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梁實秋來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北平燒鴨」?

2021-02-08 團結報文史e家

老北京的街頭小吃攤


民國時期的名人大家,兼具美食家身份的很多,他們不僅品嘗美食享用美食,更願意用他們的生花之筆,給美食畫下臉譜。尤其是在人文薈萃的古都北京,更是成為名人大家們徜徉美食世界的最佳去處。因此,老北京的美食通過他們的筆觸,至今仍令人如臨其境、如甘如飴。



梁實秋


說到民國時期的名人美食家,首屈一指當屬梁實秋,他寫下了一大批美食作品,給後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美食史料。尤其梁實秋對其出生地老北京的美食有著刻骨銘心的摯愛和記憶,在他的筆下老北京美食大觀活靈活現。今天就來看看梁實秋如何品嘗北京燒鴨的。

 

北京烤鴨,名聞中外。在老北京時期,曾叫過燒鴨,或燒鴨子。梁實秋在《燒鴨》一文中寫到:「北平苦旱,不是產鴨盛地,唯近在咫尺之通州得運河之便,渠塘交錯,特宜畜鴨。佳種皆純白,野鴨花鴨則非上選。鴨自通州運到北平,仍需施以填肥手續。以高粱及其他飼料揉搓成圓條狀,較一般香腸熱狗為粗,長約四寸許。通州的鴨子師傅抓過一隻鴨來,夾在兩條腿間,使不得動,用手掰開鴨嘴,以粗長的根根的食料蘸著水硬行塞入。鴨子要叫都叫不出聲,只有眨巴眼的份兒。塞進口中之後,用手緊緊的往下捋鴨的脖子,硬把那一根根的東西擠送到鴨的胃裡。填進幾根之後,眼看著再填就要撐破肚皮,這才鬆手,把鴨關進一間不見天日的小棚子裡,幾十百隻鴨關在一起,像沙丁魚,絕無活動餘地,只是儘量給水喝。這樣關了若干天,天天扯出來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鴨。一來鴨子品種好,二來師傅手藝高,所以填鴨為北平所獨有。抗戰時期在後方有一家餐館試行填鴨,三分之一死去,沒死的雖非骨瘦如柴,也並不很肥,這是我親眼看到的。鴨一定要肥,肥才嫰。」


全鴨席


梁實秋接著寫到:「北平燒鴨,除了專門賣鴨的餐館如全聚德之外,是由便宜坊(即醬肘子鋪)發售的。在館子裡亦可吃燒鴨,例如在福全館宴客,就可以叫右邊鄰近的一家便宜坊送了過來。自從宣外的便宜坊關張以後,要以東城的金魚胡同口的寶華春為後起之秀,樓下門市,樓上小樓一角最是吃燒鴨的好地方。在家裡,打一個電話,寶華春就會派一個小利巴,用保溫的鉛鐵桶送來一隻才出爐的燒鴨,油淋淋的,燙手熱的。附帶著他還管代蒸荷葉餅蔥醬之類。他在席旁小桌上當眾片鴨,手藝不錯,講究片得薄,每片有皮有油有肉,隨後一盤瘦肉,最後是鴨頭鴨尖,大功告成。主人高興,賞錢兩吊,小利巴歡天喜地稱謝而去。

 

北京烤鴨


填鴨費工費料,後來一般餐館幾乎都賣燒鴨,叫做叉燒烤鴨,連燜爐的設備也省了,就地一堆炭火一根鐵叉就能應市。同時用的是未經填肥的普通鴨子,吹凸了鴨皮晾乾一烤,也能烤得焦黃倍兒脆。但是除了皮就是肉沒有黃油,味道當然差得多。有人到北平吃烤鴨,歸來盛道其美,我問他好在哪裡,他說:『有皮,有肉,沒有油。』我告訴他:『你還沒有吃過北平烤鴨。』」


北京烤鴨

 

梁實秋在文中引用了當時的詩人嚴辰《憶京都詞》十一首第五首——憶京都·填鴨冠寰中:「爛煮登盤肥且美,加之炮烙制尤工。此間亦有呼名鴨,骨瘦如柴空打殺。」嚴辰雖是浙江人,但是他對於北平的填鴨也是深愛之,用詩詞生動地記述了老北京填鴨的神採,不正是對梁實秋筆下燒鴨的呼應嗎,使人們更加神往那時的美味了!



