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位於長江源頭,是長江第一城,又稱敘府,「水陸交會,貿易四達」,是西南著名的貿易交易中心,曾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滿的敘府」之神話。清代光緒年間,燃面的雛形——「油條面」應運而生。因為碼頭貨物多,搬運忙,為了不耽誤幹活,縮短吃飯時間,「油麵條」就是最簡單省時又能飽腹的食物
「在以前,出苦力做工的勞力,喜歡一些油比較重,但價錢不高的吃食。 加上香油挑起擔擔賣。」中國烹飪大師,宜賓燃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代傳人曹祉清對燃面的歷史很是熟悉,他說,「燃面這個稱呼,大概是兩個來由。」
第一是因為辣,四川宜賓人愛吃辣,油條面重油重辣,有人說就像是一團火,是燃燒著的面,第二是因為可以點燃,久而久之,民間逐漸就把這種與火有關的面喚作了燃面。
宜賓燃面選用當地優質水麵條為主料,以宜賓黃芽菜、小磨麻油、鮮板化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金條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蔥、豌豆尖或菠菜葉等輔料,將面煮熟,撈起甩幹,去除鹼味,再按傳統工藝加油佐料即成。
「宜賓這邊,做面師傅大多是靠眼睛來看,靠感覺判斷,就很難標準,手藝不好做出來的面一定不好吃。 工業化生產的麵條也要標準化,到時候,我們可以做不辣、微辣、中辣、特辣4種口味,配料、流程全部規範。
不僅本地人喜愛,就是中外遊人也讚不絕口。
宜賓燃面的快速做法:麵條煮到剛熟,用力甩幹,撈入盛有化豬油、芽菜、蔥花、味精、醬油、精鹽等調味品的碗內,淋入燒至六成熱的豬油和勻即成。
操作要領:面不能耙,瀝乾水分;油溫適度;醬油宜少。「紅燃」再加辣椒油;「糖燃」則只要白糖與化豬油,酌加雞絲;因為面淋熱油時發出響聲,猶如燃燒。
宜賓燃面的特點:鬆散紅亮、香味撲鼻、辣麻相間、味美爽口。既可作為佐餐小品,又可果腹小吃。
宜賓人的面情結:
清晨的宜賓是寧靜而祥和的,當初升的太陽在天邊露臉的時候,整個城市還在沉睡之中。
然而,大街小巷麵館裡的夥計們可不能偷懶睡覺,他們早早起來,打掃店鋪衛生,用大鐵鍋燒開水,準備蔥、芽菜、花生米等佐料,好迎接第一批顧客的到來。宜賓人早晨有吃麵條的習慣,宜賓麵條的臊子花色也是非常豐富的,有牛肉、肥腸、三鮮、排骨、口蘑、雜醬、幹筋、蹄花、燉雞、辣雞等一二十個品種。
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燃面了。在宜賓,你隨便走進哪家麵館,都能嘗到地道的燃面,保證好吃得讓你舌頭打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