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近代史:海參崴如何變成「統治東方市」?看完之後只有沉默

2020-12-12 每日文化縱橫
「海參崴「變為那個長長的,中國人很難加下來的名字

160 年前到底出了什麼事,讓這裡從原本清朝滿人口中「盛產美味海參的海灣」,變成俄羅斯版圖上的「統治東方市」?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和滿清皇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是當中的關鍵人物。

在「海參崴」,所有的居民都知道 7 月 2 日是個大日子。每年到了這一天,官方會舉辦一連串的慶祝活動,白天時軍艦、坦克開出來亮相;午後有演唱會與園遊會;入夜還要放個煙火才算禮成,盛大隆重的年度活動在當周的周末達到最高潮。

海參崴市慶演唱會

不過在莫斯科、聖彼得堡或俄國其他城市,如果你隨便問個路人「7 月 2 日是什麼節日」,得到的答案卻很可能是個問號,再加上一句「日日是好日」。奇怪!在海參崴明明慶祝活動很大啊?!

原來,7 月 2 日是海參崴的建城紀念,也就是「市慶」──這個城市誕生的日子。因為市府年年盛大慶祝,舉目所及大街小巷都看得到「親愛的城市生日快樂」等廣告牌,讓所有市民感受到這一天的意義,跟自己親友的生日差不多親切;其慶祝規模更有如國慶,當地市民要不記得也難,可以說是專屬此地的盛大活動。

等一下!或許應該說是「符拉迪沃斯託克」市慶才對!因為「海參崴」在 160 年前,就已經由鹹豐爺批准割讓出去,新主人為這裡取了俄國洋名,一個由俄文「符拉迪」(宰制、統治之意)與「沃斯託克」(東方)所組成的複合字──若要走文青路線,也可以很貼切地翻譯成「鎮東市」等諸如此類的地名。在俄羅斯,還有「弗拉季高加索」市,顧名思義就是要「宰制高加索」,從名字就可感受到十足的霸氣與企圖心。

01「統治東方」市慶,引爆中國網民大戰

本來年年有今日,市慶也沒什麼特別的。今年世界大事這麼多,這個人口 60 多萬的小地方,管他叫「海參崴市慶」還是「符拉迪沃斯託克」市慶,恐怕也沒幾個外地人有心情注意。

然而今年,卻因為俄羅斯大使館在市慶這一天,於微博發表一篇文章,讓中國這段「十九世紀的不愉快往事」,成為熱門議題:

「符拉迪沃斯託克的歷史始於 1860 年,當時俄羅斯人在這裡建立了一個軍事港口,稱為符拉迪沃斯託克,意思為統治東方。19 世紀末,符拉迪沃斯託克已發展成為一個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是俄羅斯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要基地」

第一次俄羅斯大使館發的微博

此條微博一出,大概有很多中國的「哈俄」網民不太理解發言內容就點讚;不少俄羅斯網友也不太清楚「符拉迪沃斯託克」是什麼地方,但基於「中俄友誼」而轉發,於是這篇貼文很快就突破 11 萬個贊,讓中國網民整個炸了鍋:

網民認為這是對「公眾情感」的冒犯,是種「傷口」的舉動,但就我看來,也許更讓這些網民是可忍孰不可忍的點,其實是在於這些按贊的(中國)人,忘記了「國恥」。

隔日或許因為抗議聲浪,俄羅斯大使微調貼文,將「意思為統治東方」幾個字刪除──這樣做當然不足以平息眾怒,但俄國大使館顯然也不打算刪文致歉來修復裂痕,於是這事就這麼僵持著。

俄羅斯大使館第二次發的微博,去掉了「統治東方市」五個字

160 年前到底出了什麼事,讓這裡從原本滿人口中「盛產美味海參的海灣」,變成充滿政治味兒的「統治東方市」?

