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飛揚:蔡英文「新南向」政策 意在「去中國化」

2021-01-17 華夏經緯網

    我心飛揚(評論員)

     據臺媒報導,10月2日,大批越南民眾在臺塑河靜鋼鐵廠門外集會,高呼「臺塑滾開」。這是臺塑越南廠今年7月因被指汙染海洋造成魚群大量死亡而遭裁罰5億美元之後,再次遭到當地民眾大規模抗議。臺塑越南河靜鋼鐵廠,投資額高達115億美元,是臺塑近年來最大投資項目。而越南的巨額罰款使臺塑集團的投資不但難有營利可能,還將面臨重大經濟損失。

     8月,臺灣前雲林縣長、民進黨「立委」蘇治芬訪問越南,準備慰問在越南遭當地政府杯葛的臺塑集團河靜鋼鐵廠時,在河內機場被越南政府扣押了9小時,其行動在越南也受到了限制。蘇治芬對臺塑集團被越南政府重罰搞的一頭霧水,說不清道不明,更無力幫助臺塑維權。

    臺塑集團投資越南,雖然在蔡英文上臺之前就已經開始,但結果?臺塑越南河靜鋼鐵廠還未有投入生產,就被越南以汙染海洋給予了重罰,使其遭受重大的經濟損失。臺塑集團越南投資受困,雖只是個案,但它召示蔡當局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將是困難重重。由此,其他臺商還敢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投資?

「5·20」上臺以來,蔡英文當局一直高調宣稱要進軍東南亞諸國,以擺脫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包括9月29日蔡英文給民進黨全體黨員的公開信指出:「我們要力抗中國的壓力,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我們要擺脫對於中國的過度依賴,形塑一個健康的、正常的經濟關係…」

     蔡當局看似對其「新南向」政策信心滿滿,好像迅即就可以擺脫對大陸經濟的依賴了。在蔡英文眼中,臺塑集團投資越南遭遇困境只是個案,不足為奇,但此案卻洽洽重重地打了蔡英文推行「新南向」政策的臉,使其「新南向」政策未出師就註定失敗。何也?其一,臺塑集團作為臺灣實力雄厚的企業,它今天在越南面臨的投資處境非常尷尬且維權艱難,也只能以接受罰款息事寧人,又何況其它中小企業?而對於臺商在越南的困境,需要蔡當局出面幫助維護權益,然而蔡當局卻無能為力,但它還要貼著熱臉往東南推。就連不少民進黨「立委」都表示質疑:如果蔡當局無法保護臺商,就不用談「新南向政策」了。其二,臺灣與東南亞諸國進行合作,本身就不具有政治對等性。東南亞諸國的經貿主要市場在中國大陸,對臺灣的經貿份額非常小,所以,他們不可能放棄大陸市場,而投向臺灣。因為沒有對等性,東南亞諸國更不會把臺灣放在眼裡。失去對等性,蔡當局有何話語權?又怎能為臺商維權?其三,東南亞諸國因其政策變化性,帶來投資環境的變化性,再加上語言不通,管理成本增大,維權困難重重,所以,臺企進軍東南亞諸國有可能不但賺不到錢,反而落個血本無歸,哪個臺商又能幹如此傻事?

     十幾年前甚至更早,李登輝、陳水扁都推行過南向政策,其結果?均以失敗告終。

     而臺商為什麼要選擇西進大陸?因為大陸政局穩定、政策優惠、投資環境好、市場廣闊,更為重要的是兩岸一家親,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相同的語言、相同的血脈,再加上大陸重視對臺商權益的保護。所以,這樣好的投資窪地,不光是臺商,連外商都是趨之若鶩,競相投資大陸。

     現在蔡英文提出個「新南向」政策,想「擺脫對大陸的過度依賴」,一看就是在步李陳之後塵,重蹈覆轍。從臺塑越南案便可知,蔡當局的「新南向」,已是「新難向」,可謂為臺商畫了一個虛幻的「大餅」,當然多數臺商不會為蔡英文「背書」的,其「新南向」政策將提前壽終正寢。

