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創作亦是一種生活狀態——陳璽

2020-12-13 太平洋家居網

  一、從業簡記

  1982年2月出生於上海,大學期間開始設計個人潮牌單品,2002年進入媒體領域,2005年開始了六年的廣告從業經歷,從2011年起陳璽開始專注轉型關注裝置藝術。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設計師 陳璽

  二、靈感來源

  腦不停轉,在終日的機械化操作中,社會群體出現了部分腦死亡的活者。世間有人把自我特徵脫俗化,但骨髓裡可能是比俗人更加虛偽。而有人是隱藏在鬧市中的思考者,他們不是為了滿足欲望和虛榮,而是為了滿足內心和精神需要。這類人需要經過徹頭徹尾地自我洗滌,而後升華成獨立行走者,大腦運轉鮮活。

  2011年2月1日,陳璽決定從物質追逐的激流中勇退,回歸到自己的精神表達。第一次出門會客已是半年以後,「每天只睡4個小時」的他,「瘋癲」地投身到也不知叫什麼的「異化物」創作中。打開木箱取出一件件作品的那一霎那間,你有一股涼氣襲來,它們似乎是從次方元走出,不小心自己會被吸入到某種莫名的黑暗之中。陳璽的「異化物」,我們稱之為裝置,而後有人稱之為「蒸汽朋克」藝術裝置,無需急著冠以名頭。創作者創作初始加上閱讀者的詮釋,作品才具有它的生命完成性。陳璽的現階段主要作品以動物的骨骸標本為元素,加上機械化的改裝,而後似乎施加了某種黑暗咒語。這種黑暗帶有一種華美,一種絕望,一種迷幻和死亡的體驗。裝置作品中的陰暗情調和浪漫主義情節,又充滿了哥特風格。陳璽在初試自我體系建立時,選擇的是身邊熟悉的材料,題材生成也正迎合了他再生後的境況。這位生命的勇者,運用拼接手法搭建出異幻淨土,試圖完成心靈救贖。虛構世界中湧動的陰鬱氣質,似乎來自他的血液。在繁華世俗精彩背後,有一個對生命感到茫然無助的靈魂。他不要浪費生命於沒有意義的平庸中,要將現實身份死亡後,再生一個純粹的靈魂。

  三、答記者問

  Q1:在您的設計裡主要是以骨骸為元素加上機械化的改裝,靈感來源和初衷是什麼?

  骨骸是沒有血肉沒有情感的赤裸裸的,我們的周遭生活中有一群群猶如「骨骸」的人們,他們沒有思考,沒有情感,冰冷地行走在大街上,社會裡,我必須發聲。在無生命跡象的軀殼上進行真實情感的添加和創作。工業化,機械化,所有的物質文明下去,未來我們都會被所謂的文明所退化。

  Q2:是什麼讓您選擇大家都熟悉而有被忽視廢棄材料,進行創作?

  沒有特定選擇,「拿起」便可創作的能力。動物的骨骸,鐘錶的零件,它們在我的周圍,順然成為我的材料。創造之後的美妙,其實是來自於我的生活。

  Q3:您的作品中華美與絕望、迷幻和死亡這種奇妙黑色浪漫的陰鬱氣質,和您本人有相似之處嗎?

  這種氣質是一種解讀,這種理解只是我的一個側面。其它的面還會有冒險和趣味。我的人,就像我的作品,不同的閱讀者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我是什麼並不重要,完成的作品已經是答案了。

  Q4:對於這種對現實、死亡、靈魂、純粹的思考,設計過程中有特別擰巴的時候嗎?

  沒有設計,我的創作並不是提前設計好了,只有拿起便創作,自己湧現出來的。有特別擰巴的時候。怕發出的噪音影響鄰居,怕噴漆多了得白血病的時候會特別糾結。

  Q5:對再生和生命的重新詮釋是您對價值觀的思考嗎?

  只是我人生觀的重新嘗試。

  Q6:在您的設計過程中,最艱難和最有趣的部分別是什麼?

