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烤鴨是開封的傳統美食,歷史悠久。
早在北宋時期,炙鴨、燒鴨(均為烤鴨)已是汴京酒樓、市肆中的名餚。金破汴京之後,汴京的大批工匠藝人和商賈,隨著康王趙構遷於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一帶,烤鴨這種美食又成為南宋民間和官宦之家的珍饈。南宋文人洪邁在《夷堅志》中就記載了擅長製作烤鴨的名廚、烤鴨高手王立,這是我國第一位見諸於書籍的烤鴨名師。元滅南宋,元將伯顏曾將臨安的能工巧匠遷至大都(今北京),這樣烤鴨製作技術又傳到北京,烤鴨又成為北京宮廷和市肆的佳餚。
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發展,汴京烤鴨技術逐漸播及四方,各地又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良和發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味和特色。明清時期,烤鴨技術發展到精美的程度,不但對烤鴨的工藝要求更精更細,而且對烤鴨所用鴨子也要求專門飼養,因而就出現了鵝鴨城、養鴨房、養鴨場等專門餵養鴨子的場所。清末民初,開封的又一村、山景樓等飯莊,都有自己的填鴨房,有專人飼養鴨子供飯莊使用。由於專門飼養的鴨子個大皮薄、肥嫩豐滿,使烤出的鴨子色澤紅潤、皮脆肉嫩、豐腴醇香,而且肥而不膩,成了開封宴席上的珍品。
那麼,烤鴨是如何烤制的呢?
製作烤鴨有掛爐烤和燜爐烤等方法。掛爐烤鴨是以果木為燃料,在特製的烤爐中用明火烤制而成的。果木的甜香沁入鴨體,使烤出的鴨子分外香美。烤爐是磚砌的,外方內圓,只有爐前壁中腰處留有一個長方形小門,爐內有鐵橫梁,鴨子入爐後就掛在梁上烤。爐門靠裡的地方是一個燒柴用的小平臺,爐下有槽,烤鴨時流出的油滴在油槽裡,流入油桶。
燜爐烤鴨過去是用秫秸將烤爐的爐牆燒熱,然後將鴨子放入爐內,關閉爐門,全憑爐牆的溫度和熱的柴灰將鴨子燜烤至熟。爐內的鴨子是否被烤熟,可根據時間、顏色、火力以及鴨子的重量變化來確定。掛爐烤時,還需要用烤鴨杆將鴨子從爐中取下,放在火上燒烤,以便使鴨子上色均勻。烤鴨腹內灌水,則是為了達到外烤裡煮的目的,這也是汴京烤鴨外焦裡嫩、美味異常的主要原因之一。烤鴨出爐後,放出腹內的水,再片鴨子。片時,可以皮肉不分,片片帶皮帶肉;也可以皮肉分開,先片皮後片肉,將片好的鴨肉裝盤,即可上席食用。
烤鴨有多種吃法,通常是將烤熟的鴨子,趁熱片成片,蘸甜麵醬,加上菊花蔥或蔥白,用特製的荷葉餅(最好加些慄子面)、片餑餑卷著吃,喜食甜食的,也可蘸著白糖吃,味道也很好。片淨肉的鴨骨架還可以加白菜、冬瓜熬湯,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