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
又到了出門亂穿衣的秋天了~
小風嗖嗖得吹,
急需美食來補充能量啊!
在這要靠美食來解救
打顫兒的小手和胃的時候,
我們的寧波,
可真的是備下了令人眼花繚亂的
美食盛宴!!!
好吃的東西一籮筐,
道道還有講究,
就等著你去探「鮮」啦~
快,收下這份「品鮮指南」,
趁著長假,正好去大吃好幾頓吧!
「好吃」是寧波人的天性!
色|色彩誘人
香|香氣誘人
味|滋味誘人
鹹、鮮、臭是寧波菜的精華;軟、糯、甜是寧式糕點的代表;「好吃」是寧波人的天性,只要得一句「咪道較貴好」就是對一家店最由衷的稱讚。對於食物,還可分好吃、會吃、懂吃,這其中的門道也是一個無底洞。時至今日,寧波菜作為這個城市的第五張名片,除了飽食的滿足,還帶著滿滿的幸福感而來,似乎一切都來得太突然,已經沉醉其中無法自拔。
餘姚十六圍千
「圍千」,根據字面白話的理解就是很多人一起圍坐在桌邊吃飯,「十六圍千」在老底子一般是用於嫁娶喜宴、慶生祝壽、中舉升遷等大事才辦的,但卻不是普通家庭承擔得起的宴請。一桌「十六圍千」,即便是老師傅籌備,也要三天才能完成,選材、備料、製作、容不得半點馬虎。
像是一道經典的三鮮過橋,五花肉為「橋」,雞汁肉丸、豆腐皮餃子、魚餅匯成三鮮。以「三鮮」喻「福、祿、壽三仙」,品的便是餘姚的舌尖藝術。
>>>由於交通不便,客人午後吃完就要動身返家,熱情周到的主人會給客人準備好途上充飢的東西,比如那些容易打包的乾果、水果、點心之類,用事先準備好的新手絹給每位客人包一份這樣的「返程禮物」。餘姚人把這種用手絹包裹的禮物稱作「絹爿包」。
象山十六碗
「女婿來到丈母家,丈母端出十八碗」,其中的「十六碗」便是集象山灶頭之美味,都是以透骨新鮮的海鮮味原料,匯聚了這座港灣的海味精華。淡菜、海鰻、梭子蟹、帶魚、鯧魚等都是「十六碗」中會出現的食材,在做慣了海鮮的象山人手裡,不一樣的食材經蒸、炒、醃、燙能做出百般花樣,又不失海鮮的本味,鮮之有道。
象山鹹寶蟹、雪菜煮冬筍、特色鯔魚凍、魚露浸白鵝、鹽水煮白蝦、沸水氽銀蚶、苔菜拖蝦潺、倒篤活寶蟹、抱鹽大鯧魚、大烤鮮墨魚、石浦魚包肉、番薯面黃帥、蔥油鮮紫菜、紅燒鮮帶魚、黃豆芽鰻鯗、象山大雜燴,象山冬季「十六碗」裡大多都是海鮮硬菜。
>>>象山十六碗並不是一個固定版本,針對春夏秋冬四季,會推出時令季節的菜品,讓來象山的遊客們一飽口福。
奉化十碗
奉化位於浙江東部,靠山面海,藉由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奉化人餐桌上的食材十分豐富。漢代的鮚醬,唐代的奉蚶,北宋的瑤柱,均為貢品。
此外,奉化素有善烹美食的傳統,蛋蒸三層肉、花椒鵝、紅膏熗蟹、鴨子芋艿、新風鰻鯗、頭水馬鮫魚等,皆是奉幫佳餚。豬油湯糰、麻餈、米鴨蛋、水晶油包,還有米饅頭、黃內糕、水涾糕、灰汁團、擂沙麻團、米豆腐等傳統名點,讓人垂涎欲滴。湯甘醇、鹹齏脆、肉瓣嫩,是一碗正宗鹹齏大湯黃魚的層次所在。這是一道普通的甬式家常菜,也是宴席上鎮得住臺面的硬菜,更是根植在奉化人骨子裡的鮮鹹記憶。
>>>奉化芋艿頭是奉化乃至寧波最負盛名的名優特產,其外表粗獷,內裡卻通體雪白粉嫩,細膩軟糯。在奉化,對於芋頭煨、蒸、烤、燒、炒、糊,無一不佳。切片的芋艿頭,圓圓厚厚的樣子恰似一輪滿月,蒸製後,搭配蟹醬的鮮中帶甜,鹹中有糯是本地人心心念的味道……
