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2008年5月28日凌晨1:00—5:00,瀏陽市金剛鎮遭受50年不遇的強降雨,降雨量達246mm,導致山洪暴發,誘發了不同程度的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全鎮絕大部分行政村都遭受災害,其中沙螺、南嶽、太子湖、石霜、金聲、山虎等村較為嚴重。據統計,共誘發地質災害27起,其中山體滑坡17起,崩塌10起。毀壞公路3條4500米,受災花炮廠10家廠房57棟、村民房屋38戶92間、農田15.6畝,直接經濟損失447萬元,沒有人員失蹤和傷亡。
二、應對情況和處置效果
該市地質災害群防群測體系完善,各鄉鎮、村和地質災害隱患點都設立了監測員和聯絡員。今年4月,建立了氣象預警預報系統。5月27日,該市國土資源局接到省廳、長沙市國土資源局及市氣象局的預警後,迅速通知鄉鎮國土資源所,並利用手機簡訊和遠程廣播方式及時通知到各村、組及村民戶。隨著暴雨不斷增強,金剛鎮政府果斷作出決定,組織地質災害易發區居民迅速撤離住所,搬到其他危險較小的居民家中或村部。28日5:00—7:00,地質災害發生了。所幸的是,人員得到妥善安置而成功避讓,居住在被地質災害毀損房屋中的21人倖免遇難,全鎮無一人傷亡。28日—30日,該市市委、市政府領導、各有關單位緊急趕赴災區指揮搶險救災。隨後,該市國土資源局對地質災害隱患進行了排查,並對處置工作進行了有效的指導,迅速控制了災情,居民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
三、評估分析和經驗
該市金剛鎮「5.28」暴雨誘發地質災害成功避讓,取決於地質災害防治群防群測網絡的建立和完善,取決於通訊事業的發達,取決於氣象預警預報系統的及時監測,也取決於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從上至下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視和果斷決策。同時,國土資源部門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宣傳,使地質災害易發區群眾有了防災避讓意識的結果。
湘潭縣分水鄉瓦葉村成功避讓泥石流地質災害
湘潭縣分水鄉瓦葉村泥石流位於湘潭縣排頭鄉和分水鄉的交界處,其上遊是排頭鄉的鰲頭村。原湘潭縣國有磷礦就位於鰲頭村。長期以來,磷礦的廢渣(土)堆放在鰲頭村與瓦葉村交界的山坡上,垂直高差約有50多米。從山上到瓦葉村的山下是一條山谷,長約3公裡,寬約100米,出口處有一座小型水庫。山谷兩邊有12戶村民43人。
2008年5月27日清晨6時許,湘潭縣全境普降暴雨,湘潭市國土資源局立即將雨情通報給湘潭縣局,並趕赴現場布置應急處置工作。到現場後,與鄉、國土所工作人員一道,冒著大雨,沿小路上山查看。當時雨越下越大,地表一股股濁流不斷匯集往山下衝,情況十分危險,工作人員馬上下山,按預案的要求分頭行動,逐一動員村民撤離疏散。有一戶人家一個60多歲的老人不肯撤離,工作人員耐心給他做思想工作。他還是不肯離開。這時,雨越下越大,隨時有暴發泥石流的可能。工作人員果斷決定,背著他立即撤到了安全區域。上午8點30分,由於持續降暴雨,縣磷礦廢渣(土)堆終因蓄水過多,不堪重負,暴發了泥石流,瞬間約20萬m3廢渣土沿山谷衝溝而下,淤塞溝谷長約500m,淹埋農田20餘畝及山塘一口,衝毀房屋一棟,毀壞道路約300m,並直逼瓦葉塘小一型水庫。
由於市、縣、鄉、國土所工作人員及時趕赴現場,並果斷處置,措施得力有效,瓦葉村泥石流地質災害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村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
縱觀此次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及處置,有如下幾點值得借鑑:
1.地質災害預警系統發揮了作用。在5月27日之前已連續降雨多日,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發布了暴雨引發地質災害的預警信息。
2.領導重視、分工明確、措施到位。27日之前幾天,市國土資源局和縣局就防範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作了專門部署,並要求監測人員到現場監測,隨時報告。國土所的趙所長一連數日守候在現場,車輛、人員隨時待命。
3.平時有預案,並召開了村民大會,群眾心中有數。在危急關頭,工作人員果斷決策,大部分村民按預案要求迅速撤離,爭取了時間。
綏寧縣成功監測預報長鋪鎮長鋪村滑塘口山體滑坡
綏寧縣長鋪鎮滑塘口山體滑坡位於綏寧縣長鋪鎮長鋪村,東經110°08′57″,北緯26°34′23″。2008年5月28日,由於連續強降雨,短短兩個多小時降雨量達180毫米。該區發生了較大的山體開裂及滑坡,毀壞房屋5棟。由於監測預警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撤離路線準確,避免了15戶82人重大傷亡事故的發生,創造了我縣地質災害「早監測,早發現,早預報,早撤離」的無一人傷亡的典型案例。
5月27日上午10時,綏寧縣國土資源局收到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氣象信息傳真,通報該縣24小時內將有強降雨。接到通知後,縣局立即通知各鄉鎮國土資源所,要求各鄉鎮所要做好防災各項準備工作,並向當地鄉鎮人民政府進行匯報,有異常情況隨時向縣局上報。
27日晚23:40分,綏寧縣城長鋪鎮區域開始降雨。28日凌晨0:30分由小雨轉為強降雨。長鋪鎮國土資源所所長龍開松、幹部劉新民分別打電話到各村、居委會詢問情況。凌晨1:00所長龍開松同志手機突然響起,長鋪村支書來電話,報告該村滑塘口居民院落後山上出現一口杯大小的混水湧冒,並新發現寬2釐米,長20米的弧形拉張裂縫。接到電話後,他立即電話報告縣局地礦地環股值班人員及鎮政府領導,然後馬上與所裡的幹部劉新民迅速趕到長鋪村滑塘口現場,用木樁在裂縫兩側設置了簡易觀測點,並囑咐村支書繼續進行每半小時一次的加密觀測。凌晨2:00,村支書發現裂縫增加至5釐米,長度增至35米,後山上的湧泉增至碗口大小。村支書立即將情況報告給了鎮國土資源所及鎮領導,國土資源所立即將情況報告縣局值班人員。縣局領導及值班人員立即迅速冒雨趕到現場,與鎮政府領導一起查看現場後,共同決定立即啟動村級地質災害防治預案,馬上轉移受威脅群眾。凌晨2:45分,在縣鄉兩級國土資源工作人員及鎮政府工作人員的勸說、協助下,受威脅的15戶82人全部按預案所設定的撤離路線,撤離至安置地點。凌晨3:00,滑坡體前緣開始產生局部坍滑。3:15分,出現大規模滑動。滑體總面積900平方米,體積1.2萬立方米。倒塌房屋5棟,損壞3棟,險區內15戶82人安然無恙,無一傷亡。
