很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美食作品《風簷嘗烤肉》。老北京人說到烤肉,必提「南宛北季」,宛氏的烤牛肉、季氏的烤羊肉,各有千秋。烤肉宛現位於北京西城區宣武門內大街,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烤肉宛的烤牛肉,鮮滑香嫩,有「賽豆腐」之美稱。民國時期,張大千、梅蘭芳、馬連良等藝術大師均為烤肉宛的常客,齊白石、郭沫若等文化名流都曾為其題匾贈詩。
烤牛肉
張恨水認為,嘗過松柴烤牛肉這異味的人,就會對北平悠然神往。張恨水寫到:「松柴烤牛肉,那才是真正的北方大陸風味,吃這種東西,不但是嘗那個味,還要領略那個意境.」
任何一條馬路上,有極寬的人行路,這路總在一丈開外,在不妨礙行人的屋簷下,有些地方,是可擺著浮攤的。這賣烤牛肉的爐灶,就是放置在這種地方。無論這爐灶屬於大館子小館子或者飯攤兒,布置全是一樣。一個高可三尺的圓爐灶,上面罩著一個鐵棍罩子,北方人叫著甑,將二三尺長的松樹柴,塞到甑底下去燒。賣肉的人,將牛羊肉切成像牛皮紙那麼薄,巴掌大一塊(這就是藝術),用碟兒盛著,放在櫃檯或攤板上。松火柴在爐灶上吐著紅焰,帶了繚繞的青煙,橫過馬路。在下風頭遠遠的嗅到一種烤肉香,於是有這嗜好的人,就情不自禁地走了過去,叫一聲:『掌柜的,來兩碟!』你夾起碟子裡的肉,向醬油料酒裡面一和弄,立刻送到鐵甑的火焰上去烤烙。但別忘了放蔥白,去摻合著,於是肉氣味、蔥氣味、醬油酒氣味、松煙氣味,融合一處,鐵烙罩上吱吱作響,筷子越翻弄越香。你要是喝酒,店夥給你送一隻杯子,一個三寸高的小錫瓶兒來,那時你左腳站在地上,右腳踏在凳上,右手拿了長筷子在甑上烤肉,左手兩指夾了錫瓶嘴兒,向木架子上杯子裡斟白幹,一筷子熟肉送到口,接著舉杯抿上一口酒,那神氣就大了。」
烤羊肉
「趣味還不止此,一個甑,同時可以圍了六七個人吃。大家全是過路人誰也不認識誰。可是各人在甑上佔一塊小地盤烤肉,有個默契的君子協定,互不侵犯。各烤各的,各吃各的。偶然交上一句話:『味兒不壞!』於是作個會心的微笑。吃飽了,人喝足了,在店堂裡去喝碗小米稀飯,就著鹽水疙瘩,或者要個天津蘿蔔啃,濃膩了之後再來個清淡,其味無窮。」
至此,張恨水感慨道:「雖南面王無以易也!」可見老北京的松柴烤肉味道何其鮮美,何其引人入勝。
老北京的美食數不勝數,被名人大家記載下來的也是汗牛充棟。透過這些優美的文字,儼然令人垂涎三尺、回味無窮!
作者:陳保琳
編輯:陳曉燕 周冰倩
文史e家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