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漢字文化圈裡無弱國?學者: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底蘊!

2020-12-12 諸史

近代社會以來,中華文明陷入低潮,由此帶來的是文化不自信,甚至連「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和「中華文明西來說」等極端不自信的觀點,也都大行其道。

然而,縱觀傳統的漢字文化圈,卻又令人費解,原因很簡單,漢字文化圈裡的五個國家,為何無一弱國,甚至可以說全是強國?

所謂漢字文化圈,即曾用漢字書寫歷史並在文字上受漢字影響的國家(民族),主要是東亞五國: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

東亞這5個國家,除了中國比較大之外,其他四個都不大,但別說他們「不是弱國」,即便說他們「全是強國」,相信也在常理之中。

儘管如今朝鮮、越南經濟水平一般,但單就軍事實力而言,在世界範圍內都赫赫有名,估計能夠橫掃歐洲很多國家。

而且,漢字文化圈的5個國家,擺脫屈辱迅速強大的所用時間並不長。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以中國為首的漢字文化圈國家,一度陷入了恐慌,除了日本通過明治維新率先強大之外,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朝鮮半島和越南直接淪為列強殖民地。

一,中國經歷百年屈辱之後,迅速強大了起來,1964年引爆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標誌中國成為貨真價實的強國。

二,朝鮮半島淪陷於1895年,但1945年再度獨立,雖然分了家,但朝鮮和韓國都可謂強國,朝鮮強大於軍事,韓國強大於經濟。

三,通過清法戰爭,越南徹底淪為法國殖民地,但1945年越南獨立,但要面臨法國、美國的戰爭,最終越南卻擊退強敵,成功一統越南。能打退美國的越南,可見何等之強!

更為重要的是,漢字文化圈裡的國家,一直有一個強大的夢想,有一顆奮發向上之心。

然而,在世界其他地區,比如南美、非洲、西亞、南亞等地的國家,甚至獨立的更早,資源更為豐富,環境更為優越……卻鮮有強國出現。對比之下,不難讓人產生疑問:為何漢字文化圈裡無弱國,漢字文化圈裡到底有什麼魔力?

其實,漢字文化圈的核心在於中國,有了漢字這一「普通話」,就相當於中國文化精髓能被周圍四國順利吸收。漢字只是一個表象,內在文化才是關鍵。

因此,漢字文化圈裡無弱國的關鍵,筆者認為中華文明中的這四點因素必不可少!

一,大一統和穩定社會的思想。統一是國家強大的前提,而社會穩定又是迅速發展的基礎。東亞5國之中,除了朝鮮半島,其他國家都基本實現了大一統,而且社會非常穩定,利於發展。

二,沒有神權制約的社會。漢字文化圈中的國家,和中國一樣都「世俗之權高於神權」。相反,世界很多國家至今還有濃重的神權思想,幹擾著社會的發展。

三,悠久歷史驅散前景過程中的迷霧。讀史避免犯錯,漢字記載的中國悠久歷史,不僅是中國的養分,也給周圍國家無數啟發。缺乏歷史積累的國家,往往是「胡無百年運」,曇花一現。

四,注重學習和君子自強不息的思想。注重學習,這一點無需多說,東亞5國的學習能力全球第一流。至於自強不息的思想,在上古時代就有了,比如西方靠神仙指導的諾亞方舟,中國靠自己動手的大禹治水,此外還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都是自力更生、奮發向上、勤勞能幹、不畏艱辛的典型,這些思想已經深深烙印在這5個國家的文化習俗中了。

可以說,漢字文化圈裡的5國,能夠迅速發展且強大起來,並非偶然因素,而是有著深刻的文化底蘊——中華文明。正因如此,有學者感慨,漢字文化圈無弱國的根源,就在於中華文明的底蘊,其餘四國吸收了中華文明的精髓。

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還有人固執地認為中國近代百年屈辱,是中華文明的問題,從而對中華文明大加批判,卻看不到漢字文化圈裡無弱國的事實。其實,近代屈辱的根源,在於清朝的統治者,而非中華文明。

