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的寫作發現,大家對於通常的美食,似乎都興趣不大,但對於大道邊、小道沿、犄角旮旯胡同裡的小吃倒是興趣滿滿,得,那今天咱們再說一個代表著老北京味道的小吃——炒肝。
老北京人有的時候形容一個人比較大大咧咧的,會說「你就是一碗炒肝,沒心沒肺的。」這話乍一聽,有點懵,好好一人怎麼成炒肝了呢?但細一琢磨,人家說的沒錯,且不論是不是真的的大大咧咧,沒心沒肺,單說這個炒肝,裡面確實沒心沒肺啊。
炒肝這口兒吃食,據史料記載是起源於宋代的「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不過這兩道炒肝發源的雛形,現如今已經難覓蹤影了,也許藏著什麼隱蔽之所,待人發覺呢。而炒肝已經成為北京地區一道歷史悠久的小吃了。大多數的認為,炒肝是老字號「會仙居」創製的,但我以為,炒肝一定是廣大智慧的人民群眾所發明,而後由「會仙居」這樣的有心人給發揚光大了。
所謂炒肝,其實並不是「炒」,而是煮出來的;其中也不是以肝為主,而是以腸為主。所以郭德綱經常在包袱裡砸掛于謙他爸爸,說是早上會仙居的炒肝、中午小腸陳的滷煮、晚上砂鍋居的燉吊子,一天全跟腸子幹上了。可見,炒肝與滷煮、燉吊子並稱三大腸子小吃;而且這裡面也透露出一個信息——炒肝是早點的組成部分。一般老北京人的早點是豆漿、油條、油餅、豆腐腦、包子,其實很多老北京人的早點喜歡吃炒肝配包子。現在市面上賣的包子都是所謂的「杭州小籠包(我在另一篇裡面專門說過這個包子)」,而北京人喜歡吃的包子是那種比小籠包略大,發麵且湯汁要浸透包子皮的那種包子,早上二兩包子加一碗炒肝,這就是一頓比較像樣的早點了。
一碗好的炒肝,講究多了去了。首先,腸子切塊不能太大、不能太小,大概半寸左右;最重要的肝要嫩,老了咬不動;有蒜香但不能看見蒜;芡兒汁不能稠,不能稀,太稠了糊嘴,太稀了就成湯了,還不能澥,要吃到最後一口還要粘稠適中;另外,這吃炒肝不能用勺,要貼著碗邊吸溜著喝,所以北京人不能說吃炒肝,應該說喝炒肝,一般吃到碗裡還剩一點芡兒汁的時候,手裡還剩下一個包子了,然後就這一個包子要蘸著炒肝的芡兒吃了,吃完一瞧,碗倍兒乾淨,放到架子上當新碗使都不為過,當然,不能這麼幹,不衛生啊。
炒肝這東西過去也是窮人吃的,吃不起肉啊,就只能吃點下水解解饞,但過去人窮啊,這窮人裡的富人可以多花倆子吃滷煮了,窮人中的窮人只能吃碗炒肝了,為了讓著一碗炒肝顯得多,才加入了澱粉勾芡,讓腸和肝懸浮在芡兒裡面,既扛口,又顯得多。可這一碗炒肝裡面腸多(佔三分之二)肝少,為啥叫炒肝呢。過去這肝比腸貴,所以叫炒肝顯得貴氣點;現在腸比肝貴多了,但名字已經叫了百多年了,也沒法改名叫炒腸了。
告訴您一個秘密,據說買炒肝的時候,得跟大師傅客氣客氣,為什麼呢?您一客氣,大師傅一高興,這一勺下去,裡面肝多腸少,內容豐富著呢,您吃去吧;您不跟大師傅客氣,人家心情一不順,也是這一勺,您翻翻看吧,裡面沒多少肝和腸,整個就是一碗澱粉芡兒。
得了,也沒少嘮叨了,炒肝雖好吃,但炒肝、滷煮、燉吊子這類下水做的菜還是少吃,解解饞就行了,畢竟現在咱們什麼血脂啊、血壓啊、膽固醇啊,動不動就「三高」,別為了嘴毀了身子。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