金雲臻,出身北京的滿族貴胄,對燕京的種種知之甚詳。由於他舊學功底深厚,工詩文,尚美食,京城食事在其筆下,色香味俱全。他撰有著作《餖飣瑣憶》。學者文物鑑定家王世襄曾給予高度評價:「記數十年前故都大眾食品逾二百種,味形之外,並及吆喝叫賣,繪色繪聲,引人入勝,使久居北京者有舊夢重溫之感」。


老北京奶酪


北京的奶製品,最出名又最普遍的是「酪」,酪是純牛奶加工而成的。酪與酥有區別。酥是奶油,漢代就有的。李時珍《本草綱目·獸部》釋酥稱:「酥乃酪作,乃酪之浮面所成。」

 

金雲臻的文章寫到:「北京的酪,作為一種清涼飲料,一般都在春節後天氣溫和時開始製售。串街走巷的小販,立春後,也有挑擔子賣酪的,一邊是圓木桶,木蓋下襯一塊潔淨的藍布罩在桶上,揭開桶蓋和藍布,桶裡用板分層架放一碗一碗的白如凝脂的奶酪。每到春天晚飯後,胡同裡就傳來簡而和諧的吆喝聲:『酪喂!喝酪啊!』五六十年前每碗也不過十幾個銅板,合三四分錢。可是味道較淡薄,比不上店裡的純正。」


北京專售奶酪的店稱奶茶鋪,從清代就有,辛亥革命後還存在了二十多年。在我一生所吃過的食品中,還沒有一種在香、腴、雋、爽上能夠比得上酪的。它定型在碗中,表面潔白如雪,平滑如鏡,形質又像豆腐花。入口酥溶,奶香四溢,可以算得上冷食中之逸品,有一種高潔絕俗之感。這絕非我個人阿私所好,凡是吃過酪的人都有此同感。酪的定型,據說雖也借重於少量澱粉,但主要靠冰凍冷藏。上市以春為主,夏季怕餿腐不大做,冬季三九嚴寒也不大適宜。挑擔子的質量稍差,奶質薄,多加澱粉,滋味就遜色了。最好的酪以把碗倒轉不流出來。」

 

金雲臻接著寫到:「奶酪之外,則屬奶卷、奶餑餑最稱上品。奶卷是取純奶油,蒸發水分,用器皿定型,做成奶皮,用以包上甜陷,就成了奶卷或奶餑餑了。奶卷皮,有兩種類型:一種叫盆皮。是用光滑的瓷盆定型,表面平滑光潔,瑩激如玉;另一種叫文旦皮。是用粗糙的陶盆定型,因水分蒸發大,脂肪高,盆底糙,表面出現斑點,而且略呈淡黃,不是純白,好像文旦表皮一樣,故稱文旦皮。外觀不美,但奶味更濃鬱。一般奶品都用盆皮,文旦皮要定製,因為工、料都費,價亦略昂。奶卷、奶餑餑,只有兩種餡子,一種芝麻白糖、一種山楂蜜糕。由於奶質細膩,使這兩種陷子入口,也微感粗糙,但味道還是相得益彰的。奶卷的製法是用奶皮鋪開,將兩種餡子各分一面,捲成雙如意形,紅白相間,非常美觀。分大小兩種,小的長可二寸(市尺,以下文中全部用舊度量),每隻五分錢。大的要定製,長約一尺二寸,售價一元以上,相當於十二個燒餅的價錢。奶餑餑餡子相同,如一隻普通月餅大小,表面印花,約當兩隻奶卷的價錢。這種奶製品,質純味美,遠非現在西式點心的奶類製品所能望其項背。」


金雲臻行雲流水般的文字,早已把人們引入了他的美食世界而忘返了。



張恨水


曾經久居老北京的作家張恨水,在成就他的事業同時,也是嘗了不少老北京的美味佳餚,對此他印象很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美食作品《風簷嘗烤肉》。老北京人說到烤肉,必提「南宛北季」,宛氏的烤牛肉、季氏的烤羊肉,各有千秋。烤肉宛現位於北京西城區宣武門內大街,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烤肉宛的烤牛肉,鮮滑香嫩,有「賽豆腐」之美稱。民國時期,張大千、梅蘭芳、馬連良等藝術大師均為烤肉宛的常客,齊白石、郭沫若等文化名流都曾為其題匾贈詩。

 

烤牛肉


張恨水認為,嘗過松柴烤牛肉這異味的人,就會對北平悠然神往。張恨水寫到:「松柴烤牛肉,那才是真正的北方大陸風味,吃這種東西,不但是嘗那個味,還要領略那個意境.」

 

