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引入外來物種,最後在我國造成生態災難,甚至對我們自身產生危害的事情屢見不鮮。這其中,我們不得不思考,要想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發展,我們是不是要注意些什麼?
今天要介紹的主人公是一條魚,不過它不是我國的土著物種,而是抗戰時期蔣介石為了食用而引入我國的。這種魚的味道鮮美,吃過的人都贊口不絕!不過,它也有一些壞處,那就是攝食兇猛,嚴重威脅本地魚種的發展;身體裡攜帶三種魚類病毒,對本地魚的破壞性極大。
自古以來,魚一直都是餐桌上的美食,人們甚至根據不同的魚類形成了不同的吃法。在大家眼裡,魚只有好不好吃、能不能吃的區別,而沒有好與不好的區分。但今天介紹的這種魚,它卻是矛盾的集合體。它肉質鮮嫩清香,是餐桌上喜聞樂見的食物,但在野外,它卻是生態的破壞者,是科學家們頭痛的對象。
它是誰呢?它就是虹鱒,大麻哈魚的「堂兄弟」!
在北京,提起「虹鱒魚一條溝" ,那名氣是相當地響。這條溝位於懷柔區雁棲鎮,全長50千米,溝內綠樹成蔭,溪水潺潺,是以虹鱒魚垂釣燒烤、果品採摘和自然風景等為特色的民俗旅遊景點。
溝內道路旁,垂釣園、度假山莊依山而建,臨水而居,通過多年的精心打造,這裡逐步形成了以養殖.遊釣、餐飲、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格局,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雁棲不夜谷」休閒觀光漁業帶。每逢節假日,「虹鱗魚一條溝」總是熱鬧非凡,「虹鱒」招牌多得讓人目不暇接,山溪邊、山腰上,也都是圍著飯桌開心聚餐聊天的遊客。
的確,虹鱒魚是這裡的閃亮招牌。由於懷柔一帶的山泉水源充沛,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最適合虹鱒魚等冷水魚的繁殖和生長。在泉水裡生長的虹鱒魚,肉質鮮嫩,皮脆刺少,無論是燒烤、侉燉、生吃魚片或是其他做法,吃起來都別有一番滋味。
最原生態做法的整烤虹鱒魚,不僅形狀好看,而且外焦裡嫩,再撒上孜然和辣椒麵,味道更顯濃鬱。比較大的虹鱒魚可以段烤,就是先切成大小合適的段,在醬料中醃製四五分鐘後,再上火烤,由於增添了醬料的香味,味道更加豐富。近似西式做法的錫紙烤極富想像力,配料簡易上手,只需要洋蔥、薑絲和鹽,就能充分發揮出虹鱒魚本身的鮮嫩和清香。
倚燉是北方做魚的一種普遍方法,就是先上糊、再油炸、最後燉,如此做出來的家常的美味,總會勾起人們一些兒時的記憶。不過,「虹鱒魚一條溝」做的侉燉虹鱒魚不用油炸,只將魚焯一下水,再在鍋裡煸一下整烤虹鱒魚就可以燉了。
這種做法最能體現農家的味道,看起來每家都沒有差別,可仔細品嘗,每一家都各有特色。這種味道上的區別,也許恰恰就是對食客的最大誘惑。
紅燒、炸魚排和生魚片等,也是這裡常見的做法。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魚都能生吃,因為許多其他的魚如果切成薄片就碎了,而虹鱒魚卻可以被切成近似透明的薄片,吃起來有脆嫩、爽滑的感覺,再加上精細的蘸料,味道就更鮮美了。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像是在讀一篇美食指南或者是廚房寶典?千萬別被美味迷惑了,現在就讓我們慢慢揭開虹鱒魚的面紗。
說起虹鱒魚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提起它的「堂兄弟"大麻哈魚,你一定有所耳聞。虹鱒是隸屬於鮭科鮭亞科的魚類。鮭亞科是一個以盛產世界冷水性重要經濟魚類而著稱的類群,包括大麻哈魚、鮭魚、紅點鮭等,其中大麻哈魚最出名。
大麻哈魚是動物世界中一種神秘和悲情的物種,一生中要經歷兩次幾千千米的遠航,一從出生 的江河奔向海洋,成熟後再溯河而上,回到自己的「故鄉」去產卵。在它們的體內似乎潛藏著一種不可遏止的本能,世代相傳,誘惑著它們去滿足一次慘烈的流浪欲望。
成熟的大麻哈魚會從河口逆流而上,甚至要飛躍瀑布,或者從河中障礙物上飛躍過去。這是對它們遊泳能力的考驗,必須有足夠的力量衝出水面,才能跳過障礙物。它們「飛越"瀑布的行為,多少年來一直被贊為奇觀。
它們一到了淡水就停止攝食,所以自離開海洋進入江河以後,體重就漸漸地減輕。親魚到達產卵場後,首先要掘出淺窪,把卵產在窪中,受精卵則沉到窪底;之後,親魚還要用細沙礫把卵覆蓋,並一直守候到孵化完成。大麻哈魚的這種長徵很有「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因為大多數個體都會在「長徵」的途中死去,有的則被海雕、棕熊等天敵捕獲。
就算能夠幸運地到達終點,因成功交配都已經筋疲力盡的大麻哈魚,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就這樣,許多個體在完成了一生中註定的返鄉之旅後,同時也把漂泊的靈魂託付給了夢中的故鄉。
虹鱒是大麻哈魚的近親,所以它的長相也與大麻哈魚十分相似,如側扁的體形,圓鈍的吻部前端具有較大而有些歪斜的口裂,上頜具有細細的牙齒。當它們性成熟時,沿著身體的側線會生出一條呈紫紅色或桃紅色的彩虹帶,一直到達尾鰭的基部,非常豔麗,「虹鱒"的名字也因此而得來。
虹鱒十分追求生活品質,往往在山澗、河川、溪流等冷水中尋找這樣一處地方,那裡水質澄清,溶氧較多、流量充沛、基礎設施好,真是羨煞旁人!