  準確的說是在我的創作過程中,覺得時間都浪費在打磨,拋光,油漆,缺螺絲等等時候均很艱難。也就是說,技術活是創作中比較難的部分,我通常會因為一個細節的連結,而整整花掉一個上午。醒著便很有趣。

  Q7:您的設計原則是什麼?

  再次強調不是設計,只有拿起便創作,它決不會被複製,每一件都是獨一生命體的存在。如果一定要說原則,那就是所有的創作必須是真實的呈現。

  Q8:您向誰學習得最多?或者說誰給了你最大的啟發?

  社會教給最多的東西。給我很多啟發和幫助的,要感謝馬良,尤倫斯的劉然和金鵬。

  Q9:創作時您會自己閉關在家嗎?如果工作和生活都在家裡的話,最讓您呆的時間最長和有靈感空間是哪裡?

  從第一天開始創作至今均屬閉關在家,我的家就是我的工作室。目前我的生活就是我的創作,所有的全部就是我的作品。因為之前的生活積累,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幹擾和涉入,只要坐在工作檯前,一切靈感就從那扇門後自然走出來,不需要時間和空間的等待。

  Q10:對於「每天只睡4個小時」的「癲狂」創作,很好奇您的休息空間的樣子,能分享下嗎?

  休息創作都在一間房,沒有所謂的休閒生活狀態,也沒有特設休息空間的存在。

  四、記者外話

  貓頭骨,獾頭骨,狐頭骨,烏鴉頭骨,一個黑暗騎士從十字堆積的墳墓中顯現。陳璽頭骨系列的裝置,有著維多利亞時期的味道,時尚和古典鑲嵌,彌留著一種金屬的奢華。「看著你的世界我的眼」系列,穿過黑暗走到光亮中,給我們更多的溫暖和浪漫,還有陳璽內心深處的一些寶貴珍藏。玻璃罩,頂端的獨角獸是被封存在人類不被發現的海洋深處。他回歸深處,再走到現世,為了邀約來分享他的新世界。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UCCASTORE店內陳列

  五、部分作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陳璽部分作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陳璽部分作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陳璽部分作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陳璽部分作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陳璽部分作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陳璽部分作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陳璽部分作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陳璽部分作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陳璽部分作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陳璽部分作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陳璽部分作品

