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論語》告訴你古人夏日如何防止食物中毒

2020-12-17 海疆在線

導讀: 夏季高溫,食物很容易變質引起食物中毒。古人在夏天如何保證食物乾淨衛生、不腐壞?春秋時期,齊國丞相管子已提出了夏季預防食物中毒的問題,《管子·度地》云:「夏有大露原煙,噎下百草,人採食之傷人……毋令毒下及食器,將飲傷人。」 其中的所謂「傷人」,即是指現代所說的食物中毒。到了宋朝,「不食不潔食物」以防 「病從口入」,更成為人們的共識……

陝西西安唐代韋氏家族墓壁畫「宴飲圖」(局部)

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中的「殺豬圖」(臨摹)

山東臨沂出土東漢畫像石「庖廚圖」(局部),廚房牆上掛滿魚肉。

山東臨沂出土東漢畫像石「庖廚圖」(局部)

古人如何讓食物衛生安全?

《淮南子》:「滌杯而食,洗爵而飲」

齊國丞相管子首先從食材安全的角度,提出要預防夏季食物中毒的問題。那麼,食物製作中和做成成品後,如何防止被汙染?古人也想出了不少招數,其中有一種「巾幕」最簡單實用,即用乾淨的紗布或網罩將食物覆蓋或罩起來,以防灰塵或蒼蠅落上,弄髒食物。

秦漢時期,「巾幕」已成為民間常規的食物保潔手段。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幕」:「帷在上曰幕,覆食案亦曰幕。」意思是,帷幔遮蓋在上面的叫幕;遮蓋擺放食物几案的紗帳也叫幕。

東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 「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條中,記錄了多種易出現食品衛生問題的情況,其中一條稱:「凡蜂蠅蟲蟻等,多集食上,食之致瘻。」唐孫思邈《千金要方·養性》也認為:「飲食上蜂行住,食之必有毒,害人。」

將食物罩起來,可有效地防止蠅蟲叮咬,保證食物衛生。而將盛裝食物的餐具洗淨,則是古人對付食物不潔的最普遍手法。現在不少家庭都選擇餐後洗餐具,其實洗完的餐具放置數小時後,特別在高溫的夏天,仍然容易滋生病菌,在盛裝飯菜前應再洗一下。所以,劉安在《淮南子》中說:「滌杯而食,洗爵而飲,浣而後潰,可以養家老。」

對於做飯菜時的衛生要求,古人並不是戲語說的「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清朝美食家袁枚曾提出「四多」觀點,以保證製作食物時乾淨衛生,即《隨園菜單》「潔淨須知」條所謂:「多磨刀,多換布,多刮板,多洗手,然後治菜。」在做菜時,「口吸之菸灰」、「頭上之汗汁」、「灶上之蠅蟻」、「鍋上之煙煤」等都不能落入菜裡面,否則菜就不衛生了。袁枚稱:「雖絕好烹庖,如西子蒙不潔,人皆掩鼻而過之矣。」

古人如何處理「問題食物」?

《論語》:「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防止食物中毒,最簡單的方法是不吃變質腐敗的食物。孔子是先秦時倡導預防食物中毒的先鋒人物,他在《論語·鄉黨》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科學飲食觀後,接著便列出了「不食」的標準,其中至少有六條與預防食物中毒有直接關係。1、「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飯食變味或有黴腐氣,魚爛了,肉腐了,不吃;2、「色惡,不食」:飯食的顏色變壞,不吃;3、「臭惡,不食」:氣味難聞,不吃;4、「失飪,不食」:烹飪不當,不熟和過熟,不吃;5、「沽酒市脯,不食」:從街頭買回來的酒和幹肉,不吃。6,「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助君祭祀肉,存放不能過夜。家祭的肉,存放不能超過三天,如果超過三天,就不能吃了。

孔子上述「六不吃」觀點,雖然主觀上是出於「禮」的考慮而提出的,但對預防食物中毒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如「沽酒市脯,不食」條,從現代食物中毒案例統計來看,在夏季食物中毒案例中,食物來源於街頭熟食店、滷菜店、燻燒攤的比例,遠遠高於居家製作的飲食。

為什麼孔子會提出「沽酒市脯,不食」的觀點?北宋邢昺在《論語註疏》中給出了進一步解釋:「酒不自作未必精潔,脯不自作不知何物之肉,故不食也。」看來,以次充好,掛羊頭賣狗肉的食物造假現象,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就已存在了。

