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年前到底出了什麼事,讓這裡從原本清朝滿人口中「盛產美味海參的海灣」,變成俄羅斯版圖上的「統治東方市」?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和滿清皇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是當中的關鍵人物。
在「海參崴」,所有的居民都知道 7 月 2 日是個大日子。每年到了這一天,官方會舉辦一連串的慶祝活動,白天時軍艦、坦克開出來亮相;午後有演唱會與園遊會;入夜還要放個煙火才算禮成,盛大隆重的年度活動在當周的周末達到最高潮。
不過在莫斯科、聖彼得堡或俄國其他城市,如果你隨便問個路人「7 月 2 日是什麼節日」,得到的答案卻很可能是個問號,再加上一句「日日是好日」。奇怪!在海參崴明明慶祝活動很大啊?!
原來,7 月 2 日是海參崴的建城紀念,也就是「市慶」──這個城市誕生的日子。因為市府年年盛大慶祝,舉目所及大街小巷都看得到「親愛的城市生日快樂」等廣告牌,讓所有市民感受到這一天的意義,跟自己親友的生日差不多親切;其慶祝規模更有如國慶,當地市民要不記得也難,可以說是專屬此地的盛大活動。
等一下!或許應該說是「符拉迪沃斯託克」市慶才對!因為「海參崴」在 160 年前,就已經由鹹豐爺批准割讓出去,新主人為這裡取了俄國洋名,一個由俄文「符拉迪」(宰制、統治之意)與「沃斯託克」(東方)所組成的複合字──若要走文青路線,也可以很貼切地翻譯成「鎮東市」等諸如此類的地名。在俄羅斯,還有「弗拉季高加索」市,顧名思義就是要「宰制高加索」,從名字就可感受到十足的霸氣與企圖心。
01「統治東方」市慶,引爆中國網民大戰
本來年年有今日,市慶也沒什麼特別的。今年世界大事這麼多,這個人口 60 多萬的小地方,管他叫「海參崴市慶」還是「符拉迪沃斯託克」市慶,恐怕也沒幾個外地人有心情注意。
然而今年,卻因為俄羅斯大使館在市慶這一天,於微博發表一篇文章,讓中國這段「十九世紀的不愉快往事」,成為熱門議題:
「符拉迪沃斯託克的歷史始於 1860 年,當時俄羅斯人在這裡建立了一個軍事港口,稱為符拉迪沃斯託克,意思為統治東方。19 世紀末,符拉迪沃斯託克已發展成為一個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是俄羅斯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要基地」
此條微博一出,大概有很多中國的「哈俄」網民不太理解發言內容就點讚;不少俄羅斯網友也不太清楚「符拉迪沃斯託克」是什麼地方,但基於「中俄友誼」而轉發,於是這篇貼文很快就突破 11 萬個贊,讓中國網民整個炸了鍋:
網民認為這是對「公眾情感」的冒犯,是種「傷口」的舉動,但就我看來,也許更讓這些網民是可忍孰不可忍的點,其實是在於這些按贊的(中國)人,忘記了「國恥」。
隔日或許因為抗議聲浪,俄羅斯大使微調貼文,將「意思為統治東方」幾個字刪除──這樣做當然不足以平息眾怒,但俄國大使館顯然也不打算刪文致歉來修復裂痕,於是這事就這麼僵持著。
俄羅斯大使館第二次發的微博,去掉了「統治東方市」五個字
160 年前到底出了什麼事,讓這裡從原本滿人口中「盛產美味海參的海灣」,變成充滿政治味兒的「統治東方市」?