相關焦點

  • 莞產劇本《榕樹下》創作分享沙龍舉行
    近日,由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與東莞市文聯聯合主辦的「藝起來」東莞文藝名家推廣計劃之陳璽《榕樹下》劇本創編推廣分享沙龍在市文聯舉行。來自國內的知名編劇、舞臺劇導演、作家、學者齊聚一堂,對《榕樹下》劇本創作展開探討交流分享,為該劇本進行二度創作,打磨修改成多幕話劇做好鋪墊。
  • 聚焦亦花園!環保裝置藝術創作基地落地亦花園
    ,此次儀式正式宣布「環保裝置藝術創作基地」落地亦花園創意產業生態園。崔相莉女士表示:「環保裝置藝術創作基地落成後,希望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將我國環保引向更好更高的平臺,讓更多人感受到亦花園及藝術家為環保事業發展做出的努力,喚醒人們對環保的重視,讓我們一起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的家園。」
  • 藝術創作,是個什麼樣的狀態
    《藝術創作,是個什麼樣的狀態》作者:黛荷翁(原創)讀書,不是藝術創作?竊以為,藝術創作(Artistic Creation)的最終定義,應該是孤獨而另類的所謂藝術家,妄想著會有人跟他一樣懂得或明白,而以自以為是的不同手法和形式,把深淺程度各不相同的所謂對人生、生命或生活的體會、認識、精神積累或思考痕跡,試圖最徹底、最全面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的總和。
  • 樂華16歲藝人與20歲姐姐戀愛,或成第二個陳璽達,塌房龍丹妮後續有...
    張銘浩的行為跟時代峰峻藝人陳璽達的情況差不多,當初陳璽達也是未成年,但陳璽達沒有直接與外面的女孩子交往,而是認識了富婆粉絲,給粉絲要錢去與自己的女朋友開房,並且給富婆粉絲要錢買名牌的衣服和鞋子。陳璽達的情況也十分惡劣,最後是富婆粉絲曝光了他的行為,時代峰峻開除了陳璽達,時代峰峻是一個搞養成的公司,現在公司的孩子們都是十歲到二十多歲,王俊凱是公司最大的藝人,像陳璽達這樣的問題少年,時代峰峻的眼裡也是容不得沙子的。
  • 一種可以帶來極致生活體驗的狀態:心流
    有一個名叫Len的人,不到30歲的時候就已經在工作和生活上取得了成功,他不到20歲的時候從事期權交易,不到25歲就已經成為一家期權公司的經理,並且已經成為百萬富翁。在休閒方面他也是全國橋牌比賽的冠軍。有學者對他專門進行了研究,發現Len的生活中一直體驗著心流的狀態。
  • 歌手遊鴻明,創作充滿詩意,生活回歸本色
    人自從開始記事以來,就在對自己的日後進行著不斷的定位,儘管你不承認,但是只要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肯定是有著一定的追求,無論是精神層次上面的亦或是物質的方面的。在遊鴻明25歲的時候,他自己創作並且經過很長時間的準備之後,以專輯《等不及要對你說》正式出道歌壇;緊接著在第二年的時候,也是憑藉一首自己的原創歌曲獲得當年的國語歌曲排行榜第一名;之後更是以飛一般的速度自填詞、自譜曲了多首經典的以「遊氏情歌」風格創作的歌曲,不僅在當時可以說是掀起了一股風靡兩岸三地的音樂狂潮,甚至直到現在也可謂是經久傳唱、深入人心。
  • 楊得聆 返璞歸真繪家園 亦幻亦真善造境
    近年來,她以極大的勇氣將博納爾式的色彩感與中國彩墨畫韻味有效結合,創作了大量頗適合中國人欣賞品味的油畫作品,多次入選及獲得國家級展覽與廣東省美展的獎項,成為活躍在油畫創作領域的優秀女藝術家代表。 楊得聆的藝術創作試圖將大自然的種種元素融入其中,追求自然與人類環境的共存意象,引發觀者對自身生存環境的關注與思考。
  • 體驗民俗、交流創作,樟木頭舉行客家民俗體驗採風行活動
    12月20日,2020年東莞客家民俗體驗採風行暨中篇小說創作交流會活動在樟木頭鎮舉行,活動邀請中作協、省作協、市委宣傳部、市文聯、市作協、市民協的領導嘉賓,通過現場採風、參觀和舉辦文學交流座談等方式,體驗樟木頭客家民俗風情,
  •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不是一種麻木的生活狀態?
    什麼是麻木的生活狀態?麻木的生活狀態是指在生活的壓力下,忙碌不停的工作使人失去思考的能力,只是日復一日地重複手上的工作獲取最低的、必須的生活資料,沒有時間,沒有心情來對其他事情發生興趣,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活死人」狀態。
