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保民生「軟體」提質量商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並駕齊驅

2020-12-15 陝西法制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商洛市發改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立足職責職能,聚焦脫貧目標,主動擔當作為,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蘇陝扶貧協作不斷深化,光伏產業穩定收益,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全面加強,為全市7個縣(區)摘帽、701個貧困村退出、57.28萬貧困人口脫貧。築牢脫貧基礎 形成「木桶效應」 商洛山大溝深,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滯後。商洛市堅持把完善基礎服務設施,作為解決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的硬任務,作為脫貧攻堅的先行工程,科學謀劃,精準施策,全面推進。積極爭資金、謀項目,統籌調動一切力量,紮實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春季強基行動和公共服務三提升行動,補齊「雙設施」短板,2019年全市701個貧困村「水、電、路、衛生室」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 「十三五」以來,全市實施「飲水安全鞏固提升、農網改造升級、建制村通暢、標準化衛生室建設」四大工程,累計建設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4971個,完成投資39.5億元。今年,商洛市發改委爭取中央資金2.12億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補短板項目33個,總投資4.47億元,力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形成「木桶效應」。 「在3個月時間內,完成了8個衛生項目、11個環衛項目、6個道路(橋梁)項目;在7個多月時間內,完成了20所學校建設的艱巨任務。在11月20日之前,所有項目全部建成。」商洛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徐江博說。發展「光明」事業 電力入戶達標 讓所有農戶都用上電,確保動力電通達到村,是貧困退出的必要條件。商洛市秉持「電力先行、用電無憂」的理念,紮實安排實施「兩年攻堅戰」、農網改造升級等工程,建設改造10千伏線路2129千米,建設改造低壓線路3316千米,全面提高了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率。嚴格統一程序和方法,分年度有序完成了701個貧困村退出電力達標認定工作,並率先通過省級專項覆核。 據徐江博介紹,商洛市深入基層開展入戶調查,逐村逐戶核實戶口在籍人員,摸清常年外出務工人員情況,確保用電情況底數清楚;全面宣講電力扶貧政策,結合各村各戶實際,擬定入戶通電方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靈活掌握,不照搬條條框框,不搞一刀切,確保電力扶貧實際效果;採取不同的入戶方式和方法,凡集中供養的「五保戶」集中接入,凡分散居住的且屬弱能的則外接專用照明線路,或接入光伏發電,確保入戶通電基本安全;紮實開展問題梳理和整改工作,及時跟進做好動態數據調整,務必做到電力入戶基礎數據縝密,扶貧大數據錄入口徑嚴謹,確保順利通過考核檢驗。蘇陝共同發力 扶貧成果豐碩 蘇陝扶貧協作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追趕超越的重大機遇和重要抓手。商洛市不斷深化與南京市扶貧寫作,在人才交流、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消費扶貧、攜手奔小康等方面深度合作,寧商兩地已成為人緣相親的「好兄弟」、使命相連的「好戰友」、經濟相融的「好夥伴」。 脫貧攻堅以來,商洛市累計爭取蘇陝扶貧協作資金18.8億元,社會幫扶資金6769萬元,捐贈物資折款4255萬元,財政幫扶資金和捐資捐物總量超過全省四分之一,縣均資金額位居全省各市之首。 在精準落實項目上,商洛市利用協作幫扶資金實施協作項目800多個,陝西森弗數位化菊芋製造中心、寧商外貿服飾產業園、金雞產業園、山陽電子信息產業園等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項目,已成為全省蘇陝合作的典範。 同時,商洛市還積極推進「寧企入商」,加強勞務協作,聚力民生扶貧。先後引進57家東部企業(客商)來商投資,項目總投資達30多億元,到位資金15.38億元,帶動3.1萬貧困群眾增收;在南京建成商洛秦嶺農產旗艦店10個,動員南京市累計採購我市特色農產品1.48億元;組織專場招聘會200多場次,幫助1.38萬名貧困勞動力走上工作崗位;爭取南京市援建商洛市鎮村學校26所、衛生室179個、養老院和兜底保障院13所、扶貧車間61個;全市有42個鎮、68個村、15家醫院和40所學校分別與南京方面建立結對合作關係,寧商扶貧協作著力點不斷向基層延伸。綜合利用資源 建設「綠色銀行」 光伏發電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項目,既是高效環保產業,又能讓貧困戶從中受益,形成一種綠色能源驅動長效脫貧的新模式。商洛市堅持把光伏發電作為重要脫貧產業,形成了穩定長效的帶貧模式,使光伏成為了助力脫貧的「綠色銀行」。 始終秉持「三個」原則。堅持政府主導原則,精心組織編制了《「十三五」光伏扶貧實施方案》,全面系統謀劃推進光伏項目建設。堅持問題導向原則,破解各種難題,多次赴省對接爭取光伏扶貧規模指標,多方籌措整合財政資金約11.8億元,設立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協調落實建設用地,強化項目實施環境保障。堅持創新模式原則,採取「政府+村集體+國企+貧困戶」的帶貧模式,促進中藥材種植、規模化養殖等與光伏產業融合互補發展模式,真正把貧困戶鑲嵌在產業鏈上。 徐江博告訴記者:「商洛市累計建成光伏扶貧電站372座,總裝機185.4兆瓦,投資14億元,年發電量近2億千瓦時,年發電收益達1.7億元,覆蓋貧困村660個,帶動4.36萬戶貧困戶年戶均增收不少於3000元。」