伯力博物館內的《璦琿條約》籤字圖

那時是鹹豐十年,南邊有太平天國大破「江南大營」,北方又有英法聯軍攻下京師,皇上嚇得跑到熱河,隨後聯軍先將皇家園林圓明園洗劫一空,再付之一炬,善於「火中取慄」的俄國人,卻聲稱「調停有功」,要求報酬。

留在北京談判的恭親王奕欣,只好半推半就籤下了《中俄北京條約》──不過這個條約,是以兩年前的《璦琿條約》為基礎籤下的,而《璦琿條約》又是基於改善十七世紀時「有損俄國權益」的《尼布楚條約》,以及當時千絲萬縷的國際關係而籤訂的,「千載悲歌徒感慨,一青史細評論」大概就是恭親王晚年時,回顧自己一生的心境寫照吧。

02墳墓邊的中俄近代史

不過,還是先從穆拉維約夫這個人講起吧。

在海參崴,有一條熱鬧的斯維特蘭大街,旁邊就是穆拉維約夫的墓園──墳墓後方是他的銅像,墳前是俄國官方獻上的花圈,墳上則是各界致意的花束。這座穆拉維約夫雕像就是專門為他的墳墓而建,這座墳墓不位在郊區墳場,而是坐落在鬧區大街。

但對俄國來說,這位在《清史稿中》的「木裡裴」,或詆稱為「木酋」的穆拉維約夫,其功業的確值得擁有這「黃金地段」。

1847 年初,還不到 40 歲的穆拉維約夫,就任「東西伯利亞總督」。履新不久,除了把手頭上的工作就緒,隨之花了兩個多月,從伊爾庫茨克風塵僕僕前往堪察加半島考察,並對當時俄國在國際舞臺上面臨的首要敵人英國,展開「超前部署」,下令在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修建炮臺──日後證明,幾年後爆發的克裡米亞戰爭,英法海軍的確在這邊被轟得灰頭土臉。

一手改變中俄疆界的穆拉維約夫,其墓園就座落在海參崴市中心

同時,他也在歸途中一併考察「薩哈林島」,著手籌劃一手提拔他的尼古拉一世口中「俄國的阿穆爾河」:這不只是為了報效皇恩浩蕩,更為了鄂霍次克海的領海與西伯利亞的領土安全,因為他看到在「鴉片戰爭」中,英國如何以暴力壓迫清廷就範通商,同時間接影響恰克圖的中俄貿易額;又看到愈來愈多的英國船艦出現在東方海面橫行無阻,所以如果不搶在英國之前,將「阿穆爾河」這條從西伯利亞以東唯一流入太平洋的河川佔為己有,則非但帝國東璧江山不保,以後俄國政府更無力阻擋英國搶奪「俄屬北美」(阿拉斯加)。

所以,必須改變《尼布楚條約》的現狀,未來則不如把阿拉斯加出售給美國換現金。

當然不是每個俄國官僚都有這樣的遠見,但是至少如穆拉約維夫的少數精英是如此,且幸運地碰上這樣的君臣際遇。而「薩哈林島」就是「庫頁島」,「阿穆爾河」就是「黑龍江」──當俄方忙著考察,甚至拓荒並要求重劃邊界時,清朝卻後知後覺,最可悲的還是當時管理大清「龍興之地」的人是宗室重臣兼黑龍江將軍奕山。

03年近七旬的「黑龍江將軍」,與積弱不振的大清

與年輕的對手穆拉維約夫相比,當時年近七旬的奕山,對自己祖先馳騁發跡的白山黑水大概所知無多,與這片土地亦關連不深、感情淡薄;不過他的背景可是大有來頭,奕山的祖上正是電視劇《雍正王朝》的「大將軍王」、《步步驚心》中娶了若曦的「十四爺」。

然而即使是天潢貴胄,奕山顯然沒遺傳到高祖父帶兵打仗的能力:鴉片戰爭時他曾擔任頭銜很帥的「靖逆將軍」,討伐「英夷」時卻出盡洋相,然稍受薄懲後就重又擔任「封疆大吏」──中國史上喪失領土最多的《璦琿條約》,就是由他在 1858 年所籤訂:割讓黑龍江以北約 60 萬平方公裡,並將烏蘇里江以東的 40 萬平方公裡土地劃為「中俄共管」。

