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獨自一人問道終南山,6年修行,只為喝茶時能有一顆安定的心

2020-12-16 物道

在中國茶史上嗜茶者眾,但從沒有像陸羽這樣為了尋找世間最好的茶,世間最好的水,「獨行野中,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水」,並把最真最純的茶寫成一本《茶經》。

也難怪宋人有言:「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是啊,從陸羽開始,人們品茶、選器、制茶便都有章可循了。

但是,在安般茶道的創辦人樂硯仲看來,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學習陸羽之精神。

《茶經》開篇就提到: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中國雖然沒有依此形成統一的茶道,但正如陸羽所言中國茶是人的茶,品茶、學茶、制茶亦或僅僅喜歡茶,都是審視自己,安頓內心的過程。

圖片|敦煌胡楊林-陳志揚 攝

圖片|敦煌胡楊林-陳志揚 攝

習茶

陸羽尋茶是從禪院開始,而樂硯仲習茶也是從終南山禪院開始。

他在終南山禪修時,研習了唐宋以來各類經典茶書,《茶經》《煎茶水記》《大觀茶論》......並以小楷字體手抄成冊進行梳理。

樂硯仲老師在終

南山禪修

之所以從唐宋開始,他說,是因為中國茶文化體系龐大,又沒有形成統一的茶道流派,而禪茶又作為茶道萌芽的分支,既然溯源,那便從茶文化最興盛的唐宋,從茶修開始。

然而,熟悉茶的中國人都知道,無論從哪個方面看茶,它就像一個遠去的背影,近的很,但又很難觸摸得到。唐煎宋點明清泡,茶道代代不同,且又有民間、文人、僧侶茶道之分,中國茶實在是無法一言蔽之。

樂硯仲也深諳其理,他在終南山的茶修完成之後,又到了敦煌、西藏、沙漠進行一個人的茶修。

▲ 樂硯仲老師在敦煌茶修

▲ 樂硯仲老師在沙漠茶修

▲ 樂硯仲老師在西藏茶修

他說:「沒有真正閉關過,難以懂得其中的清涼與孤寂」,但「苦中作樂又能夠讓人無量歡喜」。就像一杯茶苦後回甘那樣,六年茶修後,樂硯仲整理出了一套茶道體系,創立了安般(bo)茶道。

「一杯茶安住你心」是安般茶道的初心,因為在樂硯仲看來,安般茶道不在於是否有好茶葉、好水源、好茶器,也不必過分抬舉茶道多好,只是希望借一杯茶安放好自己的心,去助力更安然的生活,遇見更好的自己。