孔子防食物中毒的觀點為後世所繼承,如元賈銘《飲食須知》「諸肉有毒」條稱:「諸肉經宿未煮」、「肉煮不熟」等食後「殺人」:「輕則病患,生癰腫疔毒。」

為了防止孔子所說的「魚餒而肉敗」現象,古人一般會控制宰殺時間。清袁枚在《隨園食單》「時節須知」條提出,宰殺不要太早:「夏日長而熱,宰殺太早,則肉敗也。」

對魚禽一類,古人一般都是「旋殺旋烹」。據宋洪邁《夷堅丁志》「舒懋育鰍鱔」條,「臨安浙江人舒懋、以賣魚飯為業。多育鰍鱔甕器中,旋殺旋烹……」對已宰殺後不能及時吃的食物,古人會放上鹽、香料等殺菌之物以延長保質時間。據宋莊綽《雞肋編》,現代人的嘴邊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早在宋朝時已開始流行。

古代皇宮對食物安全衛生有何講究?

《唐律疏議》:「若穢惡之物在食飲中,徒二年」

在古代,對於飲食衛生質量要求最高的無疑是皇宮御膳房,在易出食物安全衛生問題的夏季,往往要使用冰窖一類低溫空間存放食材食品。但在製作和奉進時,也要有嚴格要求。以唐宋兩朝來說,御廚供應食物時,須由尚食局官員親自品嘗,即所謂「供御之膳饈及品嘗事」。當然,這不僅僅是擔心飲食變質或是不衛生,還防止人為投毒。

御廚進奉飯菜一定要將飯菜蓋好,以防灰塵、蠅蟲落入。據吳自牧《夢粱錄》「宰執親王南班百官入內上壽賜宴」條:「進御膳,御廚以繡龍袱蓋合上進御前珍饈,內侍進前供上食,雙雙奉託,直過頭。」

皇家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從食材選用到製作都要精挑細選,即所謂「簡米擇菜」。如果所進奉的食物中,有不乾淨的東西,或是簡擇不精,要遭到嚴懲。據《唐律疏議》「造御膳有誤」條:「若穢惡之物在食飲中,徒二年;簡擇不精及進御不時,減二等。不品嘗者,杖一百。」從此條來看,不要說食物不衛生了,就是進奉不及時,都要獲罪。

除了給皇帝吃的食物要保證絕對安全、衛生外,皇帝用來招待臣僚或是外國來使的食物,也不能出一點質量問題。宋朝皇帝有給大臣賜食的制度和風俗,因為量大,一些御廚圖省事,往往先製作好存放,即所謂「預先造下」,但食物的衛生,尤其在高溫季節便成了問題,「塵浥損惡,多不堪用」的現象時有發生。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九月,宋真宗下詔:「自今委內侍省,每節先差使臣就廚點檢,如無損惡,即付客省宣賜。」由負責食物安全的內侍省官員派專職人員檢查食物是否乾淨和新鮮,沒問題了才能賞賜臣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防止「穢惡之物」上餐桌外,皇家還特別強調「食物禁忌」,因為不同的食物放到一起烹飪,很可能產生毒性引起食物中毒。《唐律疏議》要求:「造御膳者,皆依《食經》,經有禁忌,不得輒造,若干脯不得入黍米中,莧菜不得和鱉肉之類。」如果因違反食物禁忌條例,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會被視為投毒:「誤犯食禁者,主食絞。」

古代出現食物中毒如何應對?

《飲膳正要》:「食豬肉中毒,飲大黃汁」

遠古時,古人食物中毒現象很普遍。《韓非子·五蠹》裡便稱,上古之時,「食果蓏蚌蛤,腥臊惡息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那麼,如果食物中毒後怎麼辦?古時雖沒有現代的醫療手段,但古人也發現了很多有效的「解毒」方法,這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多有記錄。

元忽思慧《飲膳正要》裡,便列「食物中毒」專節,談如何處理食物中毒。忽思慧認為,如果不慎吃了腐敗、有毒的食物,「致傷腑臟和乳腸胃之氣,或輕或重,各隨其毒而為害,隨毒而解之」。如,「食菜物中毒,取雞糞燒灰,水調服之。或甘草汁,或煮葛根汁飲之。胡粉水調服亦可」;「食瓠中毒,煮黍穣汁飲之即解」;「食豬肉中毒,飲大黃汁,或杏仁汁、樸硝汁,皆可解」。