「既未流血,又無犧牲,您竟在滿州的土地上,開闢了四通八達的交通……」後世有詩人寫下這首詩,讚美穆拉維約夫。

海參崴位置的重要性

其實,代表清朝的奕山起初也不示弱,直到聽到整夜不停的槍炮聲而嚇破了膽,在奏摺中他為求開脫,寫的是「木酋如何無禮……」;反觀穆拉維約夫給長官的報告上,稱奕欣「是個正派的中國人」。比較雙方的當時紀錄與文件,是一件頗有趣的事,由此也可以得到相對客觀的歷史概括。

此後,歷史課本上很難背起來的一些中俄東北國界地名,如「額爾古納河」、「格爾畢齊河」,還有「外興安嶺」等,也就是 1689 年《尼布楚條約》劃定的中俄國界已形同廢止,這也成了「腐敗滿清」的鐵證。

在小說《鹿鼎記》中,金庸花了不少篇幅著墨《尼布楚條約》:特別是第四十八回,主角韋小寶智勇雙全,又跟彼得大帝的姊姊,時任女攝政的蘇菲亞公主「(男女)關係良好」立了大功,維護了東北國土──但實情是,清朝當時籤這個約,仍是有點心不甘情不願,且放棄了若干土地。

不過如今觀之,相較於此後籤訂的諸多條約,《尼布楚條約》實已不失為「體面的平等條約」了;同時它在中國歷史上,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這是依近代國際法精神,所籤訂的國際條約。

金庸還藉小說,對此後發生的事寫下一大段感嘆

「此界碑所處之地,本應為中俄兩國萬年不易之分界,然一百數十年後,俄國乘中國國勢衰弱,竟逐步蠶食侵佔,置當年分界於不顧,吞併中國大片膏腴之地。後人讀史至此,喟然嘆曰:『安得康熙、韋小寶於地下,逐彼狼子野心之羅剎人而復我故土哉?』」

光緒十二年中俄瑪(M)字界碑

04「國際間,總是拳頭大的說話」

很多人去海參崴都會帶著國旗,說要「(精神)光復」故土。但是不得不說,儘管是「不平等條約」,但《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畢竟仍是白紙黑字畫押的(當時)合法行為這個事實。

或許也是因為如此,官方對今年7月2日那場風波的處理,始終低調再低調;反倒是「歷史粉」還偽造了部分歷史,聲稱 1945 年,由時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籤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第五款,「中國政府將在 1995 年恢復對海參崴的主權」, 著實炒作一番。

他們同時連帶控訴起 1900 年史稱「庚子俄難」,因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宣戰,俄國名為剿滅義和團,實則佔領土地而炮製的海蘭泡(俄名布拉戈維申斯克)和江東六十四屯慘案,這些倒都是事實──而且是一場連列寧都譴責過的暴行。

歷史上這些事情扯不完,兩個庚子前的慘案的確是國讎家恨,國際間總是拳頭大的說話,國家弱小當然保護不了人民。現實來說,這裡現在是俄國的領土。

最後,也就是 160 年前在《中俄北京條約》中,除了確認《璦琿條約》有效,原先中俄共管之地也「不管了」,包括不凍港海參崴與庫頁島在內,全歸俄國所屬。如今觀光客在這裡買的紀念品上,常有 1860 的字樣,因為這一年──俄國終於在「東方」取得了港口,而且是座夢寐以求的不凍港。

05憑弔《璦琿條約》功與過

海參崴純粹是滿語的音譯名稱,本意大概為「海邊小漁村」,就像牡丹江與「牡丹」一點關係都沒有一樣;不過也有考證,宣統元年派駐桂芳赴海參崴擔任總領事官的滿漢文敕諭,認為「崴」,指山、水彎曲處,海參崴意即盛產海參之水灣。