這次滑塘口山體滑坡能夠做到無一人傷亡,最成功的經驗和措施就是監測預警網絡健全,群測群防工作到位,群眾的防災避險意識增強。在每年初召開的全縣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縣委、政府都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一個重中之重進行強調。縣人民政府每年都與各鄉鎮政府籤定《地質災害防治責任狀》,各鄉鎮政府再與村籤訂相應的責任狀,落實監測責任和措施。縣國土資源局每年都對已有的全縣群測群防網絡體系的各項信息進行更新,以確保各項信息的傳遞暢通。縣國土資源局每年都對全縣各鄉鎮國土資源所工作人員及地質災害專管員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監測技術培訓。全縣累計發放地災隱患宣傳光碟1000餘盤,防災知識宣傳資料1萬餘份,給險區群眾發放防災明白卡1.5萬份,宣傳培訓達8000餘人次。在縣國土資源局內部,領導重視,監測預警、搶險救災、後勤保障等各小組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一旦出現險情,能立即趕赴受災現場進行緊急處置。也正是由於縣國土資源局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突出到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各項基礎工作紮實,全系統幹部職工責任心強,處置緊急災情迅速、果斷,才使以該次滑塘口山體滑坡災害取得了成功避讓82人,無一人傷亡的好成績。
永定區沅古坪鎮慄子坪村
成功避讓一起滑坡地質災害
2008年6月23日凌晨4時30分左右,沅古坪鎮慄子坪村十八灣組發生一起殘坡積層滑坡災害,滑坡體約250立方米,淹毀楊炎生、李顯剛兩戶房屋10間,經濟損失約11萬元。由於預報預警及時準確、應急反映行動迅速、撤離群眾措施得力,此次地質滑坡未造成人員傷亡。
一、事件經過
6月23日00:20分接到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的暴雨預報,要求加強地質災害防範;00:25分收到市國土資源局的電話通知要求加強地質災害防範,要求立即電話通知全區各地質災害隱患點做好暴雨監測、組織人員撤離。接到市國土資源局指示後,我局值班工作人員受分局值班領導覃勇指示於00:30分電話通知全區各鄉(鎮)、辦事處,通報此次降雨預報,要求各鄉(鎮)、辦事處立即行動起來,迅速應對此次暴雨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避免造成人員傷亡。接到通知後,沅古坪鎮政府積極行動,迅速通知村(支)兩委立即組織隱患點村民按預定路線撤離。隨時督查危險區村民撤退情況。凌晨1時30分左右,地質災害隱患點村民全部撤離危險區,並要求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員隨時做好雨情監測和巡查工作。凌晨4時30分左右,特大暴雨誘發了此次地質災害。此次地質滑坡由於預報準確,撤退及時,避免了楊炎生、李顯剛兩戶共14人傷亡。
二、經驗體會
(一)領導重視。各級領導都把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當前工作的一件大事,認真抓緊抓實,抓出成效。區人民政府成立了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由區人民政府分管國土資源副區長任指揮長。並在今年四月召開的全區國土工作會上,區人民政府與各鄉(鎮)、街道辦事處籤訂了《地質災害防治責任狀》,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年終目標考核,兌現獎懲,做到責任到位,經費落實。各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居)兩級均成立地災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落實責任人、監測人,報警人的相應責任。
(二)宣傳到位。對確認的地災威脅戶及時發放房屋搬遷通知、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單和防災避險明白卡,利用廣播電視、村組幹部會、走訪、座談等形式宣傳避險常識,增強群眾防範和抵禦山地災害的信心。鼓勵群眾充分發揚不等不靠不要的精神,樂觀對待災害,積極開展生產自救。通過耐心地教育疏導和廣泛地宣傳發動,許多地災威脅戶紛紛轉變了觀念。
(三)加強排查。張家界市國土資源局永定分局地質環境股對全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各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居)委會對所轄區域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汛前、汛中、汛後安全隱患排查,對發現的地質災害險情及時上報並做好文字記錄。在加強排查的基礎上,細化工作職責,堅持24小時巡查,隨時掌握隱患點的變化趨勢,準確捕捉災害發生的前兆信息,及時做出預警預報,做到「定人、定責、定時」,最大限度的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從此次慄子坪村十八灣組滑坡成功避讓案例說明,只要措施得力,處理恰當,成功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的群眾生命財產損失是完全可能的。
藍山縣毛俊、土市等鄉鎮成功避讓
7起滑坡地質災害
