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挖出春秋時期墓葬 出土多件陶鼎與陶豆(圖)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廣東挖出春秋時期墓葬 出土多件陶鼎與陶豆(圖)

從古墓出土的陶鼎和陶豆。

古墓殘存的部分零碎陶片。

  河源和平縣文物普查隊對古墓葬進行搶救性挖掘 出土多件陶鼎與陶豆

  河源市和平縣大壩鎮水背村村民吳某日前在自家山嶺甲子崗(地名)開山墾荒時,意外挖出一處古墓。當地文物普查隊隨後在大壩鎮水背村進行搶救性挖掘,先後從古墓內出土完整文物4件及部分零碎陶片。

  經當地文物專家考證,初步認定此處古墓為春秋時期墓葬,距今約有2500年至2700年的歷史了。

  據和平縣博物館館長陳子昂介紹,發現古墓葬的地方是當地一處古遺址群,今年5月下旬,當地文物普查隊在對大壩鎮水背村的古遺址進行常規巡查時,從村民口中得到一條重要線索,當地村民吳某在甲子崗用推土機開山墾荒準備造林種果時,意外發現了一處古墓葬,古墓內的部分陶片已被挖出地表。和平縣博物館隨即派出多名文物普查隊員,對此處佔地面積30多平方米的古墓進行了搶救性挖掘。經過當地文物普查隊員的連續數天挖掘,從古墓先後挖出完整的陶鼎2件及陶豆2件,其中墓葬出土最大的一件陶鼎通高10釐米,口徑10.5釐米,另一件陶鼎通高7釐米,口徑3.9釐米。而出土的兩件陶豆中,最高達7釐米,口徑11釐米,另一件陶豆通高5.1釐米,口徑14釐米。此外,文物普查隊員在古墓中還採集到殘破零碎的原始瓷豆、陶豆、陶罐、陶鼎等器物。當地文物考古人員從陶片留存的印夔紋、雲雷紋、方格紋、曲折紋、圓圈凸點紋等形狀,同時對照考古資料,初步認定該處古墓葬為春秋時期古墓葬。

  這個春秋古墓葬出土的是清一色陶製品

  陳子昂稱,從大壩鎮水背村甲子崗出土的完整陶鼎和陶豆來看,這些古墓葬與之前惠州市發現的博羅橫嶺山春秋墓以及此前在大壩鎮水背村石林坪(地名)發現的春秋時期遺址中出土的器物相類似,而且採集到的夔紋陶片也是典型的春秋時期遺物,可以佐證該處古墓葬是一座春秋時期的墓葬。

  陳子昂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春秋時期古墓葬出土的器皿應該有青銅器,和平縣大壩鎮水背村石林坪古遺址之前曾挖出多件春秋時期的青銅器,但這次挖掘的甲子崗春秋古墓葬,卻是清一色的陶製品,這在當地的考古史還是第一次,陳子昂稱,水背村春秋時期古墓葬的再次發現,對今後研究當地東江流域人文歷史有著重大的考古價值。