聚焦後續扶持 搬出全新生活 「十三五」期間,商洛市建成6戶以上集中安置點247個,使4.98萬戶19.45萬貧困人口挪了「窮窩」。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可發展、逐步能致富」目標,全市上下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不斷提升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後續扶持體系上,商洛成立了以市委副書記為組長、市政府常務副市長為副組長、38個市級部門單位為成員的市後續扶持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認真落實省委「1+7」政策體系,市縣相繼出臺了後續扶持若干意見,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幫扶措施,易地搬遷後續扶持體系初步建立。 在推進措施上,商洛市開展補短板、穩就業、解難題、強管理「四項行動」。45個配套設施項目建設完成,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升;3.62萬戶搬遷貧困戶享受後續產業幫扶,4.42萬戶有勞動力的易地搬遷戶,至少有一人就業的戶佔比達到100%;搬遷群眾的醫療、養老、低保和各項惠農政策得到接續保障;將247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全部納入村(社區)管理,以黨組織為核心、群眾自治組織為基礎的治理構架基本形成,實現安置小區產業就業幫扶、物業服務、村社管理、黨組織「四個全覆蓋」。 與此同時,商洛市重點圍繞安置點產業就業、組織建設、社區治理、服務保障等,培育典型、抓點示範、全面推廣,從根本上幫助搬遷群眾拔除「窮根」。今年9月份,在山陽縣組織召開了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觀摩暨「對標補短」工作推進會,對標典型、補齊差距,推動各項工作質量提升。 「我市以市委閉環責任鏈條管理為抓手,建立成員單位定期聯席會議機制,實行周報、月評、季賽、年考制度,紮實推進後續扶持工作,倒逼各項任務落實。」徐江博說。(本報記者 張宏 李奎)

作者:張宏

作者/來源:陝西科技傳媒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央一號文件解讀| 李偉國: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
    「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質量,直接影響著全面小康社會成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要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加快推動公共服務下鄉。
  • 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需要明確攻堅方向
    優質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誌。2019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三農」。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紮實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改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
  • 商洛建設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4971個,完成投資39.5億
    商洛資訊網訊:「『十三五』以來,全市實施『飲水安全鞏固提升、農網改造升級、建制村通暢、標準化衛生室建設』四大工程,累計建設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4971個,完成投資39.5億元。」今天(12月10日)上午,在商洛市委宣傳部、市政府資訊辦舉行的「牢記囑託接續新奮鬥 攻克堡壘創造新生活」脫貧攻堅市直專場系列資訊發布會上,商洛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徐江博向與會媒體介紹了商洛市發改委脫貧攻堅工作情況。
  • 賽迪觀點:夯實國家質量基礎設施 服務工業質量品牌建設
    《通知》著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促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24號文中明確提出加快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簡稱:NQI)體系建設,構建國家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加快國家標準體系建設,完善國家合格評定體系。落實《通知》要求,迫切需要提高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服務工業質量品牌建設。
  • ...解讀③」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文件聚焦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對「三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為深入宣傳、準確領會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本報近日開設專欄,邀請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有關專家領導對文件內容進行系列解讀,敬請關注。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直接影響到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 順義區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復工!