▲ 敦煌蘆葦蕩-陳志揚 攝

修心

不過更讓物道君深思的是,安般茶道究竟是以什麼方式,讓一杯茶安住一顆心?直至物道君有幸體驗了一把安般茶道。

走進安般茶道的茶空間,不管是帶著一顆難以安撫焦躁的心偶入,還是早已熟悉再次尋道而來,但凡從門前那條小石徑進去,心第一個沉靜下來,止不住地往裡走,越走越心安。

再走到裡間,空間設計上也沒有過多的裝飾,三兩茶席,幾幅茶掛,乾淨得很,心竟也越沉越靜,只想在這兒窩一個下午。

在茶道開始之前,樂硯仲說茶席上有個原則:止語、止評、止動。幾十分鐘的茶道,不說話應該很難吧,坐著不動那不也很累?帶著各種疑問,物道君入席而坐。

茶師淡淡定定地點香、燒水、溫器、請茶,每一個動作都緩緩而行,而對面的你只管沉下心來,停下所有思緒,什麼也不用想,也不必做,就靜靜坐著,等待一杯好茶。

/點香/

/投茶/

/出湯/

/品茗/

在這個放空自己的時刻,內心如平靜的湖面不生漣漪,也仿佛能夠聽到自己的呼吸,最後在茶師叮的一聲,才回過神來,整個茶會結束了。

/擊罄/

整個茶會下來,靜坐幾十分鐘,雙腿確實覺得有些酸痛,但心裡想的卻是不累,反而很開心。因為在整個過程中,剔除了周遭的雜音,只關照自己的心,好好享受了一杯茶的時間。

是啊,人只有真正放空自己的那一刻,任思緒天馬行空才找回屬於自己的時間。而安般茶道,一杯茶安住你心,就是讓人在靜靜等待時,漸漸忘記時間的存在。

人歸草木間,是調整生活中遭遇的不安,回到內心平靜時的歡欣,也難怪人們常說:茶能給我們從容的心。

其實,修一顆從容的心,又何止是茶呢?

從清晨到黃昏,或靜靜仰望,或漫步遊走,或潛心看書,或者只有那麼一點點飯後閒暇的時光欣賞美好的事物,但只要當你一回頭就忘了時間的時候,這樣的時刻,何嘗不是在修一顆從容的心呢!