任何一條馬路上,有極寬的人行路,這路總在一丈開外,在不妨礙行人的屋簷下,有些地方,是可擺著浮攤的。這賣烤牛肉的爐灶,就是放置在這種地方。無論這爐灶屬於大館子小館子或者飯攤兒,布置全是一樣。一個高可三尺的圓爐灶,上面罩著一個鐵棍罩子,北方人叫著甑,將二三尺長的松樹柴,塞到甑底下去燒。賣肉的人,將牛羊肉切成像牛皮紙那麼薄,巴掌大一塊(這就是藝術),用碟兒盛著,放在櫃檯或攤板上。松火柴在爐灶上吐著紅焰,帶了繚繞的青煙,橫過馬路。在下風頭遠遠的嗅到一種烤肉香,於是有這嗜好的人,就情不自禁地走了過去,叫一聲:『掌柜的,來兩碟!』你夾起碟子裡的肉,向醬油料酒裡面一和弄,立刻送到鐵甑的火焰上去烤烙。但別忘了放蔥白,去摻合著,於是肉氣味、蔥氣味、醬油酒氣味、松煙氣味,融合一處,鐵烙罩上吱吱作響,筷子越翻弄越香。你要是喝酒,店夥給你送一隻杯子,一個三寸高的小錫瓶兒來,那時你左腳站在地上,右腳踏在凳上,右手拿了長筷子在甑上烤肉,左手兩指夾了錫瓶嘴兒,向木架子上杯子裡斟白幹,一筷子熟肉送到口,接著舉杯抿上一口酒,那神氣就大了。」


烤羊肉


 「趣味還不止此,一個甑,同時可以圍了六七個人吃。大家全是過路人誰也不認識誰。可是各人在甑上佔一塊小地盤烤肉,有個默契的君子協定,互不侵犯。各烤各的,各吃各的。偶然交上一句話:『味兒不壞!』於是作個會心的微笑。吃飽了,人喝足了,在店堂裡去喝碗小米稀飯,就著鹽水疙瘩,或者要個天津蘿蔔啃,濃膩了之後再來個清淡,其味無窮。」

 

至此,張恨水感慨道:「雖南面王無以易也!」可見老北京的松柴烤肉味道何其鮮美,何其引人入勝。

 

老北京的美食數不勝數,被名人大家記載下來的也是汗牛充棟。透過這些優美的文字,儼然令人垂涎三尺、回味無窮!