那時是鹹豐十年,南邊有太平天國大破「江南大營」,北方又有英法聯軍攻下京師,皇上嚇得跑到熱河,隨後聯軍先將皇家園林圓明園洗劫一空,再付之一炬,善於「火中取慄」的俄國人,卻聲稱「調停有功」,要求報酬。
留在北京談判的恭親王奕欣,只好半推半就籤下了《中俄北京條約》──不過這個條約,是以兩年前的《璦琿條約》為基礎籤下的,而《璦琿條約》又是基於改善十七世紀時「有損俄國權益」的《尼布楚條約》,以及當時千絲萬縷的國際關係而籤訂的,「千載悲歌徒感慨,一青史細評論」大概就是恭親王晚年時,回顧自己一生的心境寫照吧。
02墳墓邊的中俄近代史
不過,還是先從穆拉維約夫這個人講起吧。
在海參崴,有一條熱鬧的斯維特蘭大街,旁邊就是穆拉維約夫的墓園──墳墓後方是他的銅像,墳前是俄國官方獻上的花圈,墳上則是各界致意的花束。這座穆拉維約夫雕像就是專門為他的墳墓而建,這座墳墓不位在郊區墳場,而是坐落在鬧區大街。
但對俄國來說,這位在《清史稿中》的「木裡裴」,或詆稱為「木酋」的穆拉維約夫,其功業的確值得擁有這「黃金地段」。
1847 年初,還不到 40 歲的穆拉維約夫,就任「東西伯利亞總督」。履新不久,除了把手頭上的工作就緒,隨之花了兩個多月,從伊爾庫茨克風塵僕僕前往堪察加半島考察,並對當時俄國在國際舞臺上面臨的首要敵人英國,展開「超前部署」,下令在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修建炮臺──日後證明,幾年後爆發的克裡米亞戰爭,英法海軍的確在這邊被轟得灰頭土臉。
同時,他也在歸途中一併考察「薩哈林島」,著手籌劃一手提拔他的尼古拉一世口中「俄國的阿穆爾河」:這不只是為了報效皇恩浩蕩,更為了鄂霍次克海的領海與西伯利亞的領土安全,因為他看到在「鴉片戰爭」中,英國如何以暴力壓迫清廷就範通商,同時間接影響恰克圖的中俄貿易額;又看到愈來愈多的英國船艦出現在東方海面橫行無阻,所以如果不搶在英國之前,將「阿穆爾河」這條從西伯利亞以東唯一流入太平洋的河川佔為己有,則非但帝國東璧江山不保,以後俄國政府更無力阻擋英國搶奪「俄屬北美」(阿拉斯加)。
所以,必須改變《尼布楚條約》的現狀,未來則不如把阿拉斯加出售給美國換現金。
當然不是每個俄國官僚都有這樣的遠見,但是至少如穆拉約維夫的少數精英是如此,且幸運地碰上這樣的君臣際遇。而「薩哈林島」就是「庫頁島」,「阿穆爾河」就是「黑龍江」──當俄方忙著考察,甚至拓荒並要求重劃邊界時,清朝卻後知後覺,最可悲的還是當時管理大清「龍興之地」的人是宗室重臣兼黑龍江將軍奕山。
03年近七旬的「黑龍江將軍」,與積弱不振的大清
與年輕的對手穆拉維約夫相比,當時年近七旬的奕山,對自己祖先馳騁發跡的白山黑水大概所知無多,與這片土地亦關連不深、感情淡薄;不過他的背景可是大有來頭,奕山的祖上正是電視劇《雍正王朝》的「大將軍王」、《步步驚心》中娶了若曦的「十四爺」。
然而即使是天潢貴胄,奕山顯然沒遺傳到高祖父帶兵打仗的能力:鴉片戰爭時他曾擔任頭銜很帥的「靖逆將軍」,討伐「英夷」時卻出盡洋相,然稍受薄懲後就重又擔任「封疆大吏」──中國史上喪失領土最多的《璦琿條約》,就是由他在 1858 年所籤訂:割讓黑龍江以北約 60 萬平方公裡,並將烏蘇里江以東的 40 萬平方公裡土地劃為「中俄共管」。
「既未流血,又無犧牲,您竟在滿州的土地上,開闢了四通八達的交通……」後世有詩人寫下這首詩,讚美穆拉維約夫。
其實,代表清朝的奕山起初也不示弱,直到聽到整夜不停的槍炮聲而嚇破了膽,在奏摺中他為求開脫,寫的是「木酋如何無禮……」;反觀穆拉維約夫給長官的報告上,稱奕欣「是個正派的中國人」。比較雙方的當時紀錄與文件,是一件頗有趣的事,由此也可以得到相對客觀的歷史概括。
此後,歷史課本上很難背起來的一些中俄東北國界地名,如「額爾古納河」、「格爾畢齊河」,還有「外興安嶺」等,也就是 1689 年《尼布楚條約》劃定的中俄國界已形同廢止,這也成了「腐敗滿清」的鐵證。
在小說《鹿鼎記》中,金庸花了不少篇幅著墨《尼布楚條約》:特別是第四十八回,主角韋小寶智勇雙全,又跟彼得大帝的姊姊,時任女攝政的蘇菲亞公主「(男女)關係良好」立了大功,維護了東北國土──但實情是,清朝當時籤這個約,仍是有點心不甘情不願,且放棄了若干土地。