在古代,食物解毒的方法和手段很豐富,飲「甘草汁」是比較常用的方法之一。秦漢時,人們已使用甘草來解食物中毒。東晉陶弘景《名醫別錄·上品》「甘草」條,對甘草功能是這樣描述的:「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髒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這裡的藥毒包含食物中毒。

另外,大蒜也是古人常用的「消毒」食材。《名醫別錄》稱,大蒜「主治霍亂,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溫中,除邪痺毒瓦斯。」南朝醫家姚僧坦認為,大蒜可用於治療食物中毒,《姚僧坦集驗方》中「治食蟹中毒」方稱:「幹蒜煮汁,飲之。」

相關焦點

  • 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納涼
    ■本報記者 彭薇盛夏驕陽似火,進入三伏天以來,上海進入「蒸籠」模式,夏日蟬叫鳥鳴似乎訴說著酷暑炎熱。「暑景方徂,時惟六月。大火飄光,炎氣酷烈。」古人對盛夏的感受都寫進了詩詞。古代沒有空調和電扇,炎炎夏日,古人如何納涼?和現代相比,他們有何獨特的避暑方法?
  • 用心與古人對話,揮毫書聖賢智慧《李建軍篆書論語》出版
    原標題:用心與古人對話,揮毫書聖賢智慧《李建軍篆書論語》出版   用心與古人對話,揮毫書聖賢智慧  《李建軍篆書論語》出版  大眾網濟南9月7日訊 作為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語錄的《論語》,
  • 思行《論語》1
    「曰」者,皇侃《論語義疏》引《說文》雲:「開口吐舌謂之為曰。"段氏玉裁校定作「從口,乙象口氣出也。」又引《孝經釋文》雲:「從乙在口上。乙象氣,人將發語,口上有氣,故曰字缺上也。」②何按:習,鳥飛也,即翔之同源語。習古音翔,音通於詳。詳者,想也,理解也。今語「不詳」,即不解也。歷來舊注多解習為複習學習,頗謬。
  • 單位食堂如何做好食物中毒防控
    原標題:單位食堂如何做好食物中毒防控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群體性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也會進入一個高發期。近日,嘉興秀洲區市場監管局通過微信群和簡訊等方式,向轄區內企事業單位食堂發出了食品安全預警,要求各企事業單位食堂務必落實各項食品安全制度,做好食品中毒的防控工作。
  • 武漢5億消費券19日發放,商家切不可盲目樂觀,古人經驗告訴你
    因為它只可能讓你暫時性地獲利,而持續良性的發展需要你有過硬的品質、良好的口碑才能發展下去,否則只能是適得其反。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給過我們啟示。古時邯鄲有個年輕人創作了一首新歌,為了傳唱出去,就對外宣稱這是當地著名的音樂大師李奇創作的,人們自然趨之若鶩,紛紛跟著學唱。可沒過多久,謊言敗露,人們便不再唱它了。
  • (續)淮南子- 大洪水來了怎麼辦?
    在《淮南子》中有著這樣的記載,從傳說的仁君•堯所治理的時代開始時,人們就為洪水所苦惱,堯聽聞嵩山附近的有崇氏一族善於治理水患,於是任命當時的有崇氏領袖•鯀為「治水總工程師」。但是到了堯的繼任者舜的時代,水患依然存在,於是舜把鯀流放到了北方的不毛之地,然後選擇了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
  • 善讀「論語」-前言5:怎樣讀《論語》?
    《論語》是一本語錄體著作。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其編輯整理難免存在疏漏。由於很多章句缺乏具體的語境,加上全書沒有標點斷句,以及古今漢語在字義、句法上的差異,因此使得後人很容易對《論語》產生誤解。眾所周知,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 《論語》究竟怎麼讀?
    通讀經典當然重要,但是你今天讀,跟古人讀聖賢書可不一樣。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每個人都面對各種價值觀的衝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選擇,還要應對未來各種不確定的挑戰,四顧茫然,心無所依。越是這樣的時刻,人就越應該回到經典,尋找重要的精神滋養。
  • 食物中毒如何自救
    很多食物中毒的患者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中毒症狀,往往在送到醫院的時候,症狀已經非常嚴重。因此,食物中毒後早期的發現和處理十分重要。   解放軍總醫院附屬第一醫院急救科主任何忠傑提示,食物中毒後第一反應往往是腹部的不適,中毒者首先會感覺到腹脹,一些患者還會腹痛,個別的還會發生急性腹瀉。與腹部不適伴發的還有噁心,隨後會發生嘔吐的情況。