作者:陳保琳

編輯:陳曉燕 周冰倩


文史e家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相關焦點

  • 梁實秋:真正令人流連不忍離去的地方應推青島
    我雖然足跡不廣,但北自遼東,南至兩粵,也走過了十幾省,竊以為真正令人留連不忍離去的地方應推青島——《憶青島》梁實秋與青島的情緣1930 赴青任教1930年春,楊振聲出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邀請梁實秋出任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任圖書館館長,梁實秋由此來青。
  • 訪梁實秋故居隨感
    到臺北造訪梁實秋故居,是我近20年來的一個夙願。2019年5月下旬,我與老伴隨旅遊團飛臺灣。6月上旬某日我們在臺北,一清早坐地鐵趕到臺大,在傅斯年墓園默祭後,便尋訪到師大路附近的小巷——雲和街梁實秋故居。梁實秋故居是一幢日式建築,四周圍著一個庭院,院內一株高大的麵包樹。大門兩旁是約2米出頭的大理石立柱,右側立柱上豎掛著一塊金屬層貼面的板牌,上書帶隸書筆意的「梁實秋先生故居」幾個字。
  • 風雨雅舍:梁實秋的重慶舊居
    一個細雨霏霏的秋日,與妻女來到重慶北碚,尋覓梁實秋的足跡。綠樹叢中的梁實秋舊居就在西南大學北門附近,乘車經過時,妻一眼瞥見,急忙告訴我們:「瞧,雅舍!」 雅舍是梁實秋抗戰時期在北碚的寓所,大名鼎鼎的《雅舍小品》即發軔於此,這座蜀中鄉下茅廬和它所在的北碚曾無數次出現在梁實秋的文字裡,以至於來到這裡,總讓人有似曾相識之感。
  • 梁實秋:人在有閒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
    圖片|放牧的阿沐 攝圖片|攝東尚拾影 攝這樣,總感覺少了點什麼。人,多維度地存在於世界上,忙碌只是我們其中一面。生活還有江山風月,人間煙火,詩朋酒儕;閒下來感受這些,才能活得更像一個人。閒,是為了窺見生活本真的面貌。
  • 晚年梁實秋託人傳話冰心:我沒有變,冰心看了淚如雨下
    你呢?"梁回答:"文學批評。"然後兩人便再無話了,幸好有許地山在一旁緩和,才避免了窘境。冰心給梁實秋的第一印象是"一個不容易親近的人,冷冷的好像要拒人於千裡之外的感覺"。慢慢的接觸多了,梁實秋發現,冰心只是表面上對人有幾分矜持,實則與人為善,寬厚待人。他讚揚冰心:"她的胸襟之高超,感覺之敏銳,性情之細膩,均非一般人所可企及。"
  • 在臺北訪梁實秋故居偶感
    到臺灣旅遊,造訪梁實秋故居,是我近十餘年來的一個心願。今年5月下旬我與內人隨團遊臺灣。6月上旬某日,一早趕到臺大,在傅斯年墓園默祭後,便尋訪到師大路附近的小巷——雲和街梁實秋故居。梁實秋故居是一幢日式建築,4周圍著一個庭院,門旁約2米高的大理石立柱上,豎掛著一塊金屬板,上書帶隸書筆意的「梁實秋先生故居」幾個字。
  • 冰心和梁實秋相互悼念:終於知道對方還活著
    梁實秋則是1926年回國任教於南京東南大學。1929年秋日的一天,梁實秋同聞一多來到冰心同吳文藻新婚不久的燕大燕南園的新居。冰心回憶說:「他們在樓上樓下走了一遍,在客廳裡坐著喝茶,忽然倆人同時站起,笑著說:『我們出去一會兒就回來。』我們以為他們是去看燕大的其他朋友,並沒有在意。不料,不久他們就回來了,手裡拿著一包香菸,笑說:『你們這裡什麼都好,就缺少一件待客最好的東西!』
  • 冰心說,梁實秋能夠翻譯完莎士比亞全集,程季淑的功勞要佔一半
    英俊瀟灑的梁實秋忐忑中的梁實秋受到了程季淑的閨蜜黃淑貞的信(黃淑貞的父親和梁實秋的父親是舊交),在心中告訴他不要灰心,並且告訴了他程季淑的工作單位和電話號碼。梁實秋赴美留學三年,是對他們愛情最大的考驗,在第三年間,程季淑給梁實秋寫信到:「你再不回來,我就要嫁給別人了」,梁實秋接到信後,倉皇的連畢業典禮都沒有參加就回國了。
  • 賢妻程季淑:梁實秋的成功有她一半功勞,金婚前兩年卻被梯子砸死
    都說男主外,女主內,梁實秋卻誇獎妻子說:「我們家無論內外,都是妻子一手操持,」當時正逢亂世,工作和生活都不穩定,小家庭用錢也是捉襟見肘,這時候最能看出當家人的能力,程季淑卻反著來,她告訴丈夫說:「到了衣食無缺的地步之後,便不應該是『量入為出』,應該是『量入為儲』,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將有不時之需,」梁實秋聽了之後,心悅誠服。
  • 梁實秋忘不掉的杭州味道
    他寫男人女人,也寫下棋看報,想到什麼都要寫,再微小的細節也感知,再平凡的話題也感悟,可卻句句使人心靜而心生嚮往。可見其對人間煙火、生活點滴的傾注與玩味,他把生活過成點滴都是樂趣的遊樂場,在其中盡情收穫樸素生活裡的平凡趣味。尋得這處仙境之人,幽幽寫下,「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 新書嘗鮮|《若無相欠 怎會相見》之梁實秋致韓菁清:願我愛你,像你...
    在遇見梁實秋之前,她談過一些不了了之的愛情,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幾十年來,在愛情裡努力過、掙扎過。到了40多歲,她終於明白,因此,她給了他明確的回覆:「我願愛你,像你愛我,她真,她誠,好純,好不平凡!愛:我被你的權威屈服了!統一了!我會永遠效忠於你,心不二志!」