反正最後在國外的世界地圖上,根本已經找不到這個地名,而這裡不只海參,就連魚蝦、乾貝、帝王蟹等海鮮也都盛產──只是所有漁獲從此都成為俄國貨。

這大片土地上還是能夠找到中國人留下的蛛絲馬跡,然而除了博物館的與「永寧寺」碑以外,甚至連海參崴代表什麼都爭論不休,至於國界的界碑也是有的,但只是刻有文字的石頭而已,隨時可以位移。

12世紀的贔屭

這片「中國舊失土」與「俄國新領土」上,有三尊穆拉維約夫銅像,銅像手上都拿著《璦琿條約》。在伯力(喀巴羅甫斯克)的那一尊,面朝黑龍江,還印在五千盧布的鈔票上。

在面額五千的盧布紙鈔上的銅像,就是改變中國東北版圖的穆拉維約夫。

穆拉維約夫是一切的開端,如今的俄國遠東地區,人口外移,建設遲緩,甚至祭出「送土地」的優惠措施來吸引移民,清朝時這裡的真空狀況,俄國也遇到了,如果真想「恢復故土」,也許時間與耐性才是良方。

文章最後,我還是想知道,那俄國大使館小編慶祝建城引發眾怒的發文,是故意還是不小心呢?會不會俄國人想說的是:「建城 160 周年是事實,他要說的就是這是俄國領土,別再想那些沒用的事了!」

幾天後,俄羅斯大使館的微博悄悄地刪文了,理由不明,也沒有人再深究。不知道再過幾年,還會不會再有類似的發文並再引起論戰?

但確定的是,往後每年的 7 月 2 日這一天,在以前的「海參崴」、今日的「控制東方市」,仍然會有璀璨的煙火與熱鬧的演唱會。

寫到這裡,文章已經結束了,內心充滿了無限的感傷,您能猜到我在文中堅持使用「海參崴」這一名稱的用意嗎?

