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鮮一夏,淡淡鄉愁

2020-12-25 澎湃新聞

鹹鮮一夏,淡淡鄉愁

2020-09-03 11: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曹語庭 食品與生活

我童年和少年時的記憶,都是關於夏天的。那時五月初立夏當日,小朋友胸前會掛一枚套在網線袋裡的白煮蛋。隨著天氣漸熱,富含油脂的鹹蛋呼之欲出,還有鹹菜㸆毛筍、夜開花豆瓣羹。待到六月黃梅天,伴著梔子花的甜香和楊梅的殷紅甘酸,整座城市泛著淡淡的水氣,房屋的牆角洇著一道黴,小暑一過,盛夏就拉開帷幕了。

我是跟著外婆長大的,她祖籍浙江定海,那裡「海」光山色,海產豐富。少時的滋味刻在記憶裡,外婆生平好這些東西,加上浙江人嗜鹹鮮,夏天一到,開撈捕魚,時不時就能做出幾道海味。炒海瓜子、炒蟶子、蛤蜊湯,細嫩鮮甜。尤其是海瓜子,生長在潮汐頻繁的沿海灘涂,粉橘色的薄殼,只要一點點蔥、姜、料酒,就是一道極鮮的美味。

夏天是梭子蟹大量上市的時候,「面拖梭子蟹」是外婆的拿手菜之一。她將蟹殼剝開,挖去蟹嘴和腹部的蟹鰓,留下蟹黃,斬下蟹螯,大卸成幾塊,以生薑和油煸鍋,蟹的刀口切面沾上薄薄一層麵粉,入油鍋煎至微黃,再下料酒、生抽、水燜煮,等到蟹殼逐漸從青色轉紅,放鹽、蔥花和少許醋,最後倒進剩餘的麵粉勾芡,她十拿九穩,全憑直覺和經驗。活蟹的肉可以一絲一絲地褪下,隱約閃著金屬光澤,肉質緊實,富有彈性,有一股甜味。「蔥姜燜海蝦」也是專屬夏季的時令海味,海蝦的頭尖而長,殼堅,燒熟後紅殼上泛著點點白,比起河蝦,海蝦的肉質粗而鬆軟,鮮味卻更勝一籌。

不僅如此,夏天還是吃泡飯過鹹小菜再恰當不過的時節。經過醃漬、乾燥等技藝加工的新鮮海產,在時間的醞釀下幻化成風味獨特的美食。浙江人擅長製作鹹貨,鹹鯗魚燉蛋、幹煎鹹帶魚、黃魚鯗又鹹又鮮,最下飯,是寧波人俗稱的「壓飯榔頭」;蟹醬(蟹糊)、醉螃蜞、醉黃泥螺、醉香螺……都是醉人的小菜,酒和鹽是靈魂,蕩漾著浙江人的鄉愁。

20多年前的一個夏天,外婆買來醃製過的海蜇頭,我記得水鬥下的那個小水缸裡,飄著一股海蜇特有的氣味,直到浸了很久,怪味才漸漸散去。海蜇頭蘸一蘸醬油麻油汁或鹹鯗魚蒸好後的滷汁,入口,爽脆有嚼頭,與其說吃的是它本味,不如說是那蘸汁的鹹鮮。還有鹹烏賊蛋(雌性烏賊的產卵腺),洗淨後,放料酒隔水蒸,極香,口感細膩,非常非常鹹。按照現在的科學飲食標準,這種鹹度空口吃可能會致腎衰竭,正如很多食客在網上的評論,「太鹹,就是太鹹」,但這正是傳統的寧波風味,鹹得一口能讓人仿佛回到幾十年前——各地食物保持其鮮明特色、不會互相串味或改良的歲月。那時,寧波菜就是極鹹的,除了甜食以外,一律不會為了迎合食客口味,通過減鹽放糖來降低口感上的鹹度。

很多年前的夏天,我坐在一張用兩隻木凳子拼成的「餐桌」旁,喝著外婆燒的淡菜湯、海蜒冬瓜湯。暑熱散盡的黃昏,外婆聽我在西窗下用電子琴彈兒歌《斯旺尼河》給她聽,這首曲子簡單而優美,瀰漫著淡淡鄉愁。我曉得外婆心裡一直存著如曲中描述的那般美好的童年往事,就如她給予我的整個童年和少年時光,充滿鹹鮮滋味的夏天,欣悅而溫情,深深地刻在我人生的食物記憶之中。