感謝:樂硯仲老師接受物道專訪。

文字為物道原創,部分圖片由「安般茶道」授權提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終南山拜訪全真道長,喝茶問道茅塞頓開,並幫大家爭取到這些福利
    峪,其中一個是子午峪,在秦嶺終南山子午峪裡有一座全真道觀被韓國視為道教祖庭,還常有韓國信眾前來祭拜,這座道觀就是金仙觀。由於是冬季,幾乎沒有什麼遊客,獨自一人走在子午峪的路上,路邊發現了一個特殊設備,可以監控、喊話和鎖定抓野生動物、私自下河和燒烤的人,給予警告和制裁。一路上沒有一個遊客,僅僅碰見一個爬山的單身美女,本想和她結伴而行,誰知在分叉路口,她獨自一人向另一座山進發,荒山野嶺也確實比較膽大。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但是,在我國的終南山上,卻有這樣一位隱士,他隱居深山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每天都是以粗茶淡飯來度過修行時光的,由於他隱居的時間非常久,因此,他也被人稱為"終南山第一隱士"。那麼,在這位第一隱士的背後,究竟發生過怎樣的事情呢?
  • 第十二期終南山問道之旅側記
    他七歲時就開始接觸修行,至今已有幾十年的修行歷程。向莫臣老師請教問題,他總能深入淺出的給出解答,絲毫沒有迷信色彩,聽得人頻頻點頭,會然於心。 他從菜園當中摘了很多新鮮的黃瓜給我們解渴充飢,聽他講述獨自隱居山洞的故事,前段時間他還親自掩埋了一頭負傷而死的野豬。王道長的住處常有野豬、狐狸等動物出沒,但他的菜地卻從未遭到破壞。山中的野獸常能通於人性,與修行者和平共處。古人所云:「木石為鄰,鹿豕為友。」豈是虛言。
  • 【瀑布梵音】深山修行人—終南山所見
    圖文作者 | 不丹在讀到《空谷幽蘭》之前,終南山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只是武打片中的虛幻場景。 當然,我知道它仍是一個現實的存在。但這種存在和不存在有什麼區別呢?太多的地方,都已被太多的人、太多的遠遠可以聞見的俗氣改造得面目全非。我的一個朋友如是形容他參觀過的名勝:來到那些地方,好象蛇已經遁隱,只留下一堆蛻下的蛇皮。
  • 終南山租金猛漲,3000修行「隱士」下山回家,終南山終於又清淨了
    此外,這裡也有很多名人隱居過,例如姜子牙、呂洞賓等都曾在這居住過,因此終南山也是具有名人效應的。2012年2月26日,終南山大峪十裡坪。一名隱士在雪地裡練習「空谷傳音」。在終南山修行了近20年的本如法師曾這麼評價:「終南山北抵黃河,南依長江,西遙崑崙,東指大海,有王者之氣。祖師大德,多聚於此。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修行40年從不和丈夫見面,85歲能連續打坐108天
    「天下隱居,終南為冠」,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世俗生活到終南山進行隱居,就有這樣一個在終南山上隱居的女性,她被稱為是終南山第一女隱士,85歲高齡仍舊能夠連續打坐108天,她告訴世人,這是在和佛祖進行交流,她就是終南山上最大的隱居者——王芝霞。
  • 今生能遇到真正的道教高人,也許是你多世修行的福分
    有不少信眾說,我想遇到一位真正厲害的師父,請求他幫我指點迷津。也有不少人說,道教都是師父找徒弟的,只要你有緣,肯定能遇到。其實,終究離不緣;今生能遇到真正的道教高人,也許是你修行多世的福分。如果你說希望遇到一位真正的高人,能為你指點迷津,那不如先沉澱下來,多行善積德,緣分到了,自然會遇見,否則高人見你無福無德,也會與你擦肩而過。
  • 終南山千年隱居生活真相 驢友觀光影響隱士修行
    2008年之前,35歲的西安市民張劍峰是青春文學圖書編輯,曾在時尚雜誌社做編輯,因為讀了《空谷幽蘭》,走上尋訪之路,頻繁進出秦嶺,從華山到終南山,行至今天,他拜訪了600多位山中隱士。慢慢從一個尋訪者變成了修行者。 張劍峰的經歷催生了很多人心中的隱士夢,多位網友表示想到終南山隱居,也有人擔心這樣的「揭秘」會破壞目前的修行傳統。
  • 人生就是黃粱一夢修行,修的就是一顆心
    搏鬥豐富了著單獨一人的感悟人生,在搏鬥中單獨一人的感悟人生才也許提供加大,在搏鬥中單獨一人的人生才大概擁有取得他的人生價值。人生浮浮沉沉,若能淡然處之,生活則會表現出高雅的滿懷喜悅。很多時候我們也都在隨便一傷害著為數不多的我最愛我們的人,而當我們幡然醒悟時,卻發現時間並不給我們說抱歉的機率。
  • 終南山上修行的90後們:打工一月隱居半年
    坐了一個多小時什麼都沒有問到,眼見天色已晚,記者不得不起身告辭,落髮男子起身相送,而坐在藤椅上的老年男子,則始終保持記者剛來時閉目靜思的姿勢,不曾有絲毫變化。禪修的小A辭別琳子,在暮色中記者找到一處禪院借宿。在這裡,記者遇到了跟著一眾僧尼和居士禪修的92年女孩小A。
  • 探秘終南隱士:坐忘山林 修行於心
    現代社會,當我們被快節奏裹挾前行、身心俱疲時,怎麼能不憧憬那種閒雲野鶴、恣意生活的境界呢?歸隱,獨處,享受自由,叩問心靈,享受生命之自由與天地之靈氣……大氣磅礴的終南山,猶如一個神秘幽靜的港灣,是紅塵旅人理想的心靈棲息之地。 目前據不完全統計,約有50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隱居終南山。終南山有一種氣場,能直通人心,在這裡修道易成。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拒絕國外利誘:我是中國人
