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後,夏天的暑氣並未完全消退,但秋分之後,暑氣基本已消,天氣漸冷,陽氣內收。秋分,是真的進入秋天了。
俗話說,「秋冬進補,開春打虎」,秋冬天是大家習慣進補的季節,這種習慣是基於自然規律的。但是,對於有些人來說,進補又怕胖,有些人進補還會上火。秋分之後該怎麼吃,更有利於身體健康呢?牢記這3要點。
1、怎樣貼秋膘不怕胖
貼秋膘是中國民間自古以來的習俗。為什麼要貼秋膘?
夏天天氣炎熱,消耗大,胃口不好,吃得少,經過一個夏天,人往往要消瘦好幾斤,所以,古人稱夏天為「苦夏」。
秋天天氣漸涼,陽氣內收,脾胃功能增強,胃口好了,秋天又是豐收的季節,當然要趁機補一補,把夏天的虛損都補回來。
而且,古代人的飲食不如今天這麼豐富,普通人體內脂肪含量不高,而脂肪能起到保暖的作用,秋天適當「貼」點肥肉,給身體貼上一層保溫層,更能抵擋冬天的寒氣呀。所以,入冬之前,就要把「秋膘」貼好。
但現代人飲食豐盛,大多數都是營養過剩的,就不要貼肥肉了。但我們大多都有氣血不足的問題,因為壓力大、思慮多、經常熬夜等,這些都是大耗氣血的,又不會補,一說到進補,就是大魚大肉,或各種保健品,根本沒補對地方。所以,別看現代人吃得人高馬大的,但其實身體都很虛,氣血虧虛。
所以,現代人「貼秋膘」,貼的是氣血。
但直接補氣血,效果不一定很好,因為壓力大、思慮多的生活方式,會導致脾胃功能虛弱。脾主運化,它相當於一條生產線,把食物加工成身體所需的營養。如果這條生產線出了問題,加工出來的都是廢品,合格率太低,儘管我們吃得很豐盛,但身體想要的營養並沒有得到,而廢品卻堆積成災,這就是現代人最常見的,營養不足與營養過剩共存的狀態。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養脾胃入手,也就是說,貼秋膘、補氣血,要從脾胃做起。秋冬天進補,首先補的是脾胃。
比如黨參、白朮、茯苓、甘草、蓮子、山藥、芡實、薏仁、陳皮、荷葉、山楂、麥芽等,都是可以調理脾胃的,但作用不一樣,有的健脾,有的祛溼,有的理氣,有的化痰,有的補氣,有的補陰,只有各方面都兼顧,才能養好脾胃,而不是單靠某種食物。
食補一:山藥四神湯材料:茯苓、蓮子、芡實、薏仁、山藥各15g。白糖少許。做法:將茯苓、蓮子、芡實、薏仁、山藥浸泡2小時以上,放入豆漿機或破壁機中,加水至最高水位-最低水位間,選擇「豆漿」鍵。完成後,加少許白糖調味。
用豆漿機或破壁機處理,最方便快捷。可以在晚上臨睡前將材料泡上,早上起床,先把材料衝洗一下,放入豆漿機處理,就可以忙其它事情了。收拾完畢,四神湯也打好了,可以當早餐的飲料喝,也可以灌到保溫裡,帶到單位喝。
四神湯也可以燉湯喝,排骨湯、雞湯、鴨湯、牛肉湯、羊肉湯、豬肚湯等,都可以加一副四神湯進去。用電飯煲或電燉鍋很方便,把材料準備好,放到鍋裡,選擇「煲湯」即可。也可以預約時間,如晚上睡前準備,預約時間,早上起床喝;也可以上班前準備,預約時間,下班回來喝。煲之前,加適量料酒、幾片姜、1-2個棗,煲好後加少許鹽調味即可,不用加其它調料。
2、口乾、嘴唇乾,喝水又不解渴
秋天燥,燥傷的不是「水」,而是陰,是津液。所以,不是喝水就能解決的。
雖然,唾液、眼淚、鼻涕、消化液、體液、血液等,水分含量很高,但並不是只有水。拼命喝水,只是提供了其中一種材料,其它材料缺乏,身體仍然合成不了唾液、眼淚、鼻涕、消化液等,所以,喝水不解渴,甚至喝越多水,身體排出去的水更多,反而更缺水。
只需要在水裡加點滋陰生津的材料就可以。比如銀耳、麥冬、玉竹、生地、五味子、百合、梨、葛根、蜂蜜等,主要成分還是水,但卻比水又多了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含量雖不高,但卻能幫身體合成唾液、眼淚、鼻涕、消化液等各種液體,喝進來的水,才真正被利用起來。才不會喝水不解渴,越喝溼氣越重。
銀耳,是滋陰特別好的食物,簡單易得,口感良好,素有「平民燕窩」之名,說明它能與燕窩媲美,卻又不像燕窩那般「高傲」,普通人也能接近它。
銀耳生長在潮溼的環境中,本身自帶溼氣。常見的袋料銀耳,是人工栽培的,生長速度極快,這樣的銀耳,溼氣來不及自行轉化,所以,這樣的銀耳更容易生溼。而段木銀耳,是播種在段木上,處於野外的環境中,生長緩慢,一年只有一季。長時間的生長,可以讓銀耳更好的駕馭溼氣,這樣的銀耳不那麼容易生溼。
新鮮的銀耳,溼氣更重,曬乾的過程,溼氣也會部分消除,所以,新鮮的銀耳更容易生溼,曬乾的銀耳就不那麼容易生溼,更適合長期食用。