  • 「綠博杯」再生資源再利用獲獎創意作品給你答案
    12月18日,記者從貴州省生態環境廳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0年第四屆中國綠化博覽會「綠博杯」再生資源再利用創意作品評選結果揭曉,其中作品《黔趣龍舟》獲特等獎,《掌心燈》等6件作品獲金獎,《花瓶擺件》等22件作品獲銀獎。
  • 劉小康:「知竹」引領人們回到一種生活的狀態
  • 日本「網紅博主」的曬圖:生活精緻,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她們說:「生活是自己過出來的,與其羨慕其他人的舒適愜意,不如也行動起來去裝點屬於自己的房間」。打開今天的ins分享,日本一位「網紅博主」的曬圖,展示出來了什麼是「生活的精緻感」。物品收納在線,整個空間呈現出極致的整潔有序,物品不亂,則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心情也會跟著舒適起來。生活精緻,大概就是這樣一種狀態,懂得擅長使用收納,把家裡環境打造的溫馨舒適。原木風的家具,增添生活的質感。
  • 科學生活:機體組織再生能否讓生命延續?
    科學家成功分離人體胚胎幹細胞的新聞曾轟動了世界,科學家設想,如果分離胚胎幹細胞成為可能,那麼種種人體臟器的再生就不再是夢想。    我們知道,蜥蜴的尾巴斷了能夠再生,蠑螈和大鯢除了尾巴,四肢和雙眼也能部分再生。至於水螅和片蛭這樣的生物,即使把它們切碎,也能再生為一個個個體。
  • 亦真亦幻,用虛實交匯提升設計的感染力
    與其說這是Daniel Rybakken在2008到2010年做的裝置,倒不如說這種亦假亦真的體驗給人一種恍惚間的美好。也許這才是VR虛擬實境的真正功力。無論哪一種,這種隱喻的力量足以以一種一言不發卻又千軍萬馬的氣勢瞬間擊潰你。對了,設計師李劍葉還是錘子科技工業設計副總裁哦。
  • 它代表的是一種生活狀態,80年代的大眾T3露營車
    露營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嚮往卻是有很難實現的願望,這也在另一個層面反映出我們目前的生活狀態和態度,值得考慮的是我們自身以及更為深層的東西。大眾T系列有著廣泛的知名度,它也是露營車很好的基礎。
  • 白塔寺再生計劃:老城的「共生與永續」
    澎湃新聞持續幾年追蹤觀察白塔寺社區的改變,在每年十月舉辦的「白塔寺再生計劃」的系列活動中,我們都可以跟著主辦方進入到那些為了疏散區域的人口密度而騰退的院子中,看到設計師們將原本破敗的小院修葺一新,藝術展或者短暫的小市集將在這些新的院子裡舉辦,而之後這些胡同裡的院子也將可能有更多的用途。澎湃新聞在之前的稿件《白塔寺街區更新:如何在胡同裡體面地生活?
  • 抱樸歸真,美好再生 抱樸再生七夕跨界聯名奈雪的茶表白地球
    同時響應9月1日即將實施的深圳垃圾分類舉措,呼籲年輕族群一起行動,實現「美好再生,抱樸歸真」,為生活帶來更多綠意潮趣。包內設有4個隔斷,便於使用者養成在日常生活中將隨身物品分類收納的習慣;更能變換出雙背、肩背、手提3種不同背法,適於年輕人群在任何場景下的出街穿搭,最大化其普適耐用的可持續理念。
  • 你生活的狀態有多「高級」?
    原本我以為離開了農村生活在城市,就是一種高級。直到看到生活在城市中的「三和大神」們,我知道了—在城市也可以活的非常的低級。低級或者高級,主要還是看人,不是看地方。心中要有高級才能過得高級。後者的旅遊狀態就比前者更加的高級。
  • 可雅白蘭地:亦是一種語言
    發酵區域裡的設備似乎在沉睡,靜止狀態,更有被探究的欲望。安靜也是一種聲音。隨著生產區域的深入,蛤粉色的牆面開始有花色的變化:滲出一種偏赭石的紅色紋理。黑色雕花鏤空鐵門,手感光滑,觸感冰涼、穩定。陽光極有穿透力地通過走廊的巨大拱形窗戶,在熟褐色地磚上投出大片光斑。來了微風,但仍感到炎熱。
  • 再生醫學新突破!史丹福大學用骨骼幹細胞成功再生關節軟骨
    而近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在小鼠和人體組織中再生關節軟骨墊的方法。 外科助理教授Charles K.F.Chan博士說:「軟骨在成年後幾乎沒有再生潛力,所以一旦它受傷或消失,我們能為患者做的就非常有限。能找到一種方法來幫助身體再生這一重要組織是非常令人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