虹鱒屬於高寒魚類,原產地是在北美洲北部和太平洋東岸一帶, 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家。由於虹鱒外表美麗,很容易成為藝術家創作的對象。例如,在畫家藍麗娜創作的系列魚的藝術作品中,虹鱒就是其中之一。她是第一位用漆畫和油畫來表現虹鱒魚的畫家,畫中的虹鱒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就好像眼前有一條在河中正遊著的魚,能使人感受到空靈的意境。
同樣,由於虹鱒的美味,它也成為當地居民主要的食物之一。有專家研究發現,本地居民每周只需要食用兩次虹鱒,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預防血栓的發生。這說明,人們還吃虹鱒,絕不僅僅是為了一飽口福,而是還有著健康方面的考慮。
因此,人們對於如何利用虹鱒來發展經濟想盡了辦法,而事實也證明,虹鱒在這一點上沒有讓人們失望。
從1866年開始,虹鱒被移殖到美國東部,後來陸續在歐洲、大洋洲、南美洲、東亞等地區人工養殖,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養殖範圍最廣的名貴魚類,也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向世界各國推廣的優質養殖品種。
現在,虹鱒的名聲已經超過了它的「堂兄弟"大麻哈魚,儘管它們出名的緣由大相逕庭:一個靠著轟轟烈烈的故事成名,一個靠著實實在在的美味飛升。
即使離開自然山水,人工養殖的虹鱒仍然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澈的水域。為了適應它的特點,人們一般都採用流水的養殖方式。水流的刺激可以引起虹鱒的正常運動,從而加速它們體內的新陳代謝,增進食慾。
虹鱒的適應能力強,它既可以在淡水中生存,又能在海水中生活,只不過轉換水成分時需要一個過渡。
我國虹鱒引入的過程頗為傳奇。據說,蔣介石初到臺灣時不習慣吃海水魚,於是臺灣當局便撥專款在臺中縣谷關建立了養殖場,並從美國引進了虹鱒,派專人進行飼養,供蔣介石食用。因此,在臺灣,人們也把虹鱒稱為「總統魚"。
而在我國內地,虹鱒是1959年朝鮮領導人金日成訪問我國時,作為國禮贈送給周恩來總理而傳人我國的,共有8000枚受精卵和6000尾當年魚種。由於這個緣故,虹鱒成為中朝人民傳統友誼的象徵,被譽為「大使魚"。
虹鱒來到我國後,首先在黑龍江海林市橫道河子鎮進行養殖並取得成功。1963年,我國自行人工繁育成功。20世紀80年代末,虹鱒養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現在已成為北方地區主要的冷水性魚類養殖品種,遍布在北京、黑龍江、山東、山西、遼寧、吉林、陝西等地。
不過,虹鱒並非只有在北方才能生存,它們在浙江的新安江也同樣能生存。新安江的虹鱒也是源於當年朝鮮的饋贈而特意在南方尋找的一個理想的家園。新安江的水溫適宜,剛好吻合了這種珍貴冷水魚種苛刻的生長需求。由於這裡有一江好水,新安江不僅成為虹鱒這一來自北美洲的國際名魚的理想落戶地,更因這裡擁有的良好生態環境,使得虹鱒得以繁殖生息,不斷壯大,從而成了新安江水產業的一大特色。
由於虹鱒所具備的食用魚的諸多優點,它被引入世界很多國家,成為當地的美味佳餚。但是,在它的身上,也具備外來入侵物種的諸多性質,因此不可避免地在一些地區成為了入侵物種。
有記載的魚類引種可追溯到很早以前,我國的鯉魚和金魚分別在12世紀和17世紀作為食用魚和觀賞魚引入到了歐洲。它們在原產地本來是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的,被引入歐洲的最初幾年也確實受到了歡迎,但由於那時人們對於魚類入侵還沒有認識,引種後缺乏相應的管理措施,引入的魚類被隨意投入天然水體,之後又由於歐亞人民飲食習慣的差異,鯉魚在引入地天然水體大量滋生,為其後來形成入侵物種提供了條件,從而對當地土著魚類和水生植被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虹鱒為遊泳迅速的肉食性魚類,在自然條件下它的幼體以底棲動物、浮遊動物、水生昆蟲為食;成魚則以貝類、甲殼動物、魚類等為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虹鱒經馴化改變了其固有的食性,已成為雜食性魚類,能很好地適應和取食人工投餵的配合飼料。
但是,如果回歸野外,它們仍然能夠恢復攝食兇猛的習性,成為掠食性魚類。虹鱒全年均可攝食,甚至產卵期間也照常捕食。每天早晨和黃昏,食慾最旺。它們一旦逃逸到野生水體中,那裡的底棲動物、幼魚以及浮遊動物將遭到毀滅性的捕食。
已有證據表明,在日本北海道的溪流河道中,就是由於逃逸到野外的入侵物種一虹鱒,對當地土著物種——馬蘇大麻哈魚幼苗的捕食,引起了馬蘇大麻哈魚數量的下降。