新鮮銀耳保質期極短,儲存要求更苛刻,如保存不當,很容易變質。鮮銀耳本身無毒,但變質的鮮銀耳,會產生一種強毒素——米酵菌酸,高溫也難以去除,最嚴重的可致死。所以,吃鮮銀耳,要買新鮮的,而且要儘快食用完,即使放在冰箱裡,也不要儲存時間太長。
燉好的銀耳羹,即使隔夜,也很難導致中毒。銀耳含有硝酸鹽,無毒無害,但在細菌作用下,硝酸鹽會轉變成亞硝酸鹽,過量的亞硝酸鹽,可導致中毒,出現噁心、嘔吐、頭暈、嘴唇皮膚發紫等症狀。但「離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一般一碗銀耳羹,隔夜產生的亞硝酸鹽含量,還不如一根火腿腸裡添加的亞硝酸鹽含量高,怕啥。
亞硝酸鹽是合法食品添加劑,可以起到保鮮和增色的作用。外面買的火腿、熟食,顏色看起來紅撲撲的,跟自己在家滷的肉、做的腸,那種暗沉的顏色完全不同,就是亞硝酸鹽的功勞。
但要注意保存,吃不完的銀耳羹,要第一時間放入冰箱冷藏,這樣可以大大減少亞硝酸鹽生成。但也不要儲存時間過長,最好第2天吃完。
銀耳可以和很多食材搭配,想補血,可以搭配大棗、桂圓、枸杞等;想滋陰,可以搭配百合、梨等;怕生痰溼,可以搭配薏仁;想清熱生津,可以搭配梨、馬蹄等。
食補二:冰糖銀耳羹材料:幹銀耳10g,冰糖1小勺。做法:銀耳泡軟,撕碎,放入電飯煲中,加2碗水,選擇「煲湯」鍵。完成後,加入冰糖,攪拌,使冰糖融化即可。
銀耳浸泡時間不需要很長,最多2小時足矣。如果著急用,10分鐘也夠了。
影響銀耳出膠的因素很多,把銀耳撕碎些有利於出膠,加水不要太多,5g幹銀耳加1碗水,可以煮成一碗銀耳羹,大約按這個比例確定銀耳用量和水量即可。
與銀耳搭配的食材也會影響銀耳出膠,比如枸杞、梨、大棗等,都可能使銀耳出膠慢,建議先熬好銀耳羹,再將其它食材放入,再煮至其它食材軟爛即可。
慈禧太后,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後,小廚房的太監們,要馬上獻上一碗新鮮出爐的銀耳羹。我們沒有小廚房,但有高科技的廚房電器,利用電飯煲、電燉鍋、豆漿機的預約功能,不需要宮女太監,也能在早上起床後,吃到一碗熱乎乎、剛出鍋的銀耳羹。
3、口乾、皮膚幹,但身體溼氣重,還能喝銀耳羹嗎?
有些人很矛盾,口很乾,大便卻很粘;皮膚很乾,但腳氣很嚴重;舌苔厚膩,大便卻很乾燥。乾燥與溼氣並存,該潤燥還是祛溼?這樣的體質,還適合喝銀耳羹嗎?
這樣的體質,從本質上來說,主要跟兩方面有關,可能是肝鬱氣滯,也可能是脾胃虛弱。
肝鬱氣滯,相當於交通警察罷工了,身體裡出現了堵塞,水分或其它營養的輸布不均勻,有些地方送不到,有些地方又泛濫了。
脾胃虛弱,運化不好,同樣的食物,別人能加工出80%的合格品,供身體使用,20%的廢品排出去;而脾胃不好的人,可能只有20%的合格品,根本無法滿足身體的需求,但卻有80%的廢品,堆積在身體裡,所以,想要「水」卻沒有「水」,乾燥;但廢品很多,排不完,溼氣重。
這種體質,要從疏肝理氣和健運脾胃入手,身體疏通了,運輸正常了,脾胃的加工合格率提高了,能滿足身體需求了,自然就不會有這種矛盾了。
銀耳羹滋陰潤燥的效果很好,但對於這類人卻不太適合,運化不好,反而生更多痰溼,可是又很口渴呀,喝水不解渴怎麼辦?
可以喝一些既能補氣又能滋陰的茶水,補氣可以使身體的運化能力提高,就不會把滋陰的東西都加工成痰溼了,運化好了,身體也才能真正得到「水」的澆灌。
食補三:生脈飲材料:黨參9g,麥冬9g,五味子6g。蜂蜜適量。做法:將黨參、麥冬、五味子裝到茶袋中,簡單衝洗一下,放入養生壺,加水至800ml,選擇「花茶」鍵。煮好後,將茶水晾至約50℃,調入約2勺蜂蜜,攪拌均勻即可。
如果氣虛嚴重,可以將黨參換成人參,用生曬參即可;如果氣虛又有虛熱,可以換成西洋參。
蜂蜜也是滋陰潤燥的。蜂蜜在生脈飲中的作用,除了加強潤的效果,還有調和的作用,五味子太酸了,酸味有收斂的作用,收得太過,反而影響循環,適當加些蜂蜜,可以緩和酸味,補進來的「水」能順利的循環起來,才能「澆灌」全身。所以,別小看了蜂蜜,缺它不可。
結語
秋分之後,正式進入了秋天,天氣乾燥,需要補「水」。同時,脾胃能力增強,是時候把夏天的消耗補充回來了。
秋冬天補得好,來年春天少遭殃。但進補之前,一定要養好脾胃,秋冬進補,先補脾胃。
身體乾燥,喝水得不到解決,不是水的問題,是身體所需並非水,而是津液,需要加一些滋陰生津的食物。
滋陰的食物容易生痰溼,乾燥與溼氣並存的體質,要先調和肝脾,補氣滋陰同時進行。
牢記這3個要點,秋分養生不費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