    蔡當局走「新南向」政策,表面上講「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其強烈的「去中國化」,才是其真正的政治目的。兩岸民眾不得不警惕!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蔡英文宣布「新南向政策」 欲與東協國家建立全面夥伴關係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昨天中午在外交使節酒會上公布了所謂「新南向政策」。她表示,鑑於東南亞國家與印度將成為強大經濟體,與之前僅僅專注於投資的老「南向政策」相比,未來將致力於建立「多元、多面向的夥伴關係」。對此,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回應稱,不要只會講講空話。「總統府」發言人則表示,蔡英文所謂「新政」不觸碰兩岸議題,毫無新意。
  • 前陸委會主委質疑蔡英文「新南向」:臺灣不了解東南亞
    臺灣前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圖片來源:中評社)【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中評社11月23日報導,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今天主辦「一帶一路與臺灣的新南向政策」研討會,與會的兩岸學者在下半場探討「臺灣新南向政策機會與挑戰」。有學者認為,蔡英文當局要發展「新南向」,最大的挑戰是臺灣對這些國家的不了解。
  • 蔡英文推「新南向」期待與日合作 日媒不買帳:白做
    據海外網報導,24日上午,蔡英文與所謂「臺日交流協會」理事長谷崎泰明見面時聲稱,感謝「日本支持臺灣加入國際組織」,稱臺灣現在正推動「新南向政策」,期待和日本有更多合作。但日本輿論並不買帳,直接挖苦蔡英文內外交困,島內包括「新南向」在內的所有政策都竹籃打水,白做了。
  • RCEP成功籤署,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還能和誰做生意?
    RCEP的成功籤署是一個歷史性時刻,不僅僅是對中國,而是對全世界而言。這裡有必要說美國兩句。川普上臺之後,如同選舉期間承諾的那樣迅速退出了TPP,這可著實擺了其他成員國一刀,盟主都已經退出了,剩下了一群散兵遊勇。
  • 蔡英文拉外媒辯解「新南向」 致辭全文改稱「大陸」為「中國」
    蔡英文拉外媒辯解「新南向」 致辭全文改稱「大陸」為「中國」  蔡英文。(資料圖)  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5日接受新加坡、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6國媒體聯合訪問,闡述臺灣對於「新南向政策」的思維與目標。
  • 蔡英文四處兜售「新南向政策」,妄圖依靠美國來幫扶臺灣經濟
    臺灣經濟不景氣,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的對策卻是一再寄希望於所謂「新南向政策」。一有機會,蔡英文就四處兜售她的「新南向政策」。蔡英文:我們希望等疫情趨緩後,臺灣跟「新南向」國家(地區)的交流和合作能夠更加緊密。
  • 許陳品:蔡英文新南向動動嘴,柯文哲跑斷腿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許陳品】 八天七夜,為了給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探路,臺北市長柯文哲這幾天可算是跑斷了腿。從馬來西亞到泰國再到印度,除了為今年8月份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宣傳、造勢之外,還充當民進黨政府的探路先鋒,考察馬、泰、印三國產業結構發展,為蔡英文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吶喊助威。
  • eWTP落地馬來西亞 蔡英文「新南向」莫再自欺欺人
    臺灣《旺報》18日發表社論指出,從馬雲與馬來西亞合作共建eWTP這個案例來看,蔡英文依然積極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忽略大陸在這個區域的地位與角色,以對抗取代合作,顯然自欺欺人。評論摘編如下:結合大數據、人工智慧、行動化及客制化的新興貿易模式正快速崛起,政策支持下,眾多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紛紛設立,尋求全球貿易藍海新商機。大陸擁有電商優勢及全球第一貿易總量,加上廣大的消費與零售市場,布局更是積極。
  • 政策混亂 臺灣新南向辦公室將「解編」?
    臺灣《聯合報》20日社論指出,蔡英文辦公室最近公告,「新南向辦公室」將自明年起「解編」。亦即,這個蔡當局上任後敲鑼打鼓負責「新南向」政策擘劃的首腦組織,再十日就要「功成身退」。沒錯,「功成身退」正是蔡英文辦公室宣告該辦公室解編的理由,其措詞是:因為它的「階段目標比預定更早完成」,而且已逐漸「展現成效」。報導指出,新南向辦公室要解編,名副其實是「身退」;但要說它「功成」,恐怕就讓人覺得不知所云。依蔡英文辦公室稍早的估計,新南向辦公室全年的預算執行率,僅四到五成。以如此低迷的執行效率,卻說它「提前完成」目標,豈不矛盾?