相關焦點

  • 沙俄搶走的海參崴,對我國東北地區的影響有多大?看完令人痛心!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走向了割地賠償的喪權辱國之路,一個個不平等的條約,使我國喪失了大批領土,本期視頻就和大家講一講,被沙俄搶走的一個戰略要地——海參崴!1858年5月28日,《中俄璦琿條約》籤訂,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籤訂,該條約將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包括庫頁島)以東約4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割讓給沙俄。這兩個條約的籤訂,使得我國東北地區從沿海省份變成了內陸省,徹底失去了東北地區對日本海的出海口。
  • 中國的海參崴是如何變成俄羅斯的符拉迪沃斯託克的?
    清康熙年間,清政府和沙俄籤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明確訂明海參崴所在地區屬清朝。清朝中後期國勢日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籤訂不平等的《璦琿條約》,規定包括海參崴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中俄共管。 1860年俄國又逼迫清政府籤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清政府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約4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其中包括海參崴。
  • 沙俄冠姓「統治東方」,漂泊在外的海參崴,我們還要等多久?
    上個世紀清朝末期,由於統治階層的軟弱以及國力孱弱,我國度過了漫長的一段屈辱時光。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英國人用鴉片撬開了中國的國門,撕開了列強侵佔東方的野心。1841年,隨著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慘敗,英國人開始強佔香港島,儘管清政府想方設法收復寶地,奈何實力不允許,最終在第二年的時候與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從此英國人開啟了長達一個多世紀對香港的統治。除了英國人當時從清政府身上撈到了不少好處之外,俄國人也恨不得要了清政府的命。
  • 海參崴,你所不知道的歷史真相
    關於海參崴,你所不知道的歷史真相海參崴,如今又叫做符拉迪沃斯託克,這是一個令所有中國人都心頭滴血的城市,它深刻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屈辱。1858年,中俄籤訂《璦琿條約》,這片地區被劃為中俄共管,1860年,中俄籤訂《北京條約》,烏蘇里江以東的40萬平方公裡,其中包括了海參崴,全部劃為俄國領土所有。
  • 俄羅斯教科書,如何說海參崴的?
    沙俄趁機侵略中國土地,海參崴就是這麼丟掉的。如今,海參崴離開中國已經多年,那麼俄國教科書是如何說海參崴的呢?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籤訂不平等的《璦琿條約》,規定包括海參崴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中俄共管。 因為共管,還沒有失去海參崴的主權。不過,清政府就連中原那塊地方都管不明白了,哪有精力管理海參崴。在這種情況下,海參崴實際上是由沙俄管理。 沙俄雖然實際管理,但是感覺還差點啥。
  • 「符拉迪沃斯託克「一個中國歷史上繞不過去的「海參崴
    追溯歷史,其實俄羅斯人並不喜歡叫它海參崴,這個地方,海參崴全世界只有中國人這麼稱呼它,俄羅斯人管它叫符拉迪沃斯託克。符拉迪沃斯託克(原名海參崴),位於亞歐大陸東北部,阿穆爾半島最南端。清朝時為中國領土,隸屬於吉林將軍。
  • 俄駐華使館微博慶祝海參崴建城160年,媒體:中國人應理解俄羅斯
    儘管主要交戰方只有中國與英法,但當時的沙皇俄國卻毫不猶豫地趁火打劫。1858年,就在清政府內剿太平天國,外戰英法聯軍之時,沙俄罔顧《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界約》劃定的兩國邊界,以武力強迫當時的黑龍江將軍奕山籤訂中俄《璦琿條約》。
  • 胡錫進:海參崴已是俄領土 尊重現狀
    微博還註明了「符拉迪沃斯託克」的中文含義:統治東方。該微博引起很多中國網友的反感,認為它是對中國公眾情感的冒犯。中國人、尤其是東北人傳統上管符拉迪沃斯託克叫海參崴,在中國出版的地圖上,這座城市的名字一直標註為「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俄方曾希望中方把海參崴這幾個字拿掉,中方沒有同意。
  • 海參崴「故土」與「領土」之爭,對愛國主義者來說很殘酷很現實
    北京時間7月2日,社交平臺新浪微博俄羅斯駐華大使館高調紀念其遠東城市海參崴建城160周年,甚至公開強調其俄文名「符拉迪沃斯託克」意思是「統治東方」(不過,隨後該使館悄悄修改去掉了「統治東方」字樣)。這翻出了中國人近代史記憶中的一段傷心往事,所以引起了中國網民的普遍不滿,也許也包括《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
  • 海參崴是如何成為俄國港口的?