2008年6月14日下午3∶30,在接到省、永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消息和市局下發的緊急通知後,藍山縣政府和縣國土資源局領導高度重視,立即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防災工作。14日下午4點,縣政府組織國土資源部門幹部和有關部門專業技術人員110餘人分赴全縣16個鄉鎮27個村32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險情和轉移群眾。分管副縣長段成鋼與縣國土資源局長何眷親赴毛俊、土市、太平、楠市、總市等重點鄉鎮,行程180多公裡,實地察看險情和指揮轉移群眾。15日凌晨2點,縣國土資源局、鄉鎮和村委會等部門幹部經過10個小時的共同努力,將全縣可能出現險情的17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810餘名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區。
15日凌晨2點以後,藍山縣普降暴雨,其中土市、太平、總市、毛俊等鄉鎮出現特大暴雨。全縣發生了7起較大地質災害,倒塌房屋12間,損毀農田8畝,直接經濟損失430多萬元。其中:土市鄉新安村固石自然村發生滑坡,體積1000m3,倒塌房屋6間,受威脅的110餘名群眾被安全轉移,無一傷亡,避免經濟損失100多萬元;土市鄉新安村劉家嶺自然村發生滑坡,體積約300m3,該村17人成功避險,無一傷亡,避免經濟損失20多萬元。
災情發生後,市、縣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高度重視,派出了專家開展應急調查,對各個地質災害隱患點,採取了塑料布覆蓋裂縫、清理排水溝、拆除滑坡體上的危房卸載等應急處理措施,並對隱患區群眾進行了防災避險知識宣傳,發放了明白卡。
該縣成功避讓地質災害的經驗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省、市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消息和市局下發的緊急通知為縣政府和縣國土資源局領導作出正確決策,採取有效防災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二是在地質災害發生前,縣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迅速組織力量轉移群眾,並駐守隱患點指導防災工作,為成功避險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道縣洪塘營鄉東江腳村成功避讓大型泥石流地質災害
2008年6月13日上午8點,永州市國土資源局根據氣象資料分析,受中低切變線和高空槽的共同影響,道縣將普降暴雨和特大暴雨,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預報等級為四級。市國土資源局及時發布了氣象預警消息,向道縣國土資源局下達了緊急通知。道縣局接到市局預警消息和緊急通知後,迅速組織人員趕赴洪塘營鄉東江腳村等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險情和轉移群眾。由於暴雨來勢猛,河溪水位突漲,進入東江腳村的公路被衝毀,分管副局長何以勝帶領工作人員朱東暉、肖國成,面對湍急的溪水,冒著生命危險,淌水過河來到良木樹自然村組織群眾撤離。在隨後趕來的鄉村幹部的支援下,經過2個多小時的艱苦努力,全村310餘名群眾被緊急轉移到安全地帶。
13日上午10點30分,洪塘營鄉東江腳村良木樹自然村,因突降暴雨發生坡面泥石流地質災害,流程600m,體積約50000m3,衝毀房屋12間,損毀農田旱土80畝,損壞公路500 m,直接經濟損失620萬元,並對310名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但由於預報分析準確、轉移群眾及時,沒有發生人員傷亡。
災情發生後,市、縣國土資源部門高度重視,派出專家開展了應急調查,採取了開挖排水溝、清除淤泥等應急處理措施。
該地質災害能成功避讓主要得力於三個措施:一是市國土資源局下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消息和緊急通知及時到位,縣政府和縣國土資源局決策正確。二是預先制定的應急預案科學合理,確保了群眾轉移工作有序進行。三是在地質災害發生前,縣國土資源部門和鄉政府工作人員轉移群眾及時。
江華貝江鄉大田村大田組成功避讓滑坡地質災害
2008年6月13日上午8點,永州市國土資源局根據氣象資料分析,受中低切變線和高空槽的共同影響,江華縣將普降暴雨和特大暴雨,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預報等級為四級。市國土資源局立即向江華縣國土資源局發布了氣象預警消息,下達了緊急防災通知。江華局接到市局預警消息和緊急防災通知後,派出縣應急分隊及時趕赴貝江鄉大田村大田組,組織群眾撤離。在隨後趕來的鄉村幹部的支援下,經過艱苦努力,將全組8戶50餘名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
13日晚上21點左右,因持續暴雨,貝江鄉大田村大田組曾家屋後的貝(江)未(竹口)公路下方發生山體滑坡,滑坡體上緣寬80米,下緣寬200米,厚度約4米,上緣形成20釐米的裂縫,滑坡體體積約5.6萬方。該滑坡體的下緣已突出其他山體,並不斷冒渾水,隨時可能下滑。滑坡體上緣一新建的安居房遭到破壞。
災情發生後,市縣兩級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高度重視,派出專家開展應急調查,採取了塑料布覆蓋裂縫、清理排水溝、拆除滑坡體上的危房等應急處理措施。同時,對隱患區群眾進行了防災避險知識宣傳,發放了明白卡。
該地質災害成功避讓的經驗:一是市國土資源局根據氣象資料,及時準確作出地質災害預報,及時向江華國土資源局發布氣象預警消息,下達緊急通知,是成功避讓的前提;二是鄉國土資源所在汛期開展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工作比較到位,地質災害隱患做到了早發現、早處置,為採取救災應急措施,轉移群眾財產爭取了寶貴時間;三是縣應急分隊及時組織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區,是成功避讓的關鍵。
