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Hello,小夥伴們周末好呀。
中國人的所有節日,都離不了吃,剛剛過去的中秋節亦是如此。
月餅源起哪裡?至今沒有明確定論,不同地方的月餅也是各具特色——
內蒙奶豆腐、奶皮子月餅
南方小夥伴愛吃的鮮肉月餅
傳統豆沙月餅
有關中秋月餅的文獻記載,最早出現在明代《酌中志》中:「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
月餅的美味有多登峰造極嗎?似乎也不見得。
其實對於中國人來說,很多美食都是如此,永遠是食物背後的味道大於口舌的味道。(當然好吃也是王道)
今天要推薦的這本書,名曰《食林廣記》。
一本美食書,雜糅了掌故、歷史、文化、民俗。食物背後藏著的故事,可不止美味,就像中秋月餅的起源一樣——
在中國,江山就被稱作「社稷」;
包子有個曾用名,叫「饅頭」;
「鐘鳴鼎食」、「膾炙人口」這些成語背後藏著一個個與「吃」相關的故事;
今天我們吃的蓋澆飯,在周代就有了雛形;
人們只知日本人食生魚片,殊不知芥末沾魚片,源起中國古代……
想知道關於中原飲食的一切,有這本書,就夠了。
《食林廣記》
作者歷時五載,下筆幾十萬字,最初在《河南商報》連載,後精簡編匯成本書。和大家聊些書中有趣的內容吧。
一、色情文學家——司馬遷
在世界餐飲史上,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一場「晚宴」,就出自司馬遷的《史記》,並且這場晚宴,放在現在,只怕是過不了審。
「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這個極盡狂歡,年輕男女赤裸著在酒池肉林追逐戲耍的香豔Party,它的主人邊是商紂王。
也真是難為了司馬遷他老人家,雖然寥寥幾字,卻給了人無盡瞎想的空間,以至於再遇到「酒池肉林」這個成語,腦海裡便浮想聯翩,停不下來了。
二、包子有個曾用名,叫饅頭
包子從產生到如今,已經有2000年高齡。更為有意思的是,肉包子最早被稱為「饅頭」或「蠻頭」、「饅首」。
據記載,這事兒和諸葛亮有關,他使用「肉包子」來代替祭祀要用的人頭。「和面為劑,塑成人頭,內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饅頭。」這邊是歷史記載的第一個「肉包子」了。
蔡京和菜包子
若要問菜包子,嗯,菜包子那最早是用來罵北宋奸臣蔡京的……
諸如此類與吃有關的奇聞軼事,《食林廣記》中記載著不少。當然從「食」的角度,書中細說各種各樣的美食:
從宮廷夜宴到平民燒烤,從山珍野味到風情小菜,從冷盤到熱湯,從正餐到茶點。
那些有名目和無甚名目的食物,尤其是中原美食,比如洛陽水席、開封灌湯包、武陟油茶、胡辣湯、鮮花餅、家常滷麵,如是等等,在作者筆下樣樣活色生香,誘人口水。
開封灌湯包
武陟油茶
洛陽水席
配著撩撥食慾的插圖,配合著作者幽默、接地氣的筆觸,仿佛已經體味到各色河南美食「逐鹿中原」的美妙感了。
這本書,堪稱一部中原美食文化簡史,推薦給和我一樣,愛吃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