相關焦點

  • 越南青年:我曾因為越南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而感到羞愧
    漢字文化圈之所以能夠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漢字的發揚和傳播,而漢字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力,也是伴隨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揚進行的。如果說漢字是漢字文化圈形成的主要核心載體,那麼中華文化和文明中富含的精神就是漢字文化圈形成的載體的靈魂。
  • 文化隨筆|漢字文化圈的興衰
    在過去的幾千年間,東亞的日韓再加上朝鮮和越南都受到了中華文明的影響與薰陶,基本上就是唯中國馬首是瞻,尤其是文字,去過日本和韓國旅遊的國人都可以從導遊的講解和視覺的捕捉中,印證中國的漢字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是東亞文字的發源地,中國的文化也幾乎是亞洲的中心。
  • 曾經屬於「漢字文化圈」的越南,如今為何不認可漢字文化了?
    曾經屬於「漢字文化圈」的越南,如今為何不認可漢字文化了?漢字在東方國家意義非常深遠,不止僅僅在我國流傳甚廣,在日本,越南,韓國等一些地區也使用過漢字,而且在日本還能看到大街小巷中還有一些漢字的字符,有些人以為這些開的都是中餐館或者中國人開的店面,可實際上這些都是日本人的字,因為早年間他們並不具備造字能力,在唐朝時便來到我國,並把我國的漢字學了過去,因此在之後一直都沿用的我國的文字,而越南也是如此
  • 越南曾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為何越南大學生卻聲稱:感到慚愧
    不過越南也一直將漢字作為自己的官方語言,由此可見漢語對越南文化的影響,千年的文化底蘊使得中華傳統文化有著獨一無二的魅力,周邊諸多國家被這種魅力深深吸引,除了越南,日本,韓國也都是傳統文化的被影響者,同時也是漢字文化圈的成員之一,從這諸多的國家當中,隨處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即便是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
  • 越南青年:我曾因為越南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而感到羞愧
    漢字在誕生之初,便作為融合華夏華夏各民族智慧的結晶,承載著超越其他國家的包容特性。在這種包容的觀念影響下,我國也在朝代更替、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運用文字這種傳播媒介,承託起周邊附屬國的發展夢想。然而,近期越南一青年竟然公開發表曾因越南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而感到羞愧的荒謬言論,這究竟是為何呢?
  • 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有哪些,這些國家都是,歷史上和我國交流密切
    1898年,德國人利奧·維克託·費羅貝尼烏斯提出了文化圈的概念。簡單的來說,就是受一種文化影響的地區。之後有人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漢字文化圈,這個圈子就是指那些受漢字影響的國家。確切的說是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國家。可以說有很多國家受中華文明的影響,而且這些國家在歷史上和我國交流都非常密切。
  • 漢字文化圈內的域外漢文小說
    日本現存最大的史書《古事記》(712年)和《日本書記》(720年),用漢字和漢字音作音標所寫的日本語夾雜而成,所以稱為「準漢文」。用漢文寫作歷史的流風,一直延長到德川、明治時代。日本一些學者說中國、日本是「同文同種」(同為黃種人),這是有根據的。不少日本文學作品,都和漢字有關。日本寫作漢詩文的代有其人。日本的漢字書法,別有風格,與中國的書法可謂「雙峰並峙」。
  • 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在漢字發源地構築漢字文明高地
    大河網訊 「河南是漢字的故鄉,他認定在這兒能大有作為,他是來做事的。」「他經常工作到深夜兩三點,遠比我們年輕人還要投入。」「我們的論文總是被李老師改得密密麻麻的。」  「長江學者」、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李運富,在同事、學生眼中就是這樣一位專注投入的學者、又親又嚴的師者。
  • 越南青年:我因為越南曾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而感到羞愧
    中華上下五千年,有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最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對於很多國家尤其是周邊國家的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並逐步形成了漢字文化圈。漢字誕生地中原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半島、日本等地,歷史上完全使用漢字或與中原固有文字混合使用。其中,越南是受漢文化影響最大的國家。然而,近日卻有一位越南青年公開發表言論稱,我因為越南曾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而感到羞愧。此言論一出,可謂是激起了千層浪。
