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裝馬靠鞍,衣服向來是生活住行之首。一直以來,漢服一直都是被稱為「國之顏面」,是漢族的傳統服飾。中華上下五千年,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漢服承載這的不僅僅是歷史的美學,更吸收了歷朝歷代生活的延續。
漢服又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自此代代傳承,結合時代特徵改造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漢服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始,止於清代「剃髮易服」。幾千年以來,漢服經受了各個朝代的洗禮及升華,衍生出不同的形制,但最初的「深衣」卻始終存留了下來。
中國人向來信奉因果輪迴,敬畏天地自然。這便體現在日常的著裝上,上衣分裁出四片,進行縫合組成,寓意「四季」。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帶著對大自然的敬畏,將四季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滲透到柴米油鹽的生活中。下裙多為布料拼接而成,裁剪成十二片或者是八片等偶數片,十二片對應的是一年中的十二個月。不論何時,中國人對偶數都有一定的偏愛,大概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習慣。
衣袖的圓形弧度代表著「天圓」,衣服必須摺疊成矩形也就寓意著「地方」。將天圓地方一詞,完美的融入到生活中,代代傳承。漢服中縫,時時刻刻提醒著做人要堂堂正正,不可走邪門歪道。雖然就現在來說「天圓地方」只是古人對自然和宇宙不成熟的見解,但古人卻身體力行的延續著本身的文化。
漢服的歷史傳承中,宋制,唐制,明制這些更為人所熟知。根據朝代的發展,文化經濟的差異,會展現出不同的姿態。
唐朝素來以胖為美。所以女子的體態多較豐腴,著裝多為對襟,以寬鬆為主。行走的過程中大袖飛舞,衣袂翩翩,給人飄逸的感覺。「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形容的就是唐代的對襟齊胸襦裙。寬大的裙擺既可以隱藏豐腴的體態又可以營造優雅飄逸的感覺。
宋朝盛行「程朱理學」,在理學的道德束縛下,一改唐代的奢靡之風,盡顯儉樸清雅之風。「女子學恭儉超千古,風化宮娥只淡妝」一詩就將宋朝的社會服飾描述的淋漓盡致。所以宋朝的服飾多以羅紗為主,主偏向於素淨淡雅,顏色相對比較淡雅,腰間禁步壓住裙擺,避免風吹裙擺而顯得不雅觀。在「存天理,滅人慾」的影響下,宋代服飾低調而儒雅。
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在傳統節日穿上我們的傳統服飾,傳承我們的傳統習俗。讓全世界的人都被我們的漢服所折服。大家有什麼好的建議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歡迎點讚和收藏,你們的支持和鼓勵是我最大的動力,我是你們的小何菇涼,點個關注不迷路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