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是人類在進行交通建設的過程中為了克服地表障礙,在碰到地形障礙,河流湖泊阻擋的情況下,通過架設橋梁實現交通的通達。橋梁在古代主要是為了跨越河流而建,如我國著名的趙州橋,而到了現代,橋梁亦引申為跨越山澗、不良地質或滿足其他交通需要而架設的使通行更加便捷的建築物。
一橋橫跨亞歐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橋梁,有的橋梁以長度取勝,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橋梁是丹昆特大橋,其長度達164千米;有的橋梁以淨高度取勝,目前世界上淨高度最高的橋梁是我國的四渡河大橋,其淨高度達到了560米;有的橋梁以結構造型取勝,比如位於美國西海岸城市舊金山的金門大橋,成為了當地著名的旅遊景點。
博斯普魯斯海峽地圖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一共有三座跨海大橋組成,而由於三座橋梁跨越的海峽不簡單,是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博斯普魯斯海峽,所以這三座橋梁也就成為了地跨亞歐兩大洲的跨海大橋。這三座橋梁連接的兩岸,都是屬於土耳其的著名城市伊斯坦堡,伊斯坦堡也就成為了地跨兩大洲的城市。
伊斯坦堡
第一座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是1968年開始建設的,修建在海峽最窄處,並於1973年10月30日通車,該跨海大橋全長1560米,跨越海峽水面1074米,橋身離海面64米,各種類型的船隻都可以通過,是當時歐洲第一大吊橋,世界第四大吊橋。支撐橋梁的兩個橋塔高165米,大橋中間沒有橋墩,整個橋梁有兩根鋼索支撐。
第一座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
第二座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法蒂赫大橋)是在1985年開始建設的,修建的位置位於第一座跨海大橋的北面5公裡處,大橋總長1510米,跨越海面部分為1090米,比第一座大橋長17米,是世界第六大吊橋,橋面高出海面64米,以供船隻通行。大橋中間沒有任何橋墩,海峽兩岸每邊有一個「門」字形的橋塔,整個橋身用兩根粗大的鋼索牽引。從遠處眺望,雄踞海面的大橋,猶如一條巨龍橫臥,蔚為壯觀。
第二座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
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第一座和第二座大橋,在造型上幾乎是一樣的,都是門字形的橋塔結構,都是吊橋,就像一對雙胞胎,只能通過架設地點的不同加以區分。第一座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在橋西下遊歐洲岸邊有著名的奧爾塔柯伊清真寺,在橋東上遊亞洲岸邊有貝伊萊爾貝伊宮。第二座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則在橋西下遊歐洲岸邊盤踞著魯梅利城堡,對岸有著更為古老的阿納多盧城堡。
奧爾塔柯伊清真寺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
第三座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於2016年8月開通,使得在伊斯坦堡海峽上又多了一座橫跨亞洲和歐洲的大橋,從而也使得海峽兩岸的人們來往更加方便。大橋造價近30億美元,長1.4公裡,寬59米,有8條車道和2條鐵道線,是世界上最大的懸索橋之一。
第三座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