  • 梁實秋:時間即生命
    每日一圖【上帝的調色板】夕陽把綠色的烏拉蓋草原染成了金黃色,青青旅行隊員拍攝《時間即生命》是現代作家梁實秋所寫的一篇散文。作者:梁實秋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錶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
  • 梁實秋|人到中年,才芳烈,才馥鬱,才醇美豐厚
    教師節和梁實秋這個教師節,點讚,讀書……無法言說!!這本書入手很久了,太多的瑣事纏繞,沒能靜讀梁實秋!很久以來,都想看看梁實秋到底何許人也,能入先生雜文中!今天再無爽約刊首語的愧疚,再無推普展板的羈絆,教師節讀梁實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梁實秋,在冰心眼中「能說會道,下筆千言,諧而不俗」![咖啡]原來只知道他是「資本家的乏走狗」!不知道他也和沈從文,徐志摩,冰心等一樣,是民國不可多得的散文家,翻譯家,……!
  • 梁實秋:旅行
    文 / 梁實秋  我們中國人是最怕旅行的一個民族。我們要看朵朵的白雲,但並不想在雲隙裡鑽出鑽進;我們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但並不想把世界縮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來欣賞。我惋惜米爾頓所稱述的中土有「掛帆之車」尚不曾坐過。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於舟車之不易得,車夫舟子之不易纏,「衣帽自看」固不待言,還要提防青紗帳起。劉伶「死便埋我」,也不是準備橫死。  旅行雖然夾雜著苦惱,究竟有很大的樂趣在。
  • 梁實秋:與魯迅對罵8年,黃昏戀遭質疑後,他卻借用魯迅名言回應
    梁實秋的言外之意是:我不是走狗,因為走狗都有主,可我沒有;另外,走狗都有賞錢拿,我也沒有。梁實秋與魯迅梁實秋的文章被魯迅看到後,他先是冷冷一笑, 隨後他道: 「乃超(梁實秋)還嫩一些, 這回還得我來。」
  • Fate:長見識,這些英靈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assassin
    Fate系列的許多英靈真是不走尋常路,往往能帶給你不同的驚喜,看到他們的戰鬥方式,你會恍然大悟,原來可以這麼玩,真是長見識,長見識。今天我就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assassin。李書文-----無二打在我看來,真正的暗殺者就是在敵人出其不意時給與即死一擊。李大師的圈境配合無二打完美詮釋了什麼是暗殺者。說實話,沒有概念性防禦寶具,沒有超乎尋常的技能,李大師怕不是能橫著走了,蘑菇果然是中國吹。
  • 梁實秋有詩才,視胡適為師長,但讀了胡適的《嘗試集》後,憤怒了
    最讓梁實秋感到憤憤不平的是,學校竟然規定:上午的課是必修課,學生考試必須及格才準予畢業;而下午課只是選修課,可不考。這一來,很多學生不學中文課程了。梁實秋偏不,他一向喜歡中國古典文學,「我下午上課從來不和先生搗亂,上午在課堂裡就常不馴順。」
  • 散文丨梁實秋:什麼樣的人,是理想的旅行伴侶
    旅行的伴侶文丨梁實秋圖 | 羅 煒古人云,&34;這是勸人及時行樂,莫怕多費幾雙鞋。我們要看朵朵的白雲,但並不想在雲隙裡鑽出鑽進;我們要&34;但並不想把世界縮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來欣賞。我惋惜米爾頓所稱述的中土有&34;尚不曾坐過。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於舟車之不易得,車夫舟子之不易纏,&34;固不待言,還要提防青紗帳起。劉伶&34;,也不是準備橫死。旅行雖然夾雜著苦惱,究竟有很大的樂趣在。旅行是一種逃避,——逃避人間的醜惡。
  • 名家談寫作 | 梁實秋:作文的三個階段
    梁實秋 作文的三個階段 我們初學為文,一看題目,便覺一片空虛,搔首踟躕無論是以「人生於世……」來開始,或以「時代的巨輪……」來開始,都感覺得文思枯澀難以為繼,即或搜索枯腸,敷衍成篇,自己也覺得內容貧乏索然寡味。胡適之先生告訴過我們:「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我們心中不免暗忖:本來無話可說,要我說些什麼?有人認為這是腹笥太儉之過,療治之方是多讀書。
  • 梁實秋和謝文秋只是逢場作了場戲,他對冰心說:我是有女朋友的人
    冰心應該知道,梁實秋在國內是有女朋友的。當年,在「傑克遜號」上,梁實秋就曾對冰心說:「我在上海上船以前,同我的女朋友話別時,曾大哭了一場。」這個女朋友名叫程季淑,是包辦婚姻的產物。梁實秋鬆了口氣。可是,大姐又神秘兮兮的補充說,程季淑頭髮的劉海很長,覆蓋了整個前額,好象在遮掩著疤痕什麼的。一個大美女,額前長了一個大傷疤,可不是造化弄人,大煞風景?梁實秋的心懸了起來,捂著嘴,吃驚地看著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