    從中俄邊界貿易的結構就能看出來靠出口各類自然資源的俄羅斯遠東在經濟上對於中國東北的依附性非常強(但據說在超市多數商品為日韓生產),使俄羅斯擔心中國通過商人與農民改變遠東地區人口比例。有一條重要的國際物流通道是哈爾濱經綏芬河進入俄羅斯的遠東港口海參崴港、納霍德卡港、東方港,再出海到日本、韓國,也可以到達美國的西海岸,這是一條跨境的俄羅斯海鐵聯運通道。黑龍江如何才能出海?
  • 海參崴,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
    海參崴,是一個我們非常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在初中學習地理和歷史的時候,就知道這裡是一個很漂亮的北方城市,那裡不光是一個依山而建的城市,更能領略著金角海灣的風光!由於歷史的原因,讓這座城市離我們越來越遠。
  • 北極熊發布慶祝海參崴建城160周年信息——海參崴,曾經的國土
    北極熊駐華大使館發布「符拉迪沃斯託克」的漢字意思是「統治東方」,不管北極熊什麼意思,總之這是他們給我們的提醒,謝謝他們。海參崴建城160周年,即是1860年那一年,北極熊已經吃點了這塊屬於大中華的土地,也正是這一天籤訂《中俄北京條約》,大中華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座城池一塊地皮,還有上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是赤裸裸的侮辱。那時的符拉迪沃斯託克名叫海參崴,是大中華的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土地,隸屬於當時的軍府制之下的吉林將軍。
  • 原屬於大清吉林將軍的海參崴,今日在俄羅斯地位如何?
    海參崴原屬於大清吉林將軍轄區,這裡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受海洋影響,夏季涼爽舒適,海參崴地區西邊和北邊都是陸地,只有東南對著大海,海參崴的主城區就像一個半島,三面臨海,是天然的深水良港和不凍港。清朝時闖關東的直魯兩省(河北山東)人把這裡叫做「崴子」,山東人的「跑崴子」指的就是這裡,他們誤認當地盛產海參,故名海參崴。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將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域割讓給俄羅斯,俄羅斯將其命名為符拉迪沃斯託克,意為「統治東方」。俄羅斯重要港口由於其是難得的天然深水不凍並良港,併入俄國以後,沙俄對此地極為重視。
  • 鳥瞰海參崴,遠東「風水寶地」,可惜清朝弄丟了!
    海參崴,俄羅斯叫符拉迪沃斯託克,俄語意為「統治東方」。曾經是清朝統治的地方,1860年根據《中俄北京條約》將海參崴割讓給俄羅斯,還包括烏蘇里江以東的大片土地。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海參崴已經成為俄羅斯遠東最大港口,也是俄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
  • 東北歷史:東北曾經的黃金口岸海參崴,如何被割走的?
    在東北,很多人去過海參崴旅遊。 在那裡,很多人都會想到,這裡曾經是中國的領土,東北的黃金海岸。 那麼,海參崴是如何離開祖國懷抱的呢?
  • 中國丟失的海參崴,為何至今難以收復?
    回顧中國近代史,簡直慘不忍睹,不忍直視。晚清的中國,無論是經濟、政治、軍事還是文化上,都被歐美各國所碾壓,任意欺辱。落後就要挨打,歷史無情地證明了這一點。沙俄和清朝曾有過多次領土糾紛,雖然在清康熙年間清朝和沙俄籤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明確訂明海參崴屬於清朝,但是,清朝中葉國勢日衰,鴉片戰爭後,1858年清政府與沙俄籤訂不平等的《璦琿條約》,規定包括海參崴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中俄共管。
  • 中俄地方政府共商修建跨境高鐵至海參崴
    11日,吉林省發改委、經合局、商務廳、旅遊局等部門與俄羅斯主流媒體座談,在介紹地方政府間合作情況與規劃時多次提到,將依託我國首條通往中俄邊境的吉琿高速鐵路,修建琿春至海參崴的高鐵(以下簡稱「琿海高鐵」)設想。  「目前,中俄兩國正在進行扎魯比諾港改造、旅遊開發等方面的合作,未來前景廣闊,但交通運輸、口岸設施等方面還存在制約發展的因素。」
  • 清朝「割讓」出去的海參崴,如今香港、澳門都回歸了,它怎麼辦?
    如果了解近代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在晚清時期,因為閉關鎖國,因此我們國家的發展並沒有能夠跟上其他國家的步伐,在鴉片戰爭之後,籤訂了不少不平等條約,最主要的就是割地賠款。換句話來說,如果有的地區能夠收回,可能會給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幫助。
  • 沙俄侵佔海參崴後,當地的中國人去哪兒了?
    縱觀歷史古卷,一覽近代史之千瘡百孔,大片土地為列強豪奪以至於神州陸沉,國家主權被肆意踐踏,國家無尊嚴,人無臉面。舊時風情猶在,只有朱顏改。細說彼時清政府籤訂的不計其數的不平等條約,將人民賴以生存的土地一一割捨埋葬。今天,隨著中國近現代的復興,這片土地一一被收回,但是留在中華兒女心中的傷痕還在隱隱作痛。回歸故土的土地尚且如此,何嘗不是那些再難回來的人?
  • 天然良港:海參崴之殤
    她的名字叫做符拉迪沃斯託克,俄語意為「統治東方」,但我們還是習慣叫她的原名「海參崴」。在1860年之前,海參崴是中國領土,當地的漁民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因當地盛產海參,故名海參崴。但近代的磨難讓海參崴飽受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