原標題:《鹹鮮一夏,淡淡鄉愁》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鹹鮮,夏天,鄉愁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鹹鹹淡淡曬日子…
    在明媚的陽光裡,把四季鮮活的色彩和味道沉澱在一個個五彩斑斕的曬架裡,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鹹鹹淡淡巧手調和,把銅鼓客家人的日子曬得紅紅火火、亮亮堂堂。每到春節臨近,家家戶戶都會開始做腊味。窗臺下、屋簷下、曬架上,掛的掛搭的搭,臘魚、臘肉、臘腸、臘肝、臘雞鴨,瘦的紅豔似火,肥的黃如琥珀,在陽光裡滴油飄香。這些經過陽光「愛撫」,寒風「洗禮」的腊味,豐腴鮮美、噴香喜人。
  • 如果說飯湯是鄉愁,「鹹粥」就是家的滋味啊!
    導讀:如果說飯湯是鄉愁,「鹹粥」就是家的滋味啊!若非探詢鹹粥與飯湯之差異,我不會明白自己的母親為何愛煮鹹粥。外公外婆出身務農家庭,所以母親對鹹粥的美好記憶,正是家庭料理的認知基礎。朋友來南方,指名要吃海產粥,粥一端上桌,一陣讚嘆,「哇有螃蟹欸!」
  • 沙田村 我不能忘卻的鄉愁
    我的歲月中擁有生活的五味雜陳,酸甜苦辣鹹都成了溫柔的味道。驀然回首,鄉愁,是一首最深沉的歌,是遊子心靈的歸宿,是刻骨銘心的思念,是異鄉漂泊的滄桑,是萬籟俱寂的長夜,是憑窗而立的悠然遐思……我的鄉愁,是懸掛在沙田村鍾亮公祠道光皇帝恩賜「祥開五葉」的牌匾。這牌匾是我太祖父五代同堂、道光舉人、奉政大夫的歷史見證。滄桑斑駁的牌匾就像一位慈祥長者,庇護著沙田村的兒女勇闖天涯!
  • 糟豆腐乾的家常做法,鹹鮮之中帶著淡淡的糟香,令人過口難忘
    香濃的糟汁,配入各色食材,鹹鮮之中帶著淡淡的糟香,令人過口難忘。不論什麼大葷大肉、抑或是素菜,放在糟滷裡一浸,鹹鮮入味,糟香四溢,唇齒間留下的只有爽滑,炎炎夏日,真是別有一番風味。豆腐乾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價廉物美,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豆腐乾的做法很多,五香、滷、青椒等等都是家常的美味。
  • 鄉愁古道,秘境溪口
    鄉愁古道,秘境溪口 文&圖 高山人 雲霧淡淡,遠山茫茫
  • 濃情一碗鹹湯面
    家鄉有一種美食叫鹹湯面,它「始於清末,流芳華原」,是當地人舌尖上最貪戀的早餐美餚。這種味美價廉的小面,離了耀州,竟是哪裡也尋它不到。在家鄉,當晨曦微露,燈光閃爍熱氣嫋繞中,吃上一碗油香熱辣的鹹湯面,真是舒心暖胃,一天的心情都是酣暢舒坦的。
  • 口味大頭蝦汁,有了這款醬汁做好的菜餚有淡淡的酒香味,鹹鮮回甜
    口味; 鹹鮮回甜酒香味個性; 在調製這款味汁時,我們加入花雕酒、乾白葡萄酒和白蘭地,做好的菜餚帶有淡淡的酒香味。
  • 淡淡煙雨淡淡愁,淡淡明月上西樓——林語堂《煙雨愁》
    《煙雨愁》文/林語堂淡淡煙雨淡淡愁淡淡明月上西樓淡淡流水溪中過淡淡魚兒水中遊>淡淡清香香盈袖淡淡蝴蝶落繡球淡淡胭脂淡淡酒淡淡酒解淡淡愁淡淡愁過淡淡秋淡淡回首淡淡憂淡淡憂來淡淡去>淡淡人生淡淡流詩中「淡淡」這一疊詞甚多,但卻不影響詩的美感,並且詩還非常押韻。這樣的文字功底在當今也有作文大家可以寫出來,但到底如何卻很難說。我們讀一首詩要看得是作者在文字之間帶給我們的是什麼。而讀林老的這首詩我們可以非常直觀的感受到作者心裡的愁。這種愁還不是一般的那種給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愁。而是淡淡的,輕柔的卻延綿不絕的愁。
  • 疫期雜記-21 《一碗藕粉的鄉愁》
    恍惚間那個支著荷花的小身影漸漸的走入歲月的風塵裡,飄不散的是身後那抹淡淡的荷香,故鄉的味道。故鄉好遠,遠在千山萬水的地球那邊;故鄉又宛若好近,近在這漂洋過海眾手捎來的一碗藕粉裡。 一碗藕粉的鄉愁一景  2020.8攝  亭子下掛著的苦瓜黃瓜大砍瓜夾雜著串串葡萄,充了氣似的鼓起來。
  • 茶是經典的印象,也是最後的鄉愁
