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嶺南臺山:尋訪曾經熱鬧的墟市 領略歲月變遷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廣東嶺南臺山:尋訪曾經熱鬧的墟市 領略歲月變遷

  在廣東嶺南臺山有很多海外華僑留下的「墟 」,當地人稱「趁墟」,趁墟就是趕集的意思,我們北方叫集市,他們叫墟市。臺山的墟,繁盛時期有上百個墟市,因為臺山曾經商貿繁榮,日日貨物輪轉,墟期一到,大人小孩一臉歡喜,從街頭到街尾,貨物琳琅,小孩不僅可以買到喜歡的零嘴兒,還能見識自己沒有見過的人和事。墟與村莊聯繫最為密切,墟與日常聯繫最為密切,可以使少年認識繁華,使日常生活見識豐富。貨物熱鬧了墟市,墟市喧鬧了人聲。假如頭頂有脆生生的陽光照耀,墟市的亂能把熱鬧抬高出屋頂十丈,天空的鳥兒常常要追鬧著藏進樹林。

  臺山的商鋪建築帶有濃厚的西洋文化韻味,也可說是中西合璧,那些騎樓商鋪,宗族祠堂,廟宇、學校、碉樓、教堂,走過去,突然進入夢境似地恍惚了起來,明明是走在南方,卻實實地領略了歐洲小鎮的風情?這絕不是一種簡單的錯覺。

  我們從臺山現有的常住人口比例來看,現有人口98萬多人,但旅居海外的人數卻達到了130萬之眾,遍布92個國家和地區。250年的「下南洋」歷史,形成了「內外兩個臺山」的格局。臺山先僑從海外帶回來先進的西方近代文明,商品經濟日益滲入鄉村,形成外購內銷的經濟體系。華僑帶來的新經濟形態與意識形態,與臺山源遠的墟市相結合,我們便看到了臺山曾經的居住、生存、日常生活的繁榮景觀。

  「下南洋」,我們現在聽起來只是一個指向某個目的地,和生存密切關聯的詞彙,有著不受空間限制的美好。曾經的「下南洋」後邊連帶著的「闖金山」,財富的目的地讓「下南洋」墜著一個「發財夢」的實現。而臺山和臺山的墟,就是下南洋之後不舍的根脈,它的存在,它的魂魄,在我看來就是生命的囑託,就是不忘家國。

  在臺山博物館有這樣一段話:「美國人都很富,他們希望並且歡迎中國人到那裡去。那裡工資高,房子又寬敞。至於吃和穿,更是任你挑任你選的。你可以隨時給親友寫信寄錢,我們保證信和錢都能郵到。那可是個好地方,沒有官府,沒有士兵,人人平等。現在那裡已經有許多中國人,你不會感到陌生的。那裡有中國的財神,還有招工局代辦處。別害怕,你會走運。美國的錢多得很,隨你花。」這段話的旁邊標註說明:「外國公司或『豬仔頭』的欺騙性宣傳,誘使許多身無分文的農民出洋。這是一則描述華工前途的招工廣告。」「豬仔頭」則是下南洋「契約華工」的侮辱稱呼。19世紀,可以說西方文明是以掠奪殖民地而崛起,包括誘掠廉價勞動力。被誘騙者在出國前籤訂合同後,當作商品被賣,變成奴隸。「豬仔貿易」始於西方殖民者東來之時,盛行於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這條絡繹不絕的「出洋古道」一直延續至今。

  發生過的事情,參與的人物,不會再一次在我們眼前出現,那個年代對我來說已經成為一個渺遠而擴大的點,那些漂洋過海的「豬仔頭」已經遠逝在湛藍色的時光盡頭,下南洋中有多少人喪失了性命?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說明,通往財富的途中,他們都是理想主義者,懷揣著一個夢想,他們為這個夢想真誠地活著,艱辛地努力,他們的存在使這個世界有華人的地方有了一束黃色的生動而精彩的陽光。