虹鱒的懷卵量因其遺傳因素和營養狀況而有所不同,一般雌魚一次懷卵量可達1000~7000粒。天然產卵場在水質澄清、具有石礫底的河川或支流中。雌魚、雄魚同掘產卵坑,雄魚保護領地。
這樣的繁殖特點使得它們若有機會逃逸到野外,即可在短時間內增加種群數量,迅速擠佔本地魚種的生存空間。近年來,在我們的母親河一黃河上遊幹流水域建立自然種群的虹鱒,已經通過種群的快速增加而搶奪土著魚類的餌料棲息空間和產卵場等,對土著魚類的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一些土著魚類,如原唇裸重居魚、花斑課鯉等。
如果看了上面的一些理由,你還沒有覺得虹鱒一旦成為入侵物種會有多大的危害的話,那麼,你如果知道它所攜帶的三種病毒性疾病,就會感到不寒而慄了。
在水生生物入侵的同時,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影響是其可能攜帶一些疾病,尤其是病毒性傳染病。這些疾病的病原體在這些水生生物的幫助下,形成了協同入侵,從而造成了更大的生物入侵危害。虹鱒則不幸成為了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例子。
在引進虹鱒的同時,三種嚴重的傳染性疾病也被帶入我國,不僅給部分地區虹鱒養殖業造成嚴重危害,也由於不同地區間頻繁的調苗運卵,使危害蔓延,給更多的水產養殖帶來威脅。
第一種疾病叫作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症(VHS),是一種以暴發性流行為主的嚴重的致死性傳染性疾病,常引起多種魚類發病,包括虹鱒和大菱鮃、鱸魚、等,死亡率高達90%以上,能夠對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過去VHS主要流行於歐洲一些國家。比利時、保加利亞、瑞士、瑞典、蘇聯均有報導。近年來,隨著水生動物及其產品進出口貿易的急劇增加, VHS已經傳入我國,並在我國局部地區流行。
第二種疾病叫作鮭魚傳染性胰臟壞死病(IPN),是鮭科魚類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的急性病毒疾病。它是極其嚴重的一種世界性魚病,主要危害虹鱒、銀鮭、大西洋鮭、大菱鮃和大西洋鱈等十餘種常見養殖魚類的魚苗和幼魚,死亡率在90%以上。發病後殘存未死的,可數年以上直到終身成為帶毒者,並通過糞便、魚卵、精液排出病毒,繼續傳播。
第三種疾病叫作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IHN),也是一種毒力很強的急性、全身性的嚴重傳染病,常發生於虹鱒和其他鮭科魚的魚苗中,包括硬頭鱒、大鱗大麻哈魚、紅大麻哈魚和大西洋大麻哈魚等,具有廣泛的宿主範圍。虹鱒感染這種疾病後,對魚苗或幼魚的危害較大,死亡率高達70% ~ 90%,甚至100%。
IHN在世界範圍廣泛流行,最初於20世紀40-50年代在美國西北部太平洋地區的一些養魚場發現,並流行於這一地區養殖場的鮭科稚魚、幼魚中,後來在歐洲和亞洲的日本、朝鮮也曾檢測到這種疾病的病毒。它也給世界鮭魚的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1988年, 我國在東北地區各虹鱒養殖場陸續發現IHN病毒,後來又在深圳和北京的2個水產養殖場的牙鮃、虹鱒以及從美國進口的匙吻鱘的卵中也檢測到這種病毒的存在。隨著我國虹鱒養殖業的不斷發展,大量引進虹鱒種苗及其魚卵等,IHN的傳入已不可避免。
虹鱒魚的引入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口福和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對於它們是否能夠構成外來物種入侵也就沒有過多的關注。人們往往是直到出現危機之後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虹鱒的引種對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不過,在我們大快朵頤,使味蕾得到愉悅的同時,是否要思考一下,怎樣才能避免那些令人不快的後果呢?
最好的辦法是通過科技手段消除這些危害,不過這種辦法目前不能實現。另一種就是在引入外來物種時充分考慮其特性,有針對性地引入,避免出現不良後果。
後一種方法的實操性很強。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樹立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意識,那麼因為人為原因引入外來物種,最後造成生態災難的事情就會少很多!
話題:你吃過虹鱒嗎?現在知道它攜帶這麼多病毒之後,你還敢吃嗎?