  • 為什麼以英語為母語的五國很團結,漢字文化圈卻很不團結?
    世界上有很多文明和文化圈,比如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組成的英語文化圈,曾經使用漢字的國家組成漢字文化圈,以阿拉伯人為主體民族的阿拉伯國家,以西班牙語為紐帶的西語文化圈等。其中最強大的兩個文化圈是英語文化圈和漢字文化圈。前者由美英加澳新五國組成,後者由中日韓越四國組成。
  • 從龍舟看東亞文化圈
    漢字的傳入和廣泛使用,結束了朝鮮半島和日本沒有文字的歷史,帶動東亞區域進入了人類歷史的文明時代。著名歷史學家、人類學家費正清曾說: 「倘若沒有漢字的影響,東亞必然不會成為世界文明中如此獨特的一個整體。」從時間上來講,漢字在公元2世紀前半葉就已經成為了東亞範圍內的國際通用文字,朝鮮、日本、越南的上流社會從此以後皆使用漢字。
  • 同樣位於東南亞,古越南使用漢字,為何泰國卻不用中國漢字
    作為東亞文明的引領者,中華文明深度影響東亞各國,其中最大的一個表現是古代多個國家使用漢字,作為官方語言之一,最終逐漸形成了「漢字文化圈」,成員為中國、越南、朝鮮、韓國、日本。然而,作為東南亞一直「親中」的古泰國,為何不使用漢語,而一直使用泰語呢?原來,古代中南半島並非一片蠻荒,而是隱藏了三個文明程度很高的大帝國!
  • 精通漢語的胡志明:為何執意要廢除漢字?隱情讓當下越南自食其果
    隨處可見的中國式建築,各大石碑上的中國漢字,無一不在向世界展示著中國曾經的盛世王朝。 那麼,為何在越南街頭我們能欣賞到中國漢字呢? 漢字文化圈的附庸國 盛世皇朝,二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讓東南亞地區見識到了中國的輝煌和強大,弱國無外交,想要不被他國吞掉,就只能依附強國生存,由此尋求庇護。
  • 日本學者:「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為何?
    而有日本學者提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言論,崖山是我國廣東省的一處,這裡曾經經歷了崖山海戰,崖山是宋朝最後的倔強,不過這場戰爭最終以蒙古人獲勝告終,本是一場遵循歷史的朝代更迭,為什麼會被日本人說成「崖山之後無中華」?
  • 三千年而一洩其密,120年識讀三分之一:甲骨文,中華文明之光
    時值國運衰微,西學東漸,一些學者甚至開始懷疑中華文明,「廢除漢字」的呼聲甚囂塵上。甲骨文的發現,使彷徨的知識分子看到了一絲曙光。從多次主持殷墟發掘的董作賓,到考證出商王世系的王國維,再到集甲骨文研究之大成的《甲骨文合集》編撰者胡厚宣……一代代學者前赴後繼,以解開古老的文明密碼為畢生使命。
  • 寮國為什麼不屬於漢字文化圈?雲南人說,隔著十萬大山呢
    在歷史上,中國周邊的國家,比如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都受到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被稱為「東亞文化圈」或者叫「漢字文化圈」,但寮國卻不屬於「漢字文化圈」,這是為何呢?02寮國的文化特色世界劃分為五大文化圈:東亞文化圈(漢字文化圈)、西方基督教文化圈(歐美)、東正教文化圈(東歐、俄羅斯)、伊斯蘭文化圈、印度文化圈
  • 「二簡字」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形似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偶題》中華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和底蘊深厚聞名,中國的先輩們創造了許多供我們後世學習和運用的東西。在他們的智慧創造下,我們才能有如今學習的各種文化與學科。在遠古時代是沒有文字,也沒有語言的,試想如果沒有語言和文字,中國的歷史何以傳承,中華文明何以影響世界,影響整個中華民族。如果沒有語言和文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又如何而來?
  • 越南為何急於廢漢字?學者說:其實中國廢除漢字行動比越南還早
    而越南,從五代十國時期擺脫中原王朝的統治之後,逐漸找到了自信,尤其是「宋越熙寧戰爭」之後,越南雖然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但也知道此時的中原王朝,並沒有他們想像中的那樣強大,因此開始以「南天小中華」而自居,認為自己才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從而試圖在文化等軟實力方面的影響力上,和中原王朝平起平坐。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其中最具影響的兩個論點分別是「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這兩個說法不僅在國外漢語學習者中流播甚廣,甚至也得到一些國內學者和教師的附和。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澄清有關漢字認知的這兩個怪論,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
  • 日本為何沒有廢除漢字
    這些人多數是通曉漢字漢文的 「渡來人」(4至7世紀從朝鮮半島和中國來到日本列島的移民)及其子孫。二十四史之一的《宋書》在《倭國傳》裡收錄了478年倭國雄略大王致宋順帝的一則表文,開篇就是「封國偏遠,作藩於外,自昔祖禰,躬擐甲冑,跋涉山川,不遑寧處」,行文流暢,文辭得體,顯系「渡來人」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