    少時因緣拜師修行張至順道長生於1912年,當時正值清末民初,軍閥混戰民不聊生,7歲時張至順因家庭貧困,以乞討為生,見遍了黎民水生火熱的生活。幼年的貧苦使得後來的張至順道長有著一顆普救世人的仁愛之心。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詩中描寫的隱士生活,為世人心嚮往之。但大多數人也只是想想而已,少有人能夠習慣這種簞食瓢飲的清修生活。張至順道長卻在終南山進行了長達七十年的修行隱居生活。林濤松風,高山煙霞,晨起看浩蕩雲海,於傍晚賞壯麗日落。
  • 如今終南山修行人的山洞生活是怎麼樣的呢?
    終於有一天我踏上了終南山的修行之路,就這麼一個人出發了,留下兩套百來平米的房子給家人們,至於我自己,只帶了萬巴塊的,就像那句話說的,日月有數,大小有定...那時候拜訪過終南山的很多修行人,以便於我取長補短,積累經驗。體驗過住山洞,睡石凳,還有茅廬。
  • 他放棄上億資產,去趟寺廟後自願出家,來到終南山一茅草屋修行
    這個曾經身價上億的富豪就是劉景崇,他曾是佛山南海區服裝企業的總經理,在剛進入社會闖蕩時,他也和普通人一樣,對金錢和財富非常的嚮往,為了能賺錢,他打了很多份工,甚至還去當產品推銷員,在經過了長時間的闖蕩之後,劉景崇也逐漸積累了一些經驗,同時也慢慢培養出了自己的經商頭腦,在自己的不斷努力下,他終於坐上了總經理的位置,在他闖蕩社會的艱難歲月中,劉景崇也遇到了自己的真愛
  • 寶雞徐霞客,終南山尋道訪仙,5000多位隱士藏身於此,過著千年前的生活!
    二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尋訪傳說中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因為《空谷幽蘭》的問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離市區一小時車程的終南山中,還保留著隱居傳統,有五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隱居山谷,過著和一千年前一樣的生活。日前,筆者跟隨張劍峰前往終南山尋訪隱士,揭秘終南山傳承千餘年的修行傳統。
  • 想安定下來有個家的心情說說:一顆漂泊的心沒有歸宿,就像生活在...
    若能免去唇舌利益之爭,我何嘗不想做個溫婉陽光的小女人。我其實無所欲求,只求一份安定的自在。致身於瓶頸,卻有身不由己。只希望快點過去吧!2,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年紀大了,好幾次突然那麼一剎那就特別想安定下來,想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朝九晚五,每天可以陪爸媽吃飯散步聊聊天,時常疑惑自己現在選的這條路到底對不對,煩躁卻又覺得難過。
  • 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自己仙逝日,被稱為「陸地神仙」
    從古至今,無數名人大家都對於隱居生活十分嚮往,隱居可以遠離世俗的喧囂,同時也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人生。不過在面對世俗的誘惑時,真正能做到虛懷若谷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在如今如此複雜的社會,有這麼一位「陸地神仙」做到了,他視金錢為糞土,生活清貧,一心向善,教化眾人,還成功預言了仙逝之日,最終流芳百世。身世浮沉 偶入道教這位仙風道骨的高人名叫張至順。1912年出生於河南,從小家境貧寒,家徒四壁甚至食不果腹。他的童年生活可以說是十分不幸。
  • 道教仙人呂洞賓真有其人?一生經歷坎坷,並在陝西終南山修行
    酒到酣之時,呂洞賓睏倦睡去,做了一枕黃粱夢,夢醒忽然領悟,富貴妻女皆是空相,人生不過一場夢呀!鍾離權度化呂洞賓之後傳之以劍術(另有一說,呂洞賓遇鄭火龍真人獲得劍術,64歲遇鍾離權得丹法)。《宋史·陳摶傳》說:「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年百餘歲。」意思是說,呂洞賓的劍法出眾,而且長壽,活到了100多歲。
  • 在終南山遇到的高人
    我曾在途中偶遇一位氣質超然的比丘尼,獨自住山八年。當我想為她照張相片時,她微笑地看著我:「呵,照相,我們又何時不在相中呢?」讓我無言以對。看見這道形同虛設的柴扉時,我想起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層層鐵門。有個從國外回來的孩子看見那麼多鐵門時,驚呼為妖怪的家。因為童話書中的妖怪,都住在帶鐵門的房子裡。什麼時候,我們才不必有那麼多防備呢?住山者的爐灶和土炕。
  • 人生是一場修行,修的就是一顆心
    人生是一場修行,修的就是一顆心!一切煩惱,其實都是自尋煩惱。計較少了,快樂多了,壓力少了,輕鬆多了,自卑少了,自信多了,複雜少了簡單多了。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有的人拿不起,也就無所謂放下,有的人拿得起,卻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