資興市三都鎮鹿東村成功避讓山體滑坡地質災害
2007年8月19日起,受9號颱風「聖帕」的影響,資興市普降暴雨,降水量達到640毫米以上,地質災害頻發,但由於全市上下的一致努力,共同做好了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處置工作,全市所有地質災害隱患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8月17日下午,在收到颱風「聖帕」來臨的天氣預報後,資興市國土資源局地環人員及時與氣象部門會商,在電視臺發布了資興市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並通過群測群防網絡通知全市28個鄉鎮辦及時啟動防災預案和應急預案,做好防災避險工作。取消雙休日,汛期值班和應急分隊成員到崗待命,迅速開展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工作,8月18日起,局領導分組分片率領地環人員深入地災隱患嚴重鄉鎮,督察汛期防災工作,檢查汛期值班人員到崗到位和通知到位情況,並對嚴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險情巡查,深入農戶家中查看防災避險明白卡的發放情況,指導監測人員和防災責任人開展防災避險工作。通過以上應急措施,取得了較好的防災效果,尤其是三都鎮鐵路道口地質災害隱患點發生山體滑坡的應急處置是其中一個成功案例。
8月21日,三都鎮鐵路口居民區發生山體滑坡,導致5戶居民住房開裂、變形損毀,下滑的山石泥土從屋後山坡傾瀉掩蓋向下,穿房而出,堆積到房前公路上,但由於各級各部門應急處置得當,及時疏散轉移了群眾,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一、事件基本情況
2007年8月19日至21日9時止,受9號颱風「聖帕」影響,三都鎮境內60小時內降雨量達480毫米。
8月18日上午,資興市國土資源局與氣象局會商後,及時在電視臺發布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氣象信息,並通過群測群防網絡電話通知了28個鄉鎮辦,各鄉鎮辦值班人員和國土資源所所長又通知了各村組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人和防災責任人,及時啟動防災預案和應急預案,做好防災避險工作。
8月18日上午,三都鎮政府收到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後,馬上啟動防災預案,鎮幹部到崗到位待命行動,下午,三都鎮國土資源所工作人員開始對所轄區內的4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逐一進行了 險情巡查,提醒各個地災隱患點的監測人和防災責任人做好應急處置和防災避險工作。
三都鎮鐵路口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人和防災責任人袁地權(三都社區主任)對屋後山體進行了險情巡查,還對山坡下14戶居民家逐一通知,要求居民按照《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所註明的事項進行防範,發現險情要及時按照轉移路線疏散撤離。
二、應急指揮協調
8月19日起,資興境內開始受颱風影響,晚上9點,雨越下越大,局部地區降雨量已超過100毫米,資興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在市防汛指揮部坐鎮指揮,並根據專家會商意見,要求市國土資源局馬上通知全市28個鄉鎮辦,在大雨來臨之前將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群眾全部疏散轉移。
至8月20日凌晨,全市共疏散轉移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23826人,按照應急預案的規定路線全部疏散轉移至安全區並妥善安置。
8月19日晚10時,三都鎮政府在收到市國土資源局的疏散轉移群眾的通知後,馬上通知各村組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責任人,鎮幹部全部分組分片下鄉,冒雨組織受地災威脅的群眾轉移,三都社區主任袁地權陪同鎮幹部逐戶做工作,要求群眾轉移,鐵路道口滑坡隱患點,有幾戶年紀大的老人不願意離開,鎮幹部勸不走,只好背起老人冒雨衝出去,將老人安置到安全區,該處地災隱患點共疏散轉移群眾14戶58人。
8月21日凌晨,暴雨引發三都鎮鹿東村鐵路道口山體多處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幾千方的土石傾瀉而下,並破門而出,堆積到屋前公路上,5戶居民的房屋受土石的擠壓,衝擊房屋開裂、傾斜,損毀嚴重,但由於及時提前疏散轉移了群眾,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三、現場應急處置
山體滑坡地質災害發生後,三都鎮政府及時報告,市委、市政府立即委派國土資源部門和有關專家趕赴現場,與三都鎮政府工作人員建立了現場警戒區,設立警示牌,,攔路拉起警戒繩帶,禁止車輛和人員從受地災損毀的危房前通過,三都鎮和公安部門的工作人員在警戒區兩頭疏導來往的車輛和行人。
國土資源部門和地環專家趕赴現場進行應急調查,指導群眾進行應急處置,異地安置受災居民,組織其他受地災威脅的群眾採取挖排水溝、填埋裂縫、清運下滑土石方等應急治理措施,城建和交通部門調來一臺推土機迅速清運下滑至公路的土石方,經過清運土石方、挖溝填縫等應急治理措施,異地安置受災居民,妥善安置好受災居民後,至8月26日止三都鎮鹿東村鐵路道口山體滑坡事件全部處理妥當。
四、處置結果與評價