  • 女孩起名:20個論語優雅大方的鼠寶名,個個高貴雅致
    《論語》這本書中所記載的,是孔子回答學生和當時的各界人士的各種問題以及孔子的學生互相之間討論從孔子那裡接受或聽聞的學術理念。當時學生們各自記錄了老師對於他們的教學與訓誨內容。孔子既已去世,學生們相約共同彙輯並且討論、編纂。所以將這本書稱為《論語》」。
  • 《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3、太陽運行與二十四節氣   《淮南子·天文訓》中運用太陽的運行規律,來劃分二十四節氣。主要有兩種方法:   ①,圭表測量。圭表,是中國古代觀測天象的儀器。可以用來定方向、測時間和制定曆法等。
  • 日本發生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3453人腹瀉,夏季如何預防此類事件?
    延伸閱讀:韓國一幼兒園111人集體食物中毒無獨有偶,韓國京畿道安山市一家幼兒園近日發生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截止27日,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等食物中毒症狀的孩子、家人和老師共111人,部分學生還出現了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症狀。隨著流行病學調查的進行,幼兒園方的多項過失及腐敗前科也被一一曝光。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俗稱「漢堡病」,因1982年美國兒童食用未熟的漢堡集體食物中毒而得名。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論語》:志於道,據於德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七篇「述而篇」,告訴我們如何學習好古人智慧。《論語》: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談到了孔子獨處在家時的狀態與孔子感嘆許久未夢周公這章就是回答之前講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道理,如何去觀察一個人,就是看他的志向和所做的事情。就是說當看一個人做事的方法、做事的目的,追求的目標,只要看明白這三點了,就知道這個人具不具備「仁德」了。
  • 一家人吃木耳炒蒜後食物中毒,出問題的是蒜還是木耳?告訴你答案
    可是最近有一則關於吃大蒜食物中毒的新聞,讓很多人緊張起來。這則新聞說:有一對新婚夫婦吃了大蒜炒木耳之後,發生嚴重腹瀉、嘔吐等食物中毒跡象。送醫院搶救後才避免更嚴重的後果。因此判定說「大蒜不能跟木耳同食。吃完大蒜之後也不能吃芒果,會出現嚴重的過敏現象。」那麼夏季到底能不能放心吃大蒜呢?
  • 夏天消暑的最佳姿勢,古人2000多年前就告訴你了!
    現代人的夏日理想生活大概就是:枯藤老樹昏鴉,空調WiFi西瓜,葛優同款沙發,夕陽西下,我就往那兒一趴。 如今靠空調、手機續命的我們簡直沒有辦法想像,沒有電器還穿得嚴嚴實實的古人們都是怎麼熬過來的? 其實古代夏天並不比現在涼快,而古人也比我們想像的機智得多。
  • 食物中毒的預防和自救小妙招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食物中毒一般具有潛伏期短、症狀明顯等特點,臨床表現為上吐、下瀉、腹痛、頭暈、乏力等,嚴重者甚至會危及生命。因此,一旦發生食物中毒,千萬不能驚慌失措,應冷靜分析發病的原因,分辨可能會引起中毒的食物,及服用時間長短,及時採取有效措施。
  • 從論語談古代詩詞歌賦
    實際上我們說在論語裡面講到詩經的時候,還有一個說法叫300篇,還有一個其實說法叫300篇,為什麼?因為詩經裡面今天保存下來的詩歌有305首,還有六首,只有題目已經沒有內容了,所以我們也就不把它計算在內,有題目有內容的有305首,於是我們取其約束就把它稱之為詩300,或者就把它稱之為300篇。
  • 溫故而知新,論語告訴我們不一樣的學習方法
    如何在芸芸考生中脫穎而出,瘋狂的刷題是最笨的方法。早在幾千年前,孔老先師就告訴了我們最好用的方式。《論語》為政篇第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大家對這句話的一般解釋是:「在溫習舊知識的過程中會得到新的內容。」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句話,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這句話的背景故事。話說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又有七十二個人能夠精通六藝,被後人稱為「七十二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