  為了財富而贏得尊重是一件艱難的事,生命存活於瞬間的真實,瞬間的真實之中我們來看歷史。美國著名的金山橙,就是臺山人劉錦濃把家鄉的園藝引到美國,1888年培植出良種「劉錦濃橙」,1911年獲美國果樹學會的「威爾特爾」獎。數萬華工參加了1863—1869年美國和加拿大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設,數千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華工長久地活在喧囂中,活得疲憊而毫無激情,活得努力而沒有根脈,一個「歸」字撞傷了他們柔軟的內心。他們隻身出走時留下了他們的親人,他們晝夜凝結不散的親情,一個「歸」字讓他們回鄉的路執著而堅定。上萬棟的「小洋樓」是臺山鄉村發展史的重要見證。為了維持家族的持續發展,他們以西方先進的商業運作模式,新建僑墟,安置家人親友做生意,利用海外的熟悉外購優勢,展開外購內銷的商品貿易,並且與家鄉原有的集市貿易相結合,造就了臺山近百個僑墟的繁榮昌盛。

  近一個世紀的僑墟,隨著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僑眷移居海外,墟市的商貿也漸漸清冷了,墟市日漸蕭瑟,其作為墟的功能也逐漸消失了,這些被遺棄的建築因為缺少了人間煙火,大都被無形的歲月侵蝕得筋骨外露。我走進去,令我浮想聯翩的是,我看到了它獨特的景觀,它曾經有過一段什麼樣的歷史,它畫滿了人一生最後的句號——衣錦還鄉。

  我在浮月村和岡寧墟看到了一種歷史幾近本身的面孔,它斑駁而迷濛。走進一家民居,我看到了他們的先祖的祖宗堂,他們的後人說,這屋子裡居住著他們的祖先,是他們的祖先修建的老屋,外出打工的人,年年清明會回來祭拜祖先。把自己鄉下的老屋留給祖先住,留給走向城市熱鬧回眸時的一個牽念。

  人的一生,最親近的就是自己的故鄉。臺山的建築不勝枚舉,仿佛能讓人從這裡讀出「出洋古道」後的歸鄉史,遠走遠歸,臺山的墟埋藏了多少曾經的熱鬧?當我們尋找生活的目光投向了山林草木河水的深處,我們是否也應該投向臺山的墟,臺山的洋樓,它們的影子裡藏著一部由陸地走向海洋的辛酸史和文明史。(葛水平)