山體滑坡事發地所在三都工礦區,交通發達,社區居民沿寶源—三都公路在路側山坡下切坡建房,因屋後山體坡度較陡,土質為砂性土,透水性強,無粘性,加上當地村民砍伐森林破壞表土植被導致山體裸露,受暴雨引發,屋後山體發生滑坡的機率增大,必須時刻警惕,做好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的各項準備工作,在「8.19」聖帕颱風來襲時,各級政府和部門對此反映迅速,發布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及時啟動防災預案和應急預案,市、鎮、居委會和各部門協同配合,及時疏散轉移了該處受地災威脅的14戶58人。
本次山體滑坡事件,市委、市政府、公安、交警、國土、安監、交通、當地鎮政府等部門及時參與應急處置,相關部門100多人通力合作,從颱風「聖帕」來襲及時疏散撤離群眾,至發生山體滑坡和事後妥善安置災民,較理想的處置了本次山體滑坡地質災害事件。
五、結束語
本次山體滑坡地質災害事件的應急處置是較為成功的 ,首先是應急指揮有方,組織協調一致,應急處置及時得當,在遭遇特大颱風暴雨來襲時,及時提前疏散轉移了群眾,做到了成功預報,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
精心監測 腳踏實地為民辦實事
——準確監測預報復興鎮那甫村滑坡
保靖縣位於湘西自治州北部,是地質災害的高發縣。復興鎮那甫村滑坡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處。
復興鎮那甫村位於縣城西部,該滑坡於1996年開始發育,99年活動頻繁,2000年被確定為滑坡隱患點,並請省405隊對該滑坡進行了勘查,提交了《保靖縣復興鎮那甫滑坡勘查報告》。縣局對該滑坡做了大量的調查工作,編寫了調查報告。明確提出災民搬遷與災害治理相結合的建議,得到縣政府高度重視。2000年2月23日縣政府組織召開了專題研究復興那甫滑坡會議,會上要求復興鎮和縣直各有關單位要統一認識:要站在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的高度,結合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復興鎮那甫滑坡的預防和治理工作作為重要工作來抓,並明確了各有關單位的職責,按照要求,各負其責。3月24日,由縣長主持召開現場辦公會,確定了受威脅最嚴重的3戶必須搬遷,還要採取以下四個措施:
1、設立監測標誌,我們在裂縫明顯處根據實際情況共設立5處不同的監測標誌:滑坡體前緣的兩棟磚木結構房屋裂縫採用「貼紙法」2處;中間部位裂縫採用木樁位移法2處;還有一處是在滑坡後緣張性裂縫處。從整個滑坡體不同部位裂縫的變化、位移、下沉速度等方面,來確定滑坡滑動時間。
2、成立以村為主的抗災搶險領導小組,由村長負責及時測量、及時上報,鎮政府指導專人負責。
3、建立了群測群防監測網絡,採取「四包一」的形式,明確鎮防災責任人、鎮地質災害防治員、監測員、預警員,責任到人,並確定了防災專用電話,一有異常情況及時上報。
4、強化值班制度和巡查制度,做到值班有記錄、巡查有臺帳、監測有登記。
4月9日,縣局接到村裡的報警電話,立即組織相關人員實地監測。根據其一個月的觀測和各標誌測量的數據反映:該滑坡體前緣滑動明顯加劇,下沉加速,裂縫加大。每天以5cm—8cm的速度滑動。4月10日,縣局給縣政府提交了《復興鎮那甫滑坡監測結果報告》,並建議對居住在滑坡體前緣的3戶11人進行強制搬遷。此前,縣局會同復興鎮政府、縣民政局等單位多次動員其搬遷,反覆宣傳和做思想工作,均不聽勸告。一位老人說:「我在此住了一輩子,我不相信會滑坡,我不搬。」縣政府得到縣局據實反映滑坡發展趨勢和實際情況後,4月13日,縣政府組織力量對居住在滑坡前緣的3戶村民進行了強制搬遷。4月15日下午3點,滑坡體前緣崩滑,倒塌房屋1棟,損壞2棟。由於準確掌握了滑坡的動向,防災措施得力,避免了3戶11人的人員傷亡,達到減災避災的目的。災情發生後,這位老人目睹了自家房屋倒塌的現場後,說:「感謝共產黨,感謝縣裡領導,是你們救了我一家人的命!」
準確預警 快速應急
56人在特大地質災害中成功避險
2007年7月27日凌晨1時,在連續暴雨誘發下,湘西自治州瀘溪縣潭溪鎮朱雀洞村叢樹坪發生了一起我省近年來罕見的特大型順層土質滑坡災害,滑坡體積達200萬方,24棟房屋、1000米高速公路路基、192畝水田、608畝?柑、31間牛欄被毀,100米通訊線路及1座電排損壞,淹死耕牛5頭,直接經濟損失8058.18萬元。滑坡堆積物堵塞了80餘米寬的丹青河河道,造成受災村民達117戶583人。但由於預報預警及時準確、應急反映行動迅速、撤離群眾措施得力,使56人成功避險。特大型順層土質滑坡災害未造成人員傷亡,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少見的。
一、應急搶險經過
7月26日,瀘溪,大雨滂坨。23點40分,常吉高速公路第28標段留守負責人丁福猛突然發現新修的高速公路路基不斷出現一條條小小的裂縫,並時有撕裂磨擦聲和垮塌聲傳來,他立即意識到情況不妙,於是馬上打電話給潭溪鎮朱雀洞村黨支部書記符自龍(該村防災責任人)。符自龍感到情況緊急,迅速將這一情況報告給潭溪鎮黨委副書記楊富宏(鎮防災負責人)。楊富宏火速跑到當時正在防汛值班的國土資源所所長向民主處商量情況。已連續值了三個通宵班的向民主立即意識到這是地質災害發生的前兆,一場大的地質災害即將發生。因為他今天收到了來自省地質環境總站發出的在瀘溪局部地方有可能發生4級地質災害的信息,又接到了縣國土資源局局長楊良沛要求必須嚴加防範的通知,10點鐘前他冒著大雨察看了縣裡確定的潭溪鎮虎食溪嚴重隱患點,向監測責任人、防災責任人詳細交待好防範事宜後,他又趕到了所裡值班。得知這一緊急情況,他和楊富宏副書記,冒著傾盆大雨跑到潭溪鎮黨委書記向自照家裡匯報。向自照書記馬上召集鎮長向仁勤、副書記楊富宏、人大主席王志平、國土資源所所長向民主、村支書符自龍,作了簡單的分析研究後,決定緊急啟動鎮人民政府防災預案。27日0點10分,他們驅車趕到了險情現場,當時山坡體正處於蠕動變形階段,裂縫一條條增多,不時傳來一聲聲令人毛骨聳然的撕裂聲,而辛勤勞作了一天的人們正在酣睡中,對外面的異常情況卻全然不知,情況十分危急。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衝到現場的幾位同志馬上作出了立即撤離群眾的果斷決定,他們叫醒了共產黨員符清二,吩附他在全村鳴鑼、吹哨,然後他們一邊大聲呼喊「垮山啦!快起床啊!」,一邊分頭挨家挨戶叫醒群眾吩咐撤離路線。在鎮黨委書記向自照等冒雨在滑坡險情現場組織群眾撤離同時,村支部書記符自龍率領村幹部、黨員、民兵組成應急小分隊,在滑坡體對面丹青河西岸也在緊張地組織群眾撤離。許多群眾不願走,認為幹部是杞人憂天,他們就耐心地做工作,少數群眾好說歹說都不走,他們硬是強行將他們拖走。0點40分,經一戶戶現場清點,滑坡體上17棟村民房屋中所有村民及丹青河西岸受威脅的5棟房屋中的村民共56人全部撤到安全地帶。7月27日凌晨1時,隨著 「轟隆」一聲巨響,一個巨大的滑坡體翻滾而下,56人倖免於難。