寧海十碗
寧海綿長的海岸線足足有176公裡,海域遼闊。因處象山港與三門灣兩者之間,不僅使寧海灣風平浪靜,而且形成了淺海灘涂。這個海鮮勝地滋養了諸如長街蟶子、一市青蟹、越溪跳魚等不勝枚舉的「鮮」味,讓人從味蕾到胃部都鮮個透。
但作為寧波下轄的最大一個縣,「海」的因素在廣闊的寧海大地上又只是其中小小的一種。寧海土雞、鳧溪香魚、岔路黑豬肉、胡陳土豆等都是名產;前童三寶、霞客麥餅等豆製品、麵食做出來也格外獨到。
>>>寧海的前童古鎮為江南明清時期的民居原版,至今保存有1300多間各式古建民居。沿著卵石鋪就的小徑,步入前童古鎮。仿佛一下回到了幾百年前的時光中。青瓦灰房,街巷縱伸,石道蜿蜒,小溪淙淙,雕花精製,閣樓高懸。
錢湖四寶
寧波人愛東錢湖,其中大概摻雜了不少垂涎湖中各種鮮貨的原因。在東錢湖最有情趣的吃,莫過於聽著款款作響的櫓聲,臨湖品湖鮮,或蕩舟品船菜,別有一番風味。
東錢湖四寶之一的「浪裏白條」,指的是朋魚,清蒸朋魚大概是最曼妙的吃法了。錢湖螄螺也是一絕。肉質細嫩而鮮美的錢湖河蝦,頭部長出了「膏」之後,這鮮味可不是養殖的魚蝦所能比的。而四寶之四,名「青魚划水」,「划水」是魚尾,青魚魚尾是最鮮嫩的部位,紅燒、香糟、風乾,皆是佐酒下飯的利器。
>>>周邊的韓嶺值得一遊。韓嶺的商貿文化經歷了變革與重生,融合現代生活,打造文化地圖,變身為一個鄉土文化濃厚卻又集結新生活方式的浙東古村。在韓嶺服裝廠原址新開的中式服裝店,韓嶺特色美食小吃店等,延續了韓嶺古村的歷史文脈。
寧波本地人的寶藏小館子
老底子說「下館子」,言語中總多帶了些底氣,而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下館子」變得更親民,或許只是一頓普通的午餐或晚餐;而那些館子,也在時間的沉澱中變成了街角巷弄裡的傳奇。
這些店從不宣傳,但也不缺客人,這兒的食客多是父母帶著孩子,老友帶著老友這樣層層傳遞下去的,是被幾代人認可的美味;到當下消息流通的時代,它們又成了老饕們品味的象徵……
>>>沿江酒家:
在鎮海,當地人對沿江酒家有另外的稱呼——螄螺飯店,這由來都是因為老闆鄭寶華一招成名的那道「醬爆螄螺」,源自老闆獨門秘方裡的一勺雞湯。熱鍋爆香香料,倒入滿滿一盆螺螄,佐以醬油、雞湯翻炒,醬汁和雞湯的鮮甜味包裹著螺殼,浸透了螺肉。除了螄螺,白切雞、燻魚這三道菜色,算是店裡每桌必點的「老三樣」。
地址:鎮海區五裡牌沿江村大運路村委會南側
周邊遊推薦:鄭氏十七房
>>>張氏酒家:
慈城張氏飯店聲名在外,卻又頗有幾分神秘。一條只容得下兩車交匯的民主路上,門面隱晦的就是張氏酒家,除了門口總是三三兩兩等著幾個吃飯的老熟客,很容易就錯過了這家店。進門就是點菜區,除了案頭有的時令食材,其他有的菜式都貼在了牆上,想吃什麼記得下手要快,一些熱門菜很容易斷貨。菜式也是老底子的做法,比如白切大腸、雞雜羹等,都是讓人覺得親切的老味道。店裡的選料也很講究,用的多是慈城當地產的食材。
地址:江北區慈城鎮民主路周仰山莊西50米
周邊遊推薦:慈城孔廟
本文來源:搜狐 作者:愛心公益 責任編輯: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