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裡憋了很久,今天,終於忍不住,跑到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大石的周記茗點居喝茶,在服務員的推薦下,我點了一個蛋黃奶油包,真的很好吃。嘆過茶之後,我還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茶餐廳歷史上的閃光時刻,以證明我不僅僅是個吃貨。
如今,在港、粵、澳三地,茶餐廳已成為眾多街坊的聚會地,除能飽享口福,還能與朋友一道「傾嘢」,就是聊天吹水,或者四川人的擺龍門陣。當然,喜歡經商的廣東人更多地藉助這個社交場合促成生意。
第一個以茶餐廳為名的是成立於1946年香港的蘭香閣茶餐廳。可以肯定的是,不以茶餐廳為名的茶樓或多或少地提供茶餐廳相同的或類似的服務。蘭香閣非常有可能不是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茶餐廳。
然而,茶餐廳很快變成社會時尚和流行符號。1948年第14期香港《東風畫報》刊登著這麼一篇漫畫《小姐提議上茶樓》。
不難發現,漫畫中的小姐指的是當時的摩登小姐姐,不是失足婦女的同義詞。摩登小姐姐為了追求時尚,一定要先生或男友到茶樓喝茶。因為茶點太多,不知道點什麼好,一張餐單要改來改去。茶點送到,為保持身材,摩登小姐姐不肯多吃。中間,她還不停地去打電話。看來,茶樓當時還提供電話呼叫服務。畫裡的座位跟現在的茶餐廳也差不多,都是卡座或火車座。
茶餐廳的餐單上,上百種茶點被分成幾個類別小點、中點、大點等,而作為業界翹楚的周記茗點居則分成十幾個類別,叫小點、中點、大點、特點、頂點、超點、優點、靚點、亮點、精點、美點、貢點、茗點、御點。不管怎麼分,茶點的價格相對固定,很長時間內不會變化。
然而,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國民黨在大陸的金融體系崩潰,飯店,跟其他各行各業一樣,一天之內會隨行就市多次上調菜單上飯菜的價格,以保證自己不至於因貨幣貶值而吃虧。韓素音在《無鳥的夏天》裡說,人們到飯店吃飯,一定會先付款,再吃飯。否則,吃飯前,一餐飯是1000萬法幣。吃完飯,一餐飯變成1200萬法幣,感覺很吃虧。
據1949年3月25日的《珠江報》報導,廣州的茶樓也隨時修正自己的菜單價格。有的客人就沒那麼精明,只帶了1000萬法幣到茶餐廳喝茶。喝完茶埋單時卻發現,因幣值變化,一個小時前點的飯菜都漲價了,1000萬法幣不足以支付帳單。沒有信用卡,沒有借記卡,沒有支付寶,沒有微信支付,怎麼辦?
好辦。茶樓老闆便指派一名夥計跟著茶客回家取錢。不過,要是取回來之後,發現又貶值了,該怎麼辦?據說,這樣要佔用很多人手,老闆們都愁死了。
拜科技之所賜,如今,拿著手機就可以支付帳單,不夠的話,可以向家人或朋友借,瞬間到帳。不管你是茶客,還是茶餐廳老闆,都不會再為埋單發愁。
最後,我想知道,如果在吃飯過程中菜單上的餐品一直在漲價,你怕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