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鄉食,在記憶深處,使你聞之淚下,仿佛從這個世界,回到另一個,家是一個,當聽到簷滴,就會使你,鼻酸的地方。
漳浦鄉下有一位老人家裡放了一缸30多年的老菜譜,這可是好東西。據老人家說,原先並不知道這缸老菜譜的存在,上一輩人都會挑選好的食材去去醃製菜譜,手藝自然也傳到了他的手上,後來家裡經濟好了,搬離原來的老房子,直到有一次偶然回去,在老房子的樓上才發現了幾缸老菜脯,而得以保存下來,這算一算時間大概都要30幾年了,現在也只有這一缸了。
「菜脯」其實就是蘿蔔,漳浦人喜歡自製菜譜。其實不只是漳浦人閩南有很多農家人。都會喜歡醃製菜脯,現在有醃菜脯的都是一些老人家輪到我們這一代的時候,已經很少有人會醃菜脯了。醃製十年以上的才稱得上老菜脯,經過時間的浸潤,變得黑亮光澤,油光可鑑。
喝上一口老菜脯燉鴨湯,濃香撲鼻,湯色油滑,滋味微酸、清鹹,卻極甘美,可謂五味雜陳,百感交集。
長輩們說:珍藏的陳年老菜脯做出的美味菜餚,香味獨特,質樸又新穎,消食、開胃、清涼、降火很是美味,吃過才知道人間煙火。
醃製菜脯的過程,到了蘿蔔收穫的季節,漳浦地區人民家家戶戶都會醃製蘿蔔乾,庭院的平臺鋪一層稻草,上面曬滿了整個或對半切開的蘿蔔,讓其充分暴曬。
暴曬時的蘿蔔要挨個翻面,使暴曬更為均勻,傍晚收起,連曬幾天過後,待蘿蔔變軟,用手反覆揉搓,直到蘿蔔出水變軟。
變軟後的蘿蔔就把它們收入土坑中,一層蘿蔔一層鹽,踩嚴實再壓上大石塊,第二天早上再把已醃製過的蘿蔔一條條拿出去曬,如此循環往復20多天,直到蘿蔔變為幹硬的金黃色菜脯。
這裡用的鹽,最好用顆粒狀的海鹽口感濃重粗糙,因此做出來的老菜譜有種粗壯沉雄的古味。入味很足,粉末狀的細食鹽就很難做出這個古樸味。
最後將金黃色的蘿蔔裝入乾淨的土甕內壓實、封口,半年之後方可取出。裝在甕子裡封存的菜脯一定要用黃泥或者蠟紙封口避免「走氣」。
老菜脯經過歲月的陳化-發酵-轉化,越陳越香,越陳越顯風味,再盛陳足以媲美人參。
老菜脯與陽光、空氣、水分彼此交織滋養,逐漸變得黝黑,並且兼各種功效,這便是時間賦予的,也是自然所賦予的。
久藏多年的老菜脯經過歷史的浸潤,已變得黑潤光潔,表層因為釋出菜脯油而顯得光油可鑑。這一層經過時光浸染之後的黑潤光潔,才是最真實的,就像有人老去,頭髮變得蒼白,但蘿蔔老去,時光卻給他染上了一層油潤的黑褐色時間就是如此的魔幻。
老菜脯儲藏久了,缸裡還會出油,這就是菜脯油了,有了油的老菜脯更難得,味道也更純正,用於煮湯絕對是上品。
摘下一小塊嘗嘗,皮柔肉酥。與新菜譜脯的清香爽脆有所不同的是,老菜譜帶有一種特別的酸味,風味更加獨特。
在這個追求速度的快時代,越是投入時間的成本的美食越顯得彌足珍貴,老菜譜越老越值錢,素有「賽人參」「胃腸藥」之美譽,年份越久,功效越大。
無論是在物質食物匱乏的過去,還是食物豐裕的今天,菜脯都是漳浦人的最愛,或許是因為它存在著一種簡單、踏實、溫暖的記憶,這種記憶恰恰能帶來滿滿的幸福感。
正如《舌尖上的中國》所說,每一種「名食」之所以能夠出名,似乎都離不開真心以堅守。確實,只有經過真心烹製,堅守純正的味道,才能賦予食物一種靈魂,讓它在人們的心中活起來。
一壇香氣四溢的老菜脯,凝聚的村民對美食最樸素的執著,經歷幾十年的光陰,純天然、無添加,滿滿都是歲月沉澱下來的精華。
經過歲月的沉澱,無論是人還是物,總是多了些值得細細品味的跟內容,老菜脯的味道也因為時間而越發豐富。
老菜脯
閩南味
古早味
承載了多少閩南風情!
誰家還有那種封存多年的老菜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