    近日,記者從區農業農村局獲悉,為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區農業農村局精準、紮實、有序地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復工。目前,順義區在建連村路燈3000盞、太陽能公共浴室26座,有效解決村民夜間出行、冬季洗澡難題。
  • 中央一號文件解讀:聚焦如何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短板
    2020年是極其特殊和重要的一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在「三農」。而農村基礎設施不足、公共服務落後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最直觀體現,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亟需補齊的最突出短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是實現農村產業興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動力引擎。
  • 著力改善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大城縣依託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平臺機制,深入挖掘紅木和葫蘆兩大特色產業的文化旅遊內涵,按照文旅融合、「文旅+產業」的發展思路,著力改善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升旅遊景區(點)整體質量,打造旅遊示範村環境,推動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
  • 全國人大代表、森馬集團董事長邱光和訪談:穩軍心 提質量 保轉型
    一直以來,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經濟發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礎和前提,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和動力。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國家已經形成了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環,我們浙江更是如此!2019年,浙江的人均GDP達到了10.87萬元,全國排名第二,早早跨過了高收入經濟體1.26萬美元的門檻。在民生方面,民生支出在財政支出中佔比高達76.2%。
  • 保安全、保供應、保民生!市市場服務中心迎戰冰雪季
    大益陽客戶端訊(記者 周明瑤 通訊員 張熠)12月13日,市市場服務中心所屬各市場及時發布冰雪災害預警信息和簡明防災避災辦法,緊緊圍繞「保安全、保供應、保民生」的工作目標,確保「菜籃子」供應充足」。同時,組織人員進行相關基礎設施安全檢查,清理火災隱患,工作人員24小時值守,加大市場安全巡查力度,隨時處理突發情況。在市場保供方面,市市場服務中心積極與各大蔬菜基地加強聯繫,組織商戶提前備貨,穩定增加市場供應量,確保市場商品供應充足,價格平穩,並要求下屬市場每天向中心報送市場採價表,及時了解市場供需及價格狀況。
  • 「軟體」「硬體」齊發力,河源市和平縣力推線上教育全覆蓋、保質量
    疫情期間,為確保學生「停課不停學」,和平縣各級黨委政府各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充分調動政府、學校、村居、家長、社會等多方面力量,在「軟體」「硬體」上共同發力,把線上學習各環節的工作抓實抓細,推動線上教育全覆蓋保質量。停課不停學 教材不延誤學生「不停學」,教材及時發放到位很重要。
  • 大力開展質量基礎設施 「一站式」服務,總局出臺意見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按照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融合要素資源,加強數據聯通,強化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統籌建設、協同服務、綜合應用,補短板、強弱項、疏堵點、破瓶頸,提高質量基礎支撐能力與水平,努力以質量提升支撐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紅山區扶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完工
    為徹底解決搬遷群眾生產生活的後顧之憂,今年,赤峰市紅山區爭取了280萬元中央預算內資金,啟動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補短板項目建設,建成了幼兒園、醫療衛生服務點和活動廣場各一處。目前,紅山區補短板項目已完工並交付使用。
  • 供能源,保民生!以雷霆之勢為「蘑菇屋」提速提「氣」
    作為南京「四新」行動新都市建設計劃  和「六保」任務之一,  這個由國企中建安裝承建的  南京濱江LNG儲配一期EPC總承包項目  是南京市重要民生工程,  儲罐總容積6萬立方米,  一期項目投用後,  可供南京應急使用10天左右,  將大大提升南京的冬季保供能力
  • 千方百計穩就業 全力以赴保民生
    (本報記者張有水攝)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頭連著百姓「飯碗」,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條條穩就業、保就業的精準舉措落地落實,一次次提升服務的創新實踐惠企惠民。在就業這件民生頭等大事上,濟南千方百計,全力以赴。
  • 全力以赴保民生 千方百計兜底線
    近一段時間,部委和地方頻頻發聲全力保民生,各地保民生「清單」也相繼落地。記者注意到,在惠民生方面,包括支持農民就業創業、住房保障、醫療、教育等民生工程也加快推進。何代欣表示,從一些數據來看,穩增長和保民生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此輪民生的大幅增長和各地方政府積極性的迸發,是中國經濟轉型和穩定經濟的重要推動力。全力以赴保民生民生連著民心,關係老百姓的基本生活。
  • 民生智庫 | 從老舊小區改造,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提升
    今年國家提出重點改造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區,完善小區配套和市政基礎設施、環境,提升社區養老、託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基礎類和完善類的改造建設項目,是廣大居民對社區的基本要求,而提升類項目建設是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對提升類涉及的部分內容政府亦早有明確要求,下面從養老、託育、醫療三方面來談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提升。01
  • 【關注】便民「小市場」 服務「大民生」
    今年以來,我市紮實推進農貿市場規範化建設工作,各農貿市場不僅硬體全面升級,管理水平也邁上新臺階。便民市場,民生情懷。如今,隨著一座座便民市場的建成及升級改造,廊坊的城市功能和品質明顯提升。蔬果供應更加便利,極大地增加了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 廊坊大城:著力改善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大城縣依託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平臺機制,深入挖掘紅木和葫蘆兩大特色產業的文化旅遊內涵,按照文旅融合、「文旅+產業」的發展思路,著力改善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升旅遊景區(點)整體質量,打造旅遊示範村環境,推動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
  • 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大力開展質量基礎設施 「一站式」服務的意見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按照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融合要素資源,加強數據聯通,強化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統籌建設、協同服務、綜合應用,補短板、強弱項、疏堵點、破瓶頸,提高質量基礎支撐能力與水平,努力以質量提升支撐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