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到了開封,品小吃成了主要的旅遊節目之一。開封的小吃名揚全國,和廣州、成都、西安並稱全國四大著名小吃城,一到周末,開封周邊地區的人會慕名而至,甚至於許多國外的遊客也會在開封停留品當地小吃。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在古城開封的街巷中漫步,處處可見的都是小吃的招牌,小吃的市場,小吃的味道,小吃的芳香,華燈初上時節,這裡著名的鼓樓夜市、西司夜市就成了人的海洋。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聞香知味,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一個個興致勃勃地品嘗著各種開封小吃,開封的包子自然知名度不小,還有如「黃燜魚」、「炒涼粉」、「宮廷杏仁茶」……一個一個的小吃讓你目不暇接。
開封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這裡是中國十大菜系中「豫菜」的發祥地。開封菜也以獨特的汴京風味成為豫菜的代表之一。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開封的特色風味令全國各地的美食好愛者趨之若鶩,當地的朋友告訴我,到了開封必品的小吃有好多種,其中最著名的有鯉魚焙面、桶子雞、炒涼粉、紅薯泥等。
到了開封,大店小號都在打開封小吃的招牌。著名的餐飲老字號有:第一樓、又一鮮、稻香居、黃家老店、馬豫興等。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而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則更喜歡到夜市上去品味市井中的開封小吃,人們都說,一是氛圍,二是味道,三是求個新奇。鼓樓、西司、東郊、小宋城等地的夜市,每一位好食者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最愛。
開封的小吃有其厚重的歷史,有共醇厚的味道,有著源遠流長的傳承。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最有名的就是開封的包子,開封的小籠灌湯包已有百年歷史,創始人是黃繼善先生。現有國營第一樓包子鋪經營,是著名風味面點。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據當地人介紹,說第一樓的包子是國營店,而我們去品嘗的黃家包子是民營的,在當地人眼中這一家保留了原始的味道,似乎沒有市場化的痕跡,顯得更為正宗。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包子所用的原料極為考究。將豬後腿肉絞成餡,放入盆內,加上醬油、料酒、薑末、味精、鹽、白糖。冬季用溫水4升,夏季改用涼水3.5升,分5~6次加入餡內,攪成不稀不稠的餡,最後放入小磨油攪勻。活面也是講究多多,將面倒入盆內,兌入2.5升水(冬季用熱水,春秋季用溫水,夏季用涼水),把面和勻。和面時不要將水一次倒入,先下少許水,抄成面穗,再逐步把水下足和成面塊揉勻。反覆墊面三次,將面由軟和硬。再用手沾水扎面,和成不軟不硬的面塊。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將和好的面從盆裡抄在案板上,反覆揉,根據面的軟硬情況適當墊入乾麵,反覆多盤幾次,搓條,下成15克重的面劑,擀成邊薄中間厚的薄片,包入20克重的餡,捏18~21個褶。將包子生坯放入直徑32~35釐米的小籠裡,用旺火蒸製。蒸的時間不宜過長,長了包子易掉底、跑湯,要隨吃隨蒸,就籠上桌。