  和平縣大壩鎮古墓葬之多全省罕見

  和平縣大壩鎮水背村有大大小小的古墓葬遺址近30個,目前和平縣文物普查隊經調查先後發現子頂山、鬼塘山、坳頂山、茶裡坑4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塔崗、甲子崗、石林坪、井頭博山、下陳山、周屋山6處青銅時代遺址,在塔崗還發現東晉時期墓葬,在子頂山發現唐代墓葬。和平縣大壩鎮水背村發現的古墓葬之多,在河源乃至全省範圍內均屬罕見。(記者曾煥陽 通訊員張濤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村民開荒挖出春秋古墓葬
    從古墓出土的陶鼎和陶豆。    河源和平縣文物普查隊對古墓葬進行搶救性挖掘 出土多件陶鼎與陶豆    河源市和平縣大壩鎮水背村村民吳某日前在自家山嶺甲子崗(地名)開山墾荒時,意外挖出一處古墓。當地文物普查隊隨後在大壩鎮水背村進行搶救性挖掘,先後從古墓內出土完整文物4件及部分零碎陶片。
  • 廣州又又又挖出古墓了!
    廣州又又又挖出古墓了!100多座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墓葬!▲銅刮刀▲銅斧不過此次發掘最大宗的發現是豆這種古代的食器佔了現場發現陶器的四分之三▲墓中發現的陶豆▲陶豆與原始青瓷豆據悉,兩次發掘共計100多座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墓葬,是沙嶺遺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墓葬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東西向,大致順山勢排列,相互之間基本沒有疊壓打破關係,同時清理出可能與墓地排水及塋域劃分有關的弧形溝,都說明當時墓葬地表應有標識,且整個墓地存在統一管理。
  • 帶你參觀博物館:國家博物館——部分遠古時期藏品
    該陳列以王朝更替為脈絡,以珍貴文物為核心,分為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明清時期八個部分。今天先來看遠古時期的部分藏品。再來一組陶器最喜歡這件憨態可掬的鷹形陶鼎
  • 山西一春秋時期墓葬被盜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山西晉城高平市西李門村的西臺地在2013年被當地文物保護部門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命名為「西李門遺址」,然而,在2017年一個作案團夥盜取了該遺址內的一座春秋時期的古墓葬並將盜取的文物售賣他們將受到怎樣的法律懲罰
  • (圖)
    □六安「戰國雙墓」追蹤  昨日,六安「戰國雙墓」南墓發掘工作進入現場繪圖階段,隨著外藏室內積水全部排乾,眾多陶器、銅鼎、戈、俑、罐、壺、鍅、洗、耳杯相繼出土,以至於繪製文物位置平面圖整整耗時兩天  【文物擷英】  大陶鼎 多仿商周時禮器  記者在現場看到,通過人工外圍排水,南墓最大的西外藏室內眾多陶器變得清晰起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幾個直徑近半米的大陶鼎,從外表看這些大陶鼎與青銅鼎毫無區別。考古人員介紹,如此大的陶鼎在六安戰國墓中首次發現,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物溯源方面的研究價值。
  • 滕州出土4000年前龍山文化時期(陶鼎和石箭頭)
    迄北辛文化、活動於大汶口文化時期、延續至龍山文化 、下接嶽石文化 …古滕先民選擇這片地區定居並繁衍生息,依山傍水、漁獵砍柴起火、水是生命之源、水患可以上山,開荒種地,創造了遠古農耕文化,中華東方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在這裡升起。
  • 三千年前的物件裡還「藏」著雞骨頭(圖)
    一個看上去不起眼的土坑裡,卻挖出四件西周時期的精美陶器,其中一件名為「陶鬲」的陶器內,還可以看見保存完好的雞骨頭。記者昨天下午獲悉,這是省文物管理部門在對宿州市蘆城孜遺址進行發掘時出現的一幕。據了解,蘆城孜遺址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層約3米,時間跨度非常大,最早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隨著地層的延續變化,經過商、周、漢、唐直到近現代,是個文化非常豐富的遺址。2009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對該遺址進行大規模搶救性發掘,共發現清理房屋基址10餘座,還有灶、水井、窯址、灰坑、墓葬等,出土文物上千件。  記者昨天在現場看到,發掘點內的土層斷面分界明顯,有好幾層。
  • 錦州地區西晉至前燕時期的漢人墓葬
    (二)前山墓葬 位於錦州市太和區新民鄉前山村,為兩側壁外弧的順長方形單室墓,墓頂為券頂,帶甬道和墓道,甬道和墓道均偏於墓室一側(圖一,2)。這種近刀形且側壁外弧的磚室墓與北京地區西晉時期主流的磚室墓形制相同(圖一,6、7)。與李廆墓不同的是,前山墓葬的形制沒有受到遼西慕容鮮卑梯形墓葬輪廓的影響,完整地保留了北京地區西晉時期流行墓葬的形制。
  • 麗江一中學球場驚現古墓群,初判為春秋戰國時期!諸多謎團令專家稱奇
    此次大具鄉為都村墓葬是玉龍縣第一次主動進行的考古挖掘,初步判斷墓地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墓葬群現有面積為2500平方米,是近年在麗江金沙江河谷地區規模最大的墓葬發掘,填補了該區域大型墓葬群考古發掘的空白。
  • 福建挖出特殊墓葬,屍骸進行DNA鑑定後,專家直呼:斯裡蘭卡人