相關焦點

  • 廣東嶺南臺山:曾經熱鬧的墟市
    在廣東嶺南臺山有很多海外華僑留下的「墟 」,當地人稱「趁墟」,趁墟就是趕集的意思,我們北方叫集市,他們叫墟市。臺山的墟,繁盛時期有上百個墟市,因為臺山曾經商貿繁榮,日日貨物輪轉,墟期一到,大人小孩一臉歡喜,從街頭到街尾,貨物琳琅,小孩不僅可以買到喜歡的零嘴兒,還能見識自己沒有見過的人和事。
  • 500年古墟牛市變身粵港澳非遺墟市展嶺南風情
    2020橫瀝鎮百年牛墟風情節1日在廣東東莞橫瀝鎮開市。圖為墟市上展出的嶺南非遺文化 李純 攝中新網東莞11月1日電(李映民 李純)2020橫瀝鎮百年牛墟風情節1日在廣東東莞橫瀝鎮開市。這個500年前的古墟牛市如今變身粵港澳非遺墟市,匯聚了粵港澳各城市有代表性的非遺美食項目和嶺南非遺文化,充分展現嶺南文化魅力。東莞橫瀝鎮的古墟牛市具有500多年的歷史,這裡因牛墟而得名「牛鎮」。據記載,橫瀝牛墟發源地位於東莞寒溪河和東引河交接處,名為「賣牛埔」,每逢「三、六、九」為墟日,周邊的人都來這裡趁墟。
  • 實拍:深圳公明老墟,百年老街盛極一時,藏著怎樣的故事
    尋訪深圳古蹟正在進行中.下面帶大家去尋訪位於深圳公明合水口與上村的交界處,一條200米長的老街(深圳不可移動文物).聊聊一段深圳公明老街輝煌的歷史故事.公明老墟的來源.據介紹:1929年,樓村武舉人陳海神和合水口村麥曉孫的倡導參照香港元朗墟的模式,建立了一個公平墟,取意"買賣公平".1931年改名"公明墟",寓意"公道光明".曾經墟市南北走向布置,長約300米,由兩排二至三層樓的騎樓式商鋪建築隔街相向組成.傳統嶺南民居融合了當時西洋建築風格"騎樓",非常有特色.
  • 鑼鼓響,龍船起,墟市旺!「東莞龍舟月」開始啦!
    東莞非遺墟市粵港澳城際聯盟成立暨2020東莞龍舟月、萬江龍舟文化季啟動鑼鼓喧天,墟市熱鬧,5月30日上午「龍舟水」雖下個不停,但一點都不影響東莞人對龍舟傳統文化的熱情,不僅線下活動熱鬧歡騰,線上也甚是火爆,據統計,截至下午18:00,有近20萬人次通過觀看直播的方式「雲」參與活動,感受東莞龍舟文化的魅力。
  • 臺山洋樓群的百年寂寥
    期《中國新聞周刊》相比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廣東開平碉樓,鄰近的臺山洋樓可算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臺山與開平同屬五邑地區(舊時為四邑,指新會、臺山、開平和恩平,後來加上鶴山,並稱五邑),都是廣東江門下轄的縣級市。二者都是著名僑鄉,臺山更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稱。晚清時期,廣東出洋者眾,四邑地區尤多。他們在海外艱辛打拼,事業有成後便反哺家鄉,為村中鋪路修橋、開辦學校,也難免有光宗耀祖情結,於是興建新宅。
  • 廣東僑鄉臺山豬仔薯變身「搖錢薯」
    廣東僑鄉臺山豬仔薯變身「搖錢薯」 2020-11-02 18:18:59 >作者:徐文欣 責任編輯:徐文欣     個頭粗大的豬仔薯 李曉春 攝   中新網江門11月2日電 題:廣東僑鄉臺山豬仔薯變身
  • 廣州郊外曾熱鬧「古墟市」,今「靜止」30年前模樣,遊客:人呢
    鄉村「墟市」不是每天都開,攤位是臨時的、商販不是固定的、商品會因時而變,每到「墟期」,來到墟市交易的除當地商戶外,還有周邊鄉村的村民和商販,墟市中有大量的農副產品、副食品、手工業品、日用工業品售賣,周邊的群眾都會聚集在這裡,整個「墟市」變得人氣火爆。可以說,逛「墟市」曾經廣州鄉村最傳統的逛街方式。
  • 臺山,愛了愛了!
    但是生活在這裡的阿布卻想要告訴你臺山的更多面臺山,是底蘊深厚的 穿越歲月風煙臺山有渾然天成的歷史質感臺城西寧市歷史文化街區(龔嘉勝 攝)騎樓風光好,「萬國荷包」飄街上的騎樓充滿異國情調讓人追憶這裡昔日繁華熱鬧的趁圩場景
  • 推動旅遊業發展 僑鄉廣東臺山評選「臺山新八景」
    推動旅遊業發展 僑鄉廣東臺山評選「臺山新八景」  的發展戰略,加快推動全市旅遊業發展,決定於今年十二月開始評選「臺山新八景」。  僑鄉臺山建縣(市)至今的五百零三年間,曾多次進行這一活動。據明朝嘉靖年間修編的《新寧縣誌》記載,臺山當時已有「新寧八景」。數個世紀以來,「新寧八景」幾經更迭,在海內外知名度很高。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地理環境的變遷,前人選定的「新寧八景」中許多景點已不復存在或失去了原有的風採,而新的勝景則不斷湧現。
  • 藏在廣東臺山的「小廣州」,成片洋樓老街,恍如時光倒流幾十年
    這次來江門,開平赤坎古鎮因在重修沒能進去,但到臺山時,卻被臺城驚到了,這不就是另一個&34;嗎?仔細再轉轉,窄窄的小巷子也有不同分類,一整條批發海味乾貨的、糧油米麵的,想來這裡曾經是一個靠商貿往來繁榮起來的市鎮,雖然已顯衰敗,但抬頭看看那些騎樓頂上精緻的山花、窗、柱、在一百多年前,洋氣又驕傲地在佇立著。
  • 環行廣東:深圳觀瀾古墟,有「小香港」之稱,如今變成怎樣?