  • 蔡英文慌了?「新南向」政策被質疑
    自從2016年民進黨當局實施新南向政策,數據變動很大。在實施的第一年確實是臺灣與東協貿易往來最高的一年,東協成為了臺灣第二大的出口市場,然而這樣的情況僅維持了一年,往後數據一年比一年低。對此,媒體報導認為新南向政策的成效太低。
  • 蔡英文解散「新南向辦公室」遭質疑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雯雯】為推動所謂「新南向」,蔡英文上任後成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沒想到,運作一年多就宣告解散。據臺灣《中國時報》14日報導,臺「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宣布,鑑於「新南向政策」已從任務規划進入全面推動階段,相關政策逐漸展現成效,「新南向辦公室」階段目標比預期更早完成,經報請蔡英文批准,該辦公室自明年起解除任務編組。他還稱,將提請「立法院」刪除明年73萬餘元(新臺幣,下同)相關預算。
  • 洪秀柱赴泰籤證遭拒 藍營批蔡英文新南向政策難行
    然而,洪秀柱去年12月才以國民黨主席出訪泰國,如今卻無法成行,讓藍營大感驚訝,更有人批蔡政府新南向政策寸步難行。據《聯合新聞網》報導,洪秀柱今天原定要前往泰國訪問,洪辦以高規格申請籤證卻遭泰國政府刁難,昨天下午才告知來不及趕辦籤證。洪秀柱隨後決定取消前往泰國僑界的訪問行程。據傳洪秀柱將改派國民黨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前往泰國。
  • 想繞開中國大陸?臺灣「新南向政策」被越南人狠狠打臉
    事件曝光後在島內引發強烈反彈,儘管蔡英文當局立即以「個人個案」定性試圖迅速平息相關風波,但連日來島內卻不斷有輿論質疑這是越方「打臉新南向政策」,感嘆所謂「新南向政策」已成為「新難向政策」。自「5·20」上臺以來,蔡英文當局一直高調宣稱要進軍東南亞及南亞以擺脫對大陸市場的依賴,現在看來,這條路極其困難且充滿荊棘。
  • 蔡英文「新南向」有啥成果 臺媒:11個月賣了900美元香蕉
    參考消息網2月18日報導臺媒稱,蔡英文大力推動「新南向」,學者質疑成效不彰,包括巨型投資案破局、「臺農發」營銷不見成效、農產品出口成效不彰、未促進實質「結盟」,顯示要以「新南向」取代大陸市場,既無說服力也不可行。
  • 改小學教材推東南亞母語歌 蔡英文變相紮根"新南向"遭批
    稱不論新住民子女還是本地學生,都能接觸到多元語言學習機會,對臺灣與「新南向」的東協國家接軌有更多利基。對於蔡英文上臺後力推的「新南向政策」,民進黨當局又想出文化「新南向」策略擬助一臂之力。在12日民進黨舉辦的「新力量發聲」東南亞語親子歌唱比賽總決賽上,民進黨副秘書長徐佳青也表示,希望通過音樂交流,「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機會學習更多不同的母語」。
  • 「新南向」不成,又要「中南美」? 蔡英文呼籲臺企投資中南美洲,遭...
    臺灣《中時電子報》1月16日報導 還記得蔡英文上任後屢次呼籲,卻屢次被業界「打臉」的「新南向政策」嗎?這不,「新南向」還沒下文,蔡英文又在推「中南美」了。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鼓勵在美「僑胞」,前往中南美洲尋找投資機會,「即使不投資,當觀光客也可以」。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昨日表示,舉雙手贊成,但請蔡英文家族企業以及蔡英文母親、兄長先以身作則,不要自己家族不做,卻拿臺灣人的納稅錢,硬逼公營企業去當冤大頭。蔡正元表示,蔡英文鼓勵投資中南美洲,自己舉雙手贊成。
  • 印度臺企遭搶劫,重創蔡英文「新南向」
    蔡英文「新南向」政策本就困難重重,又遇到此事件的發生,更加讓臺灣投資商對此望而卻步。近些年來,中印之間摩擦不斷升級,於是蔡英文就想利用此機會拉攏印度,所以雙方籤訂了各種投資協議,關係顯得十分密切。但是當前印度的營商環境並不良好,比如語言問題,會說英文的印度工人很少。另外,其基礎設施、公路、電力、水力等較為落後,無法滿足其發展要求,再加上此事件的發生,更打擊了臺灣投資商的積極性。
  • 小英的新南向有老美的影子
    作者 賈不妙(特約評論人)    《新南向政策綱領》出臺後,蔡英文22日在政大國關中心舉辦的東南亞區域研討會上,進一步闡述新南向政策的原則與規畫,並強調臺灣將致力強化與東南亞區域的連結。研討會邀請了東南亞各國駐臺代表,以及泰國前外長Kasit Piromya。
  • 蔡英文鼓吹「新南向政策」,妄圖抱美國大腿,反被數據啪啪打臉
    目前來說,我們國家已經成為了很多國家想要合作的對象,但是蔡英文卻一直在鼓吹所謂的「新南向政策」,妄圖通過抱美國大腿的方式,來擺脫大陸經濟,但是反被數據啪啪打臉。在本月19號,蔡英文出席了企業交流會活動,面對臺灣經濟現狀和所面臨的挑戰,蔡英文時刻不忘信心喊話,並且她表示:接下來政府還會加碼推動「紓困3.0」,2100億的新臺幣特別預算,還有6兆元新臺幣的擴大投資,這些都會逐步的來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