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人來說,眾多的肉類中最喜歡的就是豬肉了。雖然牛肉、羊肉的口感都很不錯,但是家家戶戶最常吃的還是豬肉這一肉類。然而一直被國人當成美味的豬蹄,其實在很多國家都是和豬內臟一起被製作成寵物飼料的。
即便不是作為飼料,也是當成「廢品」處理了。正是因為如此豬蹄在國外也有一個稱呼,那就是「豬肉垃圾」。既然在國外不是什麼值錢的食物,價格相比國內自然也有著一定優惠。有數據顯示進口豬蹄可以比國內的豬蹄便宜50%之多。
然而今年以來由於特殊情況的出現,對於企業和老百姓來說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好不容易得到了控制,沒想到臨近年底又出現了不少案例。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發現的情況,基本都是在進口冷凍肉類中出現的。正是因為進口肉類冷鏈頻繁「出問題」,很多人表示為什麼不直接停止進口冷凍肉製品呢?
有網友表示,自己平時根本就不會購買冷凍豬肉的。即便去菜市場買肉,也都是新鮮的豬肉、牛肉,既然冷凍肉在市場的需求並不大,為什麼一定要進口呢?對此內行揭露了真實原因,真正的「心機」在這2點。
餐飲行業需要
這樣一聽似乎也有著一定道理,然而冷凍肉之所以能夠不斷流入國內市場,自然是因為市場一直有需求。普通家庭不願意買冷凍肉吃,並不意味著餐飲行業不會買。畢竟相比新鮮肉類,冷凍肉的價格還是有著一定優惠的。對於餐飲店來說,想要保證利潤就只能靠節約成本來實現了。
換句話來說,如果直接全面停止進口冷凍肉,那麼餐飲業的成本會大幅提升。最終這些還是會反映到消費者頭上,往後下館子、點外賣的成本都會大大提升,不僅如此市場也會因此出現明顯缺肉的情況。這樣來看的話,進口冷鏈食品採取「一刀切」的政策是不現實的。
抑制物價
上面我們也說了進口冷凍肉在價格上是具備一定優勢的,有著這種便宜肉在市場,豬肉的價格也不會出現太大變化。否則就像去年下半年那樣,一旦市場豬肉缺口太大,價格就會出現明顯上漲的情況。進口冷凍肉起到了補充內需,也起到了抑制物價的作用。
尤其在生豬供應緊缺的前提下,進口這方面的需求是不容忽視的。其實除了冷凍豬肉、牛肉之外,國內消費者也非常喜歡吃雞爪、雞翅這些食物,而國外對於這些食物的需求量較低,因此也形成了互補。
這些冷凍雞爪進入國內之後,一般都會流向餐飲行業或者是小吃店。包括每次我們買的那些包裝好的泡椒鳳爪之類的,其實都是用冷凍雞爪來做的。因為這些雞爪的價格非常便宜,對於生產企業和餐飲店來說,可以節省不少的成本,同時也滿足了國內消費者對於雞爪的需求。
從這些方面來看的話,冷凍肉類全面停止進口是不現實的。表面上來看對我們的影響並不大,實際上一旦市場牛肉、豬肉或者是雞爪少了,鮮肉的消費量就會大大增加。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價格上漲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由於冷凍食品頻繁出現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應該儘量避免去吃這些和冷鏈有關的生食。如果不得已要吃進口冷鏈食品,一定要煮熟之後再吃。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參考來源:
界面新聞《為什麼進口肉類冷鏈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