二、這次滑坡災害帶給我們的啟示
啟示之一: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前提,各級政府對山洪地質災害防治都作了精心部署。今年汛期伊始,湖南省人民政府把山洪地質災害防治作為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防汛工作,針對全州24日至28日將出現一次強降雨天氣,大部分縣市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的天氣狀況,組織國土資源、氣象、水文、水利等部門連續召開緊急防汛會議,並提請政府有關部門及時做好防汛調度和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工作。瀘溪縣委、縣政府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面,認真做到了「四個到位」:即宣傳教育到位、防災預案到位、基礎工作到位、工作責任到位,為有效防止地質災害最大限度減輕這次地質災害對人民財產造成的損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啟示之二:國土資源部門及防汛的其他相關部門紮實的工作,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關鍵。這次山體滑坡災害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害,想起來令人後怕,其可怕之處有二:一是發災時間是在暴風雨之夜;二是成災規模大、成災速度快,這樣一場可怕的災害,為什麼沉睡的人們在劫能逃?這與國土資源及防汛其他部門紮實工作是分不開的。首先是廣泛的宣傳工作教育了群眾,使廣大群眾能自覺主動參與防災。今年1—2月,湘西州及全州八縣市國土資源部門開展了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巡迴宣傳培訓活動,並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進行廣泛宣傳。通過散發宣傳資料、張貼圖片、播放宣傳片、實地現場講解等多種形式的宣傳,使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家喻戶曉。其次,防災責任落實到了基層。汛期來臨之前,湘西州國土資源局組織召開了全州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要求各縣市認認真真把防災責任落實到基層所、到隱患點,瀘溪縣國土資源局認真落實了會議精神,把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責任逐點分解到崗、到人,並層層籤定了責任狀。第三,防災基礎工作到位。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使防災工作臨災不亂;堅持了24小時值班,發災時快速作出了反應;建立了群測群防的網絡體系。第四,預警預報及時準確。一是省地質環境總站預報準確;二是臨災時基層所預警準確。
啟示之三:動員群眾主動防災,是做好防災工作的根本。群眾既可能是致災對象,夜市主動防災的主體,只有把他們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地質防治工作才能做好、做出成效。災前瀘溪縣國土資源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除做了大量的宣傳教育工作外,還在該災點附近的白沙鎮候家村1組組織了一次地質災害防災演習,這無疑為這次群眾主動參與防災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也就是群眾能主動參與,積極配合防災工作,才使這次防災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道縣兩岔河村成功避讓山體滑坡地質災害
道縣橫嶺瑤族自治鄉兩岔河村屬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汛前,道縣國土資源局結合實際,制定了兩岔河村地災防治預案,建立了局、所、村三級聯絡員網絡體系,與鄉國土資源所、牛欄洞村籤訂了群測群防預警責任書,發放地災明白卡326份,樹立警示牌16塊,並組織612名群眾在牛欄洞村小進行了地災防治培訓,明確了應急報警信號、安全疏散路線、轉移地點等應急搶險避災措施。
2007年6月4日,道縣國土資源局接到省、市地災預警信息後,在繼續堅持機關24小時值班制度的同時,成立了六個地災防治應急分隊,加強對地災易發區域的巡查和監測。6月7日,暴雨襲擊道縣,橫嶺鄉國土資源所所長蔣良志在巡查中發現兩岔河村回龍衝出現山體裂縫,裂縫長150米,寬30釐米至10釐米不等,嚴重威脅到兩岔河村12戶46位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立即將險情向道縣國土資源局值班室匯報。險情就是命令,道縣國土資源局局長朱宗炳及時向縣政府匯報,迅即啟動兩岔河地災防治預案,帶領應急分隊冒雨趕赴地災現場搶險救災。由於當時道路全部被山洪衝毀,應急分隊工作人員與村幹部一道將受威脅的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在妥善安置群眾後不到三小時,後山突然發生滑坡,體積達2000立方米,衝毀房屋三間,由於發現及時,轉移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
災情發生後,市縣兩級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高度重視,派出專家展開應急調查,採取塑料布覆蓋裂縫、清理排水溝等應急處理措施,同時對隱患區群眾進行了防災避險知識宣傳,發放了明白卡。
