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開封,耳熟能詳的除了開封府,或許「開封小吃」絕對屬於第二個能立馬在腦中閃現的標誌符號。當然,開封的飲食文化歷史也是源遠流長,查過資料才知道,開封還是中國十大菜系中「豫菜」的發祥地。
開封菜以獨特的汴京風味成為了豫菜的代表之一,比如吸引人的童子雞,套四寶,還有花生糕,雙麻火燒等,曾經的鼓樓夜市絕對是開封小吃的代表符號。
其實開封的飲食文化歷史,或許可以追溯到有「烹飪鼻祖」和「中華廚祖」之稱的伊尹,出生於開封杞縣空桑村,商湯代夏,伊尹「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發展了一套完整的烹飪理論體系,開封便是豫菜的發源地。
豫菜歷經世代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庚子國難,慈禧太后返京途中經開封品嘗到套四寶,鯉魚焙面等豫菜都讚不絕口。如果有機會來到開封,或許可以品嘗下炸紫蘇肉、扒廣肚、扒三珍、套四寶、第一樓小籠灌湯包、菊花水紋鮑、汴京烤鴨、鯉魚焙面、童子雞和炸八塊。
不過相較而言,開封小吃則名氣更大:開封灌湯小籠包、黃燜魚、炒涼粉、四味菜、胡辣湯、鍋盔、燒餅……可謂是歷史悠久,有口皆碑,他們攤點眾多,散步大街小巷,風味獨特,吸引中外賓朋。
開封小吃最著名的景觀是夜市,北宋時期的東京已經是世界上史無前例的不夜城,夜市非常繁華,分布廣而營業時間長:「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除,通宵不絕。」。北宋東京時期夜市的小吃已經讓人垂涎三尺,僅舟橋夜市:「夏月,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籤、紗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兒……。冬月,盤兔、野鴨肉、煎夾子、豬髒之類,直至龍津橋須腦子止,謂之「雜嚼」,直至三更。」
現在的開封夜市更是開封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幾乎每個繁華的十字路口都有大大小小的夜市散布。每當夜幕降臨,各色小吃登場,攤主的叫賣聲、鍋碗瓢勺的碰擊聲、顧客的歡笑聲,此起彼伏,縈繞耳旁。吃夜市是什麼感覺?有學者這樣描述:「天上星,頭頂燈,身邊爐灶,四周入聲,連板凳都是肥的,連人影都是香的,連風都是飽的,連星都饞了,吃的就是這個氣氛。」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飲食文化和環境的改變,鼓樓這個曾經作為開封夜市的符號化標籤,在逐步的消退,不過對於無數外鄉人,鼓樓的影響力還是有些餘溫。而新晉崛起的汴梁小宋城,據說可以吃到開封所有最地道的美食。文化、旅遊、美食和娛樂等一條龍式的旅遊體驗,也越來越多地吸引著許多外來的遊客。
今年九月份在祥符區西姜寨新開園的愛思嘉農業嘉年華的現代農業旅遊體驗地,多一個美食體驗地——建業大食堂,據說可以吃到河南十八地市的所有特色美好!不過遠離的市井煙火氣息,遠離了熙熙攘攘的熱鬧氛圍,再好吃的美食或許都會打上幾折。
開封,這座八朝古都,每一縷空氣中都散發出文化的味道。汴京開封,一度被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幸福的朝代——北宋就在這座城市裡,悠久的文化孕育出開封獨特的氣質,或許有機會可以逛逛開封的胡同,逛逛開封的夜市,品一品開封美食背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