    在我們中國土地上其實除了埋葬了大量古代中國人墓葬之外,其實還埋葬了不少外國人,這些人自然是曾經生活在中國的,比如一些來古代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的商人,還有一些是因為戰亂而逃過來的人,這些年在考古工作中確實是發掘出了不少外國人墓葬。
  • 推土機推出千年王陵,卻挖出600匹殉葬活馬,專家:墓主何方神聖
    咱們下面要來介紹的這座墓葬來自春秋戰國時期,佔地規模還是非常宏大的,而這座墓葬中卻發現了大量令專家驚嘆的陪葬品,那就是挖出了600匹殉葬的活馬,雖然說馬殉挖出的也蠻多的,但是像如此巨大規模的馬殉的確是前所未有的,為此這位墓主的身份讓大家非常的疑惑,不禁在問墓主到底是何方神聖呢?
  • 伊川一貴族墓葬被「打包」整體搬遷 附近圍滿百姓
    昨日,該貴族墓附近一座帶有明顯戎族特徵的大型貴族墓葬(編號為M6)被整體搬遷至洛陽市區的考古實驗室,將進行更為全面的考古研究。□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郭帥 程慧娟/文 李書寶/圖【現場】貴族墓葬M6被「打包」整體搬遷12月8日上午10時許,伊川縣鳴皋鎮徐陽村附近的陸渾戎貴族墓附近圍滿了來看熱鬧的老百姓,已經「打包」好的貴族墓葬M6,即將進行整體搬遷。
  • 古「濟水」航道深埋大型墓葬群 還原數千年「清明上河圖」
    這一處位於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黑裡寨鎮胥家村南約500米處、小清河北岸的遺址,截至2020年5月6日,共清理出龍山時期墓葬5座,龍山早期帶二層臺大墓正在清理中,清理唐代墓葬15座,龍山時期灰坑5個,清理面積達1千餘平方米。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博興縣博物館對寨卞東南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批准發掘面積800平方米。
  • 山東沂水紀王崮發現春秋時期諸侯級大墓(組圖)
    山東省文物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市文管辦、沂水縣博物館等單位今天在沂水縣聯合舉辦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葬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對此次考古發掘初步取得的巨大成果進行了通報。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葬規模較大,結構特殊,應是春秋時期一般的諸侯或是其夫人之墓,是山東近年來東周考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 廣東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
    【環球網文化頻道綜合】近日,廣州市黃埔區的沙嶺遺址東區發掘清理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墓葬1座、灰坑41處、柱洞86處;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墓葬37座、溝3條;宋代墓葬1座、溝2條;明清時期墓葬15座,出土文物近百件。
  • 嶽石文化墓葬首現山東內陸(組圖)
    圖一:彭家莊遺址出土的陶器器蓋  圖二:彭家莊遺址第二期發掘現場。  圖三的:彭家莊遺址嶽石文化墓葬  (圖片均由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本報3月21日訊(記者趙曉林實習生陳昕)近日,本報連續推出《章丘東平陵古城考古獲重大發現》、《長清大街遺址收穫一批「寶貝」》、《張馬屯遺址豐富濟南商代遺存》、《多項調查成果揭示齊長城價值》四篇關於文物考古的獨家報導後,引起廣大讀者的強烈興趣。
  • 西安漢墓發現或最早蒸餾器(圖)
    【來源:香港大公報】  M115號墓葬出土的銅蒸餾器(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提供)  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透露,考古人員最近在西安市張家堡廣場東側發掘出四百四十餘座漢代墓葬,其中一處規格較高的西漢王莽時期墓葬中,發現一盅工藝奇特的銅蒸餾器,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的蒸餾器。
  • 湖南近年來出土的春秋時期古玉,內附詳細介紹
    玉虺紋璜 春秋基於此種狀況,喻燕姣對已發表過的考古資料中有關湖南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進行了初步的整理和歸納,在概述的基礎上,對這一時期玉器的作用、特點、來源等進行論述,以求教於方家。玉龍首璜 春秋湖南出土的春秋時期的玉器分布範圍較窄,種類較少。
  • 鉛山驚現「春秋時期青銅器」 疑是清代銅香爐年份待定
    鉛山驚現「春秋時期青銅器」  疑是清代銅香爐年份待定鉛山驚現「春秋時期青銅器」  疑是清代銅香爐年份待定鉛山驚現「春秋時期青銅器」  疑是清代銅香爐年份待定鉛山驚現「春秋時期青銅器」  疑是清代銅香爐年份待定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吳夢玲報導:近日,有網友向本網爆料,在上饒市鉛山縣村民在小葛仙山擴建翻修時挖出了一件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青銅附耳鬲」,村民挖出後紛紛說是「仙人送來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