不過如今觀之,相較於此後籤訂的諸多條約,《尼布楚條約》實已不失為「體面的平等條約」了;同時它在中國歷史上,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這是依近代國際法精神,所籤訂的國際條約。
金庸還藉小說,對此後發生的事寫下一大段感嘆
「此界碑所處之地,本應為中俄兩國萬年不易之分界,然一百數十年後,俄國乘中國國勢衰弱,竟逐步蠶食侵佔,置當年分界於不顧,吞併中國大片膏腴之地。後人讀史至此,喟然嘆曰:『安得康熙、韋小寶於地下,逐彼狼子野心之羅剎人而復我故土哉?』」
04「國際間,總是拳頭大的說話」
很多人去海參崴都會帶著國旗,說要「(精神)光復」故土。但是不得不說,儘管是「不平等條約」,但《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畢竟仍是白紙黑字畫押的(當時)合法行為這個事實。
或許也是因為如此,官方對今年7月2日那場風波的處理,始終低調再低調;反倒是「歷史粉」還偽造了部分歷史,聲稱 1945 年,由時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籤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第五款,「中國政府將在 1995 年恢復對海參崴的主權」, 著實炒作一番。
他們同時連帶控訴起 1900 年史稱「庚子俄難」,因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宣戰,俄國名為剿滅義和團,實則佔領土地而炮製的海蘭泡(俄名布拉戈維申斯克)和江東六十四屯慘案,這些倒都是事實──而且是一場連列寧都譴責過的暴行。
歷史上這些事情扯不完,兩個庚子前的慘案的確是國讎家恨,國際間總是拳頭大的說話,國家弱小當然保護不了人民。現實來說,這裡現在是俄國的領土。
最後,也就是 160 年前在《中俄北京條約》中,除了確認《璦琿條約》有效,原先中俄共管之地也「不管了」,包括不凍港海參崴與庫頁島在內,全歸俄國所屬。如今觀光客在這裡買的紀念品上,常有 1860 的字樣,因為這一年──俄國終於在「東方」取得了港口,而且是座夢寐以求的不凍港。
05憑弔《璦琿條約》功與過
海參崴純粹是滿語的音譯名稱,本意大概為「海邊小漁村」,就像牡丹江與「牡丹」一點關係都沒有一樣;不過也有考證,宣統元年派駐桂芳赴海參崴擔任總領事官的滿漢文敕諭,認為「崴」,指山、水彎曲處,海參崴意即盛產海參之水灣。
反正最後在國外的世界地圖上,根本已經找不到這個地名,而這裡不只海參,就連魚蝦、乾貝、帝王蟹等海鮮也都盛產──只是所有漁獲從此都成為俄國貨。
這大片土地上還是能夠找到中國人留下的蛛絲馬跡,然而除了博物館的與「永寧寺」碑以外,甚至連海參崴代表什麼都爭論不休,至於國界的界碑也是有的,但只是刻有文字的石頭而已,隨時可以位移。
這片「中國舊失土」與「俄國新領土」上,有三尊穆拉維約夫銅像,銅像手上都拿著《璦琿條約》。在伯力(喀巴羅甫斯克)的那一尊,面朝黑龍江,還印在五千盧布的鈔票上。
穆拉維約夫是一切的開端,如今的俄國遠東地區,人口外移,建設遲緩,甚至祭出「送土地」的優惠措施來吸引移民,清朝時這裡的真空狀況,俄國也遇到了,如果真想「恢復故土」,也許時間與耐性才是良方。
文章最後,我還是想知道,那俄國大使館小編慶祝建城引發眾怒的發文,是故意還是不小心呢?會不會俄國人想說的是:「建城 160 周年是事實,他要說的就是這是俄國領土,別再想那些沒用的事了!」
幾天後,俄羅斯大使館的微博悄悄地刪文了,理由不明,也沒有人再深究。不知道再過幾年,還會不會再有類似的發文並再引起論戰?
但確定的是,往後每年的 7 月 2 日這一天,在以前的「海參崴」、今日的「控制東方市」,仍然會有璀璨的煙火與熱鬧的演唱會。
寫到這裡,文章已經結束了,內心充滿了無限的感傷,您能猜到我在文中堅持使用「海參崴」這一名稱的用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