    每一個喝茶的人,似乎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慨,也有一種說不盡的鄉愁。自古知道鄉音鄉情,歡喜也好,離別也好,那壺茶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也經得起滄桑的磨礪。人們把茶當成一種文化,賦予它各種美好的寓意,寧靜致遠只是一種。
  • 烏米飯,你吃甜還是鹹?
    甜烏米、鹹烏米,傳承了千年的烏米飯,如今在慶元的街頭巷尾依舊是讓人惦記和懷念的味道。每一樣食物,都有著它們獨特的存在與故事,關於烏米飯,同樣也承載著許多美好的寓意,例如龐涓害孫臏、目蓮救母,楊金花救楊文廣.因一碗烏米飯的存在,讓故事的結局得以圓滿,這樣的食物本身便寄託了太多美好。
  • 淡淡的感覺
    一直以來都很很喜歡淡淡的色彩,淡的隨意,淡的自然。喜歡淡淡的花,清鮮淡雅,沒有分外的妖鐃,只有在奼紫嫣紅中突顯出的一抹脫俗超凡。喜歡淡淡的天空,沒有大片的雲朵,淡藍的天空,風輕雲淡。喜歡淡淡的裝扮,走在人群中,所有的紅裝綠裹裡,只有一個讓人永遠張望的清爽,那是一道清亮的風景線。喜歡淡淡的微笑,陌生隨之消卻,親切隨之湧現。喜歡淡淡的友情,一份淡淡的牽掛,偶爾掛上電話,沒有隨時間消逝的柔柔話語,依然在耳邊迴蕩,所有無須語言的表述盡在不言中。
  • 余光中|鄉愁與鄉愁四韻
    鄉愁作者/余光中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鄉愁四韻作者/余光中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 餃子餡過鹹怎麼辦
    吃水餃是中國人的傳統項目,但是有時候也難免操作失誤,導致調的水餃餡過於鹹。當水餃鹹調太鹹時,怎麼辦呢?沒包的餡過鹹如果餡還沒有包,這個好處理,一般可以再切一些其他的菜或者是肉調到裡面,從而均勻了餃子餡的味道。
  • 花卷新做法,簡單一做就特好吃,淡淡的鹹味,比饅頭香多了
    維力炸醬蔥花卷花卷新做法,簡單一做就特好吃,淡淡的鹹味,比饅頭香多了!有一次看朋友用素食的炸醬做菜還是拌麵??我就說我也要去買一瓶回來試試~結果~我真的去買了……卻遲遲未做~結果那個<做的動力>消失了……那瓶<炸醬>每天在廚房跟我大眼瞪小眼~上次我做芝麻饅頭的時候.就在鋪<芝麻粉>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要做<鹹&
  • 梁石川:寫鄉愁的余光中,帶著怎樣的遺憾去了天堂?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這餅現在不多見,淡淡的酒香酸甜又軟彈,小時候特愛吃,甜鹹可夾
    我想到了小時候特愛吃的一種餅,是專屬老上海的特色米餅「米飯餅」,米飯餅是用米粉和甜酒釀經過發酵後製作而成的,有著淡淡的酒香和米香、微酸微甜的味道和軟糯彈牙的口感,我們的傳統吃法是用它來包裹油條,解膩開胃,非常好吃。記得最後一次吃米飯餅還是八年前,在一條美食街上擺的一個移動攤位,當時吃到嘴裡感動壞了,太懷念的味道了,可惜現在街頭早已見不到這種餅了,這也成了無數老上海人共同的回憶。
  • 對豬內臟的鄉愁
    一提到鄉愁,總是會哼起余光中的那首詩。但我的鄉愁沒什麼詩意。它同樣和余光中寫的船票郵票一樣具體,比如周日去萬達吃吃逛逛,比如集體澡堂的朦朧景象,比如清晨七點路上的熙熙攘攘。當然,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吃各種內臟。老家在南方,年少時很少吃。後來我大學考到天津,從此和豬下水結下不解之緣。記得在師大上學時,有次去飯店,不知誰點了一道老爆三(肉片、豬腰、豬肝)。
  • 《故鄉》中的閏土,是魯迅先生淡淡鄉愁下一抹不可或缺的記憶
    但少年閏土是魯迅憂國憂民背後的一抹鄉愁,心底的一絲溫暖,更是一抹別樣的色彩,美好的回憶中夾雜的是淡淡的憂傷。
  • 臺灣人的鄉愁,都在一碗滷肉飯裡
    如今,滷肉飯成了臺灣人的鄉愁。一碗熱氣騰騰的白米飯,鋪上一層琥珀色、顫巍巍抖動的五花肉丁……沒有什麼比主食+油脂的組合更能撫慰人心、勾起洶湧的鄉愁了。▲ 臺灣滷肉飯,最基礎款的搭配最經典,什麼滷蛋、青菜都是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