    觀瀾古墟,位於深圳市龍華新區觀瀾街道新瀾社區,東臨觀瀾河.距今已有260多年歷史.是深圳歷史上僅存的「四大名墟」之一.鼎盛時期的觀瀾古墟商鋪林立,商賈雲集,是當時惠東寶安地區最繁華的集市,號稱「小香港」.今天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免費參觀)【探索廣東美景,我在路上.歡迎關注!】
  • 廣東音樂走進臺山校園 中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說到廣東音樂的前世今生,不得不說臺山的「八音班」。臺山的「八音班」是廣東音樂的活動形式之一,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悠久的歷史。明清時,「八音班」主要演奏佛教音樂和民間小調。太平天國運動後,「八音班」實行變革,將樂曲演奏和戲曲演唱相結合,逐步走向成熟。
  • 五百年牛墟六易其址
    >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橫瀝經濟發展是與牛墟密不可分的其交易地址也經過六次變遷印象橫瀝·第十六期五百年牛墟六易其址民國期間,橫瀝牛行被稱為廣東四大牛墟之一。而橫瀝牛墟又以其交通便利、交易量大、經營時間長而名聞遐邇。據康熙年間東莞縣誌記載,「二月望日,山谷民大集三角山唐家村諸處,以農器耕牛貿易,曰犁耙會」。
  • 深圳民俗 | 深圳「四大名墟」、各個墟市擺賣的貨物......你知多少?
    墟市是典型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商業活動,它是由農民、商販、小手工業者共同參與,習而成俗地形成定點、定時進行商貿活動的市集。清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云:「粵謂野市曰虛,市之所在,有人則滿,無人則虛。滿時少,虛時多,故曰虛也,虛即廛也……葉石洞云:『昔者聖人日中為市,聚則盈,散則虛,今北名集,從聚也,南名虛,從散也。』」由此可見,墟是嶺南地區的俗稱,在北方及其它地區多稱為市、集。
  • 潮墟C·PARTY創意市集開張,點亮廣州夜經濟
    為了助力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結合廣州國際媒體港、廣州塔獨特的地緣優勢及業態優勢,潮墟C·PARTY創意市集應運而生。這三隻「萌寵」來自廣州美術學院今年的畢業雲展作品,作品以嶺南特色的端午龍舟、雞公欖及醒獅為原型,結合傳統工藝風格設計了三個別具特色的1P形象,並將之以AR增強現實技術,置入潮墟C·PARTY作為公共藝術展示。
  • 老深圳的市墟—東門老街
    因為,這裡承載著深圳的歷史沿革、變遷。鐫刻著深圳厚重的記憶。深圳「老東門墟市圖」在「東門步行街」商業中心的小廣場上,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區開闢了遊客廣場,提供給來這裡的買家(遊客)休息,商業觀光。專門有一面牆掛了這張「老東門墟市圖」。
  • 「北滘和墟」文化創意市集活動正式啟動
    11月14日,由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政府主辦,北滘鎮宣傳文體旅遊辦公室、北滘鎮和園文化發展中心承辦的「北滘和墟」文化創意市集活動在北滘文化中心開啟。「北滘和墟」文化創意市集活動啟動「煙火氣」搭上了「文藝範」 文創夜市點亮小城文化熱情北滘和墟項目從10月底啟動招募,便受到本土市民及周邊商戶的熱情響應,報名商戶達200多個。
  • 深圳現存最完整的古墟市,將會變身新地標!
    >《百年老街》是攝影師廖俊鴻《讀城》系列裡的一個創作在廖俊鴻的鏡頭下從屹立不倒的建築裡依稀可見觀瀾老街昔日的榮光這些拍攝於二十一世紀初的老街呈現更多的是經歷風霜歲月後的蕭冷頗具傳奇色彩的「紅樓」還在特色建築碉樓還在……從繁華都市而來的行人走進觀瀾老街恍如穿越到一個古老傳統的舊時光年代感劇增與東門老街、沙井青平墟、
  • 【深圳博物館】深圳民俗 | 深圳「四大名墟」、各個墟市擺賣的貨物......你知多少?
    清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云:「粵謂野市曰虛,市之所在,有人則滿,無人則虛。滿時少,虛時多,故曰虛也,虛即廛也……葉石洞云:『昔者聖人日中為市,聚則盈,散則虛,今北名集,從聚也,南名虛,從散也。』」由此可見,墟是嶺南地區的俗稱,在北方及其它地區多稱為市、集。
  • 廣州國際媒體港潮墟C·PARTY創意市集開張
    潮墟亮燈啟動當天,具有濃鬱嶺南文化特色的IP形象一一「萌寵」龍舟樂仔、雞公欖福仔、醒獅安仔驚豔亮相。記者看到,該展示空間內有戶外造型木屋、定製款移動餐車、文化藝術互動體驗、燈光夜市等多種形態,前期已引進非遺傳人、廣州美院、廣州廣電、廣府餐飲店等各界團體展開合作,通過藝術創意市集、廣府小吃市集、主題嘉年華等,展現嶺南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