該處地質災害成功避讓的原因:一是省、市地災預警信息準確,為道縣政府和國土資源局做好防災工作提供了決策依據;二是鄉國土資源所巡查及時,地質災害隱患發現早,為採取應急措施,轉移人員財產爭取了寶貴時間;三是地災防治預案和局、所、村三級聯絡員網絡體系等基礎工作紮實是成功避讓的有力保障。四是道縣國土資源局及時啟動兩岔河地災防治預案,縣應急分隊冒雨趕赴地災現場,及時將受威脅的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是成功避讓的關鍵
湘鄉市翻江鎮瓦屋村成功避讓泥石流地質災害
湘鄉市告子山位於翻江鎮瓦屋村,高200多米,坡度大於45°,屬石英砂巖夾砂質頁巖,表層結構鬆散,厚1-3米。在半山腰有一條長100米、寬15米左右的大山槽,其上遊開裂有兩道弧形拉張裂縫。第一道裂縫長約50米、寬0.3米,第二道裂縫長約30米、寬約0.2米。如果出現較長時間的降雨或大暴雨,山槽內隨時有發生泥石流的危險,危及山槽下2個村民小組24戶103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2007年5月31日9時10分,天降暴雨,告子山隱患體危在旦夕,湘潭市國土資源局接到監測人員報告後,立即將雨情信息通報給湘鄉市國土資源局,並與湘鄉局地環工作人員、翻江鎮有關負責同志、國土所全體同志一道,趕赴現場,布置避讓工作:由鎮上和村裡負責人,挨家挨戶組織村民沿村道向上毛坪轉移;湘鄉市國土資源局工作人員則在山上、山下現場監測,村裡高音喇叭反覆播放撤離通知。50分鐘後,100多名村民已安全轉移。上午10:15分左右,山槽內泥石整體下滑,移動至山下前沿村民屋前,致房屋倒塌1棟6間。由於行動迅速,措施得力,避免了群死群傷事故的發生,保障了村民生命安全,使地質災害對村民的財產損失降到了最低。
告子山地質災害的成功避讓,一是得益於有健全的地質災害網絡信息人員和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二是各級組織行動果斷,方法得當,措施有力;三是制訂了地質災害點上預案和發放了明白卡,使村民知曉轉移路線和方向。
目前告子山地質災害的治理已納入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湘潭市財政已撥出專項資金40萬元,湘鄉市財政也將撥出相應配套的資金用於治理。最遲今年年底,該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工程將全部結束。告子山下將又是一派安樂祥和景象。
嘉禾縣田心鄉麻山頭村地質災害成功避災
2006年7月13日,嘉禾縣國土資源局收到縣氣象局的暴雨預報後,當即通過縣電視臺向全縣發布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肖德意局長還召開緊急會議,要求全面做好地災防治工作。地環股馬上通過群測群防網絡電話通知了全縣17個鄉鎮和20個隱患點的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告知因暴雨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並安排各鄉鎮國土資源所立即深入到村、組,做好防災避險工作,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加強汛期險情巡查和監測。
7月14日早晨,縣局王平書記和黃學文副局長帶領劉驚生股長等人冒雨到各地質災害點進行災情巡查,到達田心鄉麻山頭村時,監測人員李柏生反映村莊後山有山體滑坡隱患,靠近山坡的幾家住戶隨時面臨著危險。王書記等人立刻和鄉政府取得聯繫,與鄉政府領導幹部和村幹部商定,立即組織人員,馬上遷離受威脅的住戶。到15日9點20分發生山體滑坡衝倒房屋三間,因及時採取了避讓措施,避免人員傷亡15人,挽回經濟損失十萬餘元。
全縣20處地災隱患點,由於國土資源局的地災預警預報及時準確,各鄉鎮和村組通知到位,及時啟動了防災預案,地災防治群測群防網絡健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加上平常對隱患山體採取了填縫、修排水溝等應急治理措施,及時下發了防災避險明白卡,群眾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普及到位,全縣20處地災隱患點均有不同程度發災,山體滑坡造成很多房屋倒塌,但都因為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通知到位,及時疏散撤離了群眾,20個地災隱患點都沒有造成人員傷亡。「7.15」洪災發生後,上級政府領導及時趕赴嘉禾指導抗洪搶險工作,在查閱了嘉禾縣政府及國土資源局關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相關資料後,尤其是縣國土資源局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電話通知記錄本後,認為嘉禾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到位,在「遭遇500年一遇的特大劇烈氣候事件中,確保無一人員傷亡,是個奇蹟」。
汝城縣小垣鎮大山洞特大塌陷的應急處置
一、基本情況
汝城縣小垣鎮大山洞特大塌陷發生在2006年4月15日凌晨,受強降雨影響,加上以前汝城鎢礦因長期大規模開採,已形成了巨大的採空區。大山洞出現一個約37平方米的塌陷區,深度達7米左右,附近21戶人房屋相繼開裂,造成經濟損失350萬元左右。因「早監測、早發現、早預報、早撤離」 無一人傷亡。
二、工作情況
5月12日上午,縣國土資源局接到縣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後,並通過電話通知了23個鄉鎮,各鄉鎮又通知了各村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人和防災責任人,及時啟動防災預案和應急預案,做好因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工作。
