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飛揚(評論員)
據臺媒報導,10月2日,大批越南民眾在臺塑河靜鋼鐵廠門外集會,高呼「臺塑滾開」。這是臺塑越南廠今年7月因被指汙染海洋造成魚群大量死亡而遭裁罰5億美元之後,再次遭到當地民眾大規模抗議。臺塑越南河靜鋼鐵廠,投資額高達115億美元,是臺塑近年來最大投資項目。而越南的巨額罰款使臺塑集團的投資不但難有營利可能,還將面臨重大經濟損失。
8月,臺灣前雲林縣長、民進黨「立委」蘇治芬訪問越南,準備慰問在越南遭當地政府杯葛的臺塑集團河靜鋼鐵廠時,在河內機場被越南政府扣押了9小時,其行動在越南也受到了限制。蘇治芬對臺塑集團被越南政府重罰搞的一頭霧水,說不清道不明,更無力幫助臺塑維權。
臺塑集團投資越南,雖然在蔡英文上臺之前就已經開始,但結果?臺塑越南河靜鋼鐵廠還未有投入生產,就被越南以汙染海洋給予了重罰,使其遭受重大的經濟損失。臺塑集團越南投資受困,雖只是個案,但它召示蔡當局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將是困難重重。由此,其他臺商還敢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投資?
「5·20」上臺以來,蔡英文當局一直高調宣稱要進軍東南亞諸國,以擺脫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包括9月29日蔡英文給民進黨全體黨員的公開信指出:「我們要力抗中國的壓力,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我們要擺脫對於中國的過度依賴,形塑一個健康的、正常的經濟關係…」
蔡當局看似對其「新南向」政策信心滿滿,好像迅即就可以擺脫對大陸經濟的依賴了。在蔡英文眼中,臺塑集團投資越南遭遇困境只是個案,不足為奇,但此案卻洽洽重重地打了蔡英文推行「新南向」政策的臉,使其「新南向」政策未出師就註定失敗。何也?其一,臺塑集團作為臺灣實力雄厚的企業,它今天在越南面臨的投資處境非常尷尬且維權艱難,也只能以接受罰款息事寧人,又何況其它中小企業?而對於臺商在越南的困境,需要蔡當局出面幫助維護權益,然而蔡當局卻無能為力,但它還要貼著熱臉往東南推。就連不少民進黨「立委」都表示質疑:如果蔡當局無法保護臺商,就不用談「新南向政策」了。其二,臺灣與東南亞諸國進行合作,本身就不具有政治對等性。東南亞諸國的經貿主要市場在中國大陸,對臺灣的經貿份額非常小,所以,他們不可能放棄大陸市場,而投向臺灣。因為沒有對等性,東南亞諸國更不會把臺灣放在眼裡。失去對等性,蔡當局有何話語權?又怎能為臺商維權?其三,東南亞諸國因其政策變化性,帶來投資環境的變化性,再加上語言不通,管理成本增大,維權困難重重,所以,臺企進軍東南亞諸國有可能不但賺不到錢,反而落個血本無歸,哪個臺商又能幹如此傻事?
十幾年前甚至更早,李登輝、陳水扁都推行過南向政策,其結果?均以失敗告終。
而臺商為什麼要選擇西進大陸?因為大陸政局穩定、政策優惠、投資環境好、市場廣闊,更為重要的是兩岸一家親,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相同的語言、相同的血脈,再加上大陸重視對臺商權益的保護。所以,這樣好的投資窪地,不光是臺商,連外商都是趨之若鶩,競相投資大陸。
現在蔡英文提出個「新南向」政策,想「擺脫對大陸的過度依賴」,一看就是在步李陳之後塵,重蹈覆轍。從臺塑越南案便可知,蔡當局的「新南向」,已是「新難向」,可謂為臺商畫了一個虛幻的「大餅」,當然多數臺商不會為蔡英文「背書」的,其「新南向」政策將提前壽終正寢。
蔡當局走「新南向」政策,表面上講「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其強烈的「去中國化」,才是其真正的政治目的。兩岸民眾不得不警惕!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