開封的包子皮餡分明,色白筋柔,灌湯流油,鮮香有味。皮薄餡大,灌湯流油,成品出籠後提起來像燈籠,放下去像菊花。「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一口光,滿口香「,食客們編排的吃包子的順口溜豐富了包子的文化內涵。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開封菜中地道味道的代表菜應該就是「桶子雞」。其鹹香的味道,越嚼越香的口感,是地道的開封特產名菜,它選用當地的優質筠母雞,採用百年老湯煨制而成。色澤金黃,肥而不膩,鮮嫩脆香。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據說,原始的桶子雞體形渾圓完美,色澤鵝黃,油潤光亮,食之肥而不膩,鹹香嫩脆,略透荷香,成為開封酒會宴席上必備名菜。在後期的演繹中,這道菜多是切好了入盤而食。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第三個不可不嘗的就是杞縣的紅薯泥了。這道名食的主要原料就是我們常見的紅薯,它的製作方法很講究,需先把紅薯煮熟,剝掉外皮,去其內絲,用乾淨的白布包裹起來,軋壓成泥,然後將白糖倒入鍋內化成糖漿,兌入香油、紅薯,不斷攪拌,呈柿紅泥狀。裝盤後,分層放山楂丁、玫瑰片、青紅絲、桂花糖即成。此菜味道甘甜,爽口開胃,色澤鮮豔,營養豐富。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到了開封品小吃,我認為許多飯店的鎮店之菜應該就是"開封鯉魚焙面"。這是一道開封的傳統佳餚,久負盛名。鯉魚焙面"糖醋熘魚"和"焙龍鬚麵"兩道名菜配製而成。
傳說,清代慈禧太后逃難時曾停留在開封,開封府名廚貢奉"糖醋熘魚"和"焙面"。慈禧見狀後,心血來潮說道:「鯉魚靜躺盤中,大概是睡著了,應該給它蓋上被子,免得受涼」。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隨之起筷將"焙面"覆蓋魚身,"鯉魚焙面"從此傳為佳餚了。這道菜的特點是色澤棗紅,軟嫩鮮香;焙面細如髮絲,蓬鬆酥脆。
鯉魚焙面選料嚴格,製作精細。魚要用黃河出產的一斤大小的純正鯉魚。這種魚肉味純正,鮮美肥嫩。鯉魚經過初步加工後,兩側剞成瓦楞花紋,下入熱油鍋內炸透;再加以白糖、醋、薑汁、蔥花。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不一而足,開封有名的、不知名的小吃足足有上百種。黃燜魚、餛飩、火燒夾羊肉、油茶、豆沫、胡辣湯,杏仁茶、冰糖紅梨、花生糕等等。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在那一盤盤飄著蔥花豆醬香味的軟焦炒涼粉中,在那一盒盒剛出爐的燒餅夾著剛炸好的八批油饃中,在那一碗碗配著綠盈盈香菜油紅紅辣椒的羊雙腸鮮湯中,在那一屜屜熱氣騰騰灌湯流油的小籠包子中……開封小吃的味道著實很美,十分誘人。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開封鼓樓廣場是開封最大的夜市所在地。入夜,廣場兩側,統一規格的小吃貨車整齊地排例在飲食區內,高吆低喝、悠揚婉轉的叫賣聲和餐具的碰擊聲,匯成了一曲動人的交響樂,使廣場成為開封不夜城的聚光點。開封小吃不但是中原地區傳統的烹飪瑰寶,琳琅滿目,獨具特色。它產生、發展、演變的歷史還是一部中華傳統小吃史的縮影。
開封品小吃,更有特色的去處就是到大相國寺中去品素齋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大相國寺原名建國寺,唐代延和元年,唐睿宗因紀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北宋時期達到空前的鼎盛,曾轄64禪、律院,佔地540畝,今天的大相國寺僅僅是其過去的十八分之一大小。
因受帝王崇奉,大相國寺地位如日中天,是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為國開堂」的「皇家寺院」。唐代,日本高僧空海赴長安學習佛法,曾寄居大相國寺。回日後,他在弘揚佛法的同時,創造了日本文字「片假名」。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宋代,每逢海外僧侶來華,皇帝多詔令大相國寺接待;四方使節抵汴,必定入寺巡禮觀光。宋神宗時,日僧成尋曾率第子前來巡拜。日本佛教界出於對大相國寺的欽慕,在京都也設立了相國寺,並承中土佛教之風,將禪寺中高等級者列為「五山十剎」。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攝影/圖說生態孫閣
大相國寺的素齋是皇家素齋,以前都是給皇上做的,而且工藝複雜,「每遇齋會,凡飲食茶果,動使器皿,雖三五百分,莫不咄嗟而辨」。
小編:小東 來源:樂途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