5月15日凌晨7時左右,監測人員在巡查中發現稻田中出現塌陷區,溝渠中水流入塌陷區,並越來越寬。及時將情況報告到鎮政府,鎮政府於當天早晨報告縣政府及縣國土資源局。並速迅派人員到現場核實塌陷變化情況及時上報,9時,塌陷進一步加劇。縣政府迅速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當天上午,縣委縣政府領導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小垣鎮黨委和政府領導等相繼趕到災害現場,迅速成立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指揮部,鎮政府工作人員速迅疏散轉移塌陷區群眾到原鎮中心小學,妥善安置好受災居民,還組織人員對安置點進行維修,並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國土、安監部門劃定了危險區和影響區範圍,設立警示牌,拉起警戒繩帶,並組織專家趕赴現場進行應急調查,指導應急處置,還組織其他受威脅群眾採取挖排水溝,截斷水流,防止塌陷區擴大等治理措施。公安部門負責警戒及疏導群眾,保證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供電所迅速切斷電源,架設線路,提供受災群眾臨時用電。鎮衛生院準備急救隊伍,對臨時安置區進行了有效消毒措施。一切工作都做到井然有序,從而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晚上11點鐘,陰雨綿綿,塌陷區繼續延伸擴展並加劇。塌陷總面積68平方米,體積500立方米,倒塌房屋1棟3間,開裂8間,轉移群眾59人。鎮政府、國土所、安監站安排人員對大山洞塌陷區實行24小時值監測,監測及時上報。監測人員確保通訊暢通,落實監測責任和措施,加強群測群防工作指導,做好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
4月18日,縣國土資源局邀請市地勘單位專家到實地踏,並在一個星期內提出可行性行報告。
4下旬,組織施工隊對大山洞水渠進行整修,對原汝城鎢礦巷道進行封堵。並劃定禁採區,出臺了相應政策。險區群眾安然無恙,無一傷亡。
三、處置工作效果
小垣鎮大山洞特大塌陷規模較大,涉及的農戶多,人口密集,且變形加劇塌陷速度快。塌陷發生後,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速迅啟動應急預案,各司其職,通力合作,緊急撤離險區群眾,確保無一人員傷亡,做好了此次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
四、應急處置工作中的經驗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應急處置工作經驗。一是高度重視,靠前指揮。成立應對工作領導小組,領導親赴一線,判斷形勢,研究方案,確定決策,靠前指揮,為做好應對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二是依靠科學,果斷決策。應對大山地陷期間,縣委政府緊急成立了由縣領導和專家組成的工作組,在如何儘快保證居民的安全下,充分聽取和採納專家的意見,為正確決策提供了保證。三是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多個部門的密切配合,通力協作的橫向聯動和緊密協作,建立應急聯動機制。相關部門能夠從大局利益出發,打破職能界限,不論分工、不講條件、不計得失,及時、主動聯繫、協調,互通信息,互相協助,共同做好應對工作。四是普及知識,提高防禦。通過開展廣播、電視、網絡等防災減災知識宣傳,使社會公眾廣泛增強防災意識,了解與掌握避災知識。使得廣大群眾在自然災害發生時,能夠知道如何處置災害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幫助他人。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應急處置工作中的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應急預案操作性和部門配合有待加強。二是應急救援技術力量嚴重不足和裝備落後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應對工作的成效。
寧鄉縣黃材鎮崔坪村成功避讓一起山體滑坡
一、基本情況
寧鄉縣黃材鎮崔坪村司馬組學塘牌區內地形陡峻,鬆散堆積物穩定性差,巖石風化強烈、風化厚度較大,巖石中節理裂隙發育,加上暴雨作用,共同導致區內滑坡地質災害發生。滑坡體長350-400米,東西寬0-250米,厚1-20米,體積17.6萬立方米。威脅坡體和坡腳處9戶38人生命財產安全,20多畝農田以及坡腳公路上行人和過往車輛。
二、工作情況
2006年7月16日,長沙市國土資源局發布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7月16日至7月18日受強降雨影響,寧鄉縣西北部黃材、溈山、巷子口等鄉鎮發生地質災害可能性大。
寧鄉縣國土資源局接到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後,馬上通知了相關鄉鎮,務必做好地質災害防範工作。針對黃材鎮崔坪村司馬組山體滑坡隱患險情嚴重,要求黃材鎮政府和國土資源所組織受威脅住戶撤離避險。黃材鎮政府和國土資源所接到通知後,馬上組織相關人員及時撤出了危險區的38人。
三、處置工作效果
7月17日1:00左右,受強降雨影響,該滑坡隱患繼續下滑,後緣裂縫增寬至0.1-0.3米,滑坡體中部又新出現一條約0.1米的裂縫,引起兩幢房屋嚴重損毀,因住戶及時撤離地災危險區,避免了10人傷亡。
四、經驗教訓
1、必須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培訓和普及,提高人民群眾地災防範意識。
2、必須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做到強降雨前預報及時準確。
3、必須加強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設,防災責